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吴晓东]从《山海经》看《易》的起源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18-09-24  作者:吴晓东

  摘 要:“易”指日月, “日”“月”皆源于“目”的语音分化。《山海经·大荒经》里记载了东西两边各七座用来观测太阳、月亮出入位置变易的山, 东边的可视为“连山”, 西边的可视为“归藏”, 《连山易》《归藏易》与《周易》是同一本书的不同称呼。最早的道观即观测太阳与月亮运行轨道的场所, 是观象台。道教的主要神——玉皇大帝与西王母的原型分别是太阳与月亮。早期的《易》通过观测日月运行位置的变化来预知阴阳的消长。

  关键词:山海经; 易经; 西王母; 连山易; 归藏易;

  作者简介: 吴晓东,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邮编:100732;

 

  《易》目前流传于世的只有《周易》, 相传在周之前, 还有夏朝的《连山易》与商朝的《归藏易》, 后来都遗失了。《周礼·春官·大卜》云:“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 二曰《归藏》, 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 其别皆六十有四。” (1) 史上曾有人声称见过这两部《易》, 东汉桓谭《新论·正经第九》云:“易一曰连山, 二曰归藏, 三曰周易。连山八万言, 归藏四千三百言。连山藏于兰台, 归藏藏于太卜。” (2) 当代学者也有认为王家台秦简《易》卦就是《归藏》。桓谭是否真的见过, 《连山易》与《归藏易》是否真的存在过, 已经成了千古之谜。下文从“易”的本义, 《山海经·大荒经》中记载的日、月出入之山, 以及道教重要神祇玉皇大帝与西王母等方面来谈谈《易》的起源, 以及《连山易》《归藏易》与目前流传于世的《周易》的关系。

  一、易即日月

  确定“易”的本义是探讨《周易》的前提。一般都认为“变易”是“易”的本义, 比如朱熹在注释《周易》就说:“易, 书名也, 其卦本伏羲所画, 有交易、变易之义, 故谓之易。” (3) 其实“易”的本义当为日月。《说文解字》解释“易”时引用《秘书》说:“日月为易, 象阴阳也。” (4) 意思是说“易”字是上日下月, 合而为“易”。

  从语音来看, “日”“月”都曾经与“易”同音。“日”目前有的方言读作[ji] (拼音记为yi) , 比如山东日照。“月”的上古音构拟为[od], 这个音正好是“我”字目前有的方言的读音, 主义的“义”繁体字“義”以“我”为声符, 如今“義”读[ji], 可见[od]音是可以演变为[ji] (易) 音的。月亮神常仪的“仪[ji]”其实就是月亮的意思。那么, 为什么“日”“月”与“易”语音相通呢?这与“日”“月”的语源有关。

  宋金兰在《汉藏语“日”“月”语源考》中提出:“汉语和藏缅语言的‘日’和‘月’均来源于‘眼睛’一词。” (5) 宋金兰首先分析“日”和“目 (眼睛) ”的关系, 日的上古音构拟是[njig] (6) , 虽然其声母是[n-], 而“目”的声母是[m-], 但是, 以“日”为声符的形声字有读[m-]声母的, 如汨罗江的“汨”。汉代有人名金日蝉, 其中的“日”有明母异读。此外, 在有的汉语方言里“日”存在[n-]和[m-]两种声母形式, 例如闽南建瓯话中的“日”, 文读是[n-], 而白读是[m-]。在古汉语音系中, 明 (m-) 、泥 (n-) 二母关系相当密切, 如“母” (m-) 与“女” (n-) 是同族词, “弥” (m-) 和“你” (n-) 同从“尔”声。至于“月”, 无论是汉语还是藏缅语, “月”都与“目”或其同源词读音相同或相近, 比如载瓦语的“月”为[lomo], “目”为[mjo]。由此可证, “日”“月”是由“目”发展分化而来。

  至于为什么古人会将太阳与月亮都叫做“目”, 宋金兰认为可能是隐喻所致。古人将天拟人化, 把太阳与月亮比喻为天的眼睛。这在神话中有所体现:汉族神话中, 有盘古“左眼为日, 右眼为月”的说法;拉祜族的《牡帕密帕》则说天神厄莎用自己的双眼做成了太阳和月亮;彝族创世史诗《梅葛》中说日月是老虎的眼睛变成的;哈尼族的创世史诗《奥色密色》中则说日月是由牛的双眼化生而成的。“目”的语音在不断的演变过程中, 形成了“日”“月”等不同的词汇, 日、月也慢慢地被区分开来。

  “目”在未分化出“日”“月”之前, “目”的古音既有“日”的含义也有“月”的含义, 换言之, “日”“月”原来是同一个音。可能正因为这一原因, 在日月派生出的诸神中, 名称上有一些交错现象。太阳神羲和的“羲”字是在“義”的基础上添加“兮”字而成, 专门用于“羲和”“伏羲”这些神名。它原来与“義”同音, 《说文解字》说它“从兮義聲”。“義”又以“我”为声符, “義”“我”同音。“和”以“禾”为声旁, 某些方言读[wo], 与“我”同音。所以, “羲”与“和”原来是同音的, 或者说, 两者具有同一语源。目前“義”的读音与某些方言“日”的读音一样, 似乎“羲”指太阳, 而“和”指月亮, 比如《大荒东经》有“有女和月母之国”的句子, 说明“女和”与月亮有关。可是, 《山海经·大荒经》里的常仪同样指月亮, 常仪即常羲。另外, 女娲又名女希, 而女希即女羲, 说明以yi (羲) 命名的神也未必就只与太阳有关。

  由此可见, “易[ji]”不仅具有太阳的含义, 同时也具有月亮的含义。明白了“易”兼有“日”“月”两种含义, 也就容易理解《易》所讲的为什么与阳阴的变易、交替、消长有关。

  二、《大荒经》的日月观测方式与《连山易》《归藏易》名称由来

  《山海经·大荒经》分为东、南、西、北四经, 每经都有七座在前面加了“大荒之中”四个字的山, 一共二十八座。这里讲讲东、西两边共十四座“大荒之中”山。

  《大荒东经》的“大荒之中”山是这样的:

  大荒之中, 有山名曰大言, 日月所出。

  大荒之中, 有山名曰合虚, 日月所出。

  大荒之中, 有山名曰明星, 日月所出。

  大荒之中, 有山名曰鞠陵于天、东极、离瞀, 日月所出。

  大荒之中, 有山名曰孽摇頵羝……一日方至, 一日方出。

  大荒之中, 有山名曰猗天苏门, 日月所生。

  大荒之中, 有山名曰壑明俊疾, 日月所出。 (1)

  《大荒东经》是从东南角叙述到东北角的, 因此这七座山峰是从南到北排成一条线的。《大荒西经》的“大荒之中”山是这样的:

  大荒之中, 有方山者, 上有青树, 名曰柜格之松, 日月所出入也。

  大荒之中, 有山名曰丰沮玉门, 日月所入。

  大荒之中, 有龙山, 日月所入。

  大荒之中, 有山名曰日月山, 天枢也。吴姖天门, 日月所入。

  大荒之中, 有山名曰鏖鏊钜, 日月所入者。

  大荒之中, 有山名曰常阳之山, 日月所入。

  大荒之中, 有山名曰大荒之山, 日月所入。 (1)

  《大荒西经》是从西北角叙述到西南角的, 因此这七座山峰是从北到南排成一条线的。《大荒东经》中的“大荒之中”山都明确说是“日月所出”, 而《大荒西经》中的都是“日月所入” (2) 。也就是说, 这些山都是太阳、月亮升起与落下的地方。可是, 众所周知, 在现实中, 太阳与月亮不会固定从哪座山升起或落下, 它们升起与落下的位置, 取决于观测者所站立的位置。《山海经·大荒经》之所以这样描述东、西边各七座太阳月亮升起与落下的山峰, 说明观测者是不动的, 有一个固定的位置, 换言之, 观测者有一个观象台, 然后在他的东、西边目所能及的最远处各确定七个点, 通过观测太阳月亮在哪个点升起与落下来确定一年中的时节。清代学者陈逢衡最先指出了《山海经·大荒经》里东、西边日月出入之山的记载是古人通过观测日月出入位置来确定时节的, 刘宗迪在其《失落的天书:〈山海经〉与古代华夏世界观》一书中更为详细地论证了这一点。

  地球围绕太阳公转, 相对于公转轨道所形成的黄道面而言, 地球不是直立的, 而是有点倾斜, 地球的赤道面与黄道面形成一个23°的夹角。正因为这样, 地球在轨道上运行到不同的点, 太阳光在地球上的直射点就不一样, 一年中会在南回归线与北回归线之间来回摆动一次。这对生活于地球上的人来说, 太阳升起与落下的位置每天就都不一样, 是要南北移动的。就生活于北半球的中国人来说, 当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时, 太阳便是从东边最靠南的那座山升起, 从西边最靠南的那座山落下。具体到《山海经·大荒经》, 就是从《大荒东经》里的大言山升起, 从《大荒西经》里的大荒之山落下。此后, 太阳直射点会慢慢向北移动, 当太阳直射点移到赤道的时候, 太阳看起来就是从东边最中间的那座山 (鞠陵于天山) 升起, 从西边最中间的那座山 (日月山) 落下。太阳直射点北移的脚步到此并不停下来, 而是继续, 一直到达北回归线为止。当太阳直射点到达北回归线, 太阳看起来便是从东边最靠北的那座山 (壑明俊疾山) 升起, 从西边最靠北的那座山 (方山) 落下。之后, 太阳直射点开始往南回移, 一直回到南回归线为止, 在观测人看来, 太阳升起与落下的位置也开始向南回移, 一直回到最靠南的大言山与大荒之山。

  图1 太阳运行规律

  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变动, 导致了地球上冷热的区域变动, 对居住于北半球的中原人来说, 便产生了春夏秋冬的变化。中原人将太阳的这种位置变动用节气来匹配, 比如当太阳从大言山升起与大荒之山落下的时候, 便是冬至。从中间的鞠陵于天山升起与从西边最中间的日月山落下的时候, 便是春分。当太阳从壑明俊疾山升起与方山落下的时候, 便是夏至。至此, 太阳开始往南回移, 回到中间的鞠陵于天山与日月山的时候, 是秋分。回到大言山和大荒之山的时候, 又到了冬至。至此一年结束, 新的一年又开始了。

  中国人的年节与此紧密相连, 南北两个终点是最大的节点, 冬至点是一年的开始与结束, 冬至日在古代是极为重要的节日, 目前它所对应的节日是春节。夏至日也是中国最重视的节日, 目前它所对应的节日是端午节。端午节也叫端阳节, 为什么这么叫?因为太阳到达了顶端, 不再往北走了, 在这个端点停了下来, 所以叫端阳, 即顶端的太阳。

  那么月亮与这东、西边的山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月亮在周天视运动的位置变动, 古人主要是通过二十八宿来确定的。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 即月亮每天停留的驿站。月亮从某一宿开始, 每天到一站, 27天多不到28天的时间, 就回到原初的那一宿。月亮每天的行度是固定的, 但二十八宿中各宿的跨度并不一样。因此, “二十八宿确定的目的应是古人企图通过间接参酌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 进而推定太阳的位置……二十八宿实际只能是古人在天空上自西向东选择的二十八个标准点。这些标准点的确定, 对于了解日月运动是一大进步。” (1) 上文已提及, 在《山海经·大荒经》里有二十八座“大荒之中”山, 不仅东、西各有七座, 南、北也各有七座, 与二十八宿形成对应关系。古人通过观测二十八宿标准星与二十八座山峰的对应, 可以推测月亮的位置, 进而又可以推测太阳的位置, 对历法起到一种辅助的作用。

  明白了中国古人以观测太阳月亮出入位置变动来制定历法的方式, 也就不难理解另一个对中国人产生重大影响的文化现象与它的关联, 即《易》与这种观测方式的关联。上文我们已经分析了“易”为日月, 那么我们便可以新的视角来理解《连山易》与《归藏易》的名称:所谓连山, 是针对东、西边那两排连成一条线的定位山。“连山易”也就可以理解为在东、西边那两排连山上南北来回移动的太阳与月亮。或者说, “连山易”指太阳、月亮在连山上南北变易。所谓归藏, 是指太阳与月亮从西边的连山落下去。落下了, 就是回归了, 隐藏了。“连山”是就山的排列来说的, 东、西两边都是连山;“归藏”是就日月下山来说的, 只能指西边的状况。为了简易明了, 我们不妨认为东边的为《连山易》, 西边的为《归藏易》。我们知道, 日月出入在东、西边的两排山是对称的, 按理说, 单靠观测东边日月升起的情况就够了。之所以东、西两边都要观测, 很可能是因为天气的原因, 比如有时候早上太阳升起时天气不好, 看不见, 只好借助傍晚太阳下山的时候来观察。不仅如此, 还要借助星象的观察来综合判断, 使时节的判断更为准确。

  从这一视角出发, 《周易》的“周”就不应当理解为周代, 而应该是周天的“周”。太阳月亮在天上环状运行, 其轨道都是一个周, “周易”也就是环形运动的太阳与月亮。陆思贤即认为:“《周易》一书的书名, 本义为周天运行着的日月星辰, 每天有变易、变化, 并形成四时一周天的循环。” (2)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文学网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