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迁徙史诗流传在云南省澜沧县的拉祜族民间。"竹子一节一节长,古根一段一段唱",歌者以"白头老人"的身份向人们传唱本民族的"根古",旨在"代代传下去",让后人铭记民族的历史。全诗长约800余行,除歌头外,由七章组成,每章的章题均为拉祜人族体迁徙史上的重要地名。
一、北氐南氐可
在遥远的北方,有个名叫牡必密必的地方,是拉祜族白头老人的故乡。传说那里有天神厄莎造的大湖泊"糯海厄",是太阳和月亮沐浴的地方。拉祜族人在那里撵山狩猎,与汉族人一道共同生活和睦相处。后因人多地少,两个民族为争地盘而发动战争,胜负不分。拉祜人不愿长战不休,在头人的带领下,离开了北氐(北方)域界,向南迁徙。
二、牡罗哈罗格
拉祜族人走了三年三个月,来到牡罗西罗格和普罗西罗格(一条大江边)地方,传说这里是天神厄莎炼太阳的地方,是地神沙雅炼月亮的地方。拉祜人在这里开辟了新天地,住在石洞和树洞里,男子上山打猎,女人下河捞鱼虾。捞到一颗金子和一颗银子,是天神们炼太阳和月亮留下的碎金银,人们开始在江中淘金,用金银制作首饰,外族人也来到这里,拉祜族人不愿与人发生纷争,于是扎了竹筏,渡江去找新居地。
三、阿沃阿戈东
走了七年整,拉祜族人来到密尼夺(红土地),这里的树是红的,不是人住的地方,便又走了三年,来到阿沃阿戈东(肥沃的坝子),这里坝子平如掌,天空似锅底。拉祜族这里建了九道门的大寨,过着富足的生活。
四、卡丕卡列可
汉族官府派来众多的兵马收取赋贡,拉祜族拉开弩弓,拿起竹梭标,奋起反抗,马匹载着官兵的尸首逃走了,拉祜人又备下弩箭和梭标。过了很久,来了个外族人,声言自己是孤儿,头人同情地收留了他,族人把他当做自己人。他制作出了好听了响篾,拉祜人人都喜爱,便用弩机和弩床与他交换。后来拉祜人发现孤儿在竹笋叶画字,却不知他在写什么。三天后孤儿失踪了,官兵压寨如蚂蚁,但被拉祜人的弩箭打败。后来官府设计放火烧山,拉祜人的弩弦和竹标被烧断,无法再坚守寨子,男人们突围后决定放弃住地,找到落脚之地再回来搭救妇女。
五、糯弄糯谢厄
拉祜族人来到糯弄糯谢湖边(洱海和滇池),强壮者返回去营救妇女,里应外合,妇女用酒灌醉官兵后,男人们用九十九条包头救出了妇女。拉祜族找寻着新居地,在山上打猎为生,猎得一只角上缠着水灵草、蹄子夹着黑土的大马鹿。为纪念这次突围,拉祜族的包头要做成九十九条。
六、牡属密属可
拉祜族拿着水灵草和黑土,沿着马鹿的足迹去找寻肥沃富饶的土地。越过千山万水,来到牡缅密缅东(双江坝子),在这里安家。坝子的中央有一棵厄莎大青树,住着九十九窝蜂,它们分采着三种不同的花。春暖花开的时节,拉祜人都来分花蜜。吃了第一种常年开不败的花蜜的人成了富人;吃了第二种半年才败的花蜜的人成了不穷不富的人;吃了第三种一年才开一次的花蜜的人成了穷人。一回拉祜人烧火烤虎肉吃,点燃了树和草,把箭筒里的那沙种子撒进草灰雳,由此开始了刀耕火种的农耕生产,并盖房安寨。
七、牡缅密缅可
拉祜人在牧缅坝子住了很多很多年,人口大增,便分为两个大部落。坝头哥哥的部落有三十三个小部落,坝尾妹妹的部落有九十九个小部落。两个大部落礼尚往来,和睦相处。后来因哥哥在分配猎物时不均,妹妹伤心之余离开了牧缅,沿着澜沧江向南走了。妹妹对哥哥的思念顺着篝火的火烟飘回了牡绵,哥哥对妹妹的思念则化作金响篾,被能飞的饭盒带去给了妹妹。哥哥和妹妹又又团聚在牡绵了。过了好多年,官兵又来到这里收税,宁静的牡缅又燃起了战火。打了整整三年,射完了所有了箭,拉祜头人受了伤。临死前,头人给妹妹三支祖传的金、银、铜弩箭,让人们朝着南方射,箭落到哪里就在哪里安寨。传说这三支箭一支落在澜沧牡密(澜沧地方),一支落在玛牡密(地名,在缅甸),一支落在泰牡密(地名,在泰国)。所以今天的拉祜族就居住在这三个地方。
从史诗的标题便可看出这部作品的意义含量,长诗以深沉的情感唱述了拉祜族先民由北向南迁徙的民族史路,揭示出拉祜族先民频繁迁徙的历史原因多为民族压迫和争夺土地、财富及反抗赋税等引起的战争;同时生动地再现了拉祜族先民由穴居、狩猎向火耕农作转变的生产方式的变迁及相关风俗的由来,塑造了一代代拉祜族先祖顽强不息、英勇斗争的英雄群像。史诗以高度概括的笔触、简炼朴实的语言和精当的篇幅,再现了拉祜族祖先漫长而曲折的迁徙史,表现出拉祜族迁徙史诗独具的民族特色。《根古》,演唱者扎祝,搜集整理者扎约,载于澜沧拉祜族自治县集成办编:《拉祜族民间诗歌集成》云南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第115-147页。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