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慧,女,汉族。1982年出生于内蒙古包头。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副教授。
研究领域:民族音乐学、口头传统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教育背景:2001.9 -2005.7 在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本科生,获文学学士学位。2005.9-2008.7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音乐学系硕士研究生,获文学硕士学位。2008.9-2011.7 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艺术学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获文学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2011.7-2012. 8 在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工作。2012.8- 2015.5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5.6 至今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工作,其间于2017-2018年在甘肃省敦煌市挂任敦煌市文化体育和广播影视局副局长。
社会兼职
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词审定委员会传统音乐名词审定分委会委员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理事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副秘书长
中国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基地”兼职研究员
《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编辑专家委员会“民间长诗组”专家
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北方草原音乐文化研究与传承基地研究员
乐山师范学院藏羌彝走廊民族音乐研究中心特聘教授
科研项目承担
2024- 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人才“培远计划”资助项目“史诗传统的多模态叙事——以格萨尔史诗跨艺术文本为中心”,主持人;
2022- 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学术团队项目《科尔沁史诗的数字化整理及活态生成机制研究》,参与人;
2020-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蒙古<格斯尔>版本综合研究》的子课题《蒙古<格斯尔>版本的演述传统》,子课题主持人。
2016-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口头传统视阈下藏蒙格萨(斯)尔史诗音乐研究”,主持人;
2013—2015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54批面上一等资助项目“格萨(斯)尔史诗音乐范式比较研究”,主持人;
2017- 中国社会科学院登峰战略优势学科“中国史诗学”项目,参与人;
2013-2014 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昆士兰州音乐学院与中央音乐学院合作项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意念与实践”,参与人;
荣誉和获奖
“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拔尖人才”荣誉称号(2021年)
专著《史诗音乐范式研究——以格萨尔史诗族际传播为中心》获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2024年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论文《〈格萨(斯)尔〉史诗音乐范式与汉族曲牌》获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2021年度优秀科研成果优秀奖
主要著述
(一)独著:
《跨越边界:格萨(斯)尔史诗的演述、接受与解读》,北京:学苑出版社,2024年。
《史诗音乐范式研究——以格萨尔史诗族际传播为中心》,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年。
《京西民间佛事音乐及其保护研究——以张广泉乐社为个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年。
(二)合著:
《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手册》(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编,乔玉光主编),呼和浩特:内蒙出版集团·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2年。
《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试点集》(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编,额尔敦毕力格主编),呼和浩特:内蒙出版集团·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2年。
(三)中文论文(选列)
1、《从整体场到切割性——多媒介转换中的格萨(斯)尔歌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4年第1期。
2、《从政府主导到人民自觉——新疆花儿共同体的重建与认同》,《人民音乐》2024年第7期。
3、《交流框架中格(斯)萨尔音乐的叙事指涉》,《中国音乐》2023年第3期。
4、《文本谱系中史诗演述与音乐的创编策略》,《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23年第1期。
5、《对“演述中创编”的概念解构:反思格萨尔艺人史诗演述个案》,《中国音乐学》2022年第4期。
6、姚慧、曹本冶:《〈论田野工作的影响:马林诺夫斯基、农民之爱与友谊〉导读》,载曹本冶、洛秦编著:《Ethnomusicology理论与方法英文文献导读》(续编),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22年。
7、《走出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对中西音乐比较的再反思》,《音乐研究》2021年第6期。
8、《遗产化进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共识重建》,《民族艺术》2021年第5期。
9、《格萨尔史诗曲名辨》,《民族文学研究》2020年第5期。
10、《不止是诗歌和语言:格萨尔口头史诗的音乐世界》,载《格萨尔通识读物:朝向地方知识的现代性阐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年。
11、《何以原生态?——对全球化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反思》,《文艺研究》2019年第5期。
12、《遗产化进程中权力关系的建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实践》,《人民音乐》2018年第9期。
13、《英雄的意义——藏蒙〈格萨(斯)尔〉“霍尔之篇”汉译本的文本比较》,《民间文化论坛》2018年第4期。
14、《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国化——对“宗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反思》,收入《田园拾穗》编委会编:《田园拾穗》,文化艺术出版社,2018年。
15、《重建丝绸之路在东西方学术交流中的话语意义——〈美国民俗学刊〉“中国和内亚活形态史诗”专号述评》,《西北民族研究》2018年第1期。
16、《面向人类口头表达文化的跨学科思维与实践——朝戈金研究员专访》,《社会科学家》,2018年第1期,第二作者。
17、《回到声音——从口头传统概念引荐到〈格萨(斯)尔〉史诗音乐范式建构》,收入高荷红、罗丹阳主编:《哲勒之思:口头诗学的本土化实践》,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7年。
18、《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田青学术研究评述》,《黄钟》2017年第3期。
19、《〈格萨(斯)尔〉史诗音乐范式与汉族曲牌》,《民族文学研究》2016年第4期。
20、《重拾记忆——〈内蒙古民族音乐典藏——大师系列〉谫议》,《中国音乐》2016年第2期。
21、《〈格萨(斯)尔〉史诗跨民族传播的音乐建构——以扎巴老人、琶杰、王永福说唱的“霍尔之篇”为例》,《民族艺术》2015年第6期。
22、《摘下自我的眼镜———对藏族〈格萨尔〉神授艺人斯塔多吉采访个案的反思》,《中国音乐学》2015年第3期。
23、《建立健全基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以内蒙基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为例》,《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
24、《京西丧礼“瑜伽焰口”前的仪式与用乐》,《中国音乐学》2013年第3期。
25、《民俗是“迷信”?——从革命思维中的“迷信”与民俗谈起》,《民族艺术》2013年第2期。
26、《丧葬礼俗中的北京民间佛事音乐》,《中国音乐》2013年第1期。
27、《破除“破除迷信”——对“京西民间佛事音乐”保护前提及方法的探究》,《中国音乐学》2012年第1期。
28、《适者生存——京西佛事音乐中“民间音乐的佛教化”与“佛教音乐的民间化”》,《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29、《霍尔其格嘎查蒙古族婚礼仪式和婚礼歌现状的调查与研究》,《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30、《德德玛:国家背景下的少数民族歌唱家》,收入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音乐文化2008》,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
(四)论文境外刊布
Zang Boyu, Yao Hui, Huib Schippers: Report: The Rise and Implement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for Music in China, January 2015, World of Music 4(1):45-59.
(五)译文
1、《口头史诗的音乐与演述》,《民族艺术》2014年第3期。
2、《商业环境下的音乐传播》,收入曾遂今主编《音乐传播学术前沿》第1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年。
(六)文章选列
1、《站在学理思考的最前沿》,《舞蹈》2014年第2期,第二作者。
2、《揆霓裳羽衣 探舞学堂奥》,《文艺报》2014年1月15日,第二作者。
3、《一个现代音乐知识分子的担当与责任——读田青〈禅与乐〉》,《文化月刊》2013年10月5日。
4、《传统昆曲在当下的执着坚守》,《中国音乐学》2011年第3期。
5、《“人间佛教”志在当下》,《普门学刊》(台湾)2010年第58期。
6、《回顾过往 反思当下——我国著名史诗专家杨恩洪谈西藏〈格萨尔〉艺人及其史诗抢救》,《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
更新日期:2025年4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