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里响彻马蹄的声音──才让旺堆的奇特经历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08-07-04 作者:索南卓玛
与史诗结缘
1933年, 才让旺堆出生于西藏那曲地区上安多地方一个贫苦的牧民家庭。在才让旺堆9岁的那年,父亲和哥哥不幸去世,最后就只剩下年迈体弱的母亲和他相依为命。不久,母亲因丧夫失子,悲痛成疾,终因饥患交加而离开了人世。
母亲去世前曾给才让旺堆说:“我死后,你要到冈底斯等藏区佛教圣地去朝拜。”于是,才让旺堆毅然决然地离开了家乡,孤身一人向南走去,开始了他颠沛流离的朝佛生活。几年时间里,他踏遍了拉萨、日喀则、山南、昌都、江孜、阿里等整个西藏地区,先后朝拜了大昭寺、扎什伦布寺等著名佛教圣地,最后到达冈底斯。他怀揣一颗虔诚的心,满怀深情地向它叩拜,口中默默吟诵,向它祈祷,开始了他转冈仁波切(冈底斯圣山)的旅途。冈仁波切是藏区有名的圣山,每逢马年(冈仁波切圣山的本命年),来自藏区的信徒们不远千里来到这里,朝拜这座圣山,以求吉祥太平。才让旺堆转山的那一年,正好是马年。经过漫长的一年零两个月,他终于磕长头围绕冈底斯山转了整整13圈。完成了朝觐圣山、超度父母亡灵的任务,他的心里多少有了点慰藉。此后,便踏上了归途。途中来到念青唐古拉山和纳木错神湖,听人们说转过冈底斯山,再转念青唐古拉山和纳木错湖,那样才算功德圆满。于是他又跟着随行的人们徒步绕了圣山和圣湖13圈。所有的心愿总算完成了,他的心里踏实了许多。有一天,他与随行者来到纳木错湖畔的一块岩石边休息,当地人称它为纳木错赤锅(沐浴的地方)。他们就在这里洗头、洗澡,除去身上的污垢,也解除了转山的疲劳。
正值傍晚时分,才让旺堆不知不觉地睡着了。这一睡他竟连续数日昏迷不醒,不吃不喝,不声不响,随行的人们以为他病了,都不知所措。到了第7天,他终于醒来了。梦醒后的才让旺堆一反常态,一向默默无语、寡言少语的他口中念念有词,身边守护他的人们,听不懂他在说什么,以为他病了或中了邪,便送到了附近的一座寺院。可是,那个寺院的活佛聆听了他的说唱后,开口说道:“他没有什么病,也没中什么邪,他嘴里念叨的是《格萨尔》的故事,具体内容是《格萨尔》祈祷三界众神和祝福万物生灵之颂词。”之后,应僧人们的要求,才让旺堆说唱录制了一部完整的《格萨尔》史诗部本——《卡且玉宗》。为此,经活佛授权,僧人们给才让旺堆制作了一顶艺人帽,由活佛亲自给他戴上。这顶帽子的授予,等于认定从此以后他是一位真正的《格萨尔》说唱艺人了。
青海湖畔脱颖而出
1987年,为了全面调查和掌握我省《格萨尔》民间说唱艺人,召开全省《格萨尔》说唱艺人演唱会,青海省《格萨尔》研究所在全省范围内作了一次大规模的艺人调查。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调查期间,我们了解了才让旺堆的基本情况。1987年9月,全省《格萨尔》说唱艺人在风光旖旎的青海湖畔拉开帷幕,才让旺堆应邀参加。演唱会上,才让旺堆以他惊人的记忆力、精湛的演唱获得了首届艺人演唱会一等奖。演唱会结束后,他被聘请到省《格萨尔》研究所担任专职说唱艺人,1990年被吸收为国家干部并享受副高待遇。 同年,省《格萨尔》研究所派人带他到北京,北京的专家对他说唱的史诗部本作了鉴定,专家们一致认为他说唱的史诗部本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研究史料价值,是一位神奇的《格萨尔》说唱艺人。
心灵手巧的全才
我们与才让旺堆相处了21年,在多年的接触中发现,他除了说唱《格萨尔》以外,还会行医、裁缝、木工等,真可谓心灵手巧,无所不会。他平时所穿的藏袍、戴的“仲夏”都是自己亲自设计缝制的,非常精致、得体。前几年,他亲自设计、缝制了8套格萨尔大将的服装、两顶艺人帽子、一幅唐卡,其中将5套服装、一顶帽子和一幅唐卡无偿地赠送给了省《格萨尔》研究所,现保存在研究所资料室,还有3套服装和一顶帽子赠送给了全国《格萨尔》办公室。最近,他自己又缝制了一套服装,极其精致。
历史上,《格萨尔》说唱艺人大多出生在农奴、牧民或其他贫苦的人家,社会经济地位十分低下,可以说处于社会的最底层。上层统治者把他们统统说成是要饭的。多数艺人一贫如洗,和一般乞丐的不同之处,就是他们具有一技之长,靠说唱史诗换取报酬。一旦生病不能说唱,或者无人施舍,只好领着一家人到处乞讨,过着十分艰难的日子。伟大的史诗艺术家们就是在这种饥寒交迫的生活中生存的。著名艺人才让旺堆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自他的父母去世以后,他的生活就没有着落,只有靠乞讨来维持生活,直到1957年成家后,全家搬迁到青海省唐古拉地区安家,从此结束了流浪生涯。这种特殊的人生经历,使他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拓宽了知识面,为他以后说唱史诗、丰富史诗内容打下了基础。(作者:索南卓玛 作者为青海省《格萨尔》研究所副所长)
文章来源:青海新闻网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