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丹珍草 ]当史诗遇见新时代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21-12-27  作者:丹珍草(杨霞)

  随着世界文化多样性观念的深入,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的重视,中国少数民族“三大史诗”(《格萨(斯)尔》,《玛纳斯》,《江格尔》)已受世界关注。习近平总书记称“三大史诗”为“震撼人心的伟大史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2019.9.27.)。在大力推动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格萨尔史诗通识读本:朝向地方性知识的现代性阐释》(以下称《格萨尔通识读本》)出版,适逢其时。

  《格萨尔通识读本》2020年12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得到“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统筹保护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登峰战略优势学科建设‘中国史诗学’项目” 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文哲学部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主席朝戈金研究员和著名藏族作家阿来为本书作序,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诺布旺丹任主编。《格萨尔通识读本》由15位来自不同学科、不同身份的专家、学者、作家就现当代语境下格萨尔史诗传承实践、理论成果以及史诗文化的多样性展开的有关个人的、历史的、文化的、理论的多重阐释与多视角解读,是一部面向大众的普及性读物,旨在揭示英雄史诗的宏大叙事之于教化民众、参与民俗生活事象和艺术创新的精神文化价值,以及史诗与特定时空中的当下日常生活实践相濡相融的联系,从而推动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和弘扬。

  《格萨尔通识读本》是当代中国格萨尔史诗文化知识与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示。当口耳相传的民间说唱进入当代文化语境、审美取向和情感结构时,格萨尔史诗正在发生怎样的变化?置身于当代历史进程中的英雄史诗、神秘的格萨尔艺人、丰富多样的格萨尔音乐、格萨尔唐卡、格萨尔漫画、格萨尔书面文本、格萨尔藏戏、格萨尔石刻、格萨尔影视动漫等正在经历着怎样的传承与变异。《格萨尔》与口头诗学,《格萨尔》与荷马史诗,《格萨尔》的跨文化语境传播,以及走向世界的格萨尔史诗其历史轨辙、现实遭际、地方知识、美学品格、传承规律、实践方式、社会功能、文化意义等是如何通过迥异于传统的创新方式被大众所接受?更多人们希望了解和认识这部伟大英雄史诗留下的文化遗产。

  一、回味经典 传承文明

  格萨尔史诗艺人在说唱这部伟大英雄史诗时,经常用三句话来概括史诗的宏大叙事:“上方天界遣使下凡,中间世上各种纷争,下界地狱完成业果。” 格萨尔史诗是藏族民间诗歌的汇集,是集体记忆、本土知识、母语表达、民间习俗、宗教信仰和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带有鲜明的本土文化印记。是由于它并非狭义的文学,却又像种子一样可以生长或长入文学,它广泛地联系着乡土情调、民间心理、民俗事项、民众信仰等民族历史的遗传。《格萨尔通识读本》对此都有多角度的精到解析。全书分三个部分:“回味经典”“流动的艺术”“他山之石”。43万言。集格萨尔学界老、中、青三代学人的集体智慧,是一本融知识性、学术性、前沿性和通俗性为一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识读本。这一专辑难得地具有了经验、理论、历史与美学的多重自觉,彼此说明,互为支撑。开放的编辑体例,丰富的文类书写,视野开阔,文字优美,见解独特,从时间和空间的多维视野全面展示了格萨尔史诗文脉的演进过程,格萨尔史诗的基本命题,现代性学术理念下的学术思潮、学科体系和话语方式,即“声音、文字、影像、超文本链接、云技术等,即便没有取代传统非遗的存在方式和传播方式,也已经成为非遗传承和传播的新业态、新走向。能够大为便捷地接触到非遗,为人们的学习和欣赏、继承和发展、改编和创新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朝戈金),让我们看到多元观点与丰富思想相互碰撞所产生的耀眼光芒。

  格萨尔史诗在漫长历史传承中从未定型。现代生活的加速变迁以及文学场域和学科转型的变化,正在重新定义、拓展和丰富史诗研究的边界。面对风格多样,带有鲜明时代意识和本土文化印记的现实图景,《格萨尔通识读本》突破学科壁垒,打通古今中外,将口头传统,文学研究与历史、哲学、艺术、人类学、美学等相结合,追求整体性视野的多学科互涉研究,体现了格萨尔史诗文化本应具有的宏大视野。

  二、多声部交响诗

  从口头传说到书面文本再到传承形式的多样化,格萨尔史诗的当代传承是对民族民间文化资源选择、判断和再创造的结果,是对史诗所蕴含的民间文化精神的绵延传续,其传承与创新效应呈现出的开放姿态和丰富内涵,已然成为多民族现代文化艺术巨大的再生资源。格萨尔史诗的当代传承已日益走向丰富与多样,几乎覆盖了各种艺术门类。在《格萨尔通识读本》第二部分“流动的艺术”中,读者将会看到“诸多学者从各自的角度对以往研究成果进行了出色的梳理和呈现,其中体现跨学科多方法思想的篇什,由中青年学者贡献。我们看到了学问的代际传承,看到了新锐的开拓创新。于是,一个既有资深学者铢积寸累的经验,又有青年学者革故鼎新的见地交错叠加的成果,奏响了一曲多声部的交响诗。”如:“战神之裔:格萨尔史诗传承人”“王者风范:格萨尔史诗故事谱系”“格萨尔史诗人文符号”“格萨尔史诗美学断想”“英雄史诗《格萨尔》的情采之美——一位作家眼中的《格萨尔》”“格萨尔口头史诗的音乐世界”“格萨尔史诗当代传承——艺术形式的多向性:格萨尔石刻、藏戏、唐卡、文本、 漫画、影视…… 以及格萨尔酥油花、格萨尔音乐剧、格萨尔水墨画、格萨尔动漫”……“格萨尔史诗造型艺术:视觉的神圣叙事”。从20世纪后半叶开始,史诗研究者在世界各地形形色色的当代社会里,发现了丰富的活形态史诗传统,它们既不是古典史诗,也不是西方史诗,在中国少数民族“三大史诗”中,活形态的“故”事“新”编,无论是创造性转化或创新性发展,重构、改写或者创作,都使“活样态”格萨尔史诗呈现出耳目一新的新文化样式。

  《格萨尔通识读本》中,多样化的艺术传承形式,虽然依托于各种不同的载体和媒介,却不仅仅停留在对史诗人物形象或其他造型、符号和人文色彩的展示和说明上,依然呈现出鲜明的文化传统和学术传统,其民间性、神圣性、世俗性、审美性相互交织的特征,蕴涵了史诗所承载的民族文化心理以及传统与现代的熔铸,同时还满足了审美接受者、民众信仰者对古老史诗与多民族文化的好奇与期待,折射出格萨尔文化的大众影响力,开拓了格萨尔史诗的审美视域,促进了史诗研究的新方法和新视角,打开了新的世界。

  三、创新性发展的现代性阐释

  格萨尔史诗的传承除了口传系统,还有书面文本系统。口传系统是在时间之流中生生不息的活态系统,借声音传播,此一时,彼一时,是人们无法同时踏进的一条河流,体现了民间口头传统的多样性变异机能。书面文本系统则是在空间中铺陈的篇章,用文字传承,把时间长河中不断流逝的语音流,再现于文本空间,通过“有意味的文字”记述逝去英雄时代的雄浑壮阔和金戈铁马。传统意义上的格萨尔史诗有其固有的说唱程式、情节框架和传承方式,在《格萨尔通识读本》中,史诗除了保持传统,更像是在历史话语、文学话语与个人话语之间的一次探险,与广阔的人文关怀之间,建立起了一种更富于多元异质包容力的能动关系,突出了创新性和现代性。作为民俗文化事项和民族文化精神的象征,以艺人说唱为主体的史诗原叙事,成为现代读本的叙事背景和创作素材,并赋予了诸多新的内涵。源于民族集体记忆的格萨尔史诗又被不断演绎生发出新形式和新内容。将史诗的宏大叙事,一个民族“想象的共同体”愿望,转换为个人话语的抒情性叙事,甚至现代性的修辞叙事策略,表现为一种现代性身份的诗意性想象,充当了民族集体记忆的意义载体,延伸了英雄史诗的家国情怀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格萨尔通识读本》作为第一本面向中文读者的格萨尔史诗通识读本,全方位展示了格萨尔史诗文化的丰富内涵、历史意义、艺术美学 ……文体活泼明快,语言诗意庄严。格萨尔是藏民族史诗,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所以这也是一部中国史诗。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今后我国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需要我们立足当下,深入研究优秀传统文化,发掘其当代价值,从而推动新时代的新发展,而思想匮乏与创新意识缺乏的具体表现就是研究的模式化与形式僵化,阻滞民族史诗研究的活力激发和创新发展。《格萨尔史诗通识读本》的出版,为推动《格萨(斯)尔》史诗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行了一次有益尝试。希望读者能够通过这本书了解史诗、关注史诗,共同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即使有那么一天

  飞奔的野马变成枯木

  洁白的羊群变成石头

  雪山消失得无影无踪

  大江大河不再流淌

  天上的星星不再闪烁

  灿烂的太阳逝去

  雄狮大王格萨尔的故事

  也会世代相传

  ——格萨尔艺人说唱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格萨尔史诗研究中心

  原载《中国社会科学院报》 2021.10.13.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报》 2021年10月13.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