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吴晓东]“黄帝四面”及其故事变异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20-11-22  作者:吴晓东

  【摘要】“黄帝四面”是一个失去了背后故事的俗语。古人靠观测太阳制定历法,并认为太阳在二分二至这四个节点的时候正好处于东、南、西、北四极,黄帝的原型是太阳,太阳这一运行规律便被称为黄帝四面。这里的“面”不是名词“脸面”,而是动词“莅临”,即黄帝莅临四极。黄帝四面还以舜巡四岳、舜征四凶、尧治天下、以及羲与和驻守四极等其它的故事呈现。 

  【词】黄帝四面;二分二至;羲和;舜巡四岳;舜征四凶 

    

  一、黄帝四面与二分二至 

  1959年,湖南宁乡出土了一尊四面皆有同一造型面像的方鼎,鉴定后被认为是晚商时期文物。这一造型与文献记载的“黄帝四面”相吻合,饶宗颐认为这四面象征黄宗四面。[]黄宗即黄帝。 

  关于黄帝四面,文献记载并不是很多。1997年,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一册名为《十大经·立命篇》战国帛书,其中有这么一段记载:“昔者黄宗质始好信,作自为象(像)。方四面,傅一心。四达自中,前参后参,左参右参,践立履参。是以能为天下宗。”[] 这里说黄宗“方四面”,也就是指黄帝四面。 

  人都只有一张面孔,“黄帝四面”之说自然奇怪,人们难免会加以追问探索个中缘由。《太平御览》中有关于孔子解释“黄帝四面”的记载:“子贡曰:古者黄帝四面,信乎?孔子曰:黄帝取合己者四人,使治四方,不计而耦,不约而成,此之谓四面。”[] 子贡对“黄帝四面”的说法不甚理解,便就此疑问去询问他的老师孔子,孔子解释说,这是黄帝选取了四个与自己想法一致的人来治理四方,所以说黄帝四面。这样的解说自然没有多少人信,所以学者们一直在不断探索,直至今日。郭元兴认为《十大经》里那段话的“方四面”就是“四方面”,整句意思就是:“黄帝性和,好问,动为世法;布诚心于四方,朝野情通,海内如一。复能前后参询,左右采获,凡所施为,悉依众谋。此其所以能为天下所宗也。”[] 叶舒宪认为黄帝四面是指宗庙“明堂”的结构。[] 郑先兴则认为“所谓‘黄帝四面’就是说处于中原地区的黄帝族人,可以到四方去走婚,从而使得周边四夷的部族由此紧密相连,逐渐形成统一的种族,并在此基础上构成了共同的心理素质和文化精神。”[] 

  “黄帝四面”是一个失去了背后故事的俗语,这种现象十分普遍。笔者有一次在贵州望谟一个苗寨调研,这个苗寨的苗族先人是清代乾嘉起义失败之后从湖南湘西和贵州铜仁一带逃难过来的。在访谈中一个村民说,在他们寨子,当一个人调皮捣蛋时,人们便称之为huang jiang san。大家都这样这么用,但没有人懂这个词的来源。我告诉他huang jiang san是湖南湘西和贵州铜仁一带苗族地区盛传的系列机智人物故事的主角名字,可记为“谎角色”,意思是“爱撒谎的家伙”。他们寨子已经没人会讲这些故事了,只留下利用这些故事主角名称来骂人的习惯。“黄帝四面”显然也和“huang jiang san”一样,它失去背后故事之后,人们都不知道它的来源了,只是在春秋时期民间依然保留了这种说法。大多俗语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有的俗语单从字面上不容易知道其背后的故事,比如“胸有成竹”,一个没学过这个成语的人是不容易理解其含义的。假设我们没有文字记载,我们的文化一直靠口传身授,恰巧又没人懂得“胸有成竹”背后的故事,那难免就会有人问为什么胸里面有竹子,就像子贡问为什么黄帝有四面。 

  要破解黄帝四面这一谜团,自然得先弄清楚黄帝的身份。到了汉代,司马迁在《史记》里描述他“治五气、蓻五种、抚万民、度四方。”[]黄帝俨然已经是一位圣君形象,其实,黄帝的原型是太阳。关于黄帝是历史人物还是神话人物这个问题,前人已做过不少努力,顾颉刚就提出过黄帝不是历史人物,而是神话人物。何新在他的专著《诸神的起源——中国远古太阳神崇拜》里又重新论证了黄帝为神话人物而非历史人物。他考证了“黄”字的含义:“黄,《说文》指出其字从古文‘光’字,也读作光声。实际上黄、光不仅古音相同,而且都有光的语义。《风俗通》说:‘黄,光也。’《释名》说:‘黄,晃(日光)也。犹晃晃像日光色也。’日光本色即黄色。所以古天文学中,日行之道,称作‘黄道’。皇帝之袍,不用红,而用黄。封建时代,以黄和杏黄作为五色中最尊贵的颜色,其俗应皆本于此也……凡此皆可证,黄、晃、皇、煌、光在古代音同义通,可以互用。所以,黄帝可释作‘光帝’。所谓黄帝、皇帝,其本义就是光明之神。”[] 可见何新认为“黄帝”即“皇帝”,也就是“光帝”,这一“光”字指的是日光,也就是说,他认为黄帝的原型是太阳。 

  何新的观点可以得到语言学上的支持,,多位音韵学家对“皇”与“黄”的上古音构拟都是一样的,比如高本汉构拟为g'wɑŋg'wɑŋ,王力构拟为ɣuaŋɣuaŋ,郑张尚芳构拟为gʷaaŋgʷaaŋ。可以推定,“皇帝”与“黄帝”在远古口传时代其语音应该是一样的,只是由于文字的出现,用不同的文字来记录,便分化为不同的神或人了。黄帝更倾向演化为人君,而皇帝依然保留更多与太阳的关系,这在日本“天皇”这一名称更为明显。 

黄帝姬姓,关于此姓氏来源,韦昭在注释《国语·晋语》“昔少典娶于有橋氏生黃帝炎帝”时这样说:“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其实这只是后来的附会阐释,关于姬,《说文解字》云:“从女聲。”[11]”读yi。与“姬”同偏旁的“颐”字也读yi,而yi目前是一些方言“日”的读音,比如东北、山东、广西等地区,由于没有翘舌音r,“日”依然读yi,“绕”读yao,“人”读yin。河南新郑被认为是黄帝故里,重要的原因就是这里有一条河叫姬水,有意思的是,这条河也写为沂水,正好说明姬水的“姬”读yi。说黄帝姓姬,其真实原因是黄帝即yi(日)。   

  我们再从黄帝的妻子名称来证明黄帝原型即太阳。文献中黄帝有两个妻子,一个是嫘祖,一个是嫫母。《史记·五帝本纪》云:“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12] 嫘祖与黄帝的关系其实是月亮与太阳的关系,“嫘”与月亮神女娲的“娲”、嫦娥的“娥”具有语音关联,可图示如下: 

    

         guo呙(娲)wo 

      guo         wo[ŋo] 

  luo                 [ŋod] 

  luo 

  lei 

    

  月亮神女娲的“娲”以“呙”为声旁,“呙”是个多音字,可以读guowawo等,guo可以转化为luolei,比如目前川方言“各”读guo,“洛”读luo,说明具有演变关系,而“嫘”“螺”同声旁,说明两者语音同源,目前一个读luo,一个读lei。另外,guo也可以演变为wo,而wo也可以由“月”的上古音[ŋod]演变而来,由此可见“嫘”与“月”的关联。 

  嫘祖最大的特点就是“西陵之女”,目前不少地方宣称当地是嫘祖的故里,理由几乎都是当地有山被称为西陵。西陵即西山,是一个很普遍的名称,一个村寨西边的山,几乎都可以称为西陵。黄帝的原型是太阳,嫘祖的原型是月亮,两者是日与月的关系,虽然太阳和月亮都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可是人们在文化上形成了把东边与太阳对应,把西边与月亮对应的传统,东象征光明,西象征黑夜,也形成了在东边祭祀太阳和在西边祭祀月亮的习惯。因此,以月亮为原型的嫘祖,就被说成是西陵氏、西陵之女。 

  在传说中,黄帝的妻子除了嫘祖,还有嫫母。我们先来分析一下“母”这个字的语音演变。甲骨文龟片有关于祭祀东母、西母的记载,如下: 

    

  己酉卜,贞,燎于东母,九牛。(《合集》14337 

  贞,燎于东母,三牛。(《合集》14339 

  贞,燎于东母,三豕。(《合集》14340 

  贞,  于西母,酒豕。(《合集》14345 

  壬申卜,贞,侑于东母、西母若。(《合集》14335 

    

“东母”与“西母”指的是谁的问题,前人也已经做过不少研究。陈梦家以《礼记》中的“祭日于东,祭月于西”为依据,推测东母为太阳神,即东皇,西母为月亮神,即西皇。[13]笔者同意这个观点,但有一个问题需要深入阐释:既然东皇、西皇分别为日和月,那为什么都统称为“母”?其实,古人将日、月皆视为天的眼/目,“眼/目”的读音发展到与“母”相同的时候,便记为“母”了,故把日、月称为东母、西母,其实正确的记录应该是东目、西目。西母也称为西王母或西皇母。“嫫”的解释可以有两种,一种是“嫫”即“目/母”,因为“莫”本身就可读momu。另一种是由于月亮在文化上与西方关联,象征着接近黑夜,故称为暮母(暮目),记为莫母。后在“莫”字加上“女”字,称为嫫母。无论是哪一种,都与月亮有关。那么,以月亮为原型的嫫母,也反证了其丈夫黄帝的原型为太阳。 

  与嫘祖、西王母一样,嫫母的原型也是月亮。在民间传说里,嫫母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形象丑陋,这和西王母的特点是一脉相承的。《山海经·五藏山经》云:“又西北三百五十里,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14] “豹尾虎齿”的形象无疑是凶残丑陋的,这演变到嫫母这里,便成了丑女。不仅嫫母如此,嫘祖也一样,她“长得很丑,脸皮黑,嘴唇厚,个头也不高。”[15] 西王母、嫫母、嫘祖的原型都是月亮,也就是说,她们原本是一个人,在长期的演化后,一个分化为三个了。那么她们为什么会具有这一丑的形象呢?还是与她们的月亮神格有关,与太阳象征着光明、生命相反,月亮象征着黑暗与死亡。 

  明白了黄帝的原型是太阳,再来理解“黄帝四面”就容易一些了。古人对太阳的观测与认识,主要是为了历法。对太阳的观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太阳在东、西两边升起与降落位置的移动来判断时节,另一种是以立竿测影来判断时节。由于地球赤道面与地球绕太阳公转所形成的黄道面具有一个夹角,所以太阳直射点一年之中总是在南回归线与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对于生活在地球北半球的人来说,当太阳到达冬至点时,太阳光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上,太阳是从东边最靠南的参照点升起,从西边最靠南的参照点降落。如果是用立竿测影,这一天立竿的影子是最长的,影子的端点是一年中最靠北的。[16] 这一天正午时分,太阳是一年中最靠南的,给人一种太阳到了南极点的感觉。当太阳到达春分点时,太阳光直射点北移到赤道上,太阳是从最中间的参照点升起,从最中间的参照点落下,这一天立竿的影子端头正好在一年中活动范围的中间,这一天给人的视觉感觉是太阳到达了东极。当太阳到达夏至点时,太阳光直射点北移到北回归线上,太阳是从东边最靠北的参照点升起,从西边最靠北的参照点落下,这一天立竿的影子是最短的,影子的端点是一年中活动范围最靠南的。正午时分,太阳也是一年中位置最靠北的,给人一种太阳到达了北极的感觉。至此太阳直射点又开始南移,当太阳到达了秋分点是,太阳光直射点回到了赤道上,太阳又从东边最中间的参照点升起,从西边最中间的参照点落下,立竿的影子端头又正好在一年中活动范围的中间,这一天给人一种太阳到达了西极的感觉。当太阳直射点回到南回归线,一年也就结束了,新的一年又开始了。 

  正因为太阳的这一运行规律,给古人一种印象,太阳在一年中要绕东、南、西、北巡游一周,在冬至、春分、夏至、秋分这二分二至时节,太阳正好处于正南、正东、正北、正西。即莅临东、南、西、北四极,这就是“黄帝四面”的来源。这里的“面”不是名词,不是脸面,而是动词,是“面临”“莅临”的意思,黄帝四面即黄帝莅临四极、黄帝到达四极。《吕氏春秋·本味》云:“士有孤而自恃,人主有奋而好独者,则名号必废熄,社稷必危殆。故黄帝立四面,(尧)舜得伯阳、续耳然后成,凡贤人之德有以知之也。”[17] 这一段讲的是帝王求贤臣,所以“黄帝立四面”当解释为黄帝去四面八方求贤人为辅佐。“黄帝”与“四面”之间有一个“立”字,这个“立”是动词,就是站立的意思,整句合起来意思就是黄帝站立在四面,基本保留太阳在一年中的二分二至到达(站到)四极(面)的原义。 

    

   二、羲、和驻守四极与舜巡四岳、舜征四凶 

  太阳一年中在二分二至到达东、南、西、北四极这一现象,原来应该有以黄帝为主角的相应的神话故事,只不过这神话故事被遗忘了,只留下“黄帝四面”这一俗语。不过,由“日”演化出来的名称不少,这些名称又进一步演化成具有太阳神格的神祇。所以,以黄帝为主角的黄帝四面相应神话丢失了,却保留了以其他名称为主角的相应神话,这既有羲、和驻守四极的故事,也有舜巡四岳、舜征四凶的故事,还有尧治天下的故事。羲、和驻守在东、南、西、北四极的记载出现在《尚书•尧典》里,是这样描写的: 

    

  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 

  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寅宾出日,平秩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仲春。厥民析,鸟兽孳尾。 

  申命羲叔,宅南交,曰明都。平秩南讹,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厥民因,鸟兽希革。 

  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寅饯纳日,平秩西成。宵中星虚,以殷仲秋。厥民夷,鸟兽毛毨。 

  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平在朔易。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厥民隩,鸟兽鹬毛。帝曰:“咨!汝羲暨和。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允厘百工,庶绩 

  咸熙。”[18] 

    

  “羲和”原本是太阳的名称,羲和拟人化之后成为太阳神或与太阳有关的人物,比如为太阳神赶车的车夫、太阳的母亲。在《尚书》里,羲和甚至分化为羲氏与和氏,太阳运行到四极这一现象也相应地演变为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四个人分别驻守四极,羲仲驻守在东极旸谷,羲叔驻守在南极明都,和仲驻守在西极昧谷,和叔驻守在北极幽都。《尚书》把这当历史来记述,但我们知道,观象需要在同一个固定的点对太阳和星象进行跟踪观察,位置不能变动,一年一个周期,所以分别驻守四极的说法绝对不会是真实历史,而只是一个神话故事,即太阳在二分二至时分别处于东、南、西、北四极。 

  再来看舜的相关故事。舜在诸多文献中已经被视为帝王,其实他的原型也是太阳。这可从舜与帝俊的关系、舜的姓氏等多个方面得到证实。首先,帝舜与太阳神帝俊有很多重复之处,很多学者都认为帝舜即帝俊。帝俊与帝舜的妻子具有演变关系。《山海经》里记载帝俊的妻子有三:羲和、常羲、娥皇。《大荒南经》云:“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19]《大荒南经》又云:“大荒之中,有不庭之山,荣水穷焉。有人三身,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国,姚姓,黍食,使四鸟。”[20]《大荒西经》云:“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21] 帝舜的妻子也有两个,即娥皇、女英。舜妻娥皇与帝俊之妻娥皇完全同名。舜妻“女英”之名其实也是帝俊之妻“常羲”的变异,“常羲”也记为“常仪”,因为“羲”是“義”声,与“仪”同音,“仪”“英”音近,“常羲”便可称为“常英”。又因是女性,所以又称为女英。由此可证帝俊即帝舜,而帝俊是太阳神,自然帝舜也是太阳了。 

  由舜与其家人的名称关系也可证明舜的原型是太阳。在诸多关于舜的传说中,有两个重要的人物,即舜的父亲瞽叟与舜的弟弟象。舜的生身母亲去世后,其父瞽叟又娶了一个妻子,并生下舜的弟弟象。弟弟处处与舜作对,并几次设计陷害舜,欲置之于死地,只是舜的妹妹每次都提前将危险告诉了舜,舜才得以不死。知道了舜即太阳,就不难理解舜和这几位重要人物的关系了。舜父亲瞽叟的“瞽”是“瞎子”的意思,代表黑夜,白川静认为:“舜之父为瞽者是暗示其为黑暗神,舜是太阳神,瞽者与舜的父子关系正是黑暗与光明互相交替的意思。”[22] 瞽叟为舜父其实是表示清晨太阳从夜幕里出来。还有,舜的弟弟名象,并不是大象的象,而是星象的象,瞽(黑夜)生象可以理解为黑夜出现星象。太阳与星象是不能同时出现的,太阳一升起,星象便得消失,同样,星象一出现,太阳也就落山了,这一难以调和的矛盾表现在故事中,便是舜与其弟弟的矛盾。 

  关于舜的传说还有舜死于苍梧之野。《史记》上说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是为零陵。”[23]《山海经·海内经》也有记载:“南方苍梧之丘、苍梧之渊,其中有九嶷山,舜之所葬。”[24] 舜的原型是太阳,说舜死于苍梧之野,其实指的是太阳在苍梧之野落下。苍乃苍茫,昏暗模糊,“梧”并非梧桐,它与“乌”同音,指太阳。“乌”原与“日”同音,后变异分化出来,所以人们用“金乌”指代太阳,又因“乌”与乌鸦的“乌”同音,人们便传说太阳里有乌。所谓苍梧,其实是指逐渐昏暗模糊的夕阳,舜崩于苍梧之野来源于人们对太阳落山的描述。后来因为南方有苍梧这一地名,又因此名设立了苍梧郡,人们便逐渐把舜帝死于苍梧的地理位置搬到了南方,并演绎出二妃寻夫的故事。  

  既然舜的原型也是太阳,那么舜与黄帝一样,也会在一年中的二分二至到达东、南、西、北四极,并有相应的神话故事体现出这一原型,这一神话故事便是舜巡守四岳。《尚书•舜典》中关于舜巡四岳的描述是这样的: 

    

  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肆觐东后。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修五礼、五玉、三帛、二生、一死贽。如五器,卒乃复。 

  五月南巡守,至于南岳,如岱礼。 

  八月西巡守,至于西岳,如初。 

  十有一月朔巡守,至于北岳,如西礼。 

  归,格于艺祖,用特。五载一巡守,群后四朝。敷奏以言,明试以功,车服以庸。[25] 

    

  这段文字很有特点,所记载的巡守时间间隔是一样的,二月在东岳巡守,五月在南岳巡守,八月在西岳巡守,十一月在北岳巡守,中间都间隔两个月,也就是一个季度巡守一次,巡守一方(面)。关于这一巡守时间点,陆思贤认为与观象历法有关:“二月测定春分点,五月测定夏至点,八月测定秋分点,十一月测定冬至点。”[26]这指出了巡守与历法有关,是正确的,需要补充的是,舜的原型是太阳,不是真实历史人物,所以这不是舜测定二分二至,而是太阳在春分日、夏至日、秋分日、冬至日分别“巡游”到春分点、夏至点、秋分点、冬至点,即到达视运动的东、北、西、南四极,再演变成了舜帝到东、南、西、北四岳巡守,会见四方诸侯。舜巡四岳的神话故事唯一与其原型不吻合的就是,颠倒了太阳到达南、北两极的时间点。 

  文献中还有关于舜征四凶或舜放四凶的记载,《尚书·舜典》云:“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27]这里的四凶指共工、驩兜、三苗、鲧,其中的共工、鲧是人,驩兜、三苗是族。《左传·文公十八年》对四凶有不同的称呼:“舜臣尧,宾于四门,流放四凶族:浑敦、穷奇、梼杌、贊餮。”[28]《史记》将浑沌解释为帝鸿氏的不才子、穷奇为少皞氏的不才子、梼杌为颛顼氏的不才子、饕餮为缙云氏的不才子,并说“舜宾于四门,乃流四凶族,迁于四裔,以御魑魅,于是四门辟,言毋凶人也。”[29]四凶名称不统一,四凶是人是族也模糊不清。其实,四凶既不是人也不是族,原来根本没有四凶,关于四凶,陆思贤解释说:“这是立竿测影的四极之地,故称‘四凶’,即‘四穷’,晷影的四至顶头。”[30]原来四凶指的是四穷、四极,后来由于误解,才认为是四族或四人。舜的原型是太阳,舜征四凶原来指的是舜(太阳)走到(征)四穷(极)。这里的“征”,当是长征的“征”。 

    

   三、黄帝四面与尧治天下 

  黄帝四面的神话故事其实也发生在另一位原型为太阳的帝王身上,即帝尧。《墨子·节用篇》云:“尧治天下,南抚交址,北降幽都,东西至日所出入,莫不宾服。”[31] 这是说帝尧统治天下,南边到达交趾,北边到达幽都,东、西到达了日出日落之处。我们知道,尧被追溯为夏代的帝王,其真实性我们暂且不论,就算是真的,那时候他的统治范围怎么可能如此广阔?其实这只是神话的历史化,尧的原型也是太阳,这说的事情其实和黄帝四面是一回事,即太阳在一年中的二分二至分别到达春分点、夏至点、秋分点、冬至点,即视运动的东、北、西、南四极。交趾[32]是南极的象征,幽都是北极的象征,东、西日出日落自然也是指东、西两极。 

  说尧的原型是太阳,可从几个方面得以证实。首先,尧这个名称与太阳有关。河北大名县、魏县,山西的临汾等地的方言都把太阳称为爷窝(ya wo),[33] 其急读便是yao(尧)。 

  其次,尧的姓与太阳有关。尧姓伊祁,伊目前读yi,与东北、山东一带以及东南沿海很多地区对太阳的称呼一致。祁目前读qi,箕读ji,声符为其(qi),可见qiji具有演变关系。ji是黄帝的姓“姬”的读音,而姬也可读yi也与山东等沿海地区对日的称呼同音,这在前文已引《说文解字》对“姬”的解释。“㚦”是古“姬”字的写法,也读yi。可见,尧的姓无论是伊还是祁,都是太阳的意思。  

  再次,从尧妻名称也可证明尧的原型是太阳。尧的妻子或曰富宜,或曰散宜。清代黄俊《弈人传》引《路史》云:“尧取富宜氏女曰女皇,生丹朱。”[34]《世本·帝系篇》云:“尧取散宜氏之子,谓之女皇。女皇生丹朱。”[35] 其实,“富宜”“散宜”分别是“伏羲/仪”“常仪”的不同文字记录。“羲”以“”为声旁,与“仪”同音。广西壮族地区目前流传有伏依兄妹的神话,从故事内容判断,“伏依”其实就是“伏羲”。在汉画像中,伏羲一般与太阳相伴,学者一般认为伏羲是太阳神,那么尧本身就是太阳,这里又说富宜就是太阳神伏羲,这又作何解释呢?这是因为早期古人把日月都视为天的眼,日月名称不分,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虽然日月名称分开了,但神话中关于日月的性别、关系长期没有固定下来,有说太阳是男的月亮是女的,也有说太阳是女的月亮是男的,有说两者是夫妻的,也有说两者是兄妹的、姊妹的,等等。尧本身是太阳,他的妻子原型是太阳或月亮,都属于正常。另外,尧妻散宜即常仪,两者音近,是不同的文字记录。我们知道,常仪也就是嫦娥,是月亮神。说尧与散宜是夫妻,其实是由日月为夫妻发展而来。 

  如果说尧舜的原型都是太阳,那么怎么解释尧禅位给舜呢?笔者在《“舜更历山”到“舜耕历山”的传说演变》一文中阐释了这个问题:“尧舜禹的禅让无非就是十日代出的另一版本。尧传给舜,舜再传给禹,无非就是太阳甲值完班之后轮到太阳乙,太阳乙值完班之后轮到太阳丙,如此轮流传下去。”[36] 这里牵涉到禹的原型也是太阳的问题,因这是另一个议题,这里不加以论证。 

  关于尧的传说还有尧定都于平阳以及尧葬于谷林。定都平阳,显然与太阳有关。有一句俗语叫虎落平阳被犬欺,关于平阳,有两种解释,一种指河东平阳,在今山西省临汾市西南,尧定都平阳也是指这里,另一种泛指平原、平地。这一俗语很蹊跷,无论平阳作何解释,其实都讲不通。假如虎在平地真的会被犬欺负,那虎也不可能只是落入河东平阳才被犬欺,落入其他地方就不被犬欺,再就是虎不存在处于平地就不如狗,虎在森林里还是空旷之地都比狗厉害。那么“虎落平阳”的说法是怎样产生的呢?“平阳”的说法可能和立竿测影有关,立竿测影是在平地上立一根竿,人们通过观测正午时分影子的长度来断定时节。这种方法后来改成高墙上留一个眼,让阳光通过洞口射到水槽上,人们再观测阳光照射的位置来判断时节。阳光落在平的水槽上,故称为平阳。那为什么阳光落在平阳又称为虎落平阳呢?正如上文所说,羲和是太阳神,“羲”与“和”同源,都是太阳的意思。[37]“和”的上古音构拟为[gool],这个音既记录为女娲的“娲”,也记录为盘古的“古”。“古”又演变为hu(虎),从祜、怙、岵等以“古”为声旁的字就可以知道这种转变是存在的。由此可以推测,“虎落平阳”这种蹊跷的说法指的是太阳或太阳光落在平地。“尧(太阳)都平阳”也是同一来源,是同一回事,都与立竿测影有关。至此,我们再来看看尧死后葬入谷林的传说,此“谷”其实与盘古的“古”一样,也是太阳的意思。可以推测,谷林原指太阳落山的那片林子,这是一种常见的比较形象的说法。尧与舜一样,原型都是太阳,一个死于苍梧之野,一个死后葬入谷林,“梧”“谷”都与太阳有关。 

  为了便于直观,二分二至的神话故事及其主角可列表如下: 

    

太阳 

二分二至的神话故事 

黄帝 

黄帝四面、黄帝立四面。 

 

尧治天下,南抚交址,北降幽都,东西至日所出入。 

 

舜巡四岳、舜征四凶。 

羲和 

羲、和驻守汤谷、明都、昧谷、幽都等东、南、西、北四极。 

    

  综上所述,黄帝的原型是太阳,黄帝四面原本指太阳在一年中的二分二至分别到达春分点、夏至点、秋分点和冬至点,即东、南、西、北四极,也就是黄帝莅临四面,到达四极。这一现象还以舜巡四岳、舜征四凶(穷)、尧治天下,以及羲与和驻守四极等神话呈现。 

 

本文原载《民族艺术研究》2020年03期,注释和参考文献请参见原刊。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文学网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