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戈金,男,1958年8月出生,蒙古族,法学(民俗学)博士。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一级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文哲学部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导。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原所长;享受国务院津贴。
研究领域:民俗学、民间文艺学、少数民族文学。
学术成就:有著作、论文、编著、译著、译文上百种在中国、美国、日本、俄罗斯、蒙古、越南、马来西亚等国以多种文字发表。
近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哈佛大学、美国史密森尼学会、希腊科学院、土耳其海峡大学、蒙古国科学院等国际讲坛发表几十次专题报告,也投身国内公益性讲座活动,如国家图书馆的文津讲坛、江南东吴讲坛、四川金沙讲坛等。他近年当选多个国际组织的领导职务,以及我国几个国家级学术团体的会长等职。
教育背景:内蒙古大学本科生、助教、硕士研究生。1986入职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先后担任编辑、研究室主任、所长助理、副所长、所长等职务。其间于1995-1996年在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学社访学,1997-2000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师从钟敬文学习民俗学,2000年获法学(民俗学)博士学位。2001-2002年在美国密苏里大学(哥伦比亚校区)师从约翰·弗里(John Miles Foley)做博士后研修。
国内外学术任职与社会兼职
国际学术职务
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CIPSH)副主席、主席(2008~2020)
国际史诗研究学会(ISES)会长(201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专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培训中心(CRIHAP)管理委员会 委员
国际民俗学者组织(Folklore Follows)通讯会员(赫尔辛基)
国际民间叙事研究会(ISFNR) 会员
国内学术职务
中国蒙古学学会会长(2022~)
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2018~)
中国民俗学会会长(2010~2018)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会长(2005~)
太湖世界文化论坛副主席(2014~2022)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荣誉会长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 常务副组长
中国作家协会少数民族文学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国务院第七届学科评议组(中国文学)成员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评审组成员
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 咨询顾问
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词审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编辑类工作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少数民族文学分卷”副主编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中国文学学科”副主编,“少数民族文学分卷”主编
《中国史诗百部工程》联席主编
中宣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兼史诗卷主编
《中国民俗学年鉴》主编
境外刊物编委:Oral Tradition(《口头传统》学刊,美国), Cultural Analysis (《文化分析》学刊,美国)Aman Johiyal Sudulul《口头文学研究》(学刊,蒙古国),эпосоведение(《史诗研究》学刊,俄罗斯),CASS Journal for Humanities(《中国人文学术》英文版)创办人/执行主编。
境内刊物编委:《中国社会科学》《中国文学年鉴》《第欧根尼》等。
科研项目承担(近年)
2010-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与文化研究”,首席专家;
2010-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格萨(斯)尔抢救、保护与研究”,首席专家;
2016—2021 中国社会科学院“登峰计划·中国史诗学”,主持人;
2009-2012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基金项目“中国民俗学前沿研究”,主持人;
2007-2010 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项目“蒙古口传经典大系”,主持人;
2002-2010 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学科“中国史诗学”主持人;
学术奖项选列
2023论文《“全观诗学”论纲》荣誉获“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2022年度科研成果配套奖一等奖”;
2023论文《论口头文学的接受》荣获“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2022年度科研成果配套奖二等奖”;
2019论文《多长算是长:论史诗的长度问题》荣获“第十届(2019)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2014 论文《从荷马到冉皮勒:反思国际史诗学术的范式转换》获“第八届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论文二等奖”;
2011 论文“Mongolian Epic Identity: Formulaic Approach to Jangar Epic Singing”获“第七届中国社科院优秀科研成果论文二等奖”;
2004 专著《口传史诗诗学:冉皮勒〈江格尔〉程式句法研究》获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第二届学术著作奖评奖”专著一等奖;
2001专著《口传史诗诗学:冉皮勒〈江格尔〉程式句法研究》获国家民族图书奖优秀著作奖;
荣誉
2022年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一级教授;
2021年 匈牙利民族学会外籍荣誉会员;
2021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先进个人;
2020年 光明日报、光明网2020中国非遗年度人物;
2019年 美国民俗学会“荣誉国际会士”(Honorary International fellow)
2018年 荣获国际突厥研究院TATO颁发的威廉・汤臣勋章;
2015年 俄罗斯萨哈共和国国会主席颁发荣誉证书;
2014年 当选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2014年 “中国蒙古学年度人物”;
2009年 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国际会议和学术论坛发表(选自近10年国际学术活动)
在美国哈佛大学(国际史诗大会)、美国密苏里大学(网络国际直播)、美国史密森尼学会、美国民俗学会年会(印第安纳大学等)、美国范德堡大学(中美民俗学专家会议)、俄罗斯科学院卡尔梅克研究所(艾利斯塔)、日本千叶大学、“日本民俗学会第61届年会”(国学院大学)、芬兰文学档案馆、意大利热那亚大学、土耳其海峡大学、蒙古国科学院(“中亚史诗国际研讨会”)、泰国朱拉隆功大学(“泛亚佛教叙事国际学术研讨会”)、希腊学术院(“国际民间叙事研究会大会”)、越南邦美蜀“国际史诗学学术研讨会”、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4年人类发展报告”特邀评议人)、维也纳联合国会议中心(“21世纪社会科学与社会政策国际研讨会”)、匈牙利科学院民族学研究所、马来亚大学(“亚欧史诗专题研讨会”)做学术报告/大会主旨报告。
主要著述
(一)著作
1. 《雪地走橐驼》,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24年。
2. 《口传史诗诗学:冉皮勒<江格尔>程式句法研究》(蒙古文),朝戈金著、姜迎春、斯钦巴图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22年。
3. Oral Epic Traditions in China and Beyond. Routledge, 2021.
4. Aман туулийн шүлэг зүй (修订版,Ulanbaatar, 2020)
5. 《站在民众的立场上:朝戈金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文选》,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20年。
6. 《史诗学论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
7. 《千年绝唱英雄歌:卫拉特蒙古史诗传统田野散记》,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
8. 《口传史诗诗学:冉皮勒<江格尔>程式句法研究》,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
9. 《多重选择的世界──当代少数民族作家文学的理论描述》(专著,12.5万字,与关纪新合作),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5年。
10. монгол аман туулийн шYлзг зYй(《口传史诗诗学》西里尔蒙古文全译本,姜迎春 译,白嘎力赛罕、孟和巴雅尔校译),乌兰巴托:蒙古国Bumbi San出版公司社,2010年。(2020年再版)。
(二)译著
1. [美]阿兰·邓迪斯著:《西方神话学读本》(合译,第一译者,32.4万字),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2. [美]约翰·迈尔斯·弗里著:《口头诗学:帕里-洛德理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三)学术论文选列
1. 《春节的文化内涵与当代意义》,《光明日报》,2025年1月25日。被《新华文摘》2025年第7期转载。
2. 《论口头文学的生产者》,《文学遗产》,2024年第3期。被《社会科学文摘》2024年第11期转载。
3. 《口头文学之“口头性”论析——从钟敬文主编<民间文学概论>出发》,《文学评论》,2023年第6期。
4. 《口头文学之“集体性”与“个体性”发微》,《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23年第6期。
5. 《本雅明<讲故事的人>之口头诗学发微》,《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6期。
6. 《民俗学的机遇与挑战》,《民俗研究》,2023年第5期刊发。被《新华文摘》2024年第2期全文转载。
7. 《“全观诗学”论纲》,《中国社会科学》,2022年第9期。
8. 《论口头文学的接受》,《文学评论》,2022年第4期。
9. 《口头诗学的文本观》,《文学遗产》,2022年第3期。被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22年第9期转载。
10. 《国际史诗学术格局中的中国史诗研究进路和走势》,《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22年第1期。
11. 《作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口头传统》,《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9年第2期。
12. 《口头诗学》,《民间文化论坛》2018年第6期。
13. 《巴·布林贝赫蒙古史诗诗学思想之论演》,《西北民族研究》2018年第4期。
14. 《“一带一路”话语体系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西北民族研究》2017年第3期。
15.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伦理原则〉: 绎读与评骘》,《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6年第5期。
16. 《“多长算是长”:论史诗的长度问题》,《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5期。
17. 《“回到声音”的口头诗学:以口传史诗的文本研究为起点》,《西北民族研究》2014年第2期。
18. 《约翰·弗里与晚近国际口头传统研究的走势》,《西北民族研究》2013年第2期。
19. 《朝向21世纪的中国史诗学》,《国际博物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中文版)2010年第1期。
20. 《从荷马到冉皮勒:反思国际史诗学术的范式转换》,《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学刊》(2008),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年,第1-39 页。
(四)论文境外刊布选列
1. “Ode to Mongolian Heroism: The Oirat Epic Jangar.” The Epic World, edited by Pamela Lothspeich, New York: Routledge, 2024, Pp.299-311.
2. “Indigenized Applications of the Oral-Formulaic Theory in China.” Singers and tale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edited by David F. Elmer, Peter McMurray,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24. Pp. 365-386.
3. Chao, Gejin, and Liu Daxian. Ethnic Minority Literature in China. World Humanities Report, CHCI, 2024.
4. “China-Mongolia Joint Actions for the Safeguarding of ‘Urtiin Duu, the traditional folk long song’: Retrospect and Reflection.” Exploring and Safeguarding Share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s in East Asia. edited by Boldsaikhan Sambuu, Ider Khoskhuu, Ulaanbaatar: Munkhiin Useg LLC, 2021, Pp. 42-51.
5. “Discourse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Cultural Heritage Safeguarding in the Belt and Road Context”, Gejin Chao, Contemporary Social Sciences, No. 3(2018), pp. 7-2.
6. “UNESCO’s Ethical Principles for Safeguardi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terpretative Reading and Commentary Review”, Gejin Chao, Bulletin of the KIH of the RAS, 2017, Vol.34. Is.6, pp. 117-130.
7. “Documenting Living Oral Traditions: China's Institute of Ethnic Literature as Case Study”, Qubumo Bamo, Gejin Chao, John D. Niles, The Journal of American Folklore, Vol. 129, No. 513 (Summer 2016), pp. 270-287.
8. Epic Oral Traditions in China, эпосоведение, No. 1 (2016), pp. 58-61.
9. “Challenges in Comparative Oral Epic.” John Miles Foley and Chao Gejin, Oral Tradition, Vol. 27/2 (2012), pp. 381-418.
10. “The Oirat Epic Cycle Jangar.” Oral Tradition, Vol.16/2(2001). Bloomington: Slavica Publishers, Inc. Indiana University.
11. “Mongolian Oral Epic Poetry: An Overview”, Oral Tradition, Vol. 12/2(1997). Bloomington: Slavica Publishers, Inc. Indiana University, Pp. 322-36.
12. “Oral Epic Archives of Institute of ethnic Literature of CASS: Its Working Model and Some Problems”, Chao Gejin and Guo Cuixiao, ТѲВ АЗИЙН ТУУЛь II, СИМПОЗИУМ, НААДАМ. Ulanbaatar, 2013, 464-471.
13. Chao Ge Jin (Triều Qua Kim).Tổng Quan về sử thi. Sử Thi Việt Nam trong bối cảnh sử thi Châu Á. Viện Khoa học xã hội Việt Nam và Ủy Ban nhân dân tỉnh Đắc Lắc. Nhà xuất bản khoa học xã hội Hà Nội, năm 2009. Trang (303-314).
编辑、教材、资料
1. 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民俗学研究书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202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民俗学研究书系”下分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俗学研究丛书”、“中国社会科学院民俗学译丛”、“中国社会科学院民俗学文献资料丛编”三种系列,已出版40余部。
2. 主编:《力行而不惑:纪念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建所40周年论文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年。
3. 主编:“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与文化研究书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2016年。已出版3部。
4. 主编:《中国史诗学读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
5. 主编:《中国民俗学》,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6. 特邀主编:《国际博物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中文版总第245期“中国口头史诗传统”专号),2010年第1期,南京:凤凰集团译林出版社,2010年3月15日。
7. 分卷副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少数民族民族文学》(第二版),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
8. 执行主编:CASS Journal for Humanities(《中国人文学术》英文学刊),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
9. 主编:《中国西部的文化多样性与族群认同:沿丝绸之路的少数民族口头传统现状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10. 特约主编:Oral Tradition(美国《口头传统》学刊,英文)第16卷第2期:“中国口头传统专辑”,Bloomington: Slavica, USA, 2001。
11. 合编:《新中国文学研究70年》,署名:朝戈金、刘跃进、陈众议,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年。
12. 合编:《全媒体时代少数民族文学的选择》,署名:朝戈金、尹虎彬、杨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
13. 合编:《民俗学与新时期国家文化建设》,署名:朝戈金、董晓萍、萧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
14. 合编:《民俗学科建设报告书》,署名:董晓萍、朝戈金、黄涛,北京:学苑出版社,2012年。
15. 教材书章:“史诗”,刘守华、陈建宪 主编:《民间文学教程》(第二版),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与巴莫曲布嫫和尹虎彬合作。
更新日期:2025年5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