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经济--农业
农业
扎鲁特旗的农业生产迄今已有230多年的历史,至1949年,基本使用较原始的传统耕作方式,农业发展缓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村牧区的生产关系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耕地面积逐年扩大,各级政府大力推广先进耕作技术,改良生产工具,选育优良种子,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经济效益、农业收入均有明显提高。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党在农村经济政策的进一步落实,逐步把科学技术引入农业生产,各级政府在农业机械、化肥、农药等方面也投入了大量资金。农作物品种经多年引进和推广,初步实现了良种化。在调整产业结构、推广先进技术等方面,旗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1986年,部分种植专业户正向着灌溉农业和机械化的方向发展,有30%的农户基本实现了机械化生产。1986年,全旗耕地面积99.74万亩,粮油作物总产达19800万公斤,农业总产值4414万元,比1949年增长4.8倍。
(农业)面积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东、西扎鲁特第一次开垦,耕地面积1.1万顷,折合110万亩。民国6年(1917年)9月,东西扎鲁特二旗在新开河以北开荒耕地1.8万顷,折合180万亩。民国20年(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军阀混战,兵匪四起,农民无法耕耘,部分开垦的土地放弃了耕种,耕地面积锐减。日伪统治时期,康德二年(1935年),耕地面积30余万亩,实播面积6.5万亩。1947年,扎鲁特地区得到解放,党在农村牧区发动土地改革运动。旗委、旗政府组织全旗各族人民开展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大量开垦荒地,1949年的总播种面积达37.57万亩。
1956年,全旗成立了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土地所有权发生了根本变化,全部土地归集体所有,全旗有耕地61.39万亩。1958年,全旗耕地面积达65。18万亩。1959年,全旗贯彻"农业八字宪法",大搞秋翻地,进一步平整土地,修渠打堰,以沙盖碱、粘土掺沙等方式,改良土壤,改土造田。1981年开始实行退耕还林还牧。1986年,耕地面积稳定在99.74万亩左右。
农作物
粮食作物
玉米当地俗称苞米,是扎鲁特旗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在全旗各苏木、乡、镇、场普遍种植。1949年,全旗玉米播种3.41万亩,占全旗粮豆作物播种面积的9.5%,平均亩单产79公斤,总产量269.1万公斤,占粮豆作物总产量的14.3%。
70年代以前,主要种植当地玉米品种,有黄马牙、金顶子、大八趟、小黄苞米、小白苞米。70年代以后,进入玉米单交种、双交种共同推广时期。70年代初,国营农牧场引进维尔42。1974、1975年,引进吉双4、吉双147、吉双83、吉双104,这些品种因生育期长,受当地气候条件、管理水平限制,双交化品种,亩产仅300公斤左右。1977年,引进嫩单1、桦单32,具有早熟,产量高的特点,但制种产量低,亩产仅50公斤左右。为解决嫩单1、桦单32的弊病,旗国营农牧场、三合屯自育成哲单3、巨单1,此后相继繁育成哲单35、36、37。哲单35、37,亩单产达500公斤。哲单36,亩单产可达650公斤左右。哲单35、36、37的繁育,标志着扎鲁特旗进入玉米自育品种时代。
1970~1986年,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旗粮食作物首位。1978年,玉米播种面积30.6万亩,占全旗粮豆作物播种面积的37.4%,总产量4576.9万公斤,占全旗粮豆作物总产量的59.19%。单产最高是1985年,全旗平均单产218.9公斤。1986年,玉米播种面积32.47万亩,占全旗粮豆作物播种面积的41.53%。玉米总产量6087.2万公斤,占全旗粮豆作物总产量的63.42%。1986年是玉米播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年份。
谷子:谷子是扎鲁特旗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全旗各苏木、乡、镇、场普遍种植。1949年,谷子播种面积7.33万亩,占全旗粮豆播种面积的20.45%,谷子产量494.5万公斤,占全旗粮豆总产量的26.32%。
70年代以前,谷子主要种植当地品种,有大金苗、小金苗、鸭子嘴、大红苗、毛毛谷、茬子青、唐谷等。70年代以后,国营农牧场系统选育了粮食棒、刀把齐,引进53-5、昭谷1、昭谷2、公谷23等一些品种,相对提高了产量,亩单产150~200公斤。由于当地品种适应性强,至1986年,大金苗、小金苗、茬子青仍在种植。
1970年是谷子播种面积最大的一年,达30.21万亩。1983年是产量最高的一年,达3578.2万公斤。1985年是亩单产最高的年份,平均亩产147.5公斤:1986年,谷子播种面积17.2万亩,占全旗粮豆播种面积的22%,平均亩单产109公斤。总产量1875万公斤,占全旗粮豆总产量的19.4%。
高梁:高粱是扎鲁特旗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也是主要酿酒原料,1949年,全旗高粱播种面积2.77万亩,占全旗粮豆作物播种面积的7.73%,平均亩单产71公斤,总产量196.3万公斤,占全旗粮豆作物总产量的10.45%。1962年.高梁播种面积曾达到10.12万亩。
1975年以前,高梁品种为当地品种,有大蛇眼、小蛇眼、黄壳,亩单产在150公斤左右,80年代,引进推广了吉杂11、吉杂27、同杂2等品种。平均亩单产300公斤左右。
高梁总产量1983年最高,全旗共1238.5公斤。1986年,全旗种植高粱6.53万亩,占粮豆作物播种面积的8.35%,平均亩单产83公斤,总产量542万公斤.占全旗粮豆作物总产量的5.65%。
小麦:小麦是扎鲁特旗农民自给细粮的主要来源。1949年,全旗种植小麦4526亩,占粮豆作物总播种面积的1.26%,亩单产39公斤,总产量17.65万公斤,占粮豆作物总产量的0.94%。
70年代以前,小麦品种有丰强2、墨西哥黑麦。70年代以后,引进新曙8光1、3号,克丰1、2号,亩单产100-150公斤。
1978年是小麦种植面积最大的一年,达5.7万亩,也是产量最高的一年,产量达339.3万公斤。1986年,种植小麦500亩,占粮豆作物总播种面积的0.06%,总产量6.1万公斤,占粮豆作物总产量的0.06%。
水稻:扎鲁特旗水稻种植面积较小,最初种植者也为外地移民:1949年种植水稻390亩,占全旗粮豆作物总播种面积的0.11%,亩单产50公斤,总产量1.95万公斤,占全旗粮豆作物总产量的0.1%。1958年,水稻种植出现高峰,播种面积达3.1万亩,总产量239.4万公斤,是产量最高的一年。水稻品种有税光、红毛稻,亩产量在200-300公斤。 1986年,全旗种植水稻800亩,占粮豆作物总播种面积的0.l%,亩单产169公斤,总产量13.5万公斤,占全旗粮豆作物总产量的0.14%。
糜黍、荞麦:糜黍和荞麦都是晚田作物,如旱田播种错过农时或旱田作长期的因灾害毁种,多数种植糜黍和荞麦等。
糜子:糜当地称糜子,可制作炒米,牧区和农区蒙古族地区栽培面积较大。黍当地称黍子或粘糜子。1949年种植糜黍10.65万亩,占全旗粮豆作物总播种面积的29.7%,总产量207.6万公斤,占全旗粮豆作物总产量的11.05%。1973年是糜黍产量最高的一年,达768.8万公斤。
1949年,种植荞麦2.15万亩,占粮豆作物总播种面积的6%,总产量89.3万公斤,占粮豆作物总产量的4.75%。1972年是产量最高的一年,达668.9万公斤。1986年,全旗种植荞麦4.52万亩,占粮豆作物总播种面积的5.78%,亩单产52.5公斤,总产量23.79万公斤,占全旗粮豆作物总产量的0.25%。
豆类作物:豆类作物有大豆、绿豆、小豆等。豆类作物中大豆种植面积较大。
大豆当地称黄豆。1949年,全旗种植大豆1.15万亩,占全旗粮豆作物总播种面积的3.2%,总产量67.7万公斤,占全旗粮豆作物总产量的3.6%,1983年是大豆产量最高的一年,达567.1万公斤。1986年,种植大豆5.75万亩,占全旗粮豆作物总播种面积的7.37%,亩单产49公斤,总产量281.6万公斤.占全旗粮豆作物总产量的2.93%。
经济作物
油料:油料作物主要有蓖麻和线麻。1949年,种植油料作物5800亩,占总播种面积的1.54%,总产量11.89万公斤。1986年是油料作物播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一年,种植18.15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18.49%,总产量1213.7万公斤。
其它经济作物:经济作物除油料作物以外,还有棉花、黑瓜籽、烟草等,1949年,种植棉花200亩,亩单产1.5公斤,总产量300公斤。60年代以后,种植棉花的越来越少了。1956年,种植黑瓜籽400亩,1979年是种植黑瓜籽最多的一年,达2.31万亩。1986年,种植黑瓜籽1.03万亩,总产量12.3万公斤,烟草种植面积在1000-3000亩左右。基本是自产自用。
果树蔬菜
一、果树
扎鲁特旗野生果树资源较为丰富,鲁北镇以北的中山丘陵和低山丘陵中分布着大量的山丁子、山里红、山梨、山杏、山葡萄、野生莓、欧李等野生果类;
山杏:山杏在全旗境内分布广,面积大,产量高,总面积207万余亩:山杏核是全旗重要出口资源,1949年-1985年累计出口山杏核达3105万公斤,最高产年的山杏核曾达262.5万公斤(1973年),常年产量50万公斤。
野山楂:扎鲁特旗野山楂只有一个品种,是全旗山地、沙区顶极植物群落的重要树种,年代久远,适应性强,是全旗发展大果山楂的优良种源资源。
山梨、山丁子、文冠果:山梨、山丁子、文冠果在全旗中部山地分布较广,是发展梨、苹果生产和木本油料生产的优良砧木和优良种源,也是全旗抗逆性极强的乡土树种。
山葡萄:山葡萄分布在全旗的低山、丘陵、沙地,该品种抗寒性强,是本旗开发利用栽培葡萄的好资源。
人工栽培果树:扎鲁特旗人工栽培果树有30多年的历史,在农区、半农半牧区有少数农户零星栽植,数量很少。60年代是本旗果树生产的发展阶段。旗水利局果园,乌额格其果园,罕山村、香山村、双龙泉村果园的果树都是这一阶段栽植的。其中乌额格其果园的中型果(123)平均每株产量达35余公斤,沈农2号和东风苹果平均每株产量均达25-35公斤,是适宜本旗气温条件的品种。如水利局果园的朝鲜洋梨、香山的苹果梨都表现出特有的抗寒性。1982年,全旗共有果树园45个。果树总面积4832亩,果树总株数77280株。果树品种苹果类有黄太平、金红、东风、秋红、黄冠、凤凰卵、红玉、锦红、赤阳、沈农2号、基多尖。梨类有延边香水梨、朝鲜洋梨、花盖梨、冻秋梨、南果梨、马蹄黄、麻梨、红肖梨等。李子类有6号李子、小红李子等。杏类有大扁杏、秋白杏、甜核杏、小黄杏。葡萄类有玫瑰香、马奶、白莲子、龙眼、鸡心、大白粒、贝达等,1985年已有10个乡(镇)4个国营农牧场建立了大小规模不同的果园。全旗果树面积5120亩,株数85680株,大苹果200亩,4300株;小苹果4500亩,72800株;梨300亩,6480株;杏120亩,2100株。各类水果总产量16.4万公斤,总收入16万多元。
二、蔬菜
全旗蔬菜分野生蔬菜和人工种植蔬菜。
(一)人工种植蔬菜:1908年扎鲁特旗蔬菜的种植面积350亩,收获35万公斤。种植种类以白菜和韭菜较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旗蔬菜生产发展迅速。据1982年末统计,蔬菜面积1500亩,人均占有蔬菜120公斤。1984年蔬菜播种面积7500亩,平均亩单产2491公斤,总产量1859.1万公斤。
蔬菜的栽培种类有八大类,品种也多样化。
白菜类:结球白菜、结球甘蓝。
根菜类:萝卜、胡萝卜、根用甜菜。
葱蒜类:大葱、大蒜、韭菜。
绿叶类:白菜、菠菜、芹菜。
薯芋类:马铃薯、甘薯。
茄果类:茄子、辣椒、西红柿。
瓜类:西瓜、甜瓜、南瓜、黄瓜
豆类:菜豆等。
蔬菜栽培品种及特点:
黄瓜:主要品种有津研1号、津研2号、长春密刺、叶三等,比本地品种产量高、品质好、抗病能力强。
茄子:主要品种有柳条青、长茄1号、大元茄,栽植柳条青居多,长茄1号次之,长茄1号具有抗病高产特点,熟期略晚。
辣椒:主要品种有三道筋、茄门椒,表现均好.
菜豆:主要品种双季豆、一挂鞭,早熟高产,表现优良。
白菜:主要品种有兴城大白菜、小根菜,生长状况及产量都很好。
甘蓝:黑叶平头、海拉尔甘蓝等品种倍受欢迎。
全旗蔬菜播种期一般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秋菜的播种期有7月上旬至7月下旬,秋莱收获期在10月中旬。旗农技站在鲁北镇设站对蔬菜作专门研究,采取春提前秋延后的具体措施,保证了四季有鲜菜上市。1985年,国家向菜农投资,建设温室和塑料大棚,保证了蔬菜生产的发展和供应。
(二)野生蔬菜品种及特点:扎鲁特旗天然次生林和草丛中生长着许多野菜,如蕨菜、金针菜(黄花菜)、木耳、蘑菇、野韭菜、山葱、山蒜等可食的野生蔬菜。其中,蕨菜已打入国际市场。
扎鲁特旗的野生蔬菜有各自不同的生物学特征,蕨菜类主要分布在罕山丛林中,适于冷凉潮湿的气候条件;金针菜分布于旗内中山丘陵的山麓两侧及山谷平原上,它常与草甸草、地榆、苔草、卫陵菜、线叶菊、野生古草混在一起,对水分要求较高;蘑菇、花脸蘑主要生长在低山丘陵或缓坡地,喜湿,对光照敏感,生长在郁闭通风透风差的草木植物中,伏雨期大量出现;天花板蘑主要分布于北部中低山区,喜湿,不喜光,伏雨期后出现,长势较快,生长在枯草或腐烂的落叶层;木耳主要分布在嘎亥图、好老鹿场。
附:农场简介
扎鲁特旗原种场:扎鲁特旗原种场位于扎鲁特旗东部,处于东经121017′21″北纬44024′~40′的位置。南北长9公里,东西宽6公里。总面积53平方公里。
该场于1967年建场,内蒙民政厅直辖。1974年改为旗属原种场。场部辖大队4个,科研站1个,砖厂1处,形成村落6个。居民有277户,1153人,其中汉族970人、蒙古族164人、回族7人、满族11人、达斡尔族1人。场部办学校3所,有教师22名,学生274名,有卫生所1处,医务人员2名。
原种场整个地域,海拔多在300米左右。西北为山区,西部和南部为丘陵,宜牧。中部平原,宜农。东部为沼泽地。该场具有寒温带气候特征,年平均气温5~6℃,无霜期150~165天,年降水量400毫米左右。当地水热条件较好,利于作物生长。土壤为栗钙土。野生植物有山杏、防风、知母、龙胆、桔梗等。野生动物有、黄鼠等。
原种场以给农业生产提供原良种为主。有耕地11652亩,主要培植玉米种子、辅以大豆、高梁等。占各业总产值的77%,牧业产值占9%,其他工副业占10%左右。该场有"铁牛-55"拖拉机3台,小四轮30台。1984年建成20门轮窑一座,年产砖可达300万块,年产值达20万元。
乌日根他拉农场:建于1961年,隶属哲里木盟农牧场管理局。位居扎鲁特旗北部通霍公路304线747公里处,距旗所在地40公里左右。该场海拔平均高度为415米左右,大陆性季风气候,属于旱与半干旱的丘陵山区。无霜期为120~125天,年降水量为300毫米左右面,年平均气温为4℃。土壤为栗钙土,地下水深5米。整个场区三面环山,有山杏、防风、苍术等几十种野生珍贵药材和狐狸、狼、兔、山鸡、鹤鹑等动物。塔布呼都格郭勒(小溪)纵贯场区。
全场总土地面积为16万亩,分5个分场,总户数557户,总人口2664人,有汉蒙、满等民族。有5所小学,1所中学,1所卫生所。
乌日根他拉农场是一个以农为主,农牧林相结合的国有农垦企业。所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玉米、高梁、大豆、谷子等,以种植玉米为主,全场总播种面积1.46万亩,最高亩产达250公斤,最低亩产150公斤。由于农场所属丘陵山区,有大面积的自然林和草牧场,对发展农场的牧业、林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全场大小牲畜总头数达7214头(只)。有天然次生林4万亩左右。此外,还有砖厂、米面加工、电焊维修等小型工、副业。
香山农场:建于1956年3月,位居扎鲁特旗香山乡香山村东南2公里处。总土地面积24万亩,适宜垦耕面积5万亩。有5个分场,15个生产队。全场总人口7585人,总户数1635户。
农场生产以种植粮豆作物为主。全场播种面积4.13万亩,亩单产79.5公斤,粮豆总产量279.37万公斤,其它杂粮面积4366亩,亩单产45公斤,总产量39.29万公斤。经济作物面积3040亩,亩单产335公斤,总产量20.36万公斤。农业总产值占各业总产值的65.5%。人均收入440.90元。
农场机械化程度较高,农牧业机械总动力2112千瓦,有大中型拖拉机12台,链轨拖拉机6台,小型拖拉机40台,小四轮38台,柴油机10台,联合收割机1台。
扎鲁特旗的农业生产迄今已有230多年的历史,至1949年,基本使用较原始的传统耕作方式,农业发展缓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村牧区的生产关系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耕地面积逐年扩大,各级政府大力推广先进耕作技术,改良生产工具,选育优良种子,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经济效益、农业收入均有明显提高。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党在农村经济政策的进一步落实,逐步把科学技术引入农业生产,各级政府在农业机械、化肥、农药等方面也投入了大量资金。农作物品种经多年引进和推广,初步实现了良种化。在调整产业结构、推广先进技术等方面,旗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1986年,部分种植专业户正向着灌溉农业和机械化的方向发展,有30%的农户基本实现了机械化生产。1986年,全旗耕地面积99.74万亩,粮油作物总产达19800万公斤,农业总产值4414万元,比1949年增长4.8倍。
(农业)面积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东、西扎鲁特第一次开垦,耕地面积1.1万顷,折合110万亩。民国6年(1917年)9月,东西扎鲁特二旗在新开河以北开荒耕地1.8万顷,折合180万亩。民国20年(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军阀混战,兵匪四起,农民无法耕耘,部分开垦的土地放弃了耕种,耕地面积锐减。日伪统治时期,康德二年(1935年),耕地面积30余万亩,实播面积6.5万亩。1947年,扎鲁特地区得到解放,党在农村牧区发动土地改革运动。旗委、旗政府组织全旗各族人民开展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大量开垦荒地,1949年的总播种面积达37.57万亩。
1956年,全旗成立了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土地所有权发生了根本变化,全部土地归集体所有,全旗有耕地61.39万亩。1958年,全旗耕地面积达65。18万亩。1959年,全旗贯彻"农业八字宪法",大搞秋翻地,进一步平整土地,修渠打堰,以沙盖碱、粘土掺沙等方式,改良土壤,改土造田。1981年开始实行退耕还林还牧。1986年,耕地面积稳定在99.74万亩左右。
农作物
粮食作物
玉米当地俗称苞米,是扎鲁特旗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在全旗各苏木、乡、镇、场普遍种植。1949年,全旗玉米播种3.41万亩,占全旗粮豆作物播种面积的9.5%,平均亩单产79公斤,总产量269.1万公斤,占粮豆作物总产量的14.3%。
70年代以前,主要种植当地玉米品种,有黄马牙、金顶子、大八趟、小黄苞米、小白苞米。70年代以后,进入玉米单交种、双交种共同推广时期。70年代初,国营农牧场引进维尔42。1974、1975年,引进吉双4、吉双147、吉双83、吉双104,这些品种因生育期长,受当地气候条件、管理水平限制,双交化品种,亩产仅300公斤左右。1977年,引进嫩单1、桦单32,具有早熟,产量高的特点,但制种产量低,亩产仅50公斤左右。为解决嫩单1、桦单32的弊病,旗国营农牧场、三合屯自育成哲单3、巨单1,此后相继繁育成哲单35、36、37。哲单35、37,亩单产达500公斤。哲单36,亩单产可达650公斤左右。哲单35、36、37的繁育,标志着扎鲁特旗进入玉米自育品种时代。
1970~1986年,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旗粮食作物首位。1978年,玉米播种面积30.6万亩,占全旗粮豆作物播种面积的37.4%,总产量4576.9万公斤,占全旗粮豆作物总产量的59.19%。单产最高是1985年,全旗平均单产218.9公斤。1986年,玉米播种面积32.47万亩,占全旗粮豆作物播种面积的41.53%。玉米总产量6087.2万公斤,占全旗粮豆作物总产量的63.42%。1986年是玉米播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年份。
谷子:谷子是扎鲁特旗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全旗各苏木、乡、镇、场普遍种植。1949年,谷子播种面积7.33万亩,占全旗粮豆播种面积的20.45%,谷子产量494.5万公斤,占全旗粮豆总产量的26.32%。
70年代以前,谷子主要种植当地品种,有大金苗、小金苗、鸭子嘴、大红苗、毛毛谷、茬子青、唐谷等。70年代以后,国营农牧场系统选育了粮食棒、刀把齐,引进53-5、昭谷1、昭谷2、公谷23等一些品种,相对提高了产量,亩单产150~200公斤。由于当地品种适应性强,至1986年,大金苗、小金苗、茬子青仍在种植。
1970年是谷子播种面积最大的一年,达30.21万亩。1983年是产量最高的一年,达3578.2万公斤。1985年是亩单产最高的年份,平均亩产147.5公斤:1986年,谷子播种面积17.2万亩,占全旗粮豆播种面积的22%,平均亩单产109公斤。总产量1875万公斤,占全旗粮豆总产量的19.4%。
高梁:高粱是扎鲁特旗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也是主要酿酒原料,1949年,全旗高粱播种面积2.77万亩,占全旗粮豆作物播种面积的7.73%,平均亩单产71公斤,总产量196.3万公斤,占全旗粮豆作物总产量的10.45%。1962年.高梁播种面积曾达到10.12万亩。
1975年以前,高梁品种为当地品种,有大蛇眼、小蛇眼、黄壳,亩单产在150公斤左右,80年代,引进推广了吉杂11、吉杂27、同杂2等品种。平均亩单产300公斤左右。
高梁总产量1983年最高,全旗共1238.5公斤。1986年,全旗种植高粱6.53万亩,占粮豆作物播种面积的8.35%,平均亩单产83公斤,总产量542万公斤.占全旗粮豆作物总产量的5.65%。
小麦:小麦是扎鲁特旗农民自给细粮的主要来源。1949年,全旗种植小麦4526亩,占粮豆作物总播种面积的1.26%,亩单产39公斤,总产量17.65万公斤,占粮豆作物总产量的0.94%。
70年代以前,小麦品种有丰强2、墨西哥黑麦。70年代以后,引进新曙8光1、3号,克丰1、2号,亩单产100-150公斤。
1978年是小麦种植面积最大的一年,达5.7万亩,也是产量最高的一年,产量达339.3万公斤。1986年,种植小麦500亩,占粮豆作物总播种面积的0.06%,总产量6.1万公斤,占粮豆作物总产量的0.06%。
水稻:扎鲁特旗水稻种植面积较小,最初种植者也为外地移民:1949年种植水稻390亩,占全旗粮豆作物总播种面积的0.11%,亩单产50公斤,总产量1.95万公斤,占全旗粮豆作物总产量的0.1%。1958年,水稻种植出现高峰,播种面积达3.1万亩,总产量239.4万公斤,是产量最高的一年。水稻品种有税光、红毛稻,亩产量在200-300公斤。 1986年,全旗种植水稻800亩,占粮豆作物总播种面积的0.l%,亩单产169公斤,总产量13.5万公斤,占全旗粮豆作物总产量的0.14%。
糜黍、荞麦:糜黍和荞麦都是晚田作物,如旱田播种错过农时或旱田作长期的因灾害毁种,多数种植糜黍和荞麦等。
糜子:糜当地称糜子,可制作炒米,牧区和农区蒙古族地区栽培面积较大。黍当地称黍子或粘糜子。1949年种植糜黍10.65万亩,占全旗粮豆作物总播种面积的29.7%,总产量207.6万公斤,占全旗粮豆作物总产量的11.05%。1973年是糜黍产量最高的一年,达768.8万公斤。
1949年,种植荞麦2.15万亩,占粮豆作物总播种面积的6%,总产量89.3万公斤,占粮豆作物总产量的4.75%。1972年是产量最高的一年,达668.9万公斤。1986年,全旗种植荞麦4.52万亩,占粮豆作物总播种面积的5.78%,亩单产52.5公斤,总产量23.79万公斤,占全旗粮豆作物总产量的0.25%。
豆类作物:豆类作物有大豆、绿豆、小豆等。豆类作物中大豆种植面积较大。
大豆当地称黄豆。1949年,全旗种植大豆1.15万亩,占全旗粮豆作物总播种面积的3.2%,总产量67.7万公斤,占全旗粮豆作物总产量的3.6%,1983年是大豆产量最高的一年,达567.1万公斤。1986年,种植大豆5.75万亩,占全旗粮豆作物总播种面积的7.37%,亩单产49公斤,总产量281.6万公斤.占全旗粮豆作物总产量的2.93%。
经济作物
油料:油料作物主要有蓖麻和线麻。1949年,种植油料作物5800亩,占总播种面积的1.54%,总产量11.89万公斤。1986年是油料作物播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一年,种植18.15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18.49%,总产量1213.7万公斤。
其它经济作物:经济作物除油料作物以外,还有棉花、黑瓜籽、烟草等,1949年,种植棉花200亩,亩单产1.5公斤,总产量300公斤。60年代以后,种植棉花的越来越少了。1956年,种植黑瓜籽400亩,1979年是种植黑瓜籽最多的一年,达2.31万亩。1986年,种植黑瓜籽1.03万亩,总产量12.3万公斤,烟草种植面积在1000-3000亩左右。基本是自产自用。
果树蔬菜
一、果树
扎鲁特旗野生果树资源较为丰富,鲁北镇以北的中山丘陵和低山丘陵中分布着大量的山丁子、山里红、山梨、山杏、山葡萄、野生莓、欧李等野生果类;
山杏:山杏在全旗境内分布广,面积大,产量高,总面积207万余亩:山杏核是全旗重要出口资源,1949年-1985年累计出口山杏核达3105万公斤,最高产年的山杏核曾达262.5万公斤(1973年),常年产量50万公斤。
野山楂:扎鲁特旗野山楂只有一个品种,是全旗山地、沙区顶极植物群落的重要树种,年代久远,适应性强,是全旗发展大果山楂的优良种源资源。
山梨、山丁子、文冠果:山梨、山丁子、文冠果在全旗中部山地分布较广,是发展梨、苹果生产和木本油料生产的优良砧木和优良种源,也是全旗抗逆性极强的乡土树种。
山葡萄:山葡萄分布在全旗的低山、丘陵、沙地,该品种抗寒性强,是本旗开发利用栽培葡萄的好资源。
人工栽培果树:扎鲁特旗人工栽培果树有30多年的历史,在农区、半农半牧区有少数农户零星栽植,数量很少。60年代是本旗果树生产的发展阶段。旗水利局果园,乌额格其果园,罕山村、香山村、双龙泉村果园的果树都是这一阶段栽植的。其中乌额格其果园的中型果(123)平均每株产量达35余公斤,沈农2号和东风苹果平均每株产量均达25-35公斤,是适宜本旗气温条件的品种。如水利局果园的朝鲜洋梨、香山的苹果梨都表现出特有的抗寒性。1982年,全旗共有果树园45个。果树总面积4832亩,果树总株数77280株。果树品种苹果类有黄太平、金红、东风、秋红、黄冠、凤凰卵、红玉、锦红、赤阳、沈农2号、基多尖。梨类有延边香水梨、朝鲜洋梨、花盖梨、冻秋梨、南果梨、马蹄黄、麻梨、红肖梨等。李子类有6号李子、小红李子等。杏类有大扁杏、秋白杏、甜核杏、小黄杏。葡萄类有玫瑰香、马奶、白莲子、龙眼、鸡心、大白粒、贝达等,1985年已有10个乡(镇)4个国营农牧场建立了大小规模不同的果园。全旗果树面积5120亩,株数85680株,大苹果200亩,4300株;小苹果4500亩,72800株;梨300亩,6480株;杏120亩,2100株。各类水果总产量16.4万公斤,总收入16万多元。
二、蔬菜
全旗蔬菜分野生蔬菜和人工种植蔬菜。
(一)人工种植蔬菜:1908年扎鲁特旗蔬菜的种植面积350亩,收获35万公斤。种植种类以白菜和韭菜较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旗蔬菜生产发展迅速。据1982年末统计,蔬菜面积1500亩,人均占有蔬菜120公斤。1984年蔬菜播种面积7500亩,平均亩单产2491公斤,总产量1859.1万公斤。
蔬菜的栽培种类有八大类,品种也多样化。
白菜类:结球白菜、结球甘蓝。
根菜类:萝卜、胡萝卜、根用甜菜。
葱蒜类:大葱、大蒜、韭菜。
绿叶类:白菜、菠菜、芹菜。
薯芋类:马铃薯、甘薯。
茄果类:茄子、辣椒、西红柿。
瓜类:西瓜、甜瓜、南瓜、黄瓜
豆类:菜豆等。
蔬菜栽培品种及特点:
黄瓜:主要品种有津研1号、津研2号、长春密刺、叶三等,比本地品种产量高、品质好、抗病能力强。
茄子:主要品种有柳条青、长茄1号、大元茄,栽植柳条青居多,长茄1号次之,长茄1号具有抗病高产特点,熟期略晚。
辣椒:主要品种有三道筋、茄门椒,表现均好.
菜豆:主要品种双季豆、一挂鞭,早熟高产,表现优良。
白菜:主要品种有兴城大白菜、小根菜,生长状况及产量都很好。
甘蓝:黑叶平头、海拉尔甘蓝等品种倍受欢迎。
全旗蔬菜播种期一般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秋菜的播种期有7月上旬至7月下旬,秋莱收获期在10月中旬。旗农技站在鲁北镇设站对蔬菜作专门研究,采取春提前秋延后的具体措施,保证了四季有鲜菜上市。1985年,国家向菜农投资,建设温室和塑料大棚,保证了蔬菜生产的发展和供应。
(二)野生蔬菜品种及特点:扎鲁特旗天然次生林和草丛中生长着许多野菜,如蕨菜、金针菜(黄花菜)、木耳、蘑菇、野韭菜、山葱、山蒜等可食的野生蔬菜。其中,蕨菜已打入国际市场。
扎鲁特旗的野生蔬菜有各自不同的生物学特征,蕨菜类主要分布在罕山丛林中,适于冷凉潮湿的气候条件;金针菜分布于旗内中山丘陵的山麓两侧及山谷平原上,它常与草甸草、地榆、苔草、卫陵菜、线叶菊、野生古草混在一起,对水分要求较高;蘑菇、花脸蘑主要生长在低山丘陵或缓坡地,喜湿,对光照敏感,生长在郁闭通风透风差的草木植物中,伏雨期大量出现;天花板蘑主要分布于北部中低山区,喜湿,不喜光,伏雨期后出现,长势较快,生长在枯草或腐烂的落叶层;木耳主要分布在嘎亥图、好老鹿场。
附:农场简介
扎鲁特旗原种场:扎鲁特旗原种场位于扎鲁特旗东部,处于东经121017′21″北纬44024′~40′的位置。南北长9公里,东西宽6公里。总面积53平方公里。
该场于1967年建场,内蒙民政厅直辖。1974年改为旗属原种场。场部辖大队4个,科研站1个,砖厂1处,形成村落6个。居民有277户,1153人,其中汉族970人、蒙古族164人、回族7人、满族11人、达斡尔族1人。场部办学校3所,有教师22名,学生274名,有卫生所1处,医务人员2名。
原种场整个地域,海拔多在300米左右。西北为山区,西部和南部为丘陵,宜牧。中部平原,宜农。东部为沼泽地。该场具有寒温带气候特征,年平均气温5~6℃,无霜期150~165天,年降水量400毫米左右。当地水热条件较好,利于作物生长。土壤为栗钙土。野生植物有山杏、防风、知母、龙胆、桔梗等。野生动物有、黄鼠等。
原种场以给农业生产提供原良种为主。有耕地11652亩,主要培植玉米种子、辅以大豆、高梁等。占各业总产值的77%,牧业产值占9%,其他工副业占10%左右。该场有"铁牛-55"拖拉机3台,小四轮30台。1984年建成20门轮窑一座,年产砖可达300万块,年产值达20万元。
乌日根他拉农场:建于1961年,隶属哲里木盟农牧场管理局。位居扎鲁特旗北部通霍公路304线747公里处,距旗所在地40公里左右。该场海拔平均高度为415米左右,大陆性季风气候,属于旱与半干旱的丘陵山区。无霜期为120~125天,年降水量为300毫米左右面,年平均气温为4℃。土壤为栗钙土,地下水深5米。整个场区三面环山,有山杏、防风、苍术等几十种野生珍贵药材和狐狸、狼、兔、山鸡、鹤鹑等动物。塔布呼都格郭勒(小溪)纵贯场区。
全场总土地面积为16万亩,分5个分场,总户数557户,总人口2664人,有汉蒙、满等民族。有5所小学,1所中学,1所卫生所。
乌日根他拉农场是一个以农为主,农牧林相结合的国有农垦企业。所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玉米、高梁、大豆、谷子等,以种植玉米为主,全场总播种面积1.46万亩,最高亩产达250公斤,最低亩产150公斤。由于农场所属丘陵山区,有大面积的自然林和草牧场,对发展农场的牧业、林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全场大小牲畜总头数达7214头(只)。有天然次生林4万亩左右。此外,还有砖厂、米面加工、电焊维修等小型工、副业。
香山农场:建于1956年3月,位居扎鲁特旗香山乡香山村东南2公里处。总土地面积24万亩,适宜垦耕面积5万亩。有5个分场,15个生产队。全场总人口7585人,总户数1635户。
农场生产以种植粮豆作物为主。全场播种面积4.13万亩,亩单产79.5公斤,粮豆总产量279.37万公斤,其它杂粮面积4366亩,亩单产45公斤,总产量39.29万公斤。经济作物面积3040亩,亩单产335公斤,总产量20.36万公斤。农业总产值占各业总产值的65.5%。人均收入440.90元。
农场机械化程度较高,农牧业机械总动力2112千瓦,有大中型拖拉机12台,链轨拖拉机6台,小型拖拉机40台,小四轮38台,柴油机10台,联合收割机1台。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文学网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