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人档案>在职研究人员>N>纳钦
纳钦 Nachin
基本信息
  • 姓  名:纳钦(蒙古族)
  • 学  历:文学博士
  • 职  称:研究员
  • 籍  贯:内蒙古赤峰市
  • 所在部门:
学术简历
  基本情况
  纳钦,男,蒙古族,1970年1月出生,笔名“乌·纳钦”,文学博士。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后合作导师,蒙古族文学研究室主任、学科带头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学科领域和研究方向:
  主攻学科领域(二级学科):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研究方向(三级学科):史诗学、蒙古族语言文学、民俗学
  学术工作语言文字:传统蒙古文、托忒文、汉文、英文、日文、西里尔蒙古文
 
  教育背景和工作经历:
  1991年中央民族大学民语一系蒙古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
  1991—2000年,在民族出版社工作,任助理编辑、编辑。
  2000年9月考入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蒙古语言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学习。
  2003年7月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蒙古语言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获文学博士学位。导师:满都呼教授。
  2003年10月,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工作,迄今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研究室副主任、主任。
  2006—2007年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蒙古国国立大学访问学者。
  2005年以来,赴蒙古国、匈牙利、俄罗斯、日本、韩国、英国、美国、奥地利、希腊等国家进行学术访问。
 
  学术工作特点:
  兼及口头文学与书面文学研究,在文学研究中引入多学科视角,追求原创理论建构。
  ——在专著《口头叙事与村落传统:公主传说与珠腊沁村信仰民俗社会研究》中,把人类学的村落研究视角引入口头文学研究,提出并实践“口头叙事与村落传统双向解释法”,使研究有了原创特色,受到同行好评。该专著成为多个大学相关专业博士、硕士研究生必读书。
  ——在专著《纳·赛音朝克图研究:人类学民俗学视野中的作家新阐释与研究词典》中,把人类学与民俗学视角引入作家作品的研究,提出18条新见解,并编纂出第一部蒙古族作家研究词典,被同行专家评价为“构成纳·赛音朝克图研究的重要进展”。
  ——在史诗研究中,提炼出“多级程式意象”“史诗演述前事件”等一系列新的理论概念,被同行专家评价为“口头程式理论的创新”。
  ——近期,在中国蒙古学学会、中国蒙古文学学会、中国《江格尔》研究会等三个国家级学会中承担重要领导职务,负责组织学会换届转轨和建章立制等工作,组织制定学会内部治理规范化方案,组织举办全国性学术年会等,使三个学会的工作走上了正常轨道。
 
  学术兼职
  1.中国蒙古学学会秘书长兼法定代表人(2022—)
  2.中国蒙古文学学会副理事长(2022—)
  3.中国《江格尔》研究会副会长(2020—)
  4.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与民族学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2022—)
  5.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与民族学学院学位委员会委员(2022—)
  6.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鉴定专家
  7.中国社会科学院第十二届文哲学部文学研究系列正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2024—)
  8.第十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评审委员会委员(2024)
  9.Studies on cultures along the silk roads 期刊编委(2018—)
  10.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2010—)
 
  省部级奖励和荣誉
  1.第九届首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称号。授予单位: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2023)。
  2.建党100周年之际被评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共产党员。授予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2021)。
  3.第四届胡绳青年学术奖。中国社会科学院管理的重要学科专项奖。授予单位:胡绳青年学术奖评审委员会(2006)。
  4.第十四届“文华奖”优秀作品奖。授予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2008)。
  5.第三届中国民族图书奖。授予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1997)。
 
  主持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
  1.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专项学术团队项目《19~20世纪国外收藏多种失传记音符号记录蒙古语口头文学汇编、选译与研究》(批准号:20VJXT010,重大类别),2020—2025,任项目首席专家。
  2.中国社会科学院与匈牙利科学院协议项目《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中国与匈牙利)文明互鉴研究》,2023—2025,任中方主持人。
  3.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暨优秀博士论文项目《巴林<格斯尔>史诗社区传统研究》(批准号:20FZWB052),2020—2024,任项目主持人。
  4.中国社会科学院基础研究学者资助项目,2015—2019,任项目主持人。
  5.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本子故事抄本与口头异文比较研究》(批准号:07CZW038),2007—2013,任项目主持人。
  6.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学者项目《从田野唱响的振兴之歌:赛春嘎叙事作品中的人类学民俗学思想研究》,2005—2007,任项目主持人。
 
  参与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
  1.中国社会科学院学科建设“登峰战略”优势学科“中国史诗学”项目,2023—2025,任学科带头人。
  2.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规划项目子课题“中国多民族文学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识研究”(批准号:2020ZDGH017—MZ014),2020—2022,任子课题负责人。
  3.中国社会科学院登峰战略中国史诗学优势学科项目,2017—2022,课题参与人。
  4.文化和旅游部重大委托项目《全国〈格萨(斯)尔〉文化遗产统筹保护工程》,2013—2018,任子课题负责人。
  5.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巴林右旗基地田野调查项目,2014—2024,课题参与人。
  6.中国社会科学院B类项目《胡仁·乌力格尔田野研究》,2004—2005,课题参与人。
 
  主要著述
  (一)学术著作
  1.《口头叙事与村落传统:公主传说与珠腊沁村信仰民俗社会研究》(学术专著,汉文,独著),270千字,民族出版社,2004年。2006年获第四届“胡绳青年学术奖”。
  2.《纳·赛音朝克图研究:人类学民俗学视野中的作家新阐释与研究词典》(蒙古文,独著),700千字(前25万字为学术专著,后45万字为研究词典),民族出版社,2011年。
  3.《诗歌与民俗研究》(个人论文集,蒙汉双语,独著),300千字,民族出版社,2011年。
  4.《色拉西第一次演唱〈格斯尔·博格达传〉蟒古思故事文本整理与注释》(蒙古文,学术资料),400千字,民族出版社,2015年。
  5.《“格斯尔之乡”新格斯尔奇艺人》(蒙古文,学术导论+学术资料),300千字,民族出版社,2014年。
  (二)汉文论文(选列)
  1.《口头程式理论相关术语的厘清》(汉文、论文,独著),9千字,《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4年6期。
  2.《中国多民族文学互鉴关系论》(汉文,论文,独著),10千字,《社会科学家》2022年7期。全文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J2《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23年第2期。
  3.《从见俗见人到见心理见性格——论<蒙古风俗鉴>民俗志写作动机与旨趣》(汉文,论文,第一作者),8千字,《民间文化论坛》2020年6期。
  4.《口头文类研究中引入互文性视角的两个维度》(汉文,论文,独著),9千字,《民间文化论坛》2019年5期。
  5.《国际视野下的巴·布林贝赫史诗学与诗学思想研究述评》(汉文,述评,独著),5千字,《民族文学研究》2019年1期。
  6.《史诗演述的常态与非常态:作为语境的前事件及其阐析》(汉文、论文、独著),9千字,《民族艺术》2018年5期。全文入选《2018民间文艺研究论丛年选佳作·民间文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年8月版;全文入选《中国民俗学年鉴2019》“年度优秀论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年12月版。
  7.《论巴·布林贝赫诗歌意境与意象》(汉文,论文,独著),9千字,《民族文学研究》2018年3期。
  8.《传说情节植入史诗母题现象研究》(汉文,论文,独著),10千字,《西北民族研究》2017年4期。
  9.《格斯尔射山传说原型解读》(汉文,论文,独著),17千字,《民族文学研究》2017年5期。
  10.《论口头史诗中的多级程式意象》(汉文,论文,独著),20千字,《民族文学研究》2016年3期。全文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哲学学部集刊(201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5月版。
  11.《格斯尔本土形象与信仰》(汉文,论文,独著),8千字,《内蒙古社会科学》2016年2期。
  12.《史诗的传说化与传说的史诗化》(汉文,论文,独著),12千字,《民间文化论坛》2016年4期。
  13.《宏大抒情表层下的隐喻仪式现场》(汉文,论文,独著),6千字,《民族文学研究》2015年5期。
  14.《社会变革中坚守文学的人民立场》(汉文,论文,独著),10千字,《民族文学研究》2014年6期。
  15.《蒙古族传说研究概况及存在问题》(汉文,论文,独著),5千字,《民族文学研究》2007年1期。
  16.《胡仁·乌力格尔及其田野研究途径》(汉文,论文,独著),8千字,《民族文学研究》2005年1期。全文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5年6期。
  17.《复调式祭祀仪式与复合型民俗角色》(汉文,论文,独著),8千字,《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3期。
  18.《作用中的敖包信仰与传说》(汉文,论文,独著),8千字,《民族艺术》2004年4期。
  19.《从传说到信仰:一个蒙古村落民间叙事传统的文化运行》(汉文,论文,独著),20千字,《民族文学研究》2004年2期。全文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2004年10期。
  20.《边缘个案的类型比较研究》(汉文,书评,独著),5千字,《民族艺术》2002年4期。
  (三)蒙古文论文(选列)
  1.《欧洲学者创造的多种记音符号系统与原生口语文化语境中记录的蒙古语口头文学资料》(蒙古文,论文,独著),9千字,《内蒙古社会科学》2023年4期。
  2.《<金色的曙光>歌词与·赛音朝克图之间的关联》(蒙古文,论文,独著),8千字,《中国蒙古学》2023年3期。
  3.《论歌词定义及其特征》(蒙古文,论文,独著),12千字,《中国蒙古学》2022年5期。
  4.《纳·赛音朝格图<白马山>一诗手稿与印刷文本研究》(蒙古文,论文,独著),10千字,《内蒙古社会科学》2022年5期。
  5.《论歌词语言修辞的空间意境》(蒙古文,论文,独著),9千字,《蒙古语文》2021年6期。
  6.《论史诗江格尔汉译本》(蒙古文,论文,独著),8千字,《语言与翻译》2018年3期。
  7.《论纳·赛音朝格图翻译观》(蒙古文,论文,独著),10千字,《语言与翻译》2017年3期。
  8.《牧业公社民族志——〈互助组发展成公社〉》(蒙古文,论文,独著),8千字,《中国蒙古学》2013年1期。
  9.《蒙古语歌词汉译中存在的问题》(蒙古文,论文,独著),5千字,《语言与翻译》2015年1期。
  10.《地名语境与传说类型》(蒙古文,论文,独著),10千字,《语言与翻译》2015年3期。
  11.《口传史诗程式分解与意象转化机制》(蒙古文,论文,独著),9千字,《中国蒙古学》2014年5期。
  12.《开辟赛春嘎研究新视野》(蒙古文,论文,独著),5千字,《金钥匙》2014年5期。
  13.《求烟荷包习俗与自由婚恋赞歌——〈蓝缎子的袍子〉》(蒙古文,论文,独著),5千字,《中国蒙古学》2012年3期。
  14.《蒙古族现代民族志——〈沙漠故乡〉》(蒙古文,论文,独著),13千字,《中国蒙古学》2009年6期。
  15.《〈家政兴旺书〉的社会学观察》(蒙古文,论文,独著),6千字,《内蒙古社会科学》2009年4期。
  16.《蒙古族洒祭诗复合意象及其渊源与传承》(蒙古文,论文,独著),6千字,《内蒙古大学学报》2005年4期。
  17.《蒙古族葬歌——珠尔沁〈玛尼〉》(蒙古文,论文,独著),30千字,《蒙古语言文学》(2004年改版为《中国蒙古学》)1997年4期。
  18.《论蒙古族葬歌》(蒙古文,论文,独著),10千字,《内蒙古社会科学》1998年4期。
  19.《四首诗与四种手法》(蒙古文,论文,独著),12千字,《金钥匙》1994年3期。
  20.《〈翁根山月亮〉一诗与山水画比较研究》(蒙古文,论文,独著),5千字,《金钥匙》1992年2期。
 
  文学创作(选列)
  文学研究与文学创作并举,发表300余篇文学作品,出版3部文学作品集。作品有歌词、诗歌、戏剧、散文、小说等,以歌词见长。作词歌曲《蓝色的蒙古高原》《佛心的阿妈》《爱的哈达》《金莲花》《致亲爱的你们》等广为传播。作词歌曲获第十四届“文华奖”、“共和国五十年音乐”优秀作品奖等。编剧作词的音乐剧《阿拉善传奇》等在内蒙古草原文化节展演并获奖。
  1.歌词集《蓝色的蒙古高原》(蒙汉双语,独著),民族出版社,2011年。
  2.诗集《边界的野羊》(蒙汉双语,独著),民族出版社,2011年。
  3.叙事文学集《巴林石》(蒙汉双语,独著),民族出版社,2011年。
  4.音乐剧《狼与鹿》(汉文,独立编剧),2007年创作。
  5.歌舞剧《金枝衍庆》(蒙汉双语,独立编剧),2012年上演。
  6.音乐剧《阿拉善传奇》(汉文,独立编剧),2013年上演,国内十大城市巡演。
研究报告
学术资料
古籍整理
译著
译文
学术普及读物
工具书
三报一刊理论文章
编辑
教材
软件
音像资料
其他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