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介绍
毛巧晖,女,汉族,山西省襄汾县人。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北方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民俗学方向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民俗学、非物质文化遗产。
教育背景与工作经历
1993年—1997年就读于山西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学士学位。1997年—2000年就读于西北民族大学社会人类学·民俗学研究所,获文学硕士学位。2002年—2005年就读于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获文艺学博士学位。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2004年12月作为特邀研究员到日本神奈川大学非文字资料中心进行合作研究。
2000年—2008年,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2001—2007)、副教授(2007—2008);2005年8月—2007年7月在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2008年至今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工作至今,副研究员(2008—2016)、研究员(2016年至今)。
学术任职与社会兼职
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
科研项目承担(近年)
[1]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国家话语与民间文学的理论建构(1949—1966)”,2018年结题获得优秀。
[2]2018—2020年主持北京市宣传部委托重点课题“北运河流域民俗文化普查活动及民俗志编纂”。
[3]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新中国70年社会治理研究·百村社会治理调查”(18@ZH011-0320190418)子课题“城市化进程中里二泗花会传统与村落秩序研究”。
[4]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新中国70年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学术史研究”。
[5]2020—2025年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学者资助计划”基础研究学者资助。
[6]主持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工程“北京传说卷”“理论卷(1949—1976)”编撰工作。
学术奖项与荣誉
2007年,著作《涵化与归化——论延安时期解放区“民间文学”》获得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学术著作奖”二等奖;专著《20世纪下半叶中国民间文艺学思想史论》获得第十届中国民间文学“山花奖”,2018年该著修订版由学苑出版社出版,出版后相关学者在《中国艺术报》(2019年1月30日)、《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7月1日)、《全国新书目》等刊发了相关评论。
主要著述
(一)著作与论文集
1. 《涵化与归化——论延安时期解放区“民间文学”》,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
2. 《20世纪下半叶中国民间文艺学思想史论》,上海文艺出版社,2010年;2018年学苑出版社出了此著的修订版。
3. 《记忆、表演与传统——当代文化语境下安泽文化寻踪》,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
4. 《北运河民俗志》第一卷至第三卷(第一作者,合著),中国戏剧出版社,2019—2021年。
5. 毛巧晖、张歆编著:《牛郎织女神话传说》,北岳文艺出版社,2021年。
6. 毛巧晖、白宁编著:《大禹神话传说》,北岳文艺出版社,2021年。
7. 《北运河流域特色小镇建设研究》,学苑出版社,2022年。
8. 《民间歌谣与社会记忆(1919—1949)》,学院出版社,2022年。
9. 《文化遗产与文化景观译文集》,学苑出版社,2022年。
(二)教材与资料
1. 《新编民间文学教程》(第一作者,合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2.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民族民间文学》(第一作者,合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3年。
(三)论文
1. 《记录与保管: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探赜》,《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3期。
2. 《构建文艺通俗化实践图景》,《民间文化论坛》2022年第3期。
3. 《延安文艺与少数民族文艺的兴起》,《民族文学研究》2022年第4期。《采风与搜集的交融变奏:以新中国初期的“忠实记录、慎重整理”讨论为中心》,《民俗研究》2022年第5期。
4. 《董均伦民间文学搜集整理之研究》,《民间文化论坛》2022年第5期.
5. 《从革命话语到“人民”话语:1919年—1949年民间文学的发展衍化》,《开发时代》2022年第6期。
6. 《民间文艺赋能乡村建设:基于百年乡建学术史的反思》,《百色学院学报》2022年第4期。
7. 《元杂剧<绯衣梦>叙事的衍变及其文化阐释》(第一作者),《戏曲艺术》2022年第1期。
8.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节日民俗的资源转化》(第一作者),《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2年第5期)等。
9. 《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与知识生产:以曹雪芹传说为中心的讨论》,《红楼梦学刊》2020年第6期。
10. 《1949—1966新故事的通俗化实践》,《民间文化论坛》2020年第6期。
11. 《百川归海:以多民族文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西北民族研究》2020年第4期。
12. 《“他观”与“内视”:文化表述的整体性》,《民间文化论坛》2021年第1期。
13. 《地方性、地方感与地域认同——曹雪芹传说的文化生产路径之考察》,《贵州社会科学》2021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14.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民俗节日的传承发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1年第2期。
15. 《神话资源现代转换的话语实践——以葛翠琳1949—1966年的儿童文学创作为中心的讨论》,《文化遗产》2021年第2期。
16. 《民间传说、文化景观与地域认同——以大禹传说为中心的讨论》,《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21年第2期。
17. 《运河记忆与村落文化变迁:以北京通州里二泗小车会为中心的考察》,《西北民族研究》2021年第2期。
18. 《承续与超越: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神话研究》,《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
19.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与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发展》,《民间文化论坛》2021年第3期。
20. 《少数民族民间文艺研究与多民族文学格局的建构(1949—1966)》,《百色学院学报》2021年第3期。
21. 《时代话语与知识建构:以1918-1966年“花儿”的搜集整理为中心》,《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4期。
22. 《文本与理论:民间文艺学的双重建构(1949—1966)——以<民间文学参考资料>为中心的考察》,《民俗研究》2020年第1期。
23. 《做学做人终身求》(第二作者),《民间文化论坛》2020年第1期。
24. 《布洛陀神话叙事的整体性研究 ——以<壮族布洛陀神话研究>为中心的讨论》,《百色学院学报》2020年第3期。
25. 《三峡库区传统民居教化空间设计考》(第一作者),《装饰》2020年第3期。
26. 《民间文学的通俗化实践——兼论肖甘牛民间文学搜集整理研究》,《赣南师范大学学报》2020年第4期。
27. 《郝苏民与新中国民间文艺:“在场者”的历史表述》,《民族文学研究》2020年第4期。
28. 《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民俗艺术研究之嬗变》,《民族艺术》2020年第4期。
29. 《民间文艺如何在融媒体语境下自我重塑》,《中国文艺评论》2020年第7期。
30. 《民研会:1949—1966年民间文艺学重构的导引与规范》,《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
31. 《传统文化的新发展与民间文化的新向度》,《人民论坛》2019年第2期。
32. 《2018年民俗学研究动态一览》,《中国图书评论》2019年第2期。
33. 《传统节日文化的当代传承》,《节日研究》2019年第2期。
34. 《试析人类起源神话中的造人母题——以布努瑶神话史诗<密洛陀>为例》(第二作者),《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2期。
35. 《农民画属性问题谫论: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民画运动之考察》(第一作者),《百色学院学报》2019年第3期。
36. 《“文化展示”中的传承人: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民间文化论坛》2019年第4期。
37. 《多重学缘与视野开拓——民俗学学习历程的思考》,《民族艺术》2019年第4期。
38. 《文学想象与地域民俗认同的构拟——基于北京市通州区张家湾“中国红学文化之乡”构筑的思考》,《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4期。
39. 《新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七十年》,《东方论坛》2019年第4期。
40. 《民间文学搜集整理七十年》,《民间文化论坛》2019年第6期。
41. 《遗产化与民俗节日之转型:基于“2017‘敛巧饭’民俗风情节”的考察》,《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期。
42. 《民间文学批评体系的构拟与消解——1949—1966年“搜集与整理”问题的再思考》,《西北民族研究》2018年第2期。
43. 《他者“制造”与家园守护——“老虎外婆”型故事中的儿童教育观》,《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
44. 《拓荒半壁江山——贾芝民族文学论集》,《民间文化论坛》2018年第2期。
45. 《民间文学的时代性及其当下意义——编<马克思 恩格斯 列宁 斯大林论民族民间文学>之体会》,《民族文学研究》2018年第2期。
46. 《文化展示与时间表述:基于湖南资兴瑶族“盘王节”遗产化的思考》,《民间文化论坛》2018年第3期。
47. 《民间传说与文化景观的叙事互构——以嫘祖传说为中心》,《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
48.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俗节庆文化的建构——基于广西百色市布洛陀民俗文化旅游节的考察》,《贵州社会科学》2018年第3期。
49. 《文艺民俗学》,《民间文化论坛》2018年第3期。
50. 《对话与交流:民族文学的多路径发展——2017年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年会综述》(第一作者),《社会科学动态》2018年第4期。
51. 《地域秩序与社会记忆的表达——以山西运城盐池神话为中心的考察》(第一作者),《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4期。
52. 《对话与交流:民族文学的多路径发展》(第一作者),《社会科学动态》2018年第4期。
53. 《文化交流与民族特性的凝铸:基于京族口头叙事的考察》 《社会科学家》2017年第2期。
54. 《微信时代清明节仪式空间与民间叙事的重构》,《中原文化研究》2017年第3期。
55. 《文化的他者:20世纪初至40年代盘瓠神话研究》,《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
56. 《越界:1958年新民歌运动的大众化之路》,《民族艺术》2017年第3期。
57. 《微信时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空间与民间文艺的重构》,《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
58. 《社会秩序与政治关系的言说:基于过山瑶盘瓠神话的考察》,《民间文化论坛》2017年第3期。
59. 《民间文艺学思想的依附性与自主性》,《华中学术》2017年第3期。
60. 《1949—1966年童话的多向度重构》,《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5期。
61. 《彝族漆器:作为文化的技艺》,《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7年第5期。
62. 《传统的“发现”——呼玛河流域鄂伦春族玛印节》,《中国艺术时空》2017年第6期。
63. 《乡村说书人:山西临汾琴书艺人调查与民俗活动分析》,《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6年第1期。
64. 《多神共存与生活诉求:山西安泽县黑虎信仰阐释》,《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
65. 《民俗“镜像”:由日用类书看明代文化交流——基于<鼎锓崇文阁汇纂士民万用正宗不求人全编>“外夷门”的考察》(第一作者),《百色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
66. 《新疆哈密地区曲子剧的当代传承调查》(第一作者),《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6年第2期。
67. 《现代民族国家话语与<刘三姐>的创编》,《民族艺术》2016年第2期。
68. 《生活化的信仰 信仰化的生活——简论门神信仰的功能》,《殷都学刊》2016年第2期。
69.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的文化传统与文化记忆——兼论广西田阳布洛陀文化的重构》,《贺州学院学报》2016年第2期。
70. 《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记忆的展示、保护与实践》,《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6年第4期。
71. 《日常生活、景观与民间信仰——基于湖北远安嫘祖传说的考察》,《江汉论坛》2016年第5期。
72. 《20世纪60年代刘三姐(妹)传说的重构考察》,《民俗研究》2015年第5期。
73. 《民族国家与文化遗产的共构——1949—1966年中国少数民族神话研究》,《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5年第1期;后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74. 《传统与现代的交融——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山西中阳剪纸的传承》,《贺州学院学报》2015年第3期。
75.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地域文化符号的重构——兼论山西安泽“荀子文化节”活动》,《西北民族研究》2015年第4期。
76. 《20世纪60年代刘三姐(妹)传说的重构考察》,《民俗研究》2015年第5期。
77. 《延安时期解放区革命歌谣:社会记忆与时代“共名”》,《民间文化论坛》2015年第5期。
78. 《传统与变迁:山西唐城花灯秧歌调查研究》(第一作者),《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5期。
79. 《文学的人民性:论贾芝的民间文学观念》,《华中学术》2014年第1期。
80. 《“民族形式”论争与新中国民间文学话语的源起》,《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
81. 《现代民族国家话语与民间文学的理论自觉(1949—1966)》,《江汉论坛》2014年第9期。
82. 《山西吉县伏羲、女娲研究》,《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0期。
83. 《<民间文学>与新中国民间文艺学——基于1955年至1966年<民间文学>的考察》,《民族文学研究》2013年第4期。
84. 《山西定襄留晖村七岩圣母生存空间论析》(第一作者),《宗教学研究》2013年第4期。
85. 《新中国初期少数民族民间文艺学发展述论》,《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5期。
86. 《国家话语与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资料搜集整理——以1949年至1966年为例》,《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
87. 《民间传说的记忆与民间信仰:以山西运城舜帝传说为例》(第一作者),《民俗研究》2012年第2期。
88. 《周扬的民间文艺学思想》,《西北民族研究》2012年第3期。
89. 《民间信仰:世纪回顾与反思》(第二作者),《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90.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的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以海南黎族苗族“三月三”节为例》,《文化遗产》2012年第4期。
91. 《地方民俗文化精英与民族文化传统的保护:以湖北鹤峰山民歌的传承为例》,《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5期。
92. 《传统蒙学教材的民俗教育价值:以<幼学琼林>为例》,《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年第18期。
93. 《表演与对话:表演视野下的山西“二人台”传承人》,《戏曲艺术》2011年第4期。
94. 《新秧歌运动的民间性解析》,《民族文学研究》2011年第6期。
95. 《新秧歌戏运动:权威话语对“民间”的建构》,《戏曲艺术》2010年第1期。
96. 《艺术人类学的民族志研究》,《民族艺术研究》2010年第3期。
97. 《山西运城舜帝传说类型研究》(第一作者),《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98. 《何其芳·民间文学·延安文学传统》,《北方论丛》2009年第6期。
99. 《新秧歌运动:权威话语对“民间”的缔造》,《中华戏曲》2008年第1期。
100.《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以<马五哥与尕豆妹>和<王贵与李香香>的对比分析为例》,《民族文学研究》2008年第3期。
101.《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民族文学研究》2008年第3期。
102.《顾颉刚的民俗学理念》,《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103.《晚清民间思潮》,《社会科学家》2007年第2期。
104.《新秧歌运动:民间文学进入主流的一次尝试》,《晋阳学刊》2007年第5期。
105.《韩起祥说书的民间性阐释》,《兰州学刊》2006年第1期。
106.《民俗学之“民间”》,《西北民族研究》2006年第3期。
107.《章太炎的民间文学理念》,《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108.《新秧歌里的“民间”》,《民间文化论坛》2006年第3期。
109.《贾芝与民间文学》(第一作者),《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110.《20世纪民俗学视野下“民间”的流变》(第一作者),《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111.《山西省长治市回族女寺调查研究——以长治市回族聚居区“三道营”为例》,《西北民族研究》2003年第1期。
112.《山西省阳高县袁家皂丁氏回族民俗生活调查研究》,《青海民族研究》2003年第2期。
113.《“女奴”与“女神”的混血儿——陕北“信天游”中女性观念窥探》,《运城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
114.《撒拉族民间文学中的民俗事象透视》,《青海民族研究》2001年第3期。
访谈与媒体报道
邓立峰:《以民俗学为抓手推动大运河文化保护利用———专访“北运河流域民俗文化普查活动及民俗志编纂”项目负责人毛巧晖》,《中国艺术报》2022年10月21日。
2023年3月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