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哲人以伊玛堪为荣,口耳相传,世代传唱;伊玛堪为赫哲族争光,唱出国门,走向世界。伊玛堪是历史悠久、用赫哲语说唱的英雄莫日根之歌,是其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象征,2006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入选联合国“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学术界,专家学者普遍认为伊玛堪反映了其民族的征战史、迁徒史、渔猎史,记录了其民族的风俗习惯和萨满信仰,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鲜明的民族风格,被誉为“北部亚洲渔猎文化的活化石”和“人类文化多样性的活标本”,是赫哲族活着的口碑历史和百科全书,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
2016年5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专程前往同江市八岔赫哲族乡看望,与赫哲族群众聊生活和生产、谈民族文化传承,饶有兴趣地观看伊玛堪传习教学,赞扬伊玛堪很有韵味。2017年8月上旬,中国民协主席潘鲁生来黑龙江检查民间文学保护工作,召开座谈会,访问民族聚住区,调查民间文学采录和保护,专访老专家、老学者,布置编纂工作任务,落实省卷领导小组和编委会成员,在报刊和网络平台撰写发表了介绍黑龙江民间文学和史诗专家的文章。这些关怀和举措,极大地鼓舞了赫哲族人民和编委会成员,大家表示要为抢救和保护人类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编纂工作中,我们遵照《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史诗卷编纂体例要求和《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手册》等有关文件,搜集了伊玛堪代表性传承人、重要演述场景、重要民俗实践、重要史料的照片300余张,从中精选出90余张;搜集了刊有伊玛堪作品的十余种书籍和版本,最早的是1934年出版的《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最近的是2014年出版的《伊玛堪集成》。在编纂全卷时,概述一文四易其稿。伊玛堪作品选用13部长篇伊玛堪和凌纯声在1930年采录的一篇伊玛堪故事。在每部作品前撰写了内容简介、演述者简介,介绍了采录过程和发表情况。卷后还撰写了三篇附录,分别是《作品中的赫哲语和汉语对照表》《作品中的东北方言和汉语对照表》《翻译、采录整理者简介》,使本卷内容更好反映出伊玛堪的传承现状。
伊玛堪的采录保护工作从1930年开始,已走过了近90个年头。上世纪70年代,黑龙江省民协主席王士媛主抓全省民间文学的采录保护工作。1980年,她组织了伊玛堪抢救小组,采录到长篇和短篇伊玛堪12部。1982年4月,她亲自深入饶河县四排赫哲族乡采录整理了葛德胜说唱的《木都力莫日根》。另外,她还编辑出版《黑龙江民间文学》1-21集,约有500余万字,其中第2集、第20集、第21集是伊玛堪专集,首次发表伊玛堪7部长篇和5部短篇。在此基础上,1997年和1998年,由黑龙江省民协编选,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伊玛堪》上下卷,共计120万字,收录14部伊玛堪长篇。以上这些采录成果,为本卷编纂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卷在2018年8月完成初稿,先后有7位史诗专家组专家和学术委员会终审专家参加审稿,他们分别是斯钦巴图、阿地里·居玛吐尔地、高荷红、陈岗龙、林继富、高丙中、朝戈金。以上专家学者审稿后共提出49条修改意见,其内容涉及文本的代表性、语言的规范性、概述的结构等。
作为主编,我深感肩头责任重大。我是1969年3月从杭州市下乡到黑龙江同江县的。在同江,我生活工作了25年,采录了5位伊玛堪老歌手说唱的20余部伊玛堪的长篇和短篇。1980年,伊玛堪歌手吴连贵临终前对他的女儿说:“你去告诉同江县委宣传部的黄老师,让他把我给他说唱的伊玛堪和故事传承下去!”不久,他女儿跑到县城来找我,告诉了她父亲的遗嘱。
1989年夏天,我听说伊玛堪歌手尤树林病重,专程回同江街津口村看望老人。尤老拉着我的手说:“小黄,我相信你一定能把我讲唱的东西整理出书,传承下去的!”这些年来,这些歌手的临终遗愿不断鞭策着我尽力做好对赫哲族文化和伊玛堪的传承、保护、研究等相关工作。我一定要完成老歌手们的遗愿,把书稿编好,交上合格答卷,让伊玛堪传承下去。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