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介绍
杨杰宏,男,云南丽江人,纳西族,艺术人类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南方文学室副主任,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兼职云南大学茶马古道研究所、安徽财经大学、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客座教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人文学院合作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民族文学学会秘书长、中国民俗学会理事,北京纳西学会副会长。长期从事南方民族口头传统、民间音乐、史诗研究,迄今已出版《族群艺术的身份建构与表述》、《东巴叙事传统研究》、《东巴仪式叙事程式研究》等学术专著。2013年获得费孝通艺术人类学奖,2014年博士后出站报告《东巴仪式叙事的程式化特征研究》获得中国优秀博士后论文。
科研项目:
1.2008年5月,主持云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项目《东巴文化在学校传承调查研究》(项目编号:08C0343)。
2.2010年主持云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滇西北洞经音乐调查与研究(项目编号:2010C203)。
3.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川滇地区东巴史诗的搜集整理研究(项目编号:18BZW187)。
4. 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中国史诗百部工程》子课题“纳西族史诗”(项目编号:SS2017012)。
5. 主持中国社科院国情调研基地项目《泸沽湖地区东(达)巴口头传统调查(项目编号:GQSJ2021020)。
6.主持中国社科院国情调研基地项目《东巴文学的创造性转化调查研究》(项目编号:GQSJ2022027)。
7.主持中国社科院国情调研基地项目《东巴传承人现状调查》项目编号:GQSJ2023029)。
学术著述
(一) 学位论文
硕士论文:《纳西族与藏族宗教联系的语言学考察》,云南大学,2005年。
博士论文:《族群艺术的建构与表述:以丽江洞经音乐为研究个案》,云南大学,2010年。
博士后出站报告:《东巴仪式叙事的程式化特征研究》,中国社科民族文学研究所,2013年。本论文被评为中国优秀博士后论文,并入选中国博士后文库。
(二)学术著作
1.《纳西族民俗通论》,云南美术出版社出版,2007年。
2.《从阐释到建构:纳西族传统当代转型的民族志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
3.《龙蟠故事:茶马古道民族志》,云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
4.《族群艺术的身份建构与表述—以丽江洞经音乐为研究个案》,民族出版社,2015年。
5.《丽江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2015年。
6.《文学作品选集》,光明日报出版社,2016年。
7.《东巴仪式叙事程式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
8.《东巴叙事传统研究》,暨南大学出版社,2018年。
(三)学术论文
1.《纳西族黑白色彩崇拜》,《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2.《〈徐霞客游记〉的民俗学价值——以丽江部分为例》,中国地质学会:《徐霞客与丽江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2004年。
3.《丽江文化地理空间的构建及成因》,《思想战线》2010年第S1卷。
4.《东巴神话的叙述学解读》,《丽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3期。
5.《纳西族族称考》,《丽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6.《丽江本土文化产业调查与总结:以纳西古乐、东巴宫为例》,《民族艺术研究》2009年第6期。
7.《纳西族东巴文化在学校传承调查与总结》,《民族艺术研究》2009年第6期。
8.《地方性文化中的生存意义阐释:一个纳西族老东巴丧葬仪式的调查报告》,《民间文化论坛》2010年第1期。
9.《艺术人类学视野下的中国族群艺术研究述评》,《民族艺术》2010年第2期。
10.《族群艺术的建构与表述:以丽江洞经音乐为个案》,《思想战线》2010年第6期。
11.《丽江洞经音乐源流研究述略》,《民族音乐》2010年第6期。
12.《丽江洞经音乐传承与变迁的调查与思考》,《民族艺术研究》2010年第6期。
13.《反思与争论:现代性语境下的茶马古道文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10月12日。
14.《传统艺术的地方性传承——永胜洞经古乐会现状调查》,《民族音乐》2012年第5期。
15.《方国瑜对纳西学的贡献及影响》,《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2-07-23。
16.《三甲义田薄:历史话语的地方叙事》,《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06-22。
17.《现代性情境中口头传统的传承与变异——以恩施土家族民歌为研究个案》,《民间文化论坛》2012年第4期。
18.《展演与再造:海南黎族口头传统传承现状及思考——基于五指山市“三月期。三”的考察》,《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5期。
19.《跨境民族的宗教信仰与口头传统关系——以云南傈僳族为个案》,《保山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
20.《多元互动中的旅游展演与民俗变异——以丽江东巴文化为例》,《民俗研究》2013年第2期。
21.《多元一体国家格局下的族群互动与身份重构——以丽江为研究个案》,《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
22.《麽些考释》,《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13年第3期。
23.《藏族宗教文化对纳西东巴文学的影响》,《百色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
24.《旅游情境中的“纳西古乐”身份再造与传承困境》,《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
25.《东巴进城:旅游情境中传承人境遇调查及思考》,《民族艺术研究》2013年第5期。
26.《“非遗”语境下民族文献的整理路径思考及实践》,《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3年第6期。
27.《互动与拓展:百年东巴文化研究述略》,《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05-06。
28.《音乐祭礼:族群艺术的身份再造与多重表述》,《民族艺术》2014年第2期。
29.《“非遗”语境下民族口头传统文献的问题检析》,《民族文学研究》2014年第3期。
30.《贵州控抗苗寨鼓藏节:“非遗”概念实践的地方性文本》,《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
31.《释比进城:灾后羌族传统文化变迁新现象》,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4-04-09。
32.《“口头传统”理论方法开辟东巴文献整理新路径》,《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4-07-11。
33.《南方民族史诗的类型问题探讨》,《民间文化论坛》2014年第6期。
34.《转换与交融:东巴史诗的多元叙事视角》,《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8期。
35.《苗族史诗《亚鲁王》翻译整理述评》,《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15年第4期。
36.《纳西族东巴叙事传统与民间叙事传统的互文性》,《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
37.《仪式大词:口头传统与仪式叙事关系探析--以纳西族“哲作”为个案》,《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
38.《文化地理视野中的丽江洞经音乐》,《民族音乐》2015年第1期。
39.《东巴画的程式化特征研究》,《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5年第2期。
40.《东巴仪式表演的文本结构探析》,《民族艺术研究》2015年第4期。
41.《金生丽水 天雨流芳——抗战时期的丽江教育》,《中国民族教育》2015年第9期。
42.《口头传统文本翻译整理的三个维度--以《亚鲁王》为研究个案》,《民族翻译》2015年第3期。
43.《关于西畴县发展文化旅游的几点思考》,《文山学院学报》2015年第S1期。
44.《南方民族史诗的类型问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5年第4期。
45.《丽江:“活着的茶马重镇”》,《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01-07。
46.《挑战与应对:少数民族文学学科的当代建构》,《民间文化论坛》2015年第6期。
47.《食学的学科概念及学科属性》,《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11期。
48.《学术信任与使命担当:从个人学术史的视角》,《中国民族教育》2015年第12期。
49.《东巴仪式叙事中的“大词”》,《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11月6日第839期。
50.《纳西族口头传统特征刍论》,《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
51.《东巴祭天仪式的程式化特征及结构形态》,《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
53.《和实生物:纳西族饮食民俗类别及特征》,《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第4期。
54.《生存与展演:旅游情境中小规模展演社团的困境》,《民族艺术》2016年第3期。
55.《丽江洞经音乐研究现状刍析》,《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6年第6期。
56.《东巴经籍文献中的口头程式句法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
57.《略论纳西族民歌类别及艺术特色》,《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7年第4期。
58.《民族文化推广应注重语言翻译的准确性》,《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02月09。
59.《稻作与祭天——<布洛陀>与<崇般图>的文本比较》,《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7年第5期。
60.《东巴史诗的音乐程式刍析》,《西北民族研究》2017年第1期,
61.《再论纳西族东巴教的性质问题》,《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7年第5期。
62.《神灵、祭祀仪式与民间叙事传统——兼评<壮族麽经布洛陀遗本影印译注>的多元价值》,《百色学院学报》2017年第6期。
63.《东巴口头传统的要素及特征探析》,《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7年第6期。
64.《民国时期丽江洞经音乐的转型与变迁》,《民族音乐》2017年第5期。
65.《音像记录者在场对史诗演述语境影响》,《民族艺术》2018年第期。
66.《多元化的南方史诗类型思考——基于创世史诗<布洛陀>与<崇般突>比较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4期。
67.《<神奇的纳西东巴文>的价值与特色》,《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2018年第4期。
68.《传承中的再造:羌族口头传统的文化生境及特征》,《民族学刊》2019年第3期。
69.纳西族与彝族的创世神话比较研究》,《民间文化论坛》2019年第5期。
70.《传统民俗的现代价值再探讨——以岷县青苗会为例》,《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9年第2期。
71.《纳西族农业民俗谫论》,《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9年第6期。
72.《纳西族姓氏背后的文化密码》,《中国民族教育》2019年第11期。
73.《仪式中的“大词”:东巴叙事传统的主题与故事范型研究》,《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9年第1期。
74.《东巴叙事传统的传承方式与文本创编析论》,《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2019年第2期。
75.《多维与互构:图像学视域下的东巴神话研究——以丁巴什罗图像为中心》,《民族艺术研究》2020年第3期。
76.《东巴叙事传统的研究范式与多维观照》,《民族文学研究》2020年第2期。
77.《以情感为导向的叙事策略——以东巴经诗<鲁般鲁饶>为例》,《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0年第1期。
78.《神话与艺术关系的多维研究》,《民族艺术研究》2020年3期。
79.《英雄史诗<黑白之战>中的军事学》,《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0年第3期。(第一作者)
80.《历时性视域下<布洛陀>研究之思考》,《百色学院学报》2020年第4期。
81.《从改造到展演:神话主义视域下的东巴神话研究》,《民间文化论坛》2020第5期。
82.《族群艺术的资本利用与身份危机》,《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2020年第3期。
83.《丽江洞经音乐的本土化及审美特质论析》,《民族音乐》2020年第4期。
84.《民族地区旅游如何注入历史文化内涵》,《中国民族教育》2020第11期
85.《传统的发明:丽江棒棒节的传承与变迁》,《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1第1期。
86.《纳西族东巴画的性质、概念及其特征》,《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2021第2期。
87.《白沙之战:一场被长期误解的战争——以《葫芦信》与《龙女树》比较为中心》,《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1第2期。
88.《仪式叙事研究:民族文学研究的新维度》,《百色学院学报》2021年第4期。
89.《纳西族日月崇拜的图像叙事研究》,《民族艺术研究》2021第4期。
90.《用镜头讲好民族故事——民族非遗类纪录片的叙事策略》,《中国民族教育》2021第9期。
91. 《史诗的经典化、仪式叙事与概念范畴》,《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5月10日第4版。
92.《丽江周边地区的洞经音乐及其影响》,《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2022年第1期。
93.《“神话主义”概念内涵与范畴的再思考》,《民间文化论坛》2022第1期。
94.《茶马古道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系》《中国民族教育》2022年第5期。
95.《多民族文学交融共生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系》,《甘肃民族研究》2022年第5期。
96.《“非遗”视域下的东巴文化音像记录研究》,《民族艺术研究》2022年第4期。
97.《如何辩证看待不同时期的民族文化》,《文山学院学报》2022年第4期。
98.《创新传统文化,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以广西巴马为例》,《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年第4期。
99.《“采风”传统与民歌研究的问题检讨——以纳西族民歌为例》,《民族艺术》2022年第6期。
100.《明代丽江纳西族姓氏考》,《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2年第6期。
101.《对人性保持温暖的向往——马子云〈玉龙山白云再歌〉评析》《大理大学学报》2023年第1期。
102.《丽江纳西族情歌艺术特色论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2023年第2期。
103.[法]克里斯蒂安•塞迪奥(Christiane Seydou)文,杨杰宏译:《词与音乐:马西纳地区富尔贝人的史诗类型》《百色学院学报》2023年第2期。
2023年4月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