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人档案>在职研究人员>L>刘大先
刘大先 Liu Daxian 副主编、编辑部主任
基本信息
  • 姓  名:刘大先(汉族)
  • 学  历:文学博士
  • 职  称:研究员
  • 籍  贯:安徽六安
  • 所在部门:
学术简历
  刘大先,男,汉族。1978年9月出生于六安。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主任、副主编,中国社科院创新工程“民族文学研究期刊建设”首席专家。相继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人才培远计划、中国社会科学院领军人才、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
  2003年8月至今在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工作,先后担任刊物编辑、编辑部副主任、主任等职务。其间于2005年9月-2008年7月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攻读现代文学博士学位,2008年获文学博士学位。2009-2011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比较文学与社会研究中心做访问学者,同时兼东亚系联合助理教授。2021-2022年,挂职中共北川羌族自治县委常委、副县长。2012年兼四川大学研究生导师、2020年兼河北大学博士生导师、2023年兼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研究领域:文艺学、现当代文学、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有著作、论文、编著、译著、译文多种发表,主持多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科研项目承担 
  2011年,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留学人员科研活动项目择优资助
  2011-2020,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理论批评文库·研究卷”,子课题负责人;
  2012-2018,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晚清民国旗人书面文学的现代演变研究(1840—1949),主持人;
  2017-,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民族文学研究期刊建设”,首席专家;
  2017-,国家“十三五”重大出版工程规划项目“新中国文学史料大系·少数民族文学卷”负责人
  2020-2025,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少数民族文学与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研究”,主持人
  2024-,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人才“培远计划”项目
  2024-,国家社科基金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项目
 
  奖项与荣誉
  2025年
  ——《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主体变迁与认同建构》获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科研成果一等奖
  2024年
  ——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
  2023年
  ——《世俗时代的史诗思维——论刘亮程〈本巴〉对〈江格尔〉的发展》获《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2年度论文奖
  2022年
  ——获中宣部、人社部、中国文联联合表彰为第五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
  ——获第十二届丁玲文学奖新锐奖
  ——获第七届“汪曾祺文学奖”
  ——《从后文学到新人文》获第十八届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优秀成果表彰
  ——《喧嚣的失语——20世纪末的知识分子表述》获《南方文坛》2022年度优秀论文奖
  ——《永恒的暂时——徐则臣、郊区故事与流动性生存》获第二届《小说评论》年度优秀论文奖
  2021年
  ——《作为记忆、仪式与治疗的文学》获《当代作家评论》2020年度优秀论文奖
  2020年,
  ——《从后文学到新人文》获第五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年度优秀作品奖
  ——《故乡即异邦》获第五届琦君散文奖
  2019年
  ——《镀金时代的城市之心》获《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年度优秀论文奖
  2018年
  ——入选第四批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必须保卫历史》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理论评论奖
  ——《现代中国与少数民族文学》获第八届胡绳青年学术奖提名奖
  ——《多民族文学史观与中国文学研究范式转型》获第四届全国民族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
  ——《文学的共和》获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文学如何介入现实》获第六届长征文艺奖
  2017年
  ——《文学的共和》获首届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文学奖
  ——《抒情的剩余》获《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年度优秀论文奖
  ——《班佑河畔的沉思》获全军文学征文奖
  2014年
  ——《从时间拯救历史——文学记忆的多样性与道德超越》获第四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
  2013年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科之检省》获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获人民文学年度批评家奖
  2012年
  ——《2011〈民族文学〉阅读启示》获《民族文学》年度奖
 
  学术任职与社会兼职
  中国老舍研究会副会长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文学理论批评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青年委员
  刊物与丛书编委:《扎根》辑刊、“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丛书、“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之星”丛书、“中国多民族文学”丛书等
  曾任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好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社科基金奖、北京宣传文化引导基金等评审专家
 
  著述
  (一)著作
  1.《万象共天:多样性文学与共同体意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4年
  2.《历史与形象:新人文备忘录》,山东文艺出版社,2024年
  3.《蔷薇星火》,安徽文艺出版社,2024年
  4.《去北川》,上海文艺出版社,2024年
  5.《贞下起元:当代、文学及其话语》,中国言实出版社,2022年
  6.《山海风》,南海出版社,2022年
  7.《从后文学到新人文》,上海文艺出版社,2021年
  8.《八旗心象:旗人文学、情感与社会(1840~194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
  9.《卮言》,独著,黄山书社,2021年
  10.《現代中国と少数民族文学》,日本東方書店,2019年
  11.《远道书》,安徽教育出版社,2019年
  12.《千灯互照——新世纪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生态与批评话语》,暨南大学出版社,2017年
  13.《文学的共和》,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
  14.《未眠书》,安徽教育出版社,2014年
  15.《现代中国与少数民族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
  16.《无情世界的感情》,安徽教育出版社,2013年
  17.《时光的木乃伊》,安徽教育出版社,2012年
  18.《多民族文学史观与中国文学研究范式转型》(合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
  19.《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及相关问题研究》(合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
 
  (二)译著
  《陈查理传奇:一个中国侦探在美国》,译著,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13年;上海文艺出版社,2014年
 
  (三)论文(选列)
  1.《确定性的显隐——乡村叙述的嬗变与“三农”的再认识》,《文学评论》2021年第6期,《新华文摘》2022年第3期全文转载,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22年第2期全文转载,入选2021年度“中国人文学书十大热点”
  2.《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主体变迁与认同建构》,《文艺研究》2020年6期,人大复印资料《民族问题研究》2020年08期全文转载
  3.《世俗化时代的信仰与生存》,《文艺研究》2018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18年7期全文转载
  4.《新世纪少数民族文学的叙事模式、情感结构与价值诉求》,《文艺研究》2016年4期
  5.《“边地”作为方法与问题》,《文学评论》2018年第2期
  6.《满洲心象:论顾太清创作与晚清旗人社会心理》,《文学遗产》2017年5期
  7.《世俗时代的史诗思维——论刘亮程<本巴>对<江格尔>的发展》,《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2年第12期
  8.《三农问题与“社会分析小说”的得失》,《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8年2期
  9.《当代散文写作的几个问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5年8期
  10.《剩余的抒情:刘亮程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7年2期,《新华文摘》2017年16期转载
  11.《返归本心——徐怀中<牵风记>的意象叙事与哲思境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9年11期
  12.《中国少数族裔文学的认同与主体问题》,《文艺理论研究》2009年期
  13.《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科之检省》,《文艺理论研究》2007年6期
  14.《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反思与重建》,《文艺理论研究》2005年2期
  15.《赛义德东方学的方法论及其启示》,《文艺理论研究》2003年5期
  16.《从民间文艺到中华文学——论郎樱与民族民间文学研究的演进》,《民族文学研究》2021年3期
  17.《从“民族”发现“文学》,《民族文学研究》2014年4期
  18.《文学共和:作为社会主义文学的少数民族文学》,《民族文学研究》2014年1期
  19.《中国少数族裔文学的空间话语》,《民族文学研究》2011年4期
  20.《中国多民族文学史观的兴起》,《民族文学研究》2008年4期
  21.《清末民初京旗小说引论》,《民族文学研究》2007年2期,《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人大复印资料)2007年11期转载
  22.《写在武侠边上——论王度庐“鹤-铁”系列小说》,《民族文学研究》2005年4期
  23.《缘情、激情与共情——抒情及其现代命运》,《文艺争鸣》2018年10期
  24.《流言时代:<孽海花>与晚清三十年》,《明清小说研究》2012年2期
  25.《人类学视野中的少数民族电影》,《电影艺术》2013年2期
  26.《李洱、时代情绪与理念人的当代命运》《当代作家评论》,2021年3期
  27.《作为记忆、仪式与治疗的文学》,《当代作家评论》2020年3期
  28.《极端写作与实验小说的限度》,《当代作家评论》2018年1期
  29.《生活史、文化寓言与身份流动——新世纪以来蒙古题材历史书写的转折》,《南方文坛》2020年5期
  30.《过剩的经验与过于理性的个体》,《南方文坛》 2019年4期
  31.《乌托邦、自然史与民族志》,《南方文坛》2017年6期
  32.《远方、自我与集体性》,《南方文坛》2015年4期
  33.《在意义消失的世界中重建生活》,《南方文坛》2015年1期
  34.《从差异性到再融合:后社会主义时代的各民族文学》,《南方文坛》2013年2期
  35.《叙事作为行动:少数民族文学的文化记忆问题》,《南方文坛》2013年1期
  36.《新媒体时代的多民族文学——从格萨尔王谈起》,《南方文坛》2012年1期,《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人大复印资料)2012年4期转载
  37.《族群性、地方性与国家认同——百年中国文学的满人路径》,《当代文坛》 2020年4期
  38.《从后文学到新人文——当代文学及批评的转折》,《当代文坛》 2020年3期
  39.《新城市青年的情感结构》,《当代文坛》2017年5期
  40.《永恒的暂时——徐则臣、郊区故事与流动性生存》,《当代文坛》2021年1期
  41.《城市的胜利与城市书写的再造》,《小说评论》2018年6期
  42.《当代经验、民族志转向与非虚构写作》,《小说评论》2018年5期
  43.《传统位移、趣味主义与文化救赎》,《小说评论》2018年4期
  44.《后青春文学的形象与贫困》,《小说评论》2018年3期
  45.《赛博格的怕与爱——新技术时代的经验与叙述》,《小说评论》2018年2期
  46.《总体性、例外状态与情动现实》,《小说评论》2018年1期
  47.《东北书写的历史化与当代化》,《扬子江文学评论》 2020年4期
  48.《从时间拯救历史——文学记忆的多样性与道德超越》,《扬子江评论》2014年3期
  49.《时代寓言与道德故事——石一枫与我们时代的“现实主义”》,《中国文学批评》 2019年2期
  50.《新世纪少数民族文学历史叙事的方式及其问题》,《中国文学批评》2018年2期
  51.《当代性与媒介融合时代的文学史写作》,《江淮论坛》 2020年3期
  52.《作为文化想象的北京:老舍笔下的北京意象》,《东岳论丛》2007年5期
  53.《中国文化多样性理念的复合传统与当代实践》,《东吴学术》2020年4期
  54.《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七十年》,《东吴学术》2019年5期
  55.《积极的多样性——文化多元主义的超越与少数民族文学的愿景》,《南京社会科学》2019年5期
  56.《重寻集体性与文学共和》,《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2期
  57.《文化遗产与文化经济时代的少数民族电影》,《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5期
  58.《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失语、母语、双语及杂语诸问题》,《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1期
  59.《少数族裔文学翻译的权力与政治》,《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年2期
  60.《重建集体性——恢复“中国故事”的多元共生》,《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4期
  61.《中国现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语言与表述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8年5期
  62.《旗人文化与清代以降武侠文化的变迁》,《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5期
  63.《制造英雄:民国旗人对于清初历史的一种想象》,《满族研究》2011年2期
  64.《清末民初北京报纸与京旗小说的格局》,《满族研究》2008年2期,《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人大复印资料)2008年10期转载
  65.《观念的潜流——清末民初京旗小说与老舍》,《满族研究》2009年2期,《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人大复印资料)2009年11期转载,《新华文摘》2009年23期摘编
  66.《晚清民国旗人社会变迁与文学的互动》,《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5期,《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人大复印资料)2019年1期转载
  67.《何谓当代小说的史诗性》,《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19年6期,《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人大复印资料)2020年2期转载
  68.《选秀:被过度诠释的娱乐文本》,《艺术广角》2006年6期,《新闻与传播》(人大复印资料)2007年2期转载
  69.《王家卫与新美学趣味的歧途》,《艺术广角》2010年1期,《影视艺术》(人大复印资料)2010年5期转载
  70.《李安与中产阶级美学修辞术》,《艺术广角》2008年3期,《影视艺术》(人大复印资料)2008年7期转载
  71.《从进化到涌现:作为复杂系统的文学演化》,《探索与争鸣》2024年4期,《新华文摘》2024年15期转载
  72.《中国多民族“语言—文学”谱系与比较研究的拓展》,《中国比较文学》2023年2期 ,《社会科学文摘》2023年6期转载
  73.《边疆自觉、少数民族文学与当代中国观》,《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24年7期全文转载
  74.《塑造重瓣花朵——论少数民族题材连环画与中国形象》,《文艺争鸣》2025年1期
  75.《荷马在中国——作为当代文学的格萨(斯)尔》,《文艺研究》2025年4期
 
  (四)文章选列
  1.《文艺作品中新时代青年形象,展现平凡岗位上奋斗的精彩》,《人民日报》2022年5月20日
  2.《打开这封86年前的来信——重读<可爱的中国>》,《人民日报》2021年5月7日
  3.《生命与创造的文明论》,《人民日报海外版》2021年05月06日
  4.《凝聚共识,发挥文艺评论价值引领功能》,《光明日报》2021年8月12日
  5.《北京流变的雅正之书》,《光明日报》2021年2月3日
  6.《认识新乡村,写出精气神》,《人民日报》2020年8月14日
  7.《媒介融合语境下——文学凝聚优势再出发》,《人民日报》2020年5月8日
  8.《文学也期待静水流深》,《人民日报》2018年10月19日
  9.《班佑河畔的沉思》,《人民日报》2016年9月26日,《精神文明导刊》(人大复印资料)2016年11期转载
  10.《从民族和边地发现新的活力》,《人民日报》2016年7月29日
  11.《传承民俗需因势利导》,《人民日报》2016年2月12日
  12.《重新“发明”传统节日》,《人民日报》2015年2月17日
  13.《勿以传统反现代》,《人民日报》2014年8月19日
  14.《在小镇看见中国》,《人民日报海外版》2020年8月13日
  15.《<人世间>的史诗性》,《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年8月29日
  16.《当代文学对文化传统的接续》,《人民日报海外版》2018年7月4日
  17.《建构文学的公共空间》,《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年8月9日
  18.《中国文学影响遍及世界》,《人民日报海外版》2015年12月1日
  19.《网络生态下对文学走向的展望》,《光明日报》2020年3月7日
  20.《老舍笔下<四世同堂>的时代与家国》,《光明日报》2019年7月27日
  21.《温情守望礼仪中国》,《光明日报》2016年 11月8日
  22.《现实主义的复归与更新》,《光明日报》2016年4月4日
  23.《河湟四叶》,《光明日报 》2014年7月18日
  24.《文化认同提高国家整体安全度》,《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3月27日
  25.《文学如何介入现实》,《解放军报》2017年4月12日
  26.《军旅文学的伦理叙事》,《中华读书报》2016年9月7日
  27.《历史如何现实化》,《中国艺术报》2016年9月14日
  28.《少数民族文学的内卷化问题》,《长江文艺》2019年9期
  29.《自他不二,相依共进》,《民族文学》2019年7期
  30.《写真实:非虚构的政治学与伦理学》,《山花》2016年3期
  31.《“裸命”归去来》,《读书》2016年8期
  32.《“中华文学”与文学共和》,《文史知识》2015年6期
  33.《大小舞台——清末民初的梨园书写》,《书屋》2007年5期
  34.《必须保卫历史》,《文艺报》2017年4月5日,《新华文摘》2017年11期摘编 
  35.《代际融合与范式更新》,《文艺报》2016年3月21日,《新华文摘》2016年10期摘编
  36.《短视频分众生产与精品追求》,《光明日报》2025年3月1日
  37.《大地从来都是敞开的——阿来<大河源>中的行走、生态与文明》,《光明日报》2025年3月29日
  38.《跨媒介写作与新人文趋向》,《文艺报》2025年2月20日
  39.《思过往,念未来》,《人民日报》2025年4月4日
  40.《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人民日报》2024年12月7日,人大复印资料《精神文明导刊》2025年1期全文转载
 
  (五)序跋选列
  1.《历史的侧面——〈民族文学研究〉三十年论文选萃》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
  2.中国多民族文学论坛继往开来十年路——序《全球语境与本土话语:中国多民族文学论坛十年精选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
  3.霍志军《陇右地方文献与中国文学地图的重绘》序,人民出版社,2019年
  4.徐刚《小说如何切入现实》跋,团结出版社,2019年
  5.刘涛《音调未定的儒家——2004年以来关于孔子的论争》序,《名作欣赏》 2017年第25期
  6.乌热尔图《萨满,我们的萨满》序,青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
  7.李云雷《到姐姐家去》序,明天出版社,2018年
  8.严英秀《就连河流都不能带她回家》序,作家出版社,2019年
  9.扎西才让《桑多镇故事集》序,作家出版社,2019年
  10.丁子《红花儿红花儿》序,光明日报出版社,2015年
 
  (六)主编与编辑
  1.《本土的张力:比较视野下的民族文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
  2.《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鄂温克族卷》,作家出版社,2015年
  3.《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年度精选(2018)·评论卷》,重庆出版社,2019年
 
  (七)访谈、学术评介与媒体报道选列
  1.李蔚超:《“后文学时代”的文学批评——刘大先文学批评实践论》,《芳草》2022年第3期
  2.饶翔:《未曾销蚀的理想主义——访谈刘大先》,《芳草》2022年第3期
  3.周明全:《飞鸟型学者——刘大先访谈》,《名作欣赏》2022年第1期
  4.薛润梅、黎羌:《宋金文学的融合与共和——兼论刘大先的民族文学观》,2020年第4期
  5.白文硕:《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方法转向与范式更迭——论刘大先的多民族文学批评》,2020年第4期
  6.邱婕:《多面而合和的批评世界——刘大先的文学批评素描》,《文学教育(上)》2020年第3期
  7.张滢莹:《刘大先:在他们的书写中,某种新的东西正在出现》,《文学报》2019年1月31日
  8.许峰:《边缘的呐喊与坚守的力量——从刘大先的<千灯互照>说开去》,《中国艺术报》2018年6月6日
  9.方岩:《多维视野中的批评建构》,《长江文艺评论》2017年第3期
  10.李宏伟:《从常人中收回自己——刘大先印象记》,《长江文艺评论》2017年第3期
  11.丛治辰:《一个堂堂正正的文艺青年——论刘大先》,《创作与评论》2017年22期
  12.杨荣昌:《穷根究源的理论寻绎——论刘大先的文学批评》,《艺术百家》 2016年S1期
  13.周新民、刘大先:《批评何为、文学共和与重建集体性——刘大先访谈录》,《长江文艺评论》2016年第4期
  14.李云雷:《刘大先:新一代人的探索》,《边疆文学•文艺评论》2016年第2期
  15.《正视本土文化内部的多样性——刘大先、周明全对谈录》,《边疆文学•文艺评论》2016年第2期 
  16.李慧玲、魏韶华:《从差异共生到文学共和:评刘大先<文学的共和>》,《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
  17.谢刚:《刘大先的<文学的共和>与多民族文学批评范式转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5年第11期
  18.邱婧:《新时期以来少数民族文学批评及主体性建构——兼论刘大先<文学的共和>》,《民族文学研究》2015年第4期
  19.汪荣:《复活的词语与改变的规则——评刘大先<文学的共和>》,《现代中文学刊》2015年第3期
  20.张丽军、史胜英:《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科建构的探源性、基础性之作——论刘大先的<现代中国与少数民族文学>》,《民族文学研究》2014年第3期
  21.姚新勇:《民族文学研究的突破与束缚——评刘大先<现代中国与少数民族文学>》,《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
  22.李晓峰:《少数民族文学:思想史与学术史交叉点上的反思与建构——论刘大先<现代中国与少数民族文学>》,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
  23.颜水生:《理论的张力与学科的悖论》,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
  24.孟庆澍:《理论的行囊,或在批评的路上——刘大先与他的学术之旅》,《南方文坛》2013年3期
  25.关纪新:《幸鹈鴂之先鸣——感触刘大先》,《南方文坛》2013年3期
  26.《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瓶颈与突破——与民族文学青年学者刘大先、李晓峰、陈珏一席谈》,《文艺报》2013年10月18日
  27. 王幸逸:《复调形式与总体性伦理——评刘大先<去北川>》, 《当代作家评论》2024年第6期
  28. 沈秀英《<去北川>:学者的文学转向》,《当代文坛》2025年1期
  29. 战玉冰《行与思的辩证书写——作为“实践文学”的<去北川>》,《百家评论》 2025年1期
  30.潘凯雄《用质朴文字描绘山乡巨变》,《人民日报》2024年7月26日。
研究报告
学术资料
古籍整理
译著
译文
学术普及读物
工具书
论文集
编辑
教材
软件
音像资料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