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高荷红]赫哲族伊玛堪歌手传承路径探析:以三个家族为例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24-09-30  作者:高荷红
  摘要:百余年来,一代代赫哲族伊玛堪奈依为“伊玛堪”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据统计,知名的歌手已有四代。这四代歌手多以家族形成各自的谱系,如葛氏、吴氏、尤氏家族,传承方式略有不同。当代伊玛堪传承突破了以往血缘、地缘、业缘等方式,文本传承、音视频传承、伊玛堪传习所及微信群等线下线上的传承方式则成为主流。
  关键词:赫哲族;伊玛堪;歌手
 
  哲族伊玛堪说唱艺术①在赫哲族歌手中代代相传。那些部落里德高望重的老人、能歌善舞的渔民、众人信仰的萨满都是歌手,他们与赫哲族民众共同创作、保存、传播了本民族文化。说唱“伊玛堪”的歌手被尊称为“伊玛卡乞玛发”“伊玛卡乞尼傲”或“伊玛堪乞奈伊”,本文统一称为“伊玛堪奈依”。一些知名的歌手被赫哲人牢记在心,如莫特额、毕根尔都、三福玛发、尤贵连、古托力,吴高丽(或称吴高利)、干江玛发、周令额、傅哈费、傅长春、尤安喜、毕方古、卢申、卢明、尤卢氏、毕张氏、吴连贵、吴进才、葛德胜、葛长胜、尤树林、董凤喜、尤金良等。其中四位萨满在演述时加入了萨满歌的形式,被称为“最后一位萨满”的吴进才演述曲调包括衬词都揉进了明显的萨满调。女歌手仅有三位,即尤卢氏、毕张氏(1895—1980)和葛毕氏,葛毕氏是著名歌手葛德胜、葛长胜之母。女性歌手讲家庭故事居多,听众多半是妇女和小孩。从代际上来看,这些歌手被称为第一、第二代歌手。
  歌手们多居住在赫哲族聚居区,如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同江市、饶河市的村屯等。20世纪30年代,每个村有好几个伊玛堪歌手;到了50年代,一个村只有一两个;80年代,整个赫哲族只有五六位赫哲族歌手;21世纪初,在这些聚居屯落能找到的歌手寥寥无几,“最后一位伊玛堪歌手”的尤金良2003年去世,一段时间内伊玛堪成为绝唱。自2006年,伊玛堪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伊玛堪由此焕发了生机。此后第三、第四代歌手成为其传承主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吴明新、吴宝臣叔侄(2008年),省级传承人葛玉霞、尤文凤、尤文兰、尤秀云、吴明荣(2012年)为第三代。第四代传承人相对年轻,多半是伊玛堪传习所的受益者,如尤明芳、卢艳华、尤婷婷等。[1]
  这四代歌手中,葛姓、吴姓、尤姓者居多,赫哲族因多聚居且人口未破万,同一姓氏多有血缘关系,使得伊玛堪传承带有明显的家族谱系特性,本文以葛德胜、吴连贵和尤金良为代表的三个家族为例从传承路线及其代表篇目探讨伊玛堪传承特质。尤贵连、尤树林、尤金良、尤翠玉、尤文兰、尤文凤等为一个谱系;吴连贵、吴明新、吴宝臣、吴彩云等为一个谱系;葛毕氏、葛德胜、葛长胜、葛玉霞等为一个谱系。
  一、葛氏家族:讲唱篇目最多且最长
  葛德胜(1911—1998)深受姥爷毕长鲁的影响,他的父亲葛双印、母亲毕葛氏以及伯父、弟弟、妹妹、妻子、弟媳都会唱伊玛堪。
  伊玛堪有“大唱”“小唱”之分,目前确定下来的“大唱”篇目为14部,葛德胜能演述且被录音整理的有7部。他还能演述短篇,如《乌杜鲁莫日根》《乌都尔莫日根》《窝呼德莫日根》。葛德胜弟弟葛长胜唱得也很出色,《伊玛堪集成》中收入他讲唱的《满根木莫日根》《胡莎德都》《青鹰德都》《毕尔达巧克乔莫日根》,翻译者为葛德胜。葛氏家族堪称是演述篇目最多的家族,葛德胜演述的《希尔达鲁莫日根》被称为最长的伊玛堪名篇。
  葛德胜从小爱听特伦固、说胡力,尤其爱听伊玛堪,从记事时起长达十几年就常听人演述“伊玛堪”,那时赫哲族人差不多都会唱伊玛堪,好多都是一家一户的歌手。姥爷毕长鲁“哥几个都会唱伊玛堪,喝圈儿酒,也像是唱圈儿歌。酒不断,歌也不断。要是没有歌声,人就愁得没法过了”[2]158。
  他讲述其听唱和学艺的过程也印证了这一点:“我五六岁,就喜欢听伊玛堪。到十来岁,会点伊玛堪了。会点也唱一唱,越唱越熟练,就跟他们唱得差不多了,净唱《阿格弟莫日根》了,还没唱《香叟莫日根》,《希尔达鲁莫日根》也只唱片段。隔三差五,七八个、十来个人,聚在一起就唱,从打十一岁,我跟父亲十来年,上山、回家,听得多,有时学唱学说,丢头拉尾的,也就通点路了。23岁那年,父亲去世了,嘎尔当屯古托力也去世了,主要歌手没有了,傅尔基也去世了。在江通住七年,听葛保德唱。这个人才会讲呢,净听他讲笑话了。以后剩了吴高利、尤南喜。吴高利那时六七十,不能上山了,尤南喜还年轻点。再往后,就剩长有是歌手。我弟弟葛长胜比我学得好,他算是最后一个歌手了。”[2]160
  葛德胜从其他歌手处听过十多部伊玛堪,从绰号“古托力”的歌手那儿学来《希尔达鲁莫日根》,该文本要唱好几宿;从吴高利那儿学会了《香叟莫日根》《满斗莫日根》和《莫土格格福晋》;从傅尔基处学会《阿格弟莫日根》《香叟莫日根》,傅尔基《希尔达鲁莫日根》唱得不完整。
  葛德胜将这些歌手们讲唱的伊玛堪故事情节记在心中,讲唱给弟弟妹妹听。因他年轻时读过9个月的书,曾看过《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小说,还特地阅读了凌纯声的《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熟读其中的伊玛堪故事,将其与小时候听的伊玛堪融合在一起,加以发挥,进行演述。
  年近古稀时,葛德胜演述的“伊玛堪”才开始被录制。1981年,黄任远请他到佳木斯宾馆讲了一个多月,录制了《满斗莫日根》和《香叟莫日根》;同年5月,又唱了《阿格弟莫日根》;1982年,录制了《木都里莫日根》《希尔达鲁莫日根》;1987年,演出《吴呼萨莫日根》,同年最后一部“伊玛堪”《沙伦莫日根》被录制。他演唱的《满斗莫日根》《香叟莫日根》《阿格弟莫日根》都获了奖。
  葛德胜幼时习得的伊玛堪名篇被录制后,通过多种渠道发表出版,虽因家族影响喜爱上伊玛堪,但大多数名篇是通过社会传承方式获得的。
  葛德胜的女儿葛玉霞(1959—)1991年开始跟父亲学习萨满舞,2007年被认定为赫哲族萨满舞省级传承人,较好地掌握了《希尔达鲁莫日根》中的《请神歌》《送神歌》。2005年开始学习“伊玛堪”,通过家庭传承和社会传承方式培养学员20多名。2012年开始,在伊玛堪传习所传授《希尔达鲁莫日根》8个片段,还坚持向吴明新请教。其主要作品为《希尔达鲁莫日根》片段,《开场调》《请神歌》《送神歌》《希特莫日根》《美丽的家乡》等多个经典的大唱、小唱。2023年,在黑龙江省抚远市举办的“第十一届乌日贡大会”上,葛玉霞表演了“伊玛堪”《赫哲人的幸福生活》及萨满舞《从远古走来的萨满》。
  第四代歌手中的佼佼者双鸭山市代表性传承人卢艳华(1978—)是卢明的孙女,从小并未听过祖父讲唱的伊玛堪。 2013 年,饶河县非遗中心组织伊玛堪传习工作,她以学员身份开始接触伊玛堪,后拜师葛玉霞学习《希特莫日根》第九章。目前,她能演唱《希特莫日根》《沙伦莫日根》两部大唱。她为佳木斯大学音乐学院翻译了66首民歌,编写18册赫哲族教材①。
  葛氏家族能够传承下来的伊玛堪篇目主要为《希尔达鲁莫日根》。
表1葛德胜演述伊玛堪篇目列表
  
伊玛堪篇目 师承 采录者 采录时间地点 翻译者 出版
香叟莫日根 吴高利 黄任远 1980.9.29(饶河四排) 傅万金 《黑龙江民间文学》第2期
1981.3.7(佳木斯)   《伊玛堪》上卷
满都莫日根(满斗莫日根) 吴高利 联合调查组,马名超 1981.3 A.韩福德 《黑龙江民间文学》第2期
  B.记录稿整理本,尤志贤 《伊玛堪》上卷
《赫哲族伊玛堪选》
阿格弟莫日根 芦明说唱 韩福德 1981.5 尤志贤、傅万金 《黑龙江民间文学》第2期
《伊玛堪》上卷
木都力莫日根   方行、王士媛、晓寒 1982.4.9饶河 尤志贤 《黑龙江民间文学》第21集
晓寒 《伊玛堪》上卷
《牟都里莫日根》(仅上半部分)
希尔达鲁莫日根 古托力 黄任远 1984 傅万金、葛忠厚 《黑龙江民间文学》第21集
《满语研究》1985-2016
《伊玛堪》下卷
吴呼萨莫日根 傅寿山 黄任远 1987   《伊玛堪》下卷
沙伦莫日根   张嘉宾、葛若玉 1987 尤志贤 《赫哲族伊玛堪选》
《伊玛堪》下卷
  二、吴氏家族:国家级传承人之家
  与葛德胜擅长演述长篇伊玛堪相比,吴连贵(1908—1980)更擅长短篇。吴连贵留下50多首民歌,40多篇故事传说,14部伊玛堪片段,经过整理发表在《诗刊》《民间文学》《黑龙江民间文学》《吉林民间文学丛刊》《黑龙江艺术》《伊玛堪》《伊玛堪国际音标本》《伊玛堪集成》上。1957年,他吹奏的民歌曲《想情郎》被文艺工作者采录。1962年,该曲被改编为《乌苏里船歌》后唱红全国。1979年9月,吴连贵和黑龙江省民研会秘书长王士媛、哈尔滨师范大学教授马名超、锡伯族诗人高凤阁、鄂伦春族歌手孟淑珍,到北京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庆典。1980年7月,吴连贵成为中国民研会会员[3]305-306。
  吴连贵的记忆武库中有《木竹林莫日根》《木都力莫日根》《希尔达鲁莫日根》《哈特莫日根》《依勒嘎德都》《鳌花德都》《莫特格格富真》《土马温莫日根》《受气的富真》《库玛卡德都》《蛤蟆、耗子和四不像》②。他更擅长讲故事,如《恩都力造人》《太阳和月亮的后代》《火神》《山神爷》《白城人的后代》《七兄弟》《北斗》《天河》《彩虹》《鱼中皇》《大马哈鱼》《小蛇兄妹》《金鲤鱼和黑龙的故事》《考媳妇》《挑女婿的习俗》《口弦琴的传说》《一双鱼皮靴子》《玛夫卡的传说》《黑瞎子和狐狸的故事》《蝴蝶和瞎蠓》《白兔和灰兔》《渔夫和狐狸》《乌鸦和孩子》《鲫鱼、乌鸦和黑瞎子》《撒谎的渔民》等[3]。
  吴连贵从莫特额处学会长篇伊玛堪《木竹林莫日根》《木杜里莫日根》《希尔达鲁莫日根》,学者录制了他讲唱的《木竹林莫日根》《木杜里莫日根》,但不知何故未有学者搜集其说唱的《希尔达鲁莫日根》。在三部落的时候,吴连贵结识伊玛堪奈依山虎(即三福玛发)后跟他学艺(即演述伊玛堪——笔者注),但具体篇目不知③。
 
表2吴连贵演述伊玛堪篇目列表
  
伊玛堪篇目 师承 采录者 采录时间 翻译者 出处
依勒嘎德都   黄任远 1975.11   《伊玛堪集成》
布白德都   黄任远 1976.6   《伊玛堪集成》
土马温抗婚   黄任远 1978.7.16   《伊玛堪集成》
莫土格格富真   黄任远 1979.9.17   《伊玛堪集成》
库玛卡德都   黄任远 1979.11   《伊玛堪集成》
射日莫日根   黄任远 1980.4   《伊玛堪集成》
受气的富真   黄任远 1980.4.27   《伊玛堪集成》
木竹林莫日根(片段) 莫特额 黄任远 1980.4.28 尤志贤 《赫哲族伊玛堪选》
哈特莫日根   黄任远 1980.9   《伊玛堪集成》
木都里和昂真莫日根   黄任远 1980.10.7 尤志贤 《伊玛堪集成》
莫日根求婚   黄任远 1980.10.7 尤志贤 《伊玛堪集成》
木都力莫日根(片段) 莫特额 黄任远   尤志贤 《赫哲族伊玛堪选》《伊玛堪》下卷
  吴连贵自述其向莫特额学唱经历如下:
  晚上听的伊玛堪,第二天上江边钓鱼时,我就学着莫特额的腔调叨叨咕咕地唱,学会不少。以后我又正式拜他为师。我那时候记性好,一听就记住了。很快就学会了老人教给我的伊玛堪和一些民歌、故事和传说。
  那些年,莫特额给我讲了不少,我也记了不少,有《木竹林莫日根》《木都里莫日根》《希尔达鲁莫日根》等,这几部长篇伊玛堪我全都背下来了。当时唱伊玛堪除用嘴唱外,有时在开头用口弦琴吹奏一段,用来调动大家的情绪。
  我17岁那年,莫特额老人死了,当时60多岁;他身边无儿无女,只有一个老伴,四方脸,大眼睛,人挺实诚。
  老人一死,我伤心得偷偷哭了好几天,心里暗暗想:老人教我这些伊玛堪和故事,我一定要唱给更多的人听,让伊玛堪和故事一代又一代传承下去。
  老人当时给我讲过很多故事,现在记得的有《鱼中皇》《大马哈鱼》《金鲤鱼》[3]17-18。
  20世纪30年代,特别是在八岔那两年,吴连贵将从莫特额学来的伊玛堪演述给大家听。在渔期,年轻人住在一块,晚上没事,就来一段;上山打猎的时候,晚上大家围着篝火,一面喝水一面唱伊玛堪。1943年,在三部落时,他主要唱莫特额传给他的《木竹林莫日根》《木都力莫日根》《希尔达鲁莫日根》等英雄、爱情、神话和妖魔鬼怪的故事[3]20-21。
  1970年,吴连贵与黄任远结识。1975年,黄任远开始录制吴连贵演述的伊玛堪,这些文本多经由黄任远整理发表。从表2可知,吴连贵讲唱的长篇伊玛堪仅两部,且为片段,其他多为短篇。盖因老人1980年过世,而伊玛堪搜集整理的黄金期刚刚开始,实在是有些遗憾。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伊玛堪代表性传承人都为吴氏家族成员,吴明新、吴明荣为吴连贵之子,吴宝臣、吴彩云、吴翠霞为其孙辈,胡艺为该家族第四代传承人。
  吴明新(1937—2023)代表作有《赫哲莫日根》《反抗》《漂亮的妹妹》(或称《美丽的姑娘》)《天河》《被遗忘了的网滩》《赫哲人翻身多亏了共产党和毛主席》。佳木斯市成立了第一个伊玛堪传习所后,吴明新在此坚持教授赫哲语,传授伊玛堪。
  吴明新回忆父亲时提到他更擅长唱:“小时候经常听父亲演唱各式各样的民歌,父亲说起故事来活灵活现,是村里非常活跃的人物,脍炙人口的歌曲《乌苏里船歌》的曲调,就是根据用箫吹奏的伊玛堪曲调整理、改编的。”[4]2090
  吴明新对伊玛堪及其传承也有自己的看法:“伊玛堪是赫哲人在长期的渔猎生活中创造的光辉灿烂的文化艺术,赫哲语‘说唱’的意思,赫哲族口传的叙事长诗,形成于清末时期,曲调有打鱼调、打猎调、老头调、老太太调、青年调、妇女调等,其表演形式为一个人用赫哲族语说唱结合地进行徒口叙述,大体上以说为主,以唱为辅,没有乐器伴奏,类似蒙古族的说书,汉族的京东大鼓,说一部分唱一部分,唱一部分再说一部分。伊玛堪讲唱的内容是部落战争、民族兴衰、维护民族尊严和疆域完整的英雄故事,赞颂纯真的爱情,讲述萨满求神及风俗民情……其中以‘莫日根’(英雄)为主题的故事居多。”[4]2089
  赫哲语是伊玛堪传承最为重要的依托。 2016年,有学者在赫哲族地区调研时发现:自幼习得赫哲语并掌握一定词汇量及日常用语的赫哲族约20人,平均年龄为72岁。超过100位赫哲人日常用赫哲语交流,并掌握大量单词及伊玛堪片段。赫哲语的恢复对伊玛堪的传承至关重要,而这恰恰是吴明新最大的成就。
  吴宝臣(1960—)1994年开始学唱伊玛堪,他主要通过聆听歌手演奏录音带,对照伊玛堪汉语译本学习。其代表作有《木都力莫日根》《日出一族》《希特莫日根》等大唱片段,《萨满神曲》《祝福歌》《我的家乡盖津》。2011年,他在街津口建立赫哲族文化传承中心,组织成立“伊玛堪艺术团”并任团长。
  吴彩云(1956—)能唱《木竹林莫日根》片段及三段《希特莫日根》。2015年,她开始在网络微信平台上传习《希特莫日根》《沙伦莫日根》片段,以及吴连贵经典代表作《木竹林莫日根》。
  黑龙江省省级传承人吴明荣是吴明新的弟弟,吴翠霞是吴明新的女儿。佳木斯市级传承人胡艺是吴明新的外孙女。吴明荣、吴翠霞在“第十一届乌日贡大会”上演唱了伊玛堪片段及《希特莫日根》。2015年,胡艺当选为“伊玛堪佳木斯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后接替吴明新担任佳木斯郊区赫哲族伊玛堪传习所讲师。
  吴连贵从村里的歌手那儿学会讲唱伊玛堪,属于社会传承;吴明新、吴明荣和他构成家庭传承;吴彩云、吴宝臣听着吴连贵的讲唱长大,但吴宝臣主要通过音视频学习;胡艺幼时跟随吴明新接触伊玛堪,他们以家庭传承为主,但也有新的学习方式。
  吴氏家族伊玛堪代表作为《木杜里莫日根》《木竹林莫日根》。
  三、尤氏家族:女性传承人最多
  百年来,有记录的女性歌手仅3位,这与伊玛堪传男不传女的习俗有关。不过,当代尤氏家族中女性歌手比较多,如尤翠玉、尤文凤、尤文兰母女三人。2006年,尤文凤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鱼皮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尤文凤的姥爷尤贵连、舅舅尤金良、二叔翻译家尤志贤及尤树林都为伊玛堪传播传承作出重要的贡献。该家族代表性伊玛堪篇目主要为《马尔托莫日根》《希特莫日根》《坎特莫日根》。
  尤贵连会唱《马尔托莫日根》,尤树林8岁时从他那儿学到了该篇。1979、1981、1983年,黄任远三次到尤树林家完成该篇录音,后整理发表。1995年,尤金良忆述整理了尤贵连演述的《希特莫日根》《坎特莫日根》发表在《伊玛堪》上。
  尤贵连演述伊玛堪极为精彩。“尤贵连说伊玛堪时根据人物变换腔调,他一个人可以表现多个角色,说唱多种腔调。他能整宿整宿地唱,嗓音特别亮,唱得声情并茂村子周围的人都来听,屋里南北大炕,全都坐满了人。有时候听的人哈哈大笑,有时候听的人哇哇大哭。每到惊险动人处,他都暂停一下,周围的人赶紧给他倒水喝,然后‘喀、喀’地催他快点接着唱。”[4]2190
  据尤文凤说,尤贵连将伊玛堪传给尤金良而非尤翠玉,除尤金良年纪稍大记忆力好外,主因为伊玛堪传男不传女的习俗。
  尤金良(1938—2003)从7岁到13岁,几乎每天都要听伯父尤贵连唱伊玛堪。每唱一部伊玛堪,要用10—20天。尤金良就这样一遍一遍反复听,天长日久,有些都背下来了。但因工作原因,尤金良一直没有当众讲唱过伊玛堪。1999年,于晓飞和黄任远录制了老人讲唱的《坎特莫日根》;2000年夏天,两位学者用一周的时间录制了老人讲唱的《希特莫日根》。
  尤志贤(1927—2009)是赫哲族重要的翻译家,熟悉本民族两个方言区的赫哲语,又自学国际音标。他出版了《赫哲语汉语简明对照读本》《赫哲语伊玛堪》《中国赫哲族》。1957年,他协助赫哲族社会历史调查的刘忠波教授,翻译了吴进才唱的《安徒莫日根》。1981年开始,他参加了黑龙江省伊玛堪抢救小组,先是翻译了《满都莫日根》,后又采录翻译了尤树林说唱的《马尔托莫日根》。
  尤翠玉极为擅长制作鱼皮衣,也会唱伊玛堪,虽未得到父亲的直接传承,但她有很多机会听父亲演唱伊玛堪,潜移默化中习得了部分篇目。这些篇目在跟两个女儿一起做鱼皮衣裳和日常劳作时,传给了她们。母亲是姊妹俩演述伊玛堪、鱼皮制作技术的启蒙老师。
  尤文兰(1944—)18岁时向叔叔尤志贤学习伊玛堪,表演时以唱为主,即兴发挥能力较强,擅长用赫哲语讲述故事,讲述时夹杂伊玛堪说唱。主要作品有《蛇妈妈》《老鹰叼孩子》《黑瞎子打柴》《鹿妈妈》《莫日根》。
  尤文凤(1952—)赫哲语十分流利,从小生活在赫哲族文化浓郁的大环境中,受家中长辈的影响不自觉地爱上伊玛堪。后因工作需要和民族情怀,她意识到学习伊玛堪的重要性,聆听老一辈留下的录音带、向赫哲族老人请教、与其他代表性传承人交流等方式成为其学习的多种途径。作为国家级代表性项目“鱼皮制作技艺”传承人,在每次展示鱼皮技艺制作时,她都不忘宣传伊玛堪。其主要作品为《希特莫日根》(片段)《木竹林莫日根》《木杜力莫日根》《沙伦莫日根》《我的家乡盖津》《八音玛发》等。
  蒋满娟采访尤文凤时,她讲述了该家族与伊玛堪的关联:“《希特莫日根》的尤贵连,他是我的亲姥爷。尤金良是我姥爷的亲侄儿,是我的叔伯舅舅。我的亲姥爷没有儿子,所以活着的时候就把伊玛堪传给了尤金良舅舅。尤志贤是我的亲二叔,《希特莫日根》是他翻译的。”[5]
  蒋满娟撰文总结尤文凤学习伊玛堪的优势及劣势:优势主要为懂赫哲语、懂音乐知识及从小与伊玛堪的“亲密接触”。劣势跟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人亡歌歇,无人请教;个人文化程度低,看不懂国际音标;传承人之间秘不相传,横向交流受阻[5]。
  因三个儿子对伊玛堪都不感兴趣,尤文凤将培养重点放在孙子孙女身上,但凡参加民族文化活动,都会将他们带在身边,让他们感受民族文化氛围,增强民族认知度和自豪感。经过七八年的学习,其孙辈傅思瞳、傅思凯已能说一口流利的赫哲语,也会唱一些伊玛堪。傅思凯表现得相对突出一些:2012年,他参加中央四台节目《赫哲族人家过年了》的录制;2013年,在“第九届乌日贡大会”上演唱的《阿哥上山去打猎》荣获二等奖。尤文凤及其学员还通过多种渠道传播伊玛堪,跟随吴宝臣的伊玛堪艺术团在赫哲族风情园演出;在赫哲族风情园周边的饭店讲唱伊玛堪等。
  尤秀云(1950—)师承尤金良,2017年时已能演唱完整十二章《希特莫日根》。
  佳木斯市级传承人尤明芳(1965—)是吴进才的侄女,从小酷爱聆听老人唱歌。她跟随尤文兰学习《希特莫日根》第三章,跟贾玉萍学习国际音标,目前已熟练掌握赫哲语,擅长用国际音标翻译伊玛堪教材。近几年,她为佳木斯大学音乐学院翻译了 143 篇赫哲语“特伦固”(传说)与 126 首赫哲“嫁令阔”(民歌)。尤明芳能够完整演唱“伊玛堪”大唱《希特莫日根》《沙伦莫日根》。因尤文兰为其伊玛堪启蒙老师,故将其归入尤氏家族传承之列。
  四、伊玛堪当代传承:多渠道+新媒介
  学界通常认为民间文化通过血缘、地缘、业缘传承,或称为“家门、师门、校门”。伊玛堪以往通过三种方式传承:一是通过歌手传承,在村子里听老歌手唱伊玛堪,或在打鱼打猎时,听歌手唱,耳濡目染,慢慢学会了。如歌手尤树林小时候向周围的歌手古驼力、尤贵连、卢申等学唱伊玛堪。二是通过家族传承和社会传承,伊玛堪世家从祖辈到年轻人都会演述伊玛堪。著名歌手葛德胜一家祖孙六代人都能演述伊玛堪。三是由口头传承发展到书面传承。
  我们看到,第一代第二代传承人传承关系复杂,每位歌手可能向多位歌手学习伊玛堪。第三代传承人除吴明新外,都有二个到四个不同的师承关系,大多跟第二代、第一代传承人关系密切。第四代传承人以尤婷婷、卢艳华、尤明芳等为代表,他们学习“伊玛堪”的方式则更为多元。
  不同于前三代歌手浸淫在伊玛堪的传统语境,赫哲语无须后天学习,第四代歌手更多以流传下来的书面文本为讲唱文本来源,不存在太多的创新,死记硬背成为“伊玛堪”记忆与传承的主要方式。我们以卢艳华为例,探讨当下伊玛堪传承方式的转变:她向付占祥学习赫哲语,跟吴宝臣学习伊玛堪演出要领与技巧,跟随葛玉霞学习《希特莫日根》文本,跟贾玉萍学习国际音标以记录伊玛堪。她学习《希特莫日根》的经历值得关注:
  刚开始学习《希特莫日根》的时候,就是用手机录音的方式,把老师(葛玉霞)教的内容录下来,回到家之后跟着录音一遍一遍读,背诵的时候没有什么逻辑,我就是死记硬背,时间长了熟悉了就好了。这个跟记忆力有关系,熟练之后很多单词张口就来。在说唱《希特莫日根》的时候,最主要的就是要牢牢掌握这些单词,唱段部分就需要自己根据理解唱出心中感受,因为它没有固定的曲调。我们学习这部伊玛堪的时候是没有固定曲调的,后来为了方便学员学习,由付占祥老师给谱上了曲子让大家跟着谱来唱,我大概是用了几个月时间来学习这个《希特莫日根》,就是反复练,没有什么技巧[6]。
  伊玛堪演述主要分为赫哲语和伊玛堪内容形式的学习。学习赫哲语是讲唱伊玛堪的必要条件。除那些自幼浸润于赫哲语及其民间文化氛围中的歌手,多数人借助伊玛堪传习所和微信群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学习赫哲语。微信群“团结的赫哲人”非常活跃,每天都有熟稔民族语的老师教授赫哲语。从吴明新创办第一个传习所开始,赫哲族聚居区已有7个传习所(1),有多位传承人专职从事教学工作。 2015 年,同江市退休教师贾玉萍自发利用退休时间,通过微信群的形式教授赫哲语。经过多年多方的培训,100多位20—50岁之间的赫哲人掌握了数量较多的赫哲语单词、伊玛堪片段,并能用简单的日常用语进行交流。
  基本掌握赫哲语后,方可学唱伊玛堪内容及唱段,内容可死记硬背,熟能生巧就好(2),更多仰赖歌手的记忆能力,唱段部分最为考验歌手能力。对不同的歌手来说唱段难度不同。吴彩云认为,伊玛堪的独特之处在于有说有唱,只要唱出心中所想,就可以唱出曲调。当她唱起《木竹林莫日根》时,我们真的像回到几十年前吴连贵演唱时的场景,曲调音调、起承转合都恰到好处(3)。卢艳华重点根据曲调来完成唱段。传承伊玛堪最为重要的就是对赫哲语的熟悉度以及在伊玛堪演述传统中成长的浸润度,那些从小浸润于该传统中的歌手,尽管时隔多年,依然可以自由地切换说、唱部分。
  同教授赫哲语一样,教授伊玛堪主要通过传习所和微信群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目前,黑龙江省非遗保护中心组织人编选翻译了《希特莫日根》及《沙伦莫日根》,将其作为教材由7个传习所的老师传授给学员。有的授课教师还提供伊玛堪录音、录像、音视频及文本资料,如卢艳华将伊玛堪完整录制下来后发给学员,让其反复聆听学习。借助传习所和网络平台,授课传艺遍及全国,大量对赫哲族文化感兴趣的民众都积极参与其中,目前已形成老、中、青、少学习、传承赫哲语、赫哲族文化的梯队。
  在赫哲族聚集区,伊玛堪在日常生活、社会交往中仍然起着重要的黏合作用,无论举办何种形式的民间文化活动,都少不了伊玛堪表演。如在第十一届赫哲族“乌日贡大会”(2023)“文艺表演”40个节目中,有10个为伊玛堪说唱,由多个赫哲族聚居地代表队演出。这些说唱有《希特莫日根》《木竹林莫日根》片段,或直接将说唱文本命名为《说唱伊玛堪》《伊玛堪说唱》《伊玛堪迁徙歌》《赫哲人的幸福生活》。卢艳华、葛玉霞、吴明荣等传承人表现优异,其他参演者多为年轻人。由此可知,经历四代赫哲族人的努力,伊玛堪传承已有一定成效。
 
  作者简介:高荷红(1974-),女,黑龙江富锦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口头传统、满族说部、满—通古斯语族口头文学研究。
文章来源:《黑龙江民族丛刊》2023年第6期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