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  名: 苑利 (汉)
所在社区:
学  历: 博士
籍  贯:
职  务: 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
职  称: 研究员
所在部门:

详细介绍

苑利,男,1958年1月22日生,汉族,吉林长春人,民俗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北方室副主任,萨满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秘书长,中国民俗学会理事,西北民族学院教授。主要代表作有《韩民族文化源流》、《龙王信仰探秘》、《中国民俗学教程》、《文化遗产报告》等,主编有《二十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中国少数民族文化探索》等丛书多部。
 
  
专 业 领 域 
民俗学

研 究 方 向 
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与文化


教 育 背 景
1997-2000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博士研究生专业:民俗学,研究方向:民俗学 ,2000年6月获民俗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华北地区龙王信仰》导师:钟敬文教授、董晓萍教授
 
1982 - 1985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硕士研究生专业:民间文学,研究方向:民间文艺学,1985年6月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学位论文:《中国人类学派故事学研究》导师:钟敬文教授 许钰教授
 
1978 -1982
 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 大学本科专业:中国语言文学,1982年6月获得文学学士学位学位论文:《中国的植物传说》论文导师:汪玢玲教授
 
语 言 
 民族语:朝鲜语汉 语: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专修)日 语:口语B 写作A 听力B 
 
参加学术团体
 (学术团体名称、 兼职时间 兼任职务)1986年8月加入中国民俗学会(北京),1999年至今任理事。1997年加入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历任理事、学术部部长,现任亚细亚民俗学会秘书长1992年至今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韩国研究中心理事。2000年至今任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会理事。
 
学术兼职
 (学术团体名称、 兼职时间 兼任职务)2002年~2005年被聘为西北民族学院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系(兰州)特聘教授。1996年~2005年被特聘为中央民族大学民俗文化研究中心(北京)客座研究员。
 
研 究 经 历
1998 -2002
 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 副研究员、北方民族文学室副主任l 从事北方萨满文化研究。l 2000年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民俗学专业博士毕业。
 
1995-1997
 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 副研究员l 分配在少数民族文学所北方文学研究室从事北方民族文学研究。l 研究方向:韩民族文化与南方百越民族的关系。l 1997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攻读民俗学专业博士学位。
 
1985 -1995 
 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编辑l 负责编辑民间文学与民间文化方面的稿件,编辑发表论文200余万字。 l 从事民间文学与文化方面的研究。
 
     
田野经历 
 1)2002年8月前往云南建水县考察边地汉文化与哈尼族文化;2)2002年9月与罗汉田同志前往广西那坡县考察黑衣壮;3) 2002年6月前往甘肃考察陇东庆阳地区香包、皮影戏;4) 2002年4月前往江苏、浙江考察周庄、同里、西塘古民居;5) 2001年8月初前往贵州从江、黎平县考察侗族文化;6) 2002年8月前往湖南洪江市考察当地古民居;7)2002年8月底前往吉林省吉林市考察满族萨满文化;8)2000年4月与陶立璠等先生前往越南江河省考察圣母庙会;9) 2000年8月前往丽江、泸沽湖及麻立坡的倮寨,考察纳西族、摩梭人、倮人(彝族的一个支系);10) 1998-1999年,前往山西晋北地区及晋南地区从事华北地区龙王信仰的考察,搜集了大量资料。11) 1998年,前往河北省延庆、赤城等县从事祈雨调查,获得大量资料;12) 1997年,岁韩国东海岸民间游艺活动进行民俗考察;13) 1996年,与王宏刚一道,前往东蒙呼伦贝尔的南屯,进行鄂温克族萨满文化考察,三天时间里,亲临了三个宗教仪式,拍摄照片500余张;14) 1995年前往吉林省伊通县进行萨满文化考察;15) 1995年8月,陪同韩国民俗学会主席前往内蒙希拉穆仁草原考察蒙古人的马文化;16) 1994年8月对韩国济州岛民俗进行田野考察;17) 1991年对日本传统民俗进行田野考察;18) 1991年春节,对日本横滨中华街春节民俗进行考察;19) 1987年对贵州都匀水族、苗族民俗进行考察……
 
重点项目承担
1) 2000~2004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所重点项目【萨满文化与民间文学研究】;
2) 1994~2000杭州大学韩国学研究所重点项目(韩国大宇财团资助)【韩民族文化源流】;
3) 1992~1998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基金项目【环渤海湾远古民族文化研究】。

[分页] 

访学研修情况
 1) 1990年~1992年应东京都立大学邀请,去日本从事讲学及科研活动。在日本东京都立大学人文学部任客员研究员,同时兼任该学部的非常勤讲师,导师:飯倉照平教授(日本中国民话之会会长)。2)1992年1 月,日本民话之会为我举办了中国学者个人专题学术报告会,会上首次提出韩文化南来说主张。3) 1994年2月---1995年1月应韩国国际交流财团邀请,去韩国精神文化研究院从事中韩两国远古文化的比较研究。在韩国精神文化研究院任客员研究员,任期10个月。4) 1994年4月,在韩国比较民俗学会春季学术报告会上,做了题为《韩文化南方流入考》的专题报告,这也是该学说在韩国首次亮相。5) 应韩国文化放送电视台之邀,以中方民俗顾问身份,参与了《韩国人 日本人 中国人--三国民俗的比较》的24集电视民俗片的制作(1995年1月)6) 1994年9月31日,应韩国东海大学邀请,举办专题个人学术报告会《中国人的生活相》。7) 1995年1月,韩国中央大学为我及另两位中国教授举办了中国学者专题报告会,我发表了题为《韩文化与中国东南沿海古文化关系纪纲》的学术讲演。8) 1995年1月,韩国民俗学会为我及另两位中国学者举办中国学者专题学术报告会,我发表了题为《韩文化与中国少数民族文化比较研究》的学术报告。9)应韩国放送通信大学邀请,于1994年为该校师生开办学术报告会《中国文化特别讲座》4期。10)1997年11月参加在韩国江陵市举办的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第二次学术代表大会, 并 在关东大学传统文化讨论会上做了题为《韩国与中国南方百越民族文化联系的十项 比较》的主题发言。11)2000年4月受越南民主主义共和国国家人文与社会研究中心(相当于越南社会科 学院)的邀请,出席了越南萨满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并在大会上做了题为《中 国华北地区祈雨习俗》的大会主题发言。  
 
学术资助获得与学术活动
 
   1)获得东京都立大学奖学金(东京都立大学·1990-1992),从事朝鲜族与中国东南沿 海远古文化比较研究。2)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学术基金(1988-1992)从事环渤海湾远古民族文化的研究 获得杭州大学韩国研究所基金(1994~1999),研究韩民族与百越民族关系问题。3)获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所基金(民族文学研究所重点项目·2000-2004), 从事 萨满文化与民间文学关系问题研究。4)2001年获福特基金会资助,参加了越南国家人文与社会科学中心举办的第一届国际萨 满文化学术讨论会。
 
学术荣誉
 1)获国家级优秀个人奖(中央国家机关、国家教委、国务院国家事务管理局等),19872) 获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优秀论文奖(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1988年。3)1995年获民族文学所优秀个人奖(民族文学研究所),1995年。4)1999年获民族文学所优秀个人奖(民族文学研究所), 1999年。6) 2000年获民族文学所优秀个人奖(民族文学研究所),2000年。7) 2001年获民族文学所优秀个人奖(民族文学研究所),2001年。8) 2001年获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山花奖。2001年。9) 2000年教育部大学指定教材《民俗学概论》获国家图书奖的提名奖,2000年。
 
科研成果概要 
 已出版的学术专著有《韩民族文化源流》(学苑出版社)、《民俗学概论》(合著·上海文艺出版社)、《龙王信仰探秘》(台湾三民书局·出版中),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8卷本)、《中国少数民族文化探索》(5卷本)、《亚细亚民俗研究》(2)、《亚细亚民俗研究》(3)、《亚细亚民俗研究》(4)、《萨满文化解读》等学术丛书共20部,《鸟的传说》故事集1部,发表学术论文73篇(转载、摘抄除外)。论文被翻译成韩文数十万字,被翻译成日文10余万字,此外,还有被翻译英文、越南文等文章数万字。 
 
[分页] 
 
个人科研成果 
    
2002a
 主编
 《二十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民俗理论卷》,出版地:社科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2002b
 主编
 《二十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物质民俗卷》,出版地:社科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2002c
 主编
 《二十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精神民俗卷》,出版地:社科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2002c
 主编
 《二十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社会民俗卷》,出版地:社科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2002e
 
 主编
 《二十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神话卷》,出版地:社科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2002f
 主编
 《二十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传说故事卷》,出版地:社科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2002j
 主编
 《二十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史诗歌谣卷》,出版地:社科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2000d
 主编
 《二十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学术史卷》,出版地:社科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2002h
 主编
 《亚细亚民俗研究》(第三辑),出版地:学苑出版社,2002年版。
 
2000g
 主编
 《亚细亚民俗研究》(第四辑),出版地:学苑出版社,2002年版。
 
2002k
 论文
 "华北地区龙王庙配祀神祇考略",《西北民族研究》2002年夏季卷(总第33期),第158~168页。
 
2002l 
 论文
 "我国华北地区谢雨仪式中的"谢雨"与"大同"思想",《乌鲁木齐职工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一期(总第39期),第27~30页。
 
2002m
 论文
 "华北地区祈雨碑文的特点、分类与功能",《甘肃民族研究》2002年第2期,96~101页。
 
2002n 
 论文
 "我眼中的钟老",《中国〈格萨尔〉》,第一集(2002年),第68~73页。
 
2002o
 论文
 "华北地区祈雨谣辞研究",《思想战线》2002年第3期,第126~129页。
 
2002p 
 论文
 "华北地区祈雨谣辞研究",《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总第109期,2002年第19卷第4期转载,第44页。
 
2002q 
 文章
 "钟敬文在最后的日子里"(节选),《北京晚报》2002年1月23日。
 
2002q 
 文章
 "钟敬文在最后的日子里"(节选),《北京晚报》2002年1月23日。
 
2002r 
 论文
 "钟老在最后的日子里",《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2,3月21日。
 
2002s
 论文
 "华北地区龙王庙主神龙王考",《西北民族学院学报》2002:4,第37~42页。
 
2002t
 论文
 "华北地区龙王信仰发生学研究",《北方民族》2002:2,第87~91页。
 
2002u
 论文
 "韩半岛稻作文化源于中国东南沿海的几点推测",《民族大学学报》2002:6,。
 
2002u 
 论文
 "《尼山萨满》产生年代考",《民族文学研究》,2002:4,第59~62页。
 
2002u 
 论文
 "中国民俗学:面对新世纪的思考",《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2:6,第 
 
2001a
 论文
 "晒龙王祈雨仪式研究",《民间文化》2001:1,第67~69页
 
2001b
 论文
 "我眼中的钟老",《民间文化》2001年12月31日祝贺钟敬文百岁华诞学术专刊,第98~101页。
 
2001c
 论文
 "中国民俗学应如何走出自己的学术困境",《西北民族研究》,2001:2,第28~30页。
 
2001d
 论文
 【日】实藤惠秀著:"鲁迅与日本歌人",《鲁迅研究月刊》总第233期,2001年第9期,第41~46页。
 
2001e
 论文
 "西部大开发过程中的民族文化建设-由藏族史诗《格萨尔》精选本的出版所想到的",《耕耘与收获-藏文〈格萨尔〉精选本出版评论集》,民族出版社2001年12月出版,第130~141页。
 
2001f
 论文
 "中国百越稻作文化北上韩半岛时间考",中韩人文科学研究会编《第七次国际学术大会论文集》,2001年7月,第114~122页。
 
2001g
 论文
 "华北地区祈雨活动中旱魃与斩旱魃仪式",《思想战线》总第165期,2001:3,第116~118页。
 
2001h
 论文
 "华北地区祈雨活动中取水仪式研究",《民族艺术》总第63期,2001:6,第96~118页。
 
2001i
 论文
 "西部大开发与我国文化工作者的观念转型问题",《西北民族研究》总第28期,2001:1,第15~22页
 
2001n
 论文
 "华北地区祈雨活动中的旱魃与斩旱魃仪式",《思想战线》,总第165期,2001:3,第116~118页。
 
2000a
 论文
 "满族说部:一宗亟待抢救的民族文化遗产",《民族文学研究》总第76期,2000:2,第46~49页。
 
2000b
 论著
 《华北地区龙王信仰》,北京师范大学博士毕业论文,2000年,第1~210页。
 
2000c
 论文
 "西部大开发过程中我国文化部门的观念转型与肩负的历史使命",文化部西部文化工作座谈会交流资料,文化部,2000年8月,1~16页。
 
2000d
 主编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探索丛书》(共5卷),出版地: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
 
2000e
 主编
 《少数民族文化探索》之荒《野上的祭坛--少数民族祭祀文化》,出版地: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
 
2000f
 主编
 《少数民族文化探索》之 《符号与象征--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出版地: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
 
2000g
 主编
 《少数民族文化探索》之《尘封的偶像--北方萨满教偶像》,出版地: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
 
2000h
 主编
 《少数民族文化探索》之《庇荫--少数民族建筑文化》,出版地: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
 
2000i
 主编
 《少数民族文化探索》之《多味餐桌--少数民族饮食文化》,出版地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
 
2000l
 专著
 《韩民族文化源流》,出版地:学苑出版社,2000年版。
 
2000k
 论文
 "中科院召开《西部开发与少数民族文化建设》研讨会",《西藏日报》2000年3月22日。
 
2000l
 论文
 "文化人类学视野中的民族服饰文化",《贵州民族学院学报》,总第66期,2000:4,第116~118页。
 
1999a
 合编
 《亚细亚民俗研究》(第二集),出版地: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
 
1999b
 论文
 "民间文献史料价值评估-从欧达伟《中国民众思想史论》谈起",《民族文学研究》总第73期,1999:3,第44~48页。
 
1999c
 合编
 《亚细亚民俗研究-亚细亚民俗国际学术大会论文集》(第二集),出版地: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
 
1999d
 论文
 "进化论与中国人类学派故事学",《亚细亚民俗研究-亚细亚民俗国际学术大会论文集》(第二集),出版地: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第155~169页。
 
1999e
 论文
 "前言",《亚细亚民俗研究-亚细亚民俗国际学术大会论文集》(第二集),出版地: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第1~5页。
 
1999f
 论文
 "韩半岛低干栏民居建筑源出南中国考",《亚细亚民俗研究-亚细亚民俗国际学术大会论文集》(第二集),出版地: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第273~288页。
 
1999g
 论文
 "从人体装饰艺从人体装饰艺术看韩民族与百越民族的文化联系",《朝鲜学研究》,1998年版,第207~218页。
 
1999h
 译文
 【日】竹田旦著:"韩国的祝祭与日本的节日",《亚细亚民俗研究-亚细亚民俗国际学术大会论文集》(第二集),出版地: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第5~11页。
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本人承担韩国民俗学发展史部分的撰写,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1998a
 论文
 "韩民族与中国白族鸡龙神话比较",《民族文学研究》总第69期,1998:3,第25~29页。
 
1998b
 合著
 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本人承担韩国民俗学发展史部分的撰写,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论文
 "韩民族与中国白族鸡龙神话比较",《民族文学研究》总第69期,1998:3,第25~29页。
 
 
 论文
 "韩半岛和中国东南沿海的古代生殖崇拜习俗比较",【韩国】关东大学校江陵无形文化研究所编《关东民俗学》,1998年,第31~46页。
 
 
 论文
 "拔河",【韩国】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编《国际亚细亚民俗学》(第2集),1998年,第506~514页。 
 
 [分页]
  
个人专著题录 
    
 《韩民族文化源流》,韩国研究丛书之二十四(浙江大学韩国研究所编,丛书主编沈善洪,副主编黄时鉴 金健人,韩国大宇财团支援刊行),全书共十二章,作者苑利,学苑出版社出版,丛书定价290元,单书定价29元,ISBN7-5077-1479-9.
 
 
【概要】 以往,韩国学界一直认为韩文化起源于西伯利亚,但苑利从稻作文化角度入手,明确指出这一外来文化不可能起源于寒冷的西伯利亚。他从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语言文学、原始信仰等十几个方面,对韩文化与中国百越文化,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比较,认为韩民族本非真正的北方民族,而是起源于中国东南沿海的百越民族的一支。传统观点认为,韩文化的底层文化依年代的不同,大体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距今三千年以前的有文土器文化,一是在距今三千年时由域外传来的无文土器文化。无文土器的到来从根本上改变了韩半岛原有的文化风格,并从根本上奠定了此后韩半岛文化的基本走向。人们认为,这是韩文化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源头。那么这一文化究竟来源于何处?人们历来众说纷纭,但韩国的大多数学者都认为这一文化很可能来源于西伯利亚,原因是韩半岛的陶器与西伯利亚的陶器颇为相似。但人们在溯源时却忽视了另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这便是这一文化是伴随着稻作文化一同传入韩半岛的,西伯利亚至今不产水稻,韩文化的源头怎么会是西伯利亚呢?后来的考古研究也证实,不是西伯利亚的无文土器影响了韩半岛,而是韩半岛的无文土器影响了西伯利亚。 那么,这一文化究竟源于何处呢?经过长达15年的研究后,我认为这一文化当源于中国东南,韩半岛的传统文化与百越文化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韩民族很可能就是百越民族的一支。在整个的研究中,韩半岛稻作文化的来源问题,又是整个学说的学术切入点。在《韩半岛稻作文化探源》一章中,作者对韩民族稻作文化与中国东南沿海稻作文化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比较,认为,韩半岛的稻作文化当起自中国东南,而居住在这里的百越民族的传统文化,很可能是韩民族稻作文化的最终源头。此外,作者还从人体装饰、传统服饰、饮食文化、民居建筑、生殖崇拜、婚姻习俗、青铜文化、图腾神话及语言等十个方面,对韩半岛与中国东南沿海百越文化的关系问题,进行了系统探讨,认为韩半岛的"魁首"、穿"贯头衣"的习俗,饮食方面的食生、食犬、食米习俗以及饮食中的发酵文化,居住中的居杆栏习俗,生殖崇拜中的性穴文化、婚姻习俗中的婿留妇家婚等等,均与中国东南沿海的百越文化具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如果说上述研究还只是个铺垫的话,对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图腾神话与韩民族图腾神话的比较,则可以说是本书的重中之重。在本书中,作者用了近七八十页的篇幅,对韩民族图腾神话与中国东南沿海百越民族的图腾神话和西南彝语支民族图腾神话的同一性问题,进行了系统探讨,认为历史上民族的同源,是造成这种图腾神话同一性的最基本的原因。本研究涉及领域之全面,在以往的研究中并不多见,因此学者评价说苑利同?quot;以其丰富的资料和广博的学识,对韩文化来源问题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得出了令人信服而又使人耳目一新的结论,诚为近年来研究中外文化交流史方面的一部力作"。关键词:韩民族 南方 百越民族 稻作文化 民俗
 
 
【涉及学科】:
     中央民族大学著名教授、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研究基地主任祁庆福教授指出:"正如众所周知的那样,关于韩文化的起源,由于研究者视野、研究方法、研究视角及所用材料的不同,结论上往往也有较大差异。迄今为止,在韩民族文化来源问题上,大致有以下几大学说,即:西伯利亚说,阿尔泰民族说,东夷民族说等等,至于韩民族与南方民族关系问题,则很少有人谈及,更不用说系统研究。苑利认为,在韩民族文化来源问题上,西伯利亚说也好,东夷民族一支说也好,都有自己的道理,也有自己的事实依据,这与韩文化的多元性格完全吻合,并不矛盾。但以往诸说的最大问题,是无法解释韩半岛稻作文化的来源问题,因为韩半岛的主体文化是与稻作文化文化一同由域外传来的,解释不了稻作文化的来源问题,也就不可能从根本上解释韩文化的来源问题。那么,韩半岛的稻作文化究竟源于何处?韩文化究竟源于何处呢?经过近十六七年的艰苦研究,苑利先生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韩半岛稻作文化起源于中国的东南沿海,韩文化中的主体部分当直接源于中国东南沿海的百越文化。在本书中,作者从稻作文化、人体装饰、传统服饰、饮食文化、民居建筑、生殖崇拜、婚姻习俗、青铜文化、图腾神话及语言等方面,对韩半岛与中国东南沿海百越文化的关系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而在整个的研究中,韩半岛稻作文化的来源问题,又是他整个学说的学术切入点。在《韩半岛稻作文化文化探源》一章中,他敏锐地注意到这样一个问题:韩民族地处北亚,这里并不产野生稻,也不适宜水稻的生产,但在这里,稻作文化居然成为韩文化核心中的核心。这就说明这里的稻作文化只能是舶来文化,那么,韩半岛的稻作文化究竟来自何方?他认为如果这个问题能够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则韩文化甚至韩民族的来源问题,也将迎刃而解。在这一章节中,作者从韩半岛稻谷品种、生产工具、祈丰仪式、耕作方法等几个方面,对韩民族的稻作文化进行了细致入微的研究,认为,韩半岛的稻作文化当起自中国东南,而居住在这里的百越民族的传统文化,很可能是韩民族稻作文化的最终源头。在人体装饰和有关服饰的研究中,作者认为韩半岛的"魁首"、"穿脊"及穿"贯头衣"的习俗,饮食方面的食生、食犬、食米习俗以及饮食中的发酵文化等,也都与中国南方的百越文化,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该研究涉及领域之全面,在以往的研究中并不多见。这部书稿的最大特点是靠事实说话。每一章、每一节,甚至每个观点,都有自己的材料,都有自己的证据,为了印证韩半岛稻作文化的来源,他使用了大量的考古资料,为了证明韩半岛杆栏文化与中国东南沿海百越文化之关系,他竟从各种古籍中勾沉出数十条文献资料,与韩语进行语音学的比较,体现出了他治学严谨的一面。在研究中,苑利先生的许多结论都是很富新意的。如他在韩日语比较研究一章中认为:既然韩、日民族起源于中国东南沿海,是百越后裔的一支,那么,许多古俗在他们的语言中,也应有所残留。考之日语,他发现"干将"、"莫邪"、"欧冶子"(欧冶)等并非单纯人名,而是某些习惯称谓。如"干将"的原意是"铁匠","莫邪"的原意是"媳妇",而"欧冶子"或"欧冶"的原意则是"老爷子"或"我老爹"。考之韩语,《吴越春秋》中一些令人不解的名词,也得到了较为合理的解释。如书中的"物卢之矛"原来就是韩语的"铜矛";书中炼铜之所"铜姑渎"原来就是冶炼金属的熔炉;书中的"葛党"原来即是韩语的"佩刀"等等。 苑利先生在韩民族文化来源问题上之所以能够取得较大突破,最主要的原因可能还在于他研究视野的开阔。正如众所周知的那样,以往人们研究韩国史利用最多的当是典籍。但这对于研究韩民族史前史来说,未免过于晚近,材料也极为有限。尽管有些学者后来已经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并力图从民族学、人类学、民俗学、考古学等角度,去重新审视韩民族的文化来源,但由于当时中韩两国并无邦交,他们所进行的田野作业,至多也只能局限于前苏联、蒙古等周边国家和地区,而中国南方民族文化与韩文化的比较,始终没有纳入学术先贤们的视野。苑利先生从事少数民族文化研究多年,对中国南方百越文化比较熟悉,因此,涉及到韩文化,特别是其中的稻作文化时,很自然地就会想到中国南方百越文化与韩文化的关系问题。苑利先生强调韩民族稻作文化起源中国东南,但并不否认韩文化中的北方因素,而是说,尽管韩文化中不乏北方因素,但其文化的主体部分,仍是中国南方的百越文化。这一结论是比较科学?quot;。(选自祁庆福《苑利和他的〈韩民族文化源流〉》,载自《当代韩国》2001年春季号(总第39期)) 北京大学韩国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韩国学首席教授杨通方先生在《序言》中是这样评价这部书稿的::"据我所知,苑利同志从作研究生的时候起,就已经开始反思韩民族文化来源问题,一晃已有十五六个年头。在前七八年里,虽然资料搜集从未间断,但他不曾发表过一篇有关韩民族文化来源方面的文章。1991年,在他访学日本,即将回国之际,才在日本"中国民话之会"为他举办的个人专题学术报告会上,首次发表他的韩民族文化南来说。回国后,正赶上我们北大韩国研究中心的《韩国学研究》创刊,经葛振家先生举荐,他的长达五万余字的《朝鲜民族南来考》在这里发表,此后便一发不可收,短短几年间,在这一领域共发表论文三十余万字。由于他在韩文化来源问题上自成一说,所以很快便受到了国内外学界的普遍关注,在国外举办过多次专题学术报告会,被译成外文在国外发表的论文也有二三十万字之多。聊起这件事,流露在他脸上的有喜悦,但更多的是一种莫名的苦恼与无奈。他说,从他搞这个课题起,心中便有一种无形的压力。有人以为这未免有点异想天开,有人觉得十年磨一剑,得不偿失。面对不解,苑利有自己的理解,他说,搞科研我是靠事实说话,学术的特点就是创新,吃别人嚼过的甘蔗,甜不到哪儿去。当他认准这一目标后,便义无反顾地走到今天。在韩民族来源问题上,迄今有几大学说,如西伯利亚说,阿尔泰民族说,东夷民族说等等,至于韩民族与南方民族关系问题,则很少有人谈及,更不用说系统研究。苑利认为,在韩民族文化来源问题上,西伯利亚说也好,东夷民族一支说也好,都有自己的道理,也有自己的事实依据(如韩语与阿尔泰语系比较接近等等),这与韩文化的多元性格是吻合的,但他认为以往诸说的最大问题,是无法提供对韩半岛稻作文化来源问题的最终阐释,而这也正是韩文化区别于其他北方本土文化的根本之所在。随着这一外来文化的到来,不但使韩半岛文化性格发生了质的变化,同时也实现了这一文化的根本转型。因此,在韩文化来源问题上,很可能还潜藏着一个迄今仍未被世人发现的、更为隐秘、更为悠久、也更为重要的文化之源,而这个源泉,很可能正是中国的百越文化。翻阅他的前期成果就会发现,由于资料的短缺,这些研究在某些方面尚有不尽完美之处,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新资料的不断发掘,研究成果亦越显厚重。这一学说也由以?quot;大胆假设"的假说,步入"小心求证"的实证阶段,这是韩国学,同时也是中国学研究上的一个不小的突破。当然,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书中的某些观点可能会受到来自新资料的置疑而得以不断修正,我想这也是我和作者所愿意看到的。苑利常用瞎子摸象来比喻自己的研究,他说:以往人们常用瞎子摸象来批评那些只看一点而不计其余的学人,但在我看来,瞎子本身似乎并没有什么错,错的反倒是那些心浮气燥的批评家,想想看,瞎子说错了什么吗?没有!那你还指责什么呢?人家只说了一句真话,你就打断了别人,错不在你又在谁呢?如果你再多给他们点时间去探索,莫说是大象,就是座大山,不是也能摸出它个来龙去脉么?学问需要胆识,学问需要毅力,学问需要刻苦,同时学问更需要时间,坐不住冷板凳的人是写不出好东西的。韩文化与百越文化关系的比较研究刚刚开始,要走的路还很长,也很崎岖,希望我们年轻的学子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走出一条自己的路。苑利,走好?quot;(选自《韩民族文化源流·序言》) 原江西省社会科学院院长,中国《农业考古》主编,中国著名农业考古专家陈文华先生认为:"苑利同志在本书中,综合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民俗学、语言学、体质人类学诸学科研究成果,特别是从他所擅长的民俗学角度,以丰富的资料和广博的学识,对韩文化来源问题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得出了令人信服而又使人耳目一新的结论,诚为近年来研究中外文化交流史方面的一部力作。 苑利同志从稻作文化、服饰、人体装饰艺术、饮食文化、干栏建筑、生殖崇拜、婚俗、铜铎源流、图腾崇拜、语言等十个方面来论述百越民族对韩民族文化的深刻影响的,资料丰富,考证翔实、逻辑严密。其中有关稻作文化的论证是本书的核心,作者正确指出韩民族文化源流北来说的致命弱点,就是它无法解释北方属于旱作农业,而韩民族却是很早就已从事水稻种植这一矛盾事实。实际上,稻作文化不但奠定了韩半岛农业文化的基本格局,而且也促进了韩半岛文明发展的进程。而要寻找韩民族稻作文化的根源,显然只能把自己的学术眼光转向中国古代南方的百越族。作者从稻谷品种、农业工具、农业祭祀、火耕水薅、鸟田、踏耕等方面,论证韩民族稻作文化来源于百越族,都是很有说服力的。为此,我还建议苑利同志,在完成本课题研究之后,可以进一步将视野扩展到整个北亚地区,继续探索中国古代百越族与日本、韩国古代文化的交流历史,相信以他的学识和精力,必能作出更大的成绩来。让他在"北来说包围的学术界"竖起的那面"与众不同的旗帜"永远飘扬!"(选自《韩民族文化源流·陈序》)百越史研究专家董楚平先生在序言中说?quot;我与苑利先生素昧平生,他给我寄来《韩民族文化源流》一书的二校,嘱我写序,这使我感十分突然。由于感到突然,所以立刻坐下拜读,一读就被它吸引住了。学术研究的任务是探索未知,苑利先生这本书的可贵之处,是勇于探索一个前人鲜有涉及的未知世界:朝鲜半岛与东南沿海的民族关系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我过去只有依稀的感觉,读了苑著以后,这种感觉才逐渐明朗起来。"他在为苑著《韩民族文化源流》提供大量语言学枋的论据后,进一步指出:"种种迹象表明,中国东南沿海与朝鲜半岛之间,有着相当深远的文化联系。苑著《韩民族文化源流》对这种关系开始作全面探索,是一件富有创意的工作,它拓展了人们的研究视野,启发了人们的思路,不但有利于韩民族文化源流的探索,而且对百越文化的研究也大有助益。" (选自《韩民族文化源流·董序》)

[分页]

  
个人代表作题录 
 
论文标题
 "盘瓠神话源出北方考",
 
出版信息
 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民族文学研究》,1994年1期。
 
概 要
 以往,学界一直认为苗族是本格的南方民族,盘瓠神话是彻头彻尾的南方型神话,但据研究,苗族原居中国北方的渤海北岸,是个典型的北方民族,后来,因与黄帝战于冀州之野(河北的北部),因不敌黄帝,便跨黄河,越长江,来到了今天的云贵高原,这段史影,在贵州苗族妇女的服饰上至今还有保留。 苗族始祖神话中的崇拜犬图腾的情节的产生,当与北方民族所共通具有的崇犬习俗有关,而与南方百越民族的食犬习俗格格不入。苗族文化中至今还能看到许多北方文化的影子,也许就与这段历史有关。
 
关 键 词
 苗族 三苗 历史 盘瓠神话 
 

个人代表作题录  
 
 
论文标题
 民间故事传承路线研究
 
出版信息
 《民间文学论坛》1986:4
 
概 要
 民间故事的传承
 
关 键 词 
   
 [分页]

 本人所承担的重点研究项目一  
 
论文标题
 满族萨满文学与文化
 
 
项目性质 基础 项目类别 所级
起至时间 2002-2005  项目承担 个人项目
 
项目内容 第一章 满族萨满文学的功能学研究1,萨满文学的概念与范畴2,萨满文学展开的宗教背景3,萨满文学功能学研究的意义4,研究方法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第二章 满族萨满神话:神偶的解读1, 萨满神话的基本类型2, 萨满神话的文化功能3, 萨满神话的传承群体4, 萨满神话传承的方式第三章 满族萨满神歌:神、巫的问答1, 萨满神歌的分类与内容2, 萨满神歌的演出场所3, 萨满神歌的功能4, 萨满神歌的传承与禁忌第四章 萨满传说:信仰的强化剂1, 萨满传说的基本类型2, 萨满传说的解读功能3, 萨满传说的传承空间4, 个人经历故事的约束机能与文化意义第五章 萨满故事:观念与仪式的读本 1, 萨满故事的基本类型 2, 从功能看萨满故事:萨满世界的读本3, 从《尼山萨满》看传说与故事的区别4, 萨满故事的传承范围第六章 研究萨满文学功能的学术意义
 
 
成果形式   完成进度   
 

本人所承担的重点研究项目二 
 
论文标题
 韩民族文化源流
 
 
项目性质 基础   项目类别 其它
起至时间 1995-2000年  项目承担 个人项目
 
项目内容 传统观点认为,韩文化的底层文化依年代的不同,大体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距今三千年以前的有文土器文化,一是在距今三千年时由域外传来的无文土器文化。它的到来从根本上改变了韩半岛原有的文化风格,并从根本上奠定了韩半岛此后的基本走势。人们认为,这是韩文化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源头。那么这一文化究竟来源于何处?人们历来众说纷纭,但韩国的大多数学者都认为这一文化很可能来源于西伯利亚,原因是韩半岛的陶器与西伯利亚的陶器颇为相似。但人们在溯源时却忽视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这便是这一文化是伴随着稻作文化一同传入韩半岛的,西伯利亚至今不产水稻,韩文化的源头怎么会是西伯利亚呢?可见,这一文化不可能来源于西伯利亚。那么,这一文化究竟源于何处呢?经过长达数年的研究后,我们认为这一文化当源于中国东南,韩半岛的传统文化与百越文化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韩民族很可能就是百越民族的一支。 第-章 反思百年:韩文化研究史回顾 问题的提出---东夷民族说---通古斯民族说---阿尔泰民族说---西伯利亚说----西北民族-支说---南方文化因素说----结语:冰释困惑 第二章 韩文化南来说 史学反观录 :南北两貊(发)史料钩沉----南貊北迁录 :(1)百越初登韩半岛---(2)辰韩:百越文化再登陆---体质人类学证言 第三章 韩半岛稻作文化探源 历史的回顾---稻谷品种考---生产工具比较---拔河 :韩半岛稻作祈丰祭源流---"火耕水薅"·"鸟田"与"踏耕":中韩原始耕艺研究 地大物博,由于气候、纬度等原因,形成南北两大农耕系统,一个是从北向南发展起来的旱作农耕系统,一个是由南向北发展起来的稻作农耕系统,两个系统的移动,共同构成了中国农耕文化传播的主模式。中国南方是稻作文化的发源地,早在7000多年前,中国东南就已经开始了大规模的稻作生产。最有名的要属河姆渡文化。从73年开始发掘的,在第四文化层,发现了400多平方米的稻谷、稻壳和稻草堆积物,其厚度在10-40厘米不等,最厚的达70厘米。这是谷物腐烂后长期自然积淀的结果原初厚度当在一米以上,如果其中的四分之一为稻谷,换算成稻谷就是在120吨以上,但当时中原对倒稻作的生产尚一无所知,直到2000年后,河南人才开始试种水稻,直到后汉,辽东才有了开荒种植水稻了历史。但奇怪的是,韩半岛至少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已经有了水稻的生产在松菊里等17个新时期遗址的发掘中,发现有稻作文化的遗存。那么这个水稻是怎么来的呢?是自生的吗?还没有发现野生稻。说明它肯定是舶来品。印度说的问题、江苏说的问题。我以为来源于浙江的河姆渡。理由:考古学上的证据:有段石锛,半月形石镰。稻作是一种文化?quot;火耕水薅(蒿)"、鸟田、踏耕,信仰上的祈丰祭。 第四章 贯头衣:韩民族远古服饰研究贯头衣:-个不得正解的符号---百越:贯头衣的故乡---韩民族也穿贯头衣:史料给你提个醒.贯头衣是什么?几种解释。百越是贯头衣的故乡,历史上韩民族也穿贯头衣。第五章 从人体装饰艺术看韩民族与百越民族文化联系文身习俗源与流:百越与其子民们---中韩"魁首"考---韩半岛也有穿胸民:-个来自史料学的报告文身分黥面与文身两种,一般多发生在南方地区,南方民族是将它作为一件好事来作的。在中原地区,文身不是好事,犯人要黥面,士兵、奴婢要黥面,主要集中在面部。它的功能主要是区别身份--族属、地位、性别、年龄等等。《三国志》倭人:"男子无大小,皆黥面文身……断发文身,以避蛟龙之害"。所以它是一种典型的南方文化。但是在历史上,韩民族中也有文身习俗,而且越往南,文身者越多。《后汉书》弁韩、辰韩:"其国近倭,故颇有文身者"。穿胸:南房有穿胸国。《华阳国志》说云南就有穿胸族。大禹召集诸侯,防风晚去,被杀,死去的防风想报复大禹,未果,他的两个大臣害怕,以刀贯心,自杀。大禹可怜他们,拔刃,疗以不死之药,他们就是后来的穿胸族。 对它的不同解释:周致中《异域志》:令尊者去衣;张增祺的扣饰说文胸说。正解。南方民族的专利。但在韩民族种也有。先说三苗。在北方。《山海经》:"三苗在赤水之东,其为人相随,一曰三苗国,贯胸国在其东。"《三国志》韩:"其国中有所为,及官家使筑城郭,诸少年勇健者,皆凿脊皮,以大绳贯之,又以丈许木插之,通日欢呼作力,不以为痛。既以劝作,且以为键"。 第六章 韩半岛与南中国饮食文化比较研究 稻米与主食---韩半岛与百越的食生习俗---发酵型菜系舶来考- 韩民族饮食习俗中的犬文化---韩半岛酒文化渊源考---羽釜源流作为一种文化,饮食是特定生活环境、和特定生产方式决定的,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有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方式。游牧、狩猎、农耕。韩民族号称北方民族,但在饮食习惯上是南方式的,是唯一的使用水稻的民族。敬神用粢耙、红饭。食生:东海;发酵型菜系与北方不同,放肉、鱼等。辣椒骨。食犬,北方以犬为图腾,南方人食犬。酒文化:双方互有影响。历史上是个爱喝酒的民族,《后汉书》《三国志》都有韩民族祭天时"饮食歌舞,通宵达旦"的记载。口嚼酒。羽釜:韩国、日本、中国。 第七章 韩半岛低干栏民居建筑溯源南栏北穴:林林总总的韩半岛史前民居---低干栏:韩民居中的南方文化因素---识时务者为俊杰:干栏建筑的北方化---韩语 "干栏"一词探源说起韩半岛的民居,给人印象最深的是马韩的半地穴建筑,《三国志》、《后汉书》都有记载。但是,这并不全面。其实在历史上它还有典型的杆栏式建筑,如在《三国遗事》就有"楼上宅"、"板积宅"、"池上宅"、"林上宅"等典型的杆栏式建筑。识时务者为俊杰,北上后的民居。杆栏一词探源。 第八章 韩半岛与中国东南沿海生殖崇拜比较研究生殖崇拜面面观----"性穴":并非土著的文化---"石头爷爷"与"石头和尚"----石人说古(两方面:生殖器、生殖行为。低回报的生产需要人,一个人只有死路一条,所以开除是对人的一大惩罚。多生是生存的关键,于是出现生殖崇拜。最早的并不将导致生育行为的男性看得很重,因为孕期的绵长,很难使人意识到男性在生殖行为中的作用,所以,最早的生殖崇拜是从对女性生殖崇拜开始的,如简狄吞卵生契、佛库伦吞红果生布库里雍顺等贞节受孕型神话,都是很好的说明。但因为那时还处于旧石器时代,是打制石器,工艺的问题,所以没有相应的文化遗留,新石器时代出现了以磨制石器为代表的新型工艺,这就使得人们可以以物质的形式,表现人们的生殖崇拜行为,于是出现了男性生殖器的模型,这便是石祖、陶祖。男女性器的崇拜是一个非常普遍的文化现象,但各地都有不同表现,这是我们比较研究的基础。韩半岛的生殖崇拜除我们所说的一般特征外,还有十分重要的一点,这便是性穴崇拜和石头爷爷崇拜。解释韩国,71年发现,最初叫杯状穴,汉江流域,以后以南地区也有发现,共17处。制作方法,制作地点:支石墓,主要特征,刻在两性的两腿之间,所以叫性穴,反映了人们的归元思想。中国汉族也有这种归元思想,阴宅放在女阴处,回归母体,以求再生。认为是本土文化,实际中国东南沿海很多,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江苏连云港、香港、澳门等地。韩国是新石器时代后期到铁器时代,即公元前1000年-公元前500年,而中国的大都早于这一时期,如连云港是公元前3000年。高丽神话中扶余王解夫娄移动大石得金蛙太子,丰收祭、求子都用同样的巫术形式,而中国东南也有于石头中求子的观念,如孙悟空等等。韩半岛的另一种生殖崇拜方式是向石头爷爷求子。韩国的情况,功能:保卫村庄,防止恶疫侵入,可以使不孕妇怀孕,可以使农业丰收。有人认为来源于蒙古,但是不一样:手中拿着灯;与鹿石同时并存。但与中国南方的一样。中国南方?quot;石头和尚"。这在浙江、安徽都有发现。形态比较:右手握剑,左手握性器,方在村口;功能比较:生育之神,韩国是摸鼻子,庆州南山佛像没鼻子,做了"鼻石散"《方言》谓鼻为祖;认为是农业保护神,生稻螟虫,俗称蛾子,怕石头和尚;从手持剑的形象看,还有保护村落的作用。名称比较:2000多年前,叫石公。同)。 第九章 韩半岛"婿留妇家"婚与百越"入赘"习俗比较 "婿留妇家"婚与"入赘":-源两井---"婿屋"源流:"马郎房"与"爱屋"(舍廊房)韩半岛传统婚俗是婿留妇家,受汉文化的影响,现在是先到女家,第二天回到男家婿屋释义。 第十章 日·韩铜铎源出中国东南沿海考日本:弥生时代青铜文化的舶来---吴越:铜铎的原乡---韩半岛 :铜铎北上的驿站---铜铎图绘:-道亮丽的南国风景---日铎·韩铎·吴铎:功能学的阐释---铜铎收藏:有关于神器归所的比较研究 第十-章 韩神话与中国南方神话的关系百越洗礼与千古近邻--- 鸡图腾崇拜比较---金鸡神话及其它----"白马"·"白鸡"现瑞与"金马碧鸡"之谜 ----鸡龙神话及其它---虎图腾文化比较--- 熊图腾考略 第十二章 韩(日)语与中国东南沿海远古吴越语的比较研究从人名、地名、族名看吴越文化的走向及韩(日)与吴越文化的关系---稻作文化称谓比较---饮食文化称谓比较---纺织品目称谓考---青铜文化术语考铜姑渎,物卢之矛,干将、莫邪、欧冶子
 
 
成果形式 学术论著  完成进度 2000年出版 
 


本人所承担的重点研究项目三  
 
论文标题
 华北地区龙王信仰 
 
 
起至时间 1998-2000年  项目承担 个人项目
 
项目内容 华北地区是中国农耕文化的发祥地,同时也是个旱灾频仍的灾区,因此,历史上以祀龙祈雨为中心的龙王信仰异常发达。本书在认真梳理龙王信仰来龙去脉的基础上,对中国以布雨龙王为首的雨神系统、祀龙祈雨仪式、祈雨组织构成以及祈雨文本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这对于我们认真检讨中国龙王信仰的性质与功能,深入探索龙王信仰的运行方式,以及由此更深入地了解中华民族本土文化,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成果形式 论著 完成进度 已完成 

 

 表项五:本人所承担的重点研究项目四  
 
论文标题
 环渤海湾远古民族文化考
 
 
项目性质 基础 项目类别 院级
起至时间  
1987-1992
 项目承担 个人项目
 
项目内容 探讨环渤海湾古代民族的具体分布及其相关文化。
 
 
成果形式 论著  完成进度 已完成
 
 
  
 
 
 
  
 

中国民族文学网 © 1999-2023 版权所有
China Ethnic Literature Network  Copyright©1999-2023  Institute of Ethnic Literature, CASS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地 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电 话:(010)65138025 邮 编:100732 京ICP备050727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