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王文华]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研究在中国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17-08-08  作者:王文华
  柯尔克孜人来自于叶尼塞河流域,历史悠久,早在西汉司马迁《史记》中就有所提及。其先民在汉文史集中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称呼,唐朝时以“黠戛斯”之名曾经兴盛一时,击败了回鹘。宋元时期衰落,在蒙古人驱逐下,追随回鹘后尘也大规模西迁到新疆和中西亚地区,和其他突厥语民族一样与当地民族融合,并逐渐改信了伊斯兰教。也就是在这个时期为摆脱卡勒玛克人的奴役,出现了一批民族英雄,拯救了自己的民族。留下的无数光彩传说,并慢慢地敷衍成了伟大史诗《玛纳斯》。它是吉尔吉斯斯坦和中国柯尔克孜族共同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在相关国家已成为热门的显学,国内外研究者众多,无法详尽。本文主要对《玛纳斯》在中国的研究进行综述和研究。

  一、国内外《玛纳斯》研究回顾

  柯尔克孜族《玛纳斯》与藏族《格萨尔王传》、蒙古族《江格尔》并称中国三大少数民族史诗,经历了漫长的从口传史诗到书面史诗的传承,它具体产生的年代是有争议的。有说它产生于契丹入侵柯尔克孜族时期,有说它产生于元明时期柯尔克孜人西迁以后,虽然早在15-16世纪的波斯文《史集》里就有记载,但实际上直到19世纪后半叶才被发掘和重视。根据阿地里·居玛吐尔地的相关研究介绍,我们得知发掘它的主要是俄国学者,首先是沙俄军官乔坎·瓦里汗诺夫(1835-1865),他在对中亚伊塞克湖地区和我国的伊犁等地区进行军事考察时,发现并记录了其中的一个片段,共计三千多行,为世界上最早的《玛纳斯》史诗记录稿。然后是沙俄突厥语专家维·维·拉德洛夫(1837-1918),他在前者考察过的地区第一次系统地搜集了《玛纳斯》史诗,内容涉及第一至三部,并将其翻译成了德文,在西方学术界引起轰动。此外,他还通过对《玛纳斯》的研究最早提出了口头程式理论相关观点。其记录本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已经被翻译成德、英、土等多种语言。十月革命前,研究玛纳斯的主要学者除了上述两位以外,还有匈牙利学者格里戈里·阿里马西等。

  十月革命后,《玛纳斯》研究突飞猛进过,不光是因为苏联发现了很多玛纳斯奇,搜集整理出《玛纳斯》的多种异文版本,而且是因为苏联涌现出大批的研究学者,出版了很多相关的专著。其中著名的玛纳斯奇有萨恩拜·奥诺孜巴克夫(1867-1930)、萨雅克拜·卡拉拉耶夫(1894-1971)等,他们唱本虽然也大都集中在前三部,但内容已经达到几十万行。其中著名的研究学者有穆·阿乌埃佐夫(1897-1961)、维·玛·日尔蒙斯基(1891-1971)、阿·纳·伯恩施坦(1910-1956)、斯·米·阿布热玛卓尼(1905-1977)、普·努·彼尔克夫(1896-1969)等,他们从玛纳斯奇创作特点、史诗母题、情节、人物、历史学、民族学、史诗比较等角度对《玛纳斯》进行了深入研究。此外,有的学者比如凯·柯尔巴谢夫(1931-2005)还注意到了中国最杰出的玛纳斯奇居素普·玛玛依和其世上最齐全的八部唱本,并进行了比较研究。总的来说,吉尔吉斯斯坦是前苏联《玛纳斯》学的研究中心,史诗《玛纳斯》得到吉尔吉斯斯坦举国之力的宏扬。在这期间史诗《玛纳斯》还被翻译成前苏联加盟国哈萨克、乌兹别克、塔吉克和蒙古等多种语言,广泛传播。随着《玛纳斯》被不断地翻译成多国文字,《玛纳斯》学已经成为热门的国际显学。尤其是土耳其学者,也以极大的热情参与了研究,著名的学者有阿布德卡德尔·伊南(1889-1976)等。

  我国早在1960年代也开始了搜集整理《玛纳斯》。虽然文革时期受到了挫折,但改革开放以后相关的整理和研究开始突飞猛进。在政府的关照下,居素普·玛玛依的《玛纳斯》八部唱本已经被全部翻译成了汉语,而且翻译水平很高,极大地方便了汉语学术界的研究。中国研究《玛纳斯》的著名学者有郎樱、阿地里·居玛吐尔地、胡振华、张彦平、贺继宏、曼拜特·吐尔地、托汗·依萨克、依斯哈别克·别先别克等人。以郎樱和阿地里·居玛吐尔地为代表,二人现在都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博士生导师。首先是郎樱(1941-),她是中国玛纳斯学的奠基人,她在《玛纳斯》还没有完全的汉译本时就以极大的热情开始着手研究,意识超前,成果显著,对史诗《玛纳斯》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和研究。她出版了权威的研究专著《中国少数民族英雄史诗<玛纳斯>》和《<玛纳斯>论析》等,为中国《玛纳斯》学研究者的必读书目。其次是阿地里·居玛吐尔地(1964-),他是《玛纳斯》第一部的汉文翻译者,也是近年来涌现的最突出的中国玛纳斯学专家。他对《玛纳斯》的研究是全方位的,不光在玛纳斯奇研究方面贡献突出,独著了《<玛纳斯>史诗歌手研究》,并与托汗·依萨克合著了《<玛纳斯>演唱大师居素普·玛玛依评传》,而且在其他研究角度都有专门的论文。

  二、国内《玛纳斯》文学方面研究综述

  《玛纳斯》首先是一部史诗,属于文学作品,因此,对《玛纳斯》的研究首先就要提及其文学角度的研究。以下是笔者梳理的《玛纳斯》文学研究分类。

  (一)史诗比较角度

  1、与国外史诗比较:史诗代表了一个民族长篇叙事诗的写作水平。国外有很多著名的史诗,有集体创作的,也有个人创作的,以苏美尔《吉尔伽美什》(公元前20世纪)、印度《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公元前13世纪)、希腊《荷马史诗》(公元前8世纪)、罗马《埃涅阿斯纪》(公元前1世纪)、英国《贝奥武甫》(9世纪)、波斯《王书》(10世纪)、法国《罗兰之歌》(11世纪)、西班牙《熙德之歌》(12世纪)、俄罗斯《伊戈尔远征记》(12世纪)、北欧《萨迦》(13世纪)、德国《尼伯龙根之歌》(13世纪)、斯宾塞的《仙后》(16世纪)、弥尔顿《失乐园》(17世纪)、拜伦《唐·璜》(19世纪)等为代表。 

  郎樱《<玛纳斯>与希腊史诗之比较》(民族文学研究,1995,01)是这方面论文的代表。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韩文慧《叙事视角下的同质文化诉求——<王书>与<玛纳斯>比较》(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硕士学位论文)也是这方面论文的成功实践,它基于叙事学理论对波斯史诗《王书》和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进行了比较研究。首先分析了《王书》随伊斯兰教东传与《玛纳斯》西迁发生交流的可能性,然后比较了两部史诗的外部和内部叙事结构,以及其中英雄怪异诞生、亲属背叛母题,最后总结了两部作品的两个共同点,认为它们都是从口头程式理论发展而来,其悲剧意识都与本民族的遭遇有关,并认为《列王纪》对新疆其他少数民族文学也均有影响。

  2、与国内史诗比较:古代中国因为文言文体的限制,没能写出巨型的史诗,但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发掘出了很多少数民族史诗,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三大少数民族英雄史诗——《江格尔》、《格萨尔》和《玛纳斯》。史诗的研究者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很容易就会想到与其他史诗进行比较,中国《玛纳斯》史诗的研究也是如此。 

  张彦平《柯尔克孜族与中亚突厥语族英雄史诗中的相似因素辨析》(民族文学研究,1991,03)是较早将《玛纳斯》放在整个突厥语史诗群中进行比较的论文。他的另一篇论文《柯尔克孜族民间叙事诗的历史演变及其主要特征》(《民族文学研究》,1990年第4期)将《玛纳斯》与柯尔克孜族其他叙事诗进行了比较。阿地里·居玛吐尔地后来写的一些相关论文也是这种角度,比较的视野局限在突厥语族文学。相比之下,郎樱的视野则放眼全国,《我国三大英雄史诗比较研究》(西域研究,1994,03)、《论北方民族的英雄史诗》(社会科学战线,1999,04)就是代表。此外,她还有其他的同类论文,其中《论<江格尔>与<玛纳斯>中的神女、仙女形象》(黑龙江民族丛刊,2010,01)则从女性主义角度出发,将《玛纳斯》与《江格尔》中的仙女进行了比较,认为母系社会时期女性崇拜和女萨满文化在英雄史诗中留下了痕迹,有共性和相同的原型,比如会飞翔、能使英雄死而复生、未卜先知、能征善战等特征。《贵德分章本<格萨尔王传>与突厥史诗之比较——一组古老母题的比较研究》(民族文学研究,1997,02)则是从母题角度将《玛纳斯》与《格萨尔王传》进行了比较。

  亚志彬《西北民族叙事诗的结构模式研究》(西北民族大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是这方面的代表论文。作者将《玛纳斯》看做中国西北民族叙事诗之一,与其他主要的西北民族叙事诗进行了比较研究。首先对西北民族叙事诗进行了概述,从同质和异质两个方面比较了西北民族叙事诗的人物形象结构,其次从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两方面比较了西北民族叙事诗的情节结构,然后比较了西北民族叙事诗的程式结构,主要是主题程式、句法程式和数字程式,最后比较了西北民族叙事诗的文化内涵,包括多元文化的交融、宗教信仰文化、生产和生活方式三个方面。

  3、早期记录:关于《玛纳斯》最早的记录是波斯文《史集》及阿拉伯文《突厥语大辞典》。阿地里·居玛吐尔地《16世纪波斯文<史集>及其与<玛纳斯>史诗的关系》(民族文学研究,2002,03)、《<突厥语大词典>与突厥语民族英雄史诗》(民族文学研究,2009,03)是这方面的代表论文,分别从《史集》和《突厥语大辞典》中找出了关于玛纳斯的记载。 

  (二)玛纳斯奇角度

  对玛纳斯奇的研究主要分为三类,一是对玛纳斯奇本人的研究,二是对玛纳斯奇异文的研究,三是玛纳斯奇口头程式研究。

  1、对玛纳斯奇本人的研究:玛纳斯奇是史诗《玛纳斯》的活态传承者及创造者,在柯尔克孜族中他们不光是一名歌手,也承担着类似于萨满的角色,是民族文化的凝聚者和传播者。对玛纳斯奇的研究是《玛纳斯》研究的两大主流之一。中国玛纳斯奇研究的专家很多,除了早期的郎樱、胡振华等,还有之后著名的阿地里·居玛吐尔地、曼拜特·吐尔地、托汗·依萨克等人。 

  胡振华《国内外“玛纳斯奇”简介》(民族文学研究,1986,03)是一篇早期的对国内外玛纳斯奇的较全面介绍的论文。郎樱《“当代荷马”的经历与自述》(民间文化,1999,04)则是主要研究居素普·玛玛依。阿地里·居玛吐尔地则是后期最著名的玛纳斯奇研究专家,他除了有先关的专著以外,也有相关的论文。其中《20世纪中国新疆阿合奇县玛纳斯奇群体的田野调查分析报告》(西北民族研究,2006,04)是立足于阿合奇县,对以居素普·玛玛依为主的数十位《玛纳斯》史诗歌手进行了全面的田野调查。《玛纳斯奇的表演和史诗的戏剧化特征》(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5,03)是从表演和戏剧化的角度对玛纳斯演唱演唱状态的研究。

  2、对玛纳斯奇异文的研究:异文即变体,因为玛纳斯奇的不同,玛纳斯奇们所演唱的《玛纳斯》会有许多不同的变体。张彦平《变异·统一——史诗<玛纳斯>著名演唱变体间的对比研究》(民族文学研究,1995,04)是这方面的代表论文。首先比较了变异性,从叙事文本、叙事时间、阔克托依的祭典、祈子母题、宝物神授母题、英雄死亡母题、英雄副手、派媒人母题、死而复生母题、英雄不死母题等十个方面进行了论述,然后比较了统一性,从共同的时空线、共同的核心人物、共同的传记化叙事结构对原始宗教仪式的依赖、共同的原始神话概念在史诗中的延续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阿地里·居玛吐尔地《乔坎·瓦利哈诺夫及其记录的<玛纳斯>史诗文本》(民族文学研究,2007,04)是对《玛纳斯》最早记载的异文的研究。他的另一篇论文《流失在帕米尔的<玛纳斯>》(民族文学研究,2012,06)则是对帕米尔高原的《玛纳斯》异文的研究。 

  3、对玛纳斯奇口头程式研究:凡经过长期口头流传的史诗,都具有口头程式的特征,《玛纳斯》也不例外。阿地里·居玛吐尔地《<玛纳斯>史诗的程式以及歌手对程式的运用》(民族文学研究,2006,03)、《活态的史诗传统与历史的互动——与口头史诗<玛纳斯>相关的历史文化遗迹》(国际博物馆,2010,01)、《<玛纳斯>史诗的口头特征》(西域研究,2003,02)是这方面的代表论文。首先是讲了《玛纳斯》史诗与口头程式的关系,然后分析了玛纳斯奇对于程式的运用,最后总结说《玛纳斯》的词语是流动变化的,程式结构和故事本身才是最稳定的。 

  (三)文本解析角度

  1、母题研究:母题研究是史诗研究中最常见的角度之一。张彦平《史诗中的循环主题——<玛纳斯>中英雄婚姻类型透析》(民族文学研究,1994,03)中介绍了《玛纳斯》中比武招亲型、掳掠婚姻型、汗王联姻型等几种婚姻类型,并对英雄婚姻的主要叙事特征进行了分析。他的另一篇论文《史诗中祈子仪式的比较研究》(民族文学研究,1993,04)是对《玛纳斯》中祈子母题的研究。郎樱《英雄的再生——突厥语族叙事文学中英雄入地母题研究》(民间文学论坛,1994,03)是对英雄入地母题的研究。 

  2、人物形象研究:史诗尤其是原始史诗总是和神话混在一起,是集体无意识的原始思维表现,《玛纳斯》做为集体创作的作品自然也不例外。张彦平《论玛纳斯形象早期的神话英雄特质》(民族文学研究,1989,04)中就注意到玛纳斯做为神话英雄的特质,与祖先崇拜、原始宗教信仰、巫术及图腾等有密切的联系。 

  3、地名研究:《玛纳斯》做为民族史诗,其中很多地名都跟现实中的地名相关。尤其是居素甫·玛玛依演唱的异文版本,里面提到的地名遍布全新疆,也涉及到了中亚等国。阿孜古丽·艾山《史诗<玛纳斯>中的地名研究——以居素甫·玛玛依演唱的第一部为例》(新疆师范大学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是这方面的代表论文。首先立足于玛纳斯奇的角度对《玛纳斯》异文中的地名进行了比较,然后分析了这些地名的特征,包括语言特征、命名规律、现实性和虚构性等方面,最后总结了这些地名的文化意蕴。 

  三、国内《玛纳斯》其他方面研究综述

  《玛纳斯》除了是一部文学作品外,还是一部民族圣经,里面包含了丰富民族史、民族习俗、民族信仰等内容。因此不同学科的研究者对《玛纳斯》的研究会采取不同的角度。

  (一)宗教影响角度

  1、伊斯兰教的影响:鉴于伊斯兰教已经逐渐成为柯尔克孜族的全民信仰,无论哪个玛纳斯奇的《玛纳斯》史诗异文,都会受到伊斯兰教的影响,只是影响的大小程度不同而已。阿地里·居玛吐尔地《<玛纳斯>史诗与伊斯兰教》(民间文化论坛,2011,04)是这方面的代表论文。 

  2、萨满教的影响:鉴于柯尔克孜人的游牧民族特性,以及玛纳斯奇巫师兼歌手的身份和神授说可知,《玛纳斯》深受萨满教影响。阿地里·居玛吐尔地《玛纳斯奇的萨满面孔》(民族文学研究,2004,02)是这方面的代表论文。郎樱在论文《萨满与口承文化——萨满文化在口承史诗中的遗存》(学术探索,2006,03)中也赞同这一点。 

  3、其他宗教的影响:《玛纳斯》中不光有萨满教和伊斯兰教的影响痕迹,也有其他宗教及原始信仰的痕迹。张彦平在论文《原始信仰与柯尔克孜族古代叙事长诗》(民族文学研究,1989,05)中很早就注意到这一点。古丽多来提《<玛纳斯>中的多种宗教信仰痕迹研究》(新疆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则对《玛纳斯》中的原始宗教信仰痕、萨满教信仰、袄教信仰、伊斯兰教信仰、民间信仰的痕迹进行了综合考察。 

  (二)保护开发角度

  1、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对《玛纳斯》史诗的保护是很有成效的。2006年《玛纳斯》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在中国和吉尔吉斯斯坦的共同申报下,《玛纳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在此之前,贺继宏《关于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玛纳斯>的保护和传承、转型和发展》(新疆地方志,2004,02)中就对此呼吁过。这是作者应邀参与2003年北京举办的中国少数民族艺术遗产保护与当代艺术发展学术研讨会时提交的文章。首先申明了抢救、保护《玛纳斯》的意义,介绍了我国对《玛纳斯》抢救和保护的现状,其次提了对我国《玛纳斯》史诗抢救、保护和传承的具体意见,包括《玛纳斯》史诗转型和发展的意见,最后提议申报《玛纳斯》史诗为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品。 

  2、开发文化遗迹:阿地里·居玛吐尔地《激活英雄史诗文化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史诗文化传统——以英雄史诗《玛纳斯》为例》(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1,01)则主要强调如何开发《玛纳斯》资源,从自然文化资源、相关文化空间及如何开发利用等方面进行了论述。他的另一篇《活态的史诗传统与历史的互动——与口头史诗《玛纳斯》相关的历史文化遗迹》(国际博物馆,2010,01)是从活态角度对《玛纳斯》相关的历史文化遗迹进行的研究。 

  (三)教育学角度

  对于柯尔克孜人而言,聆听《玛纳斯》演唱,不光是一种娱乐活动,也是接受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刘苒《柯尔克孜族英雄史诗<玛纳斯>中蕴含的教育思想研究》(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是这方面研究的代表论文。首先从家庭、战场、社会三个方面介绍了《玛纳斯》的教育环境,分析了《玛纳斯》的教育目的,其次从道德教育、美育教育、军事教育、体育教育四个方面分析了《玛纳斯》的教育内容,然后分析了《玛纳斯》的教育方法,包括说理法、榜样示范法、情感陶醉法、自我教育法、评价法等,最后总结了《玛纳斯》教育思想的启示。

  (四)语言学及翻译、传播角度

  1、语言学角度:《玛纳斯》经过数百年的流传以及数不清的玛纳斯奇的演绎,其语言艺术以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尤其是第一部。张彦平《<玛纳斯>的语言艺术》(西域研究,1994,03)是这方面研究的代表论文。主要从凝练性、古朴性、准确性、形象性、音乐性等几个角度对《玛纳斯》的语言艺术成就进行了分析。 

  2、翻译角度:《玛纳斯》从被沙俄学者发现起就伴随着翻译,在我国政府的重视下,汉译也逐步完成。依斯哈别克·别先别克《英雄史诗<玛纳斯>的汉译出版综述——以居素甫·玛玛依<玛纳斯>异文第一部为例》(民间文化论坛,2012,02)从汉译综述角度回顾了我国《玛纳斯》汉译的历程,重点介绍了第一部的翻译。 

  3、传播角度:《玛纳斯》在国外的传播大都是伴随着研究来推动的。阿地里·居玛吐尔地《<玛纳斯>史诗在西方的流传和研究》(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10,03)是这方面的代表论文。他从西方《玛纳斯》学研究综述的角度探讨了《玛纳斯》在西方的流传。此外,马慧敏、徐梅《古老史诗<玛纳斯>现代条件下的传播特征研究》(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14,03)也是这方面的研究论文。 

  四、结语

  国内对《玛纳斯》的研究综述主要有阿地里•居玛吐尔地《<玛纳斯>国内外研究综述》(《新疆民间文学30年》)、依斯哈别克·别先别克《英雄史诗<玛纳斯>的汉译出版综述——以居素普·玛玛依<玛纳斯>异文第一部为例》(民间文化论坛,2012,02)、王宝龙《柯尔克孜族英雄史诗<玛纳斯>研究综述》(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10,02)、梁真惠《史诗<玛纳斯>的国内外“采录”综述》(昌吉学院学院学报,2012,01)等,对《玛纳斯》研究者的研究主要有托汗·依萨克《郎樱:与史诗相伴的一生》(中国民族报,2006,0425)、胡振华《我与柯尔克孜族英雄史诗<玛纳斯>》(黑龙江民族丛刊,2010,01)等,从各自不同角度对中国《玛纳斯》的研究状况进行了总结。总的来说,国内对《玛纳斯》的研究主要分为对《玛纳斯》文本及玛纳斯奇的研究和对《玛纳斯》研究者的研究两大部分,与国外一样,但是也具有很明显的中国特色。中国的研究者在费孝通先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思想指导下,配合国家一带一路的大发展战略,致力于开发这份柯尔克孜族的文化遗产,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就是一味地赞扬和美华,缺乏冷静的批评。今后国内《玛纳斯》的研究方向,应当立足于国家和谐与民族交融,从双语文学出发对其进行引导。

文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 2016年01期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