首页>新闻资讯>本所资讯
首届海峡两岸三茶发展论坛“茶与现代生活”在厦门召开
来源:民族文学研究所 发布时间:2025-10-30 作者:姚慧
  2025年10月29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和海峡经济科技合作中心主办,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厦门市石室书院)、通利实业贸易有限公司承办,《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协办的首届海峡两岸三茶发展论坛“茶与现代生活”在厦门海沧区金沙书院顺利举办。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武夷山考察时首次提出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发展理念,为茶产业指明了“文化铸魂、产业强基、科技赋能”的协同发展路径,成为新时代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主办方组织以“茶与现代生活”为主题的本届论坛,就是为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精神,深入探讨茶文化的丰富内涵,推动茶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升茶科技的创新能力,同时,也是为了进一步加强两岸学术与产业交流,以茶为镜,共同彰显中华文化根深叶茂、源远流长的生动图景。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副所长(主持所务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安德明,海峡经济科技合作中心副主任李辉,国家茶叶检测检验中心原主任、两岸斗茶审评委员会技术主任郑国建,中国国民党前中常委、台北市市政顾问、总工会副理事长李昭平和江西省社会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万里茶道学院院长余悦,分别在论坛开幕式致辞。开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综合办公室主任莎日娜主持。
  在论坛主旨发言环节,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安德明,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蓝泰华,中粮集团福建区域协同平台首席代表、中茶厦门公司总经理赵大川,两岸斗茶审评委员会技术副主任、武夷山市茶业同业公会党委书记刘国英,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沈冬梅,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副所长石中琪,台湾公益发展协进会荣誉会长黄丙喜,分别围绕从中国茶技茶俗申遗成功看非遗保护的时代意义、两岸文化标识融合路径、两岸茶业贸易与文化交流通道的构建、茶产业升级、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的传承与发展、《红楼梦》中的茶文化,以及人文、数位与脑神经科学在茶中对话等话题展开讨论。主旨发言环节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主任高荷红主持。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博物馆、台北市立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天津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浙江农林大学、首都博物馆、西南民族大学、台南市文化协会、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内蒙古大学、青海民族大学、大理大学、泰山学院、喀什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的38位海峡两岸专家学者针对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的现代传承、茶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数字技术中的茶空间与沉浸式体验三个分论坛主题进行了多维度、深层次的学术交流。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维度,议题涉及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的传承、变迁与发展、影像记录与国际传播,以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助力文明交流互鉴,以及少数民族神话在制茶习俗中的功能转化。在当代发展维度,则聚焦茶产业与乡村振兴,具体探讨了中国乡村茶产业的结构性转型、少数民族地区茶文化与乡村振兴的结合路径、闽台“三茶发展”的前景与策略、以及复合型“现代茶人”的培养实贱、校地合作中的“三茶”统筹探索。在茶文化空间维度,话题涵盖枫溪手拉朱泥壶的技艺与理念,台南茶事,茶俗书写与文人精神建构,茶饮变化与陶瓷茶具的应用风尚,格萨尔、玛纳斯史诗中的茶文化,传统戏剧与茶文化的融合路径等。与会学者通过充分交流,共同探索茶文化推动茶产业、茶科技发展的可行性路径。
  论坛闭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负责人杨杰宏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作家文学研究室主任杨霞对论坛进行了总结。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