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人档案>在职研究人员>Z>朱刚
朱刚 Zhu Gang
基本信息
  • 姓  名:朱刚(白族)
  • 学  历:文学硕士
  • 职  称:副研究员
  • 籍  贯:云南大理
  • 所在部门:
学术简历
  朱刚,白族,云南大理人,博士。现供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兼任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全国少数民族服饰保护传承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副秘书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培训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中心咨委;历任美国密苏里大学口头传统研究中心洛德学者、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学社访问学者、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全国非遗保护先进个人、哈佛大学古典学系访问学者等。
  研究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学、口头传统、民族文学
  邮箱:zhugang@cass.org.cn
  工作语言:汉语、英语、白语
  
  现任职务
  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培训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处
  常务理事,中国民俗学会 
  理事,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咨询委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培训中心咨询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副秘书长,全国少数民族服饰保护传承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词审定委员会理论分委会
  兼职研究员,甘肃省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
  
  教育背景
  哈佛大学古典学系访问学者,美国,2024-2025
  哈佛大学燕京学社访问学者,美国,2016-2017
  法学博士(民俗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2014
  密苏里大学口头传统研究中心访问学者,美国,2012年
  “中美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人才交流项目,美国,2011年
  国际民俗学者组织暑校高级研修班学员(FFSS),芬兰,2010年
  文学硕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2007年
  史学学士(民族学),云南大学,昆明,2003年
  
  主要成果
  -2204年
  2004年9月: 合著,《柯尔克孜族——新疆乌恰县库拉日克村吾依组调查》,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5年
  2005年12月: 文章,《第四届国际彝学研讨会综述》,《民间文化论坛》2005年第6期。
  2005年8月: 资料,《石龙村白族民俗文化的若干变迁》,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资料库”结项报告丛编第18卷。
  
  -2006年
  2006年6月:合译,[美]阿兰·邓迪斯主编:《西方神话学读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6月:论文,《同比外国,我们的差距在哪里》,《中国社会导刊》(总126期)。
  
  -2009年
  2009年3月:译文,[美]约翰·弗里著《如何阅读一首口头诗歌》,《民俗研究》2009第1期。
  
  -2010年
  2010年12月:论文,《从传统到个人:石龙白曲的传承机制及口头诗学法则探析》,《民族艺术》2010年第4期。
  
  -2011年
  2011年11月:译文,[美]艾利奥特·奥林著:《图腾制度及再议美国远征军》,《民族文学研究》2011年第6期。
  
  -2012年
  2012年7月:论文,《新民俗学之后?──2010年国际民俗学者组织暑期学校巡览》,《中国民俗学》2012年第1辑。
  2012年4月:资料汇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基础文稿汇编》,外文出版社2012年版。
  
  -2013年
  2013年4月:论文,《口头传统视域中白族民歌的田野研究——以剑川县石龙村的白曲界定及民俗阐释为例》,《民族艺术》2013年第2期。
  2013年2月:论文,《民俗学的理论演进与现代人文学术的范式转换》,《青海社会科学》2013年第1期。
  2013年12月:论文,《以语言为中心的民俗学范式:戴尔海默斯的交流民族志概说》,《民间文化论坛》2014年第6期。
  
  -2014年
  2014年12月:论文,《从语言转换到以演述为中心的方法:现代民俗学的学术史钩沉》,《民族文学研究》2014年第6期。
  
  -2015年
  2015年2月:论文,《当代民俗学“以演述为中心的方法”:理论背景、发展轨迹及概念解析》,《民间文化论坛》2015年第1期。
  2015年3月:专著,《作为交流的口头艺术实践:剑川白族石宝山歌会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5年6月:论文,《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空间研究的时空维度——以云南剑川白族的石宝山歌会为例》,《民间文化论坛》2015年第3期。
  2015年12月:论文,《白曲演述传统与诗行观念——白族山花体民歌的民族志诗学反思》,《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6期。
  
  -2017年
  2017年9月:论文,《“一带一路”战略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合作》,《西北民族研究》2017年第3期。
  2017年10月:论文,《从“社会”到“社区”:走向开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体界定》,《民族艺术》,2017年第5期。
  2018年12月:论文,《哈佛燕京学社与中国口头传统研究的滥觞——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为例》,《民族文学研究》2018年第6期。
  
  -2018年
  2018年12月:论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动向——以越南富寿省唱春项目的名录转入为个案》,《民间文化论坛》2018年第6期。
  
  -2019年
  2019年10月:学术资料,《野有蔓草:大理石龙民间故事集》,合著,商务印书馆第1版
  2019年12月:论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事件史考述——基于《建议案》和《“代表作”计划》的双线回溯》,《青海社会科学》2019年第6期。
  2019年12月:论文,《交流诗学(关键词)》,《民间文化论坛》2019年第6期。
  
  -2020年
  2020年10月:论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术史考释——基于从马拉喀什会议到《“代表作”计划》的演进线索》,《民俗研究》2020年第5期。
  
  -2022年
  2022年10月:论文,《从历史到现实:批判遗产研究探骊》,《民俗研究》2022年第6期。
  2022年10月:论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研究--以审查机构及其运作机制为中心》,《民间文化论坛》2022年第6期。
  
  -2023年
  2023年3月:《历时和共时视域下文化空间概念的再阐释》,《文化遗产》2023年第2期。
  2023年3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趋势研究--以2003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名录列入机制全球反思专家会为中心的考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3年第2期。
  2023年4月:《交流诗学:中国西部地区传统歌会研究》,专著,学苑出版社2023年4月第1版
  2023年4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专著,学苑出版社2023年4月第1版。
  2023年10月:《作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民俗研究》2023年第6期。
  
  -2024年
  2024年3月:论文,《创立口头传统研究中国学派的新范式:以交流诗学为例》,论文,《民俗研究》2024年第3期。
  2024年7月:《交流诗学与当代文化》,论文,《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4期。
  2024年7月:《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空间》,论文,《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4年第4期。
  
  -2025年
  2025年2月:《春节走出去,非遗在跃迁》文章,《环球》2025年第3期。
  
学术论文
研究报告
学术资料
古籍整理
译著
学术普及读物
工具书
三报一刊理论文章
论文集
书评与序跋
编辑
教材
讲座
项目课题
软件
音像资料
其他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