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  名: 宋颖 (汉)
所在社区:
学  历: 法学博士(民俗学)
籍  贯: 北京
职  务:
职  称: 副研究员
所在部门:

详细介绍

  工作经历: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导师

  瑞士苏黎世大学社会人类学与文化研究系访问学者 2018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 2007年至今

  中央电视台四套、九套、十套等纪录片合作 2013年至今

  《中国人文学术年刊》(英文版),任编委会助理,中国社会科学院项目2006-2008

  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数字图书馆元数据研究 2002-2004

 

  教育背景:

  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院民俗学专业 法学博士 2004-2007

  博士论文《端午节研究:传统、国家与文化表述》,2007届中央民族大学优秀博士论文。

  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院民俗学专业 法学硕士 1999-2002

  硕士论文《民间八仙》

  中央民族大学中文系 文学学士 1995-1999

  本科毕业论文《龙牌会风俗考察》

  山西省康杰中学 高中 1992-1995

  山西省运城市实验中学 初中 1989-1992

 

  正在主持和参与的课题:

  中国社科院重大“两创”项目:“中华文明发展与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研究”的子课题“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2019-2023,参与)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民族文学的传承、创新与影像表达研究”编号17BZW173(2017-2021,主持)

  北师大国家重大委托项目子课题:山西尧寓村的传统文化复兴与村落脱贫治理(2018-2020,主持)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院级课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妇女研究三十年来的回顾与展望(2018-2019,主持)

 

  学术成果:

  专著:《端午节:国家、传统与文化表述》 宋颖著 商务印书馆 (2016,2017)

  主编: 《鹤鸣九皋:民俗学人的村落故事》 宋颖、陈进国主编 商务印书馆(2017)

  主编:《民俗传承与技术发展》宋颖主编 知识产权出版社(2018,社科基金中期成果)

  专著:记住乡愁丛书民间礼俗系列-《首饰》,宋颖著,黑龙江少儿出版社(2020)即出主编《梅子熟了:百位学人的乡村中国》(福建人民出版社,合作);

  《意树心花:文化学者的高原故事》(商务印书馆,合作)。

 

  学术论文:

  《“乡愁”语境中特色小镇的民俗应用与影像表达》,载《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3期。

  《那些不能唱的与能唱的:保安族“花儿”记》,载《鸢飞鱼跃:民族学家的田野故事》,商务印书馆,2019年12月。

  《瑞士人文社科类青年人才培养经验与启示》,载《西部学刊》,2019年11月。

  《屈原形象的“多主体书写”与文化记忆》,载论文集《民俗传承与技术发展》,知识产权出版社,2018年12月。

  《非遗语境下的民俗学教材创新》,载《中国文艺报》2018年8月20日。

  《传统村落的民间叙事与影像书写》,载《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4期。

  《从纪录片<记住乡愁>看乡村影像的本土化表达》,载《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18年第1期。

  《论节日空间的生成机制》,载《民俗研究》2017年10月。

  《民俗主义与学术反哺——以福建外碧村的民俗生活实践为例》,载《民间文化论坛》2017年3期。

  《有涯之生的欲望、抗争与消遣:在城市空间中重思端午习俗》,载《人文艺术》论丛第16辑,上海三联书店2017年7月。

  《“一国”的文化共享:<中国年俗>的民俗国家化过程探究》,载《民俗研究》2016年第1期。

  《论节日事项的“共有”“扩散”与“移借”诸问题——以端午节为例》,载《民间文化论坛》2016年第3期。

  《文类、技术与代际传承——民间文学在传统村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载《美术观察》2016年第6期。

  《乡愁情怀的多诉求试听语言表达——以国家重点工程百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中对赫哲族的表现为例》,载《民族艺术研究》2015年第4期。

  《童年、故乡和春节——民俗纪录片<中国年俗>的“三重想象”》,载《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5年第4期。

  《纪录片的文化传承理念探析——以<中国年俗>为例》,载《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5年第3期。

  《景颇族的文化记忆探析——以目瑙纵歌为例》,载《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4年第6期。

  《从“少数民族过端午”模式看文化的涵化与误读》,载《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4年1期。

  《<五朵金花>的影像呈现与大理的民俗风情再生产》,载《影视文化》2013年6月。

  《向内的找寻与向外的眼光——评周星著<乡土生活的逻辑:人类学视野中的民俗研究>》,载《民间文化论坛》2012年第4期。

  《文化涵化与文化误读——谈“少数民族过端午”的文化现象》,载《彰显与重塑——端午习俗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5月;初稿载《民族民间文化研究与保护》,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年4月。

  《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大端午——西塞神舟会调查报告》,载《国家与民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4月。

  《端午竞渡与画舫嬉游》,载《中华文化画报》总112期,2008年6月。

  《民俗宗教的复合形态——以大端午“西塞神舟会”为个案的研究》,《民间文化论坛》,2007年2期;国际人类学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大会《民俗文化与宗教信仰》,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年1月初稿载《民间信仰与民俗生活》,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

  《从文献、媒体到现代生活:端午节的讲述与变迁》,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十辑,中山大学2006年8月。

  《中国古代生殖神话类别与文化意义》,载《民族文学研究》2003年1期。

  《流动的生命》,载《民俗研究》2002年2期。

  《公共民俗学的发展及其在中国的实践检验:以端午节为参照个案》,中国社科院课题结项报告(2008-2010)。

  《龙牌会的妇女风俗及其价值》,载《河北省首届龙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河北省赵县文物旅游局辑印,第 54-64 页,2002年。

  学术译文:

  《民俗主义再检省》,载《民间文化论坛》2017年3期。

  《误分为二:民俗学的学院派与应用派》,载《民间文化论坛》2015年第3期。

  《故事计数:论计算方法在民间故事研究中的应用》,载《民间文化论坛》2014年5期。

  《印度卡拉汉地的口传史诗文本及其寓意分析》,载《民间文化论坛》2013年5期。

  《民俗的国家化与国际化——斯库克拉夫特“吉希-高森”个案》,载《江西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收入论文集《国家与民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4月。

  《论多元文化社会中的民俗共享与国民认同》,载《江西社会科学》2008年11月;《人大复印报刊资料》G0《文化研究》转载,2009年4月;载《国家与民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4月。

  《为民俗学正名》[美] 丹·本-阿莫斯著,2005年6月发表于《民俗学刊》第八辑。

  《反“反‘民俗’”》,载《民间文化论坛》,2004年3期。

  《我是民俗学家而你不是――民俗学实践中泛化与分界的策略对抗》[美]斯蒂芬·J.·泽特林著,2004年8月发表于《民俗学刊》第六辑。

 

  译文7篇,收入《民俗学历史、理论与方法》分别是:

  a.为民俗学正名 [美] 丹·本-阿莫斯

  b.我是民俗学家而你不是――民俗学实践中泛化与分界的策略对抗 [美] 斯蒂芬·J.·泽特林

  c.反反“民俗” [美] 艾利奥特·奥里恩

  d.新展望之后:20世纪后期的民俗研究 [美] 罗杰·D.·亚伯拉罕

  e.女性主义与民俗研究:20年理论化轨迹 [美] 玛格丽特·米尔斯

  f.民俗学在加拿大 [加] 保利娜·格林希尔、彼得·纳瓦埃斯

  g.民俗主义:一个概念的挑战 [德] 瑞吉纳·本迪克斯

  译文4篇,收入《西方神话学读本》分别是:

  a.潜水捞泥者——神话中的男性创世说 [美] 阿兰·邓迪斯

  b.神 话 [法] 埃里克·达代尔

  c.神话的适应性 [法] 范·巴伦

  d.神话在生活中的作用 [美] 马林诺夫斯基

  《萨满的叙事——作为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载《萨满文化辩证:国际萨满学会第7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米哈伊·霍帕尔、白庚胜主编,大众文艺出版社2006年。

 

  完成的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15项:

  爱奇艺播出的纪录片项目《原声中国》(2017-2019)

  中央电视台与文化和旅游部合作的特别节目《非遗公开课》(2019)

  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项目“改革开放40周年百县调研”:广西巴马(2018)

  国家科技名词撰写条目-民俗学(2018)

  中宣部国家重点工程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第一、二、三季,2015-2017)策划和撰稿。

  文明对话论坛“节日与家庭”和文明驿站项目(2017,北京市妇联、中国人民对外交流协会与 UNESCO 合作)

  国务院新闻办“纪录中国”传播工程项目《中国医疗》(1-3集,2016)撰稿

  中央电视台四套中文国际频道特别节目《中国年俗》(1-8集,2014)民俗顾问

  国家艺术基金“传统年画刻绘技艺传承人才培养”项目(2016-2017)培训授课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课题“景颇族的文化记忆——以目瑙纵歌为例”(2013)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课题“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口头传承情况国情调研”子项目“一种花儿两样心情——保安族花儿当代传承情况调研报告”(2012)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宗教信仰与大众传播”(2009-2016 第二作者,已结项)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管理课题“民族文学研究所重点学科建设经验总结研究”(2010)

  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启动金项目“公共民俗学的发展及其在中国的实践检验——以端午节为参照个案”(主持,2008-2010)

  《中国人文学术年刊》(英文版),任编委会助理,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资助项目,商务印书馆(2008)

 

  奖励荣誉:

  1999年北京市三好学生、北京市优秀毕业生双称号;

  2006年中国民间文化研究新秀奖;

  2007年中央民族大学孝通杯学术论文二等奖;

  2007年中央民族大学优秀博士论文;

  2014年9月所属的南方室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

  《记住乡愁》系列纪录片获得,2016年8月国际纪录片金熊猫 “最具人文关怀”奖,11月中国纪录片十佳十优奖;同名图书入选2016年国家出版基金;国家广电总局2017年颁发集体荣誉“五一劳动奖状”;2018年4月第25届中国电视文艺星光奖。

  《鹤鸣九皋》入选中国国家出版集团2017年10月好书榜。

  《端午节:国家、传统与文化表述》获得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第十三届山花奖“优秀学术著作入围奖”(证书)。

 

  社会兼职:

  Airbnb中国专家委员会委员(2018-)。

  中国社会科学院妇女/性别中心委员(2018-);

  中国节日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2017-);

  文化部中华传统技艺研究与保护中心研究员(2015-);

  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民俗顾问、纪录片策划和撰稿人(2014-);

  李济考古奖学金青年学术顾问(2012-);

  文明对话论坛专家组成员(2016);

  北京美丽乡村研究所特约研究员(2019-2021)

  中国民俗学会理事(2010-2018);

  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召集人、论文评委(2014-2018);

 

  参与著作译作:

  《现代民俗学的视野与方向》周星、王霄冰主编 商务印书馆(2018)

  《国家与民俗》周星主编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民俗学的历史、理论与方法》周星主编 商务印书馆(2006,2008)

  《西方神话学读本》朝戈金等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学术普及工作: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特别节目《传奇中国节》中秋(2019)、春节、端午(2020)特邀嘉宾。

  首都市民终身学习课程《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览之中国传统节日篇》-中元节一讲,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所与北京电视大学联合发行。

  三联生活节气讲座:端午与夏至;霜降等。

  刊物《中华瑰宝》民间艺术、二十四节气传承的撰稿;

  刊物《知识与力量》二十四节气小暑大暑、寒露霜降、小寒大寒等撰稿。

  北京理工附中、北京四中、中国农业科学院附属小学等学校,讲授中国节日与节气学术普及课程。

  中央电视台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家庭报》China Daily节日研究访谈。

 

更新时间:2020年10月29日

中国民族文学网 © 1999-2023 版权所有
China Ethnic Literature Network  Copyright©1999-2023  Institute of Ethnic Literature, CASS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地 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电 话:(010)65138025 邮 编:100732 京ICP备050727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