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发现和出版《亚鲁王》:改写苗族没有长篇史诗的历史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12-03-14  作者:高剑秋

 

  由于篇幅宏大,歌师们在葬礼上按照段落轮流演唱《亚鲁王》。 亚鲁王工作室供图

  《亚鲁王》史诗部分封面。

  2月21日,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的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出版成果发布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这标志着这部堪与藏族《格萨尔》、蒙古族《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玛纳斯》相媲美的口传史诗,有了书面存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发来贺信。《亚鲁王》这部传诵在贵州麻山地区的苗族史诗,贯穿着送灵仪式始终,在近乎与世隔绝的环境中传承至今。《亚鲁王》的发现和出版,改写了苗族没有长篇英雄史诗的历史,是当代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抢救的重大成果。

  发现《亚鲁王》

  头戴斗笠、身穿藏蓝色织布长衫的歌师陈兴华吟诵了一段《亚鲁王》,一时间发布会的现场气氛肃然凝重。此前,他还激动地向来宾介绍《亚鲁王》的传承情况,就要吟诵史诗时,他却静坐一旁不与旁人交流。开始演唱了,歌师陈兴华手持长剑,面部庄重而虔诚。随着他低头吟唱起西部苗族创世与迁徙征战的历史,整个会场充满了神圣的仪式感。

  《亚鲁王》为何不像有的民族英雄史诗那样,吟诵起来气氛热烈、声调悠扬?原来,《亚鲁王》在其流传的贵州省麻山地区,是作为葬礼上唱诵的内容。歌师陈兴华说:“我们麻山苗族人相信,要在葬礼上把祖先的历史和回归祖先的路线传授给逝者,逝者的亡灵才能穿越时空,回到祖先之地。”

  《亚鲁王》执行主编余未人说:“随着现代化,传承数千年的民间文化正一点点被遗忘、被忽略、被蚕食。在这样的情况下,贵州省的麻山深处苗家依旧在传承古老的英雄史诗《亚鲁王》,只是文化界不知道。”

  2009年,余未人在贵州麻山地区考察时发现了《亚鲁王》,她回忆说:“当时我就被这部用心灵记录、用口头传唱的民族历史记忆经典作品所震撼。”

  现在,通过歌师的演唱和史诗的出版,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被世人所知,这无疑令人振奋。中国社科院少数民族研究所所长朝戈金说:“从内容上看,《亚鲁王》具有创世史诗、迁徙史诗和英雄史诗三方面内容。像《亚鲁王》这样,将三种主要史诗类型的内容融入一部的还不多见。”

  贵州省文化厅副厅长黎盛翔说:“《亚鲁王》发现的意义是划时代的,它改写了2000多年来贵州乃至西南地区苗族没有史诗的历史,它必将成为贵州又一重要的文化符号。”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说:“我们数千年古老的中华大地,文学蕴藏之深厚真是无法估量,也许还有不曾知晓的一个民族的长篇英雄史诗会横空出世。”

  抢救《亚鲁王》

  《亚鲁王》执行主编余未人介绍,《亚鲁王》在苗族的口口相传中存在千年,不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唱诵的,更不是人人都能学的,唱它的人需要有天赋,有良好的记忆力,才有可能通过艰苦学习成为歌师。

  歌师陈兴华介绍说:“我年轻时对《亚鲁王》中祖先精彩的故事感兴趣,开始到老歌师的家里去学习。当有葬礼时,老歌师一边诵读,我就在一旁看,默默记下来。乡亲的出殡仪式何时结束,决定于《亚鲁王》何时唱完。”

  在外人罕至的贵州麻山地区,歌师们通过记忆传承着民族的历史与文化。据史诗搜集者杨正江介绍, 在麻山苗族地区,现在仍有3000多名歌师在传唱《亚鲁王》,但他在调查中也产生一丝隐忧。“由于只靠口传心授,很多故事只有起因和结果,故事的经过有些在代代流传中被淡忘了。”杨正江说。

  经学者调查,歌师的家庭性传承,是《亚鲁王》当前的主要传承方式。随着现代化的冲击,《亚鲁王》的传承者年龄基本在40岁以上,年轻人很难仅凭记忆来传承《亚鲁王》。

  余未人说:“目前,麻山地区的很多歌师年过古稀,葬礼上出现了道士,歌师在仪式开始之前就要想自己的唱诵如何在时间上配合道士举行仪式,原先要唱好几个晚上的《亚鲁王》史诗,如今大多只唱一夜甚至两三个小时。”

  因此,对无形的《亚鲁王》进行抢救保护和存录出版成了当务之急。冯骥才说:“跟民族史诗《格萨尔》、《江格尔》、《玛纳斯》比起来,《亚鲁王》没有文字记录、没有抄本,纯粹是口头文学。口头文学是谁也没有办法定格的,内容瞬息万变,一个歌师走了,一个版本也就带走了,所以我们要用最快的速度先记录下来,这是我们的责任。”

  “80后”史诗整理者

  “我的麻山啊,我从未走进你的怀抱,可我已经发誓要努力读书,将来我会用我的文字来书写你,让山外部知道你。”《亚鲁王》的翻译整理者杨正江在发布会现场朗诵起自己写的诗,深情的朗诵令人动容。

  杨正江今年29岁,是土生土长的麻山苗族人。2002年,杨正江带着从小听到的《亚鲁王》故事进入贵州民族学院民族文化学院开始了专业学习。之后,他几乎把所有的节假日都用在对麻山的田野调查上。2009年,杨正江加入到《亚鲁王》的翻译整理团队中。

  杨正江告诉记者:“从2009年起,我先后走访了40余名歌师,用了长达一年的时间录音、聆听,最后综合了5名歌师的唱词。”

  通过杨正江和专家们3年的采集整理,共10819行的《亚鲁王》出版发行了,向世人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余未人对这次《亚鲁王》的出版做了一个比喻:“不要把这个版本看做是《亚鲁王》搜集整理的终结,这只是一株探索之树结出的第一季果实。”

  据介绍,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还将组织人员对传承《亚鲁王》的歌师的现状进行普查,做出科学的决策。希望能够在三五年内培养一批热爱苗族文化、会用苗文来记录史诗的年轻人才。这样,《亚鲁王》的传承才能持续有效地推进。

  余未人还透露,现在专家正在 亚鲁王儿辈、孙辈的史诗收集方面下功夫。她表示,亚鲁王后辈的故事比第一部还要生动,特别是描述英雄的征战史会更加精彩。

  贵州省文化厅副厅长黎盛翔说:“2012年我们计划做两件事,首先举办一期培训班,组织专业人员进行歌诗调查和史诗记录翻译整理工作,争取出版史诗的第二部和第三部。另外,利用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这一出版成果,举办一次高水平、高规格的学术研讨会,深入开展《亚鲁王》的研究工作。”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 2012-02-24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