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格萨尔王传》史诗抢救 古老史诗又逢“春”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10-08-03 作者:熊裕华
千百年来,史诗《格萨尔王传》以其高度的人民性和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在藏族民间广泛流传。直到今天,《格萨尔王传》说唱艺人仍以他们非凡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活跃在民间,为史诗增光添彩。
据迄今搜集、抢救、整理的情况看,全国藏区《格萨尔王传》说唱艺人自报能够说唱的篇目多达千余条,经过去同存异,具有独立存在价值和意义的篇目达226部。无论是篇幅,还是诗行、字数,比世界上最古老、最著名、最长的五大史诗的总和还要多,称之为“世界史诗之最”毫不为过。
活的形态在西藏流传
对史诗进行科学研究,对于我们了解人类特定历史阶段的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把《格萨尔王传》与《伊利亚特》、《奥德赛》、《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吉尔伽美什》等世界上其它著名史诗作一比较,其中最大的不同点就是《格萨尔》仍然以活的形态在世间流传。众所周知,无论是《伊利亚特》、《罗摩衍那》,还是《卡勒瓦拉》都早有定本传世,在希腊、印度、芬兰等国已无说唱艺人可寻;而史诗《格萨尔王传》不但尚无最后的定本,而且各种不同的抄本、刻本、说唱整理本仍在不断增加,民间艺人的说唱活动自史诗产生以来就从未停止过,至今仍有百余位《格萨尔王传》说唱艺人活跃在群众中。
从根本上讲,众多活跃在民间的《格萨尔王传》说唱艺人,是这部史诗至今流传在民间的重要依据,也是史诗依然以活的形态传唱的现实基础。从《格萨尔王传》产生及其流传的过程来看,民间的说唱在前,各种抄本、刻本、整理本的产生在后。对它的研究,一方面要有确定的文本作为依据,另一方面,要以说唱艺人的说唱作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抢救整理工作成绩斐然
我国学者最早介绍和研究《格萨尔王传》是在20世纪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而系统地、大规模地进行搜集工作则是从1958年开始的。1958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曾批转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提出的搜集这一史诗的计划,并确定由青海省负责,其他有关省区协助。之后,青海、西藏、甘肃、四川、云南先后进行了搜集工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西藏作为《格萨尔王传》主要流传地区之一,对于它的抢救工作,国家和自治区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和人力。1980年,设立了西藏有史以来第一个《格萨尔》抢救领导小组和抢救办事机构,即西藏自治区《格萨尔王传》抢救办公室;西藏师范学院(西藏大学前身)从其教师队伍中抽出对史诗有较深研究的部分教师,成立了西藏师范学院《格萨尔王传》抢救小组;那曲、阿里、昌都等史诗流传较广的地区,当地文化局相继设立了《格萨尔王传》抢救点,逐步设立和形成了全区范围的抢救网点。
自治区《格萨尔王传》抢救办公室先后16次派专人到那曲、阿里、昌都等地区,对史诗及说唱艺人进行了全方位的普查,先后寻访到能够说唱10部以上的说唱艺人40名,并对每个艺人最具特色的典型说唱本进行录音1—2部;搜集说唱目录千余条、74部史诗旧本、50多种与史诗有关的民间传说;普查到传说中格萨尔王及其将领使用过的马鞍、战刀,以及格萨尔王小时候形象的铜像等10件背景文物。《格萨尔王传》说唱艺人说唱本的整理工作也取得显著成绩。到目前,录下的艺人说唱本已有122部,共4500盘磁带,其中90部已记录成文;另有识字艺人自写本6部;开篇4部、18大宗和结尾3部等主要部本的艺人说唱本的笔录工作基本完成;正式出版的有45部。
重点艺人抢救见成效
桑珠是当代著名的《格萨尔王传》说唱艺人,1922年生于西藏昌都地区丁青县。在旧西藏,他和其他很多说唱艺人一样云游四方,以说唱史诗为生,过着乞丐般的生活。西藏和平解放后,他和百万翻身农奴一起获得新生,在拉萨市墨竹工卡县尼玛江热乡定居落户,建立了自己的家庭。
1984年,他正式受聘于西藏社会科学院,作为重点艺人抢救。桑珠艺人的说唱极赋特色,他不仅能说唱几十部,而且从我们已录音整理好的部本中可以明显地看出,他在驾驭语言艺术方面已达到很高的水准。从演唱形式到故事内容均有自己的鲜明特色,尤其在艺术上获得的成就,较其他许多艺人要略胜一筹。桑珠艺人从不人云亦云,他对《格萨尔王传》有着自己透彻的认识和独到的见解,从不会因为学者的观点和旧版本的模式而改变自己的风格,每部说唱本都有自己独特的说唱内容和艺术表现形式。更为重要的是,在桑珠艺人能够说唱的自报目录67部里,有不少是其他艺人能够说唱的自报目录和旧版本里找不到的独家说唱本。如其中的《工魔阿穷》便是最典型的一部独家说唱本。
目前,西藏社会科学院正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通力合作,抢救桑珠艺人说唱本,计划在5—8年内出版桑珠说唱本45部。
据迄今搜集、抢救、整理的情况看,全国藏区《格萨尔王传》说唱艺人自报能够说唱的篇目多达千余条,经过去同存异,具有独立存在价值和意义的篇目达226部。无论是篇幅,还是诗行、字数,比世界上最古老、最著名、最长的五大史诗的总和还要多,称之为“世界史诗之最”毫不为过。
活的形态在西藏流传
对史诗进行科学研究,对于我们了解人类特定历史阶段的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把《格萨尔王传》与《伊利亚特》、《奥德赛》、《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吉尔伽美什》等世界上其它著名史诗作一比较,其中最大的不同点就是《格萨尔》仍然以活的形态在世间流传。众所周知,无论是《伊利亚特》、《罗摩衍那》,还是《卡勒瓦拉》都早有定本传世,在希腊、印度、芬兰等国已无说唱艺人可寻;而史诗《格萨尔王传》不但尚无最后的定本,而且各种不同的抄本、刻本、说唱整理本仍在不断增加,民间艺人的说唱活动自史诗产生以来就从未停止过,至今仍有百余位《格萨尔王传》说唱艺人活跃在群众中。
从根本上讲,众多活跃在民间的《格萨尔王传》说唱艺人,是这部史诗至今流传在民间的重要依据,也是史诗依然以活的形态传唱的现实基础。从《格萨尔王传》产生及其流传的过程来看,民间的说唱在前,各种抄本、刻本、整理本的产生在后。对它的研究,一方面要有确定的文本作为依据,另一方面,要以说唱艺人的说唱作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抢救整理工作成绩斐然
我国学者最早介绍和研究《格萨尔王传》是在20世纪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而系统地、大规模地进行搜集工作则是从1958年开始的。1958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曾批转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提出的搜集这一史诗的计划,并确定由青海省负责,其他有关省区协助。之后,青海、西藏、甘肃、四川、云南先后进行了搜集工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西藏作为《格萨尔王传》主要流传地区之一,对于它的抢救工作,国家和自治区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和人力。1980年,设立了西藏有史以来第一个《格萨尔》抢救领导小组和抢救办事机构,即西藏自治区《格萨尔王传》抢救办公室;西藏师范学院(西藏大学前身)从其教师队伍中抽出对史诗有较深研究的部分教师,成立了西藏师范学院《格萨尔王传》抢救小组;那曲、阿里、昌都等史诗流传较广的地区,当地文化局相继设立了《格萨尔王传》抢救点,逐步设立和形成了全区范围的抢救网点。
自治区《格萨尔王传》抢救办公室先后16次派专人到那曲、阿里、昌都等地区,对史诗及说唱艺人进行了全方位的普查,先后寻访到能够说唱10部以上的说唱艺人40名,并对每个艺人最具特色的典型说唱本进行录音1—2部;搜集说唱目录千余条、74部史诗旧本、50多种与史诗有关的民间传说;普查到传说中格萨尔王及其将领使用过的马鞍、战刀,以及格萨尔王小时候形象的铜像等10件背景文物。《格萨尔王传》说唱艺人说唱本的整理工作也取得显著成绩。到目前,录下的艺人说唱本已有122部,共4500盘磁带,其中90部已记录成文;另有识字艺人自写本6部;开篇4部、18大宗和结尾3部等主要部本的艺人说唱本的笔录工作基本完成;正式出版的有45部。
重点艺人抢救见成效
桑珠是当代著名的《格萨尔王传》说唱艺人,1922年生于西藏昌都地区丁青县。在旧西藏,他和其他很多说唱艺人一样云游四方,以说唱史诗为生,过着乞丐般的生活。西藏和平解放后,他和百万翻身农奴一起获得新生,在拉萨市墨竹工卡县尼玛江热乡定居落户,建立了自己的家庭。
1984年,他正式受聘于西藏社会科学院,作为重点艺人抢救。桑珠艺人的说唱极赋特色,他不仅能说唱几十部,而且从我们已录音整理好的部本中可以明显地看出,他在驾驭语言艺术方面已达到很高的水准。从演唱形式到故事内容均有自己的鲜明特色,尤其在艺术上获得的成就,较其他许多艺人要略胜一筹。桑珠艺人从不人云亦云,他对《格萨尔王传》有着自己透彻的认识和独到的见解,从不会因为学者的观点和旧版本的模式而改变自己的风格,每部说唱本都有自己独特的说唱内容和艺术表现形式。更为重要的是,在桑珠艺人能够说唱的自报目录67部里,有不少是其他艺人能够说唱的自报目录和旧版本里找不到的独家说唱本。如其中的《工魔阿穷》便是最典型的一部独家说唱本。
目前,西藏社会科学院正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通力合作,抢救桑珠艺人说唱本,计划在5—8年内出版桑珠说唱本45部。
文章来源:西藏日报 中国西藏新闻网 2009-12-21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