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民族国家中,不同民族、不同族群文学作品的共享,对增进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建构统一的国家认同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翻译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新中国建立以来,虽然少数民族母语作品译为汉语的实践相当丰富,但迄今为止几乎见不到相关的译介学研究。文章以尼米希依提的《Seγindim(无尽的想念)》为个案,进行版本与翻译研究,发现该诗的不同版本存在较大的差异,一些译本存在大量的删节,“漏译”“误译”的情况较为普遍。这既有文化差异难以完全转换之客观因素,更包含译者对原文的有意识的改造。删节、改造的用意虽好,但美学效果、信息含量,乃至国家认同的功效,可能都受到了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