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人档案>在职研究人员>W>吴刚>书评与序跋
时间的琥珀——读刘大先《时光的木乃伊》
来源:中国民族报 2013年4月26日 第11版 发布时间:2013-05-10 作者:吴刚

  作者:刘大先

  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年12月

  《时光的木乃伊》是青年评论家刘大先的新著,朴素的封皮上有一幅精美的琥珀图案,图案的下方写有副标题“影像笔记”。我很少关注电影,也不写影评,因此很难估量自己的阅读兴趣,可当我拿起书的时候,轻松的文字还是吸引了我。

  书中充满了作者独特的阅读体验,一篇《朋友少年行》令我感慨万千。这篇是作者看了《赛车总动员2》之后的观感,勾起了我年少的回忆,“青春行走”的确属于独特的成人仪式。通过后记,我知道是电影陪伴着作者走过荏苒时光。他十四年前的生日,是值得纪念的日子,那天他连看9部电影之后写出了第一篇影评。至此,在大学校园里,他从影迷进入了评论的角色。

  《时光的木乃伊》中的98篇文章就是刘大先多年观影的收获。他的收获不同于一般的影评学者,因为他把视角定位在了民族文化领域。他把人生经历与民族文学研究工作的体悟融入了影评之中,激发了民族电影的活力。他的评论自信,是来源于看到了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的文献价值,认识到片子中的那些时光犹如琥珀一样,历经岁月却依然闪亮。对于读者而言,当我们把这几十篇文章放在一起阅读的时候,将会建构起对民族文化的感性与理性认识。正如他所说:“看过的影像就如同读过的书、走过的路一样,也就成了生命过程中的印记。”

  按照法国电影理论家巴赞的说法,电影就是将时光涂上香料,使之永恒。观影的文字则是另一种将个人经历、体验、感悟、兴会、阐发、解释铆定下来,使之成为时间的木乃伊的一种方式。本书中很大篇幅涉及到纪录片,尤其是带有人类学和民俗学意义的少数民族题材的纪录片,这本身就有文献的性质;即便是虚构的剧情片,实际上也可以视之为一种情感、精神、意志、意识形态的折射,见证了特定阶段的电影人或者更普泛意义上的公众对于社会人文的态度和看法。因此,无论对于社会、电影,还是我个人,这些文字都是时间走过的印记。

  刘大先的影评体现着对民族文化的深入思索,如同他所说:“电影作为文献,是一种诉之于感官和体验的情感文献,它在通过影像叙事,记录与叙述特定情感的时候,也表露出书写者自身的情感。这种情感是一种主动的当下社会文化批判和参与文化建构的欲望。新世纪以来民族电影的忧郁书写,真切地体现了电影创作者的这种对策——建构一种有关特定民族文化的回忆,以这种挽歌式的回忆表现对于片面性发展模式的不满。它们不仅通过影像改变了对于民族文化过去的陈述(比如官方的民族识别和认定,文学想象中的民族形象),同时也眺望了将来的民族文化存亡绝续问题。”

  作者在《族群标识与身份象征》中,思考了文化遗产保护问题;在《被打开的世外桃源》中,思考保护摩梭母系大家庭的文化特色与发展当地经济之间取得平衡的问题;在《心灵的治疗》中,反思草原文明与城市文明的关系。作者通过佤族题材影片《山洞里出来的人》,评述少数民族文化生活;通过反映瑶族文化的《难以割舍的认同》,思考全球化对民族文化冲击的问题。即便像《爱尔兰岛的孤绝与崇高》这样评论国外少数族裔影片的文章,也在增加着张力,与国内民族电影进行着比较。

  作者刘大先不断地为民族电影擂鼓呐喊,在《自我克制的童年》中,他提出:“支持、复兴与推广民族电影和文化,实在任重道远。”他以影片为载体,将民俗拜物教、商业化现象、台湾少数族裔等等,都纳入了自己的思考范围。他的民族影评通过透视民族文化、解读民族文化、评论民族文化,在不断地张扬着民族文化精神。

  作者在一篇篇具体影评基础上,建立起了民族影评观念。他的文章反映了他的民族电影比较思维,在《六十年话语流转》中,通过比较上世纪60年代藏族题材的《农奴》与新世纪蒙古族题材的《图雅的婚事》,理出了文化话语脉络,揭示了民族电影由国家宏大主体关注到个体生存呵护的文化话语转变的历程;在《从镜到灯》中,通过比较同一地域云南的电影《五朵金花》和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揭示少数民族文化由被动的反映到主动呈现的历程;他在《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成吉思汗》中,探讨同一蒙古族题材影片《成吉思汗的意愿》和《苍狼:直至天涯海角》的差异。他的文章不仅仅有微观透视,而且还有宏大视角,他以《忧郁的文献》为题,对新世纪民族电影的文化记忆与情感政治进行评价;以《表述的转型》为题,揭示当代民族电影的民俗展示、文化认同与国家想象。他的文章具有辩证立场,在《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分途》中,对电影《非诚勿扰》引入苗族文化元素提出批评的同时,也积极肯定了它的意义,认为“发生总归是比沉默进了一步,哪怕在发生中由于传播渠道的原因,出现了走音”。他的几篇评论电影导演的文章,也并非只是颂歌,还有沉思与批判。

  这部著作的文笔轻松,但内容并不轻松,里面蕴含丰富的民族文化内容以及对民族文化的思考,值得我们慢慢探究。各民族文化的历史镜头犹如琥珀,而这部著作也有琥珀般的价值。

专题的相关文章
作者的相关文章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