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蚕的头像马头,被称为马头娘。为了解释蚕的头为什么像马头,古人借用了
蚕蜕皮现象,说蚕在蜕皮的时候换上了马皮,从而产生了最初的蚕马神话。当蚕被人格化为女子之后,蚕马神话演变为人兽婚神话,增添了曲折与悲剧色彩,但马与人的结合依然是通过换皮。此神话在流传过程中,马变异为牛,形成了蚕牛神话,并进一步演化为牛郎织女神话。就牛郎织女神话的情节而言,织女衣服被偷走,以及牛郎踩着牛皮追赶织女,正好构成了用牛皮换蚕皮的“蜕皮”过程。
关键词:蚕;蜕皮;蚕马神话;牛郎织女;原型
神话、传说与故事没有一个绝对的界限,关于牛郎织女,有视为神话者,有视为传说、故事者,本文当作神话,并试图证明,蚕是织女的原型,蚕蜕皮是牛郎织女神话(下文多简称为牛女神话)的原型。
一 蚕蜕皮为牛郎织女神话原型
目前搜集到的牛女神话异文有多种,但其故事情节基本一致,梗概是:牛郎趁仙女们在湖中洗澡的时候,偷走了织女的衣服,织女失去衣服无法回到天上,做了牛郎的妻子,并生了一男一女。后来织女找到了被藏的衣服,飞回天上(或被抓回天上)。牛郎发现后,挑着儿女,踩着(或披着)牛皮去追赶织女。快追上的时候,织女(或西王母)用簪子划出一条天河,将两人隔开。以后两人每年只能在七月七日相见一次。有的异文会在故事的开头讲述牛郎与其哥嫂分家得到一头牛的过程,以解释牛的来源。
牛女神话可以划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是在牛的帮助下通过偷衣服的方式获得织女为妻,后一部分是通过牛皮的帮助试图追回织女,最后形成每年相见一次的格局。两部分其实都是讲述怎样获得织女,而且特别强调获得的方式。为了比较各种异文的异同,宣炳善在其《牛郎织女》一书中的第一章列举了七个比较典型的异文。七个异文中,除了第四、六篇异文是通过骑牛之外,其余都是通过偷衣服来获得织女,又试图通过踩(或披)着牛皮追回织女。这里将这七个文本中获得织女与试图追回织女的方式列举如下[①]:
文本 | 获得织女的方式 | 试图追回织女的方式 | 流传地 |
1 | 他在里头找,果然有一件粉红色的纱衣,他就拿起来,转身走进森林。 | 他赶紧找来牛皮披上……一出屋门,他就飞起来了。 |
|
2 | 牛郎便从芦苇里跑出来,拿走了那件红色的仙衣。
| 织女回头一看,只见牛郎披着牛皮,挑着一对箩筐,里面各放着一个孩子,在后面赶来了。 |
|
3 | 二小瞅准了那身绿衣裳,蹿过去抓起来就跑。 | 他急忙担起两个孩子,披上牛皮去追织女。 |
|
4 | 老牛四蹄腾空,一会儿来到了天上的玉池。牛郎下车,和织女把织布机抬到车上,织女挎着蚕篮上了车,牛郎也跳上车同织女坐在一起。老牛腾云驾雾,一会儿就到家了。 | 牛郎急忙回家穿用老牛皮做的鞋,一手拉着金哥,一手拉着玉妹,腾空就追。
| 河南南阳 |
5 | 一位叫织女的,因为衣服被拿掉,不能腾空驾云,结果,只好跟着牛郎做妻子。 | 牛郎忙拉了儿女,靠肩上牛皮的法力,腾空赶去。 | 江苏 |
6 | 牛郎骑在牛背上,到天上和织女相会了……结为夫妻。 | 急忙披上牛皮,挑落一担儿女。飞升上天,急急追赶上去,一边追赶,一边喊叫。 | 江苏太仓 |
7 | 牛郎就听信了老牛的话,就去了,偷偷地把一件比较鲜艳的衣服藏起来了。
| 他就跑回去把这个牛皮和牛肋巴找出来,把这两个孩子放到两个框里,让这个牛肋巴担着,站在牛皮上,这牛皮就像一朵云彩一样飘起来,就向织女追过去。 | 山东沂源
|
由此可以看到,牛女神话的两个主要情节都与皮或相当于皮的衣服有关,这一定暗含着某种玄机,是解开牛女神话之谜的关键。为什么牛郎是通过偷衣服(或骑牛)的方式来获得织女做妻子?后来牛郎为什么又通过披(或踩)着牛皮追赶织女?
《小尔雅•广服》云:“治丝曰织。”[②]上古时期织指丝织,麻织品的纺织叫绩,因此,织女的字面意思是指用蚕丝纺织的女人。但神话中织女的原型不会是现实中从事桑蚕纺织的织女,因为现实中的织女解释不了以上有关衣服的谜团。我们不妨将织女的原型指向自然界能纺织的动物。在自然界中,能“纺织”的动物有蜘蛛、蚕虫等,蚂蚱虽然被称为纺织娘,却不能纺织,只是因为它常在野外草丛中发出“轧织、轧织”的声音,犹如织女在纺织,因而被人们取名为“纺织娘”。蚕虫能吐丝、能织茧,又常常被拟人化,称为蚕姑娘、蚕女,因此蚕虫极可能是神话中织女的原型。纺织是女人的事务,能吐丝供纺织之用的蚕便容易被想象为女人,或被想象能变化为女人。《山海经•海外北经》云:“欧丝之野大踵东,一女子跪据树欧丝。”[③]这里便是把蚕比喻为一位女子。《搜神记》有一则故事也把蚕神想像为一个女人:
吴县张成,夜起,忽见一妇人立于宅南角。举手招成曰:“此是君家之蚕室,我即此地之神。明年正月十五,宜作白粥,泛膏于上。”以后年年得大蚕。今之作膏麋像此。[④]
可见,人们所想像的蚕神是一位女子。以被想象为女子的蚕虫作为织女的原型,能很好地解释神话中牛郎为什么要通过窃取衣服来获得织女为妻的问题,这与蚕虫的形状、蜕皮有关。
钟敬文在探讨天鹅处女型故事的文章中说:“我以为鸟兽脱弃羽毛或外皮而变成为人的原始思想,或许由虫类脱蜕的事实做根据而衍绎成功的也未可知。”[⑤]这一猜测极有见地,只是天鹅处女型故事的主角包括天鹅、田螺等多种不同的动物,比较复杂,他未能具体到什么昆虫。就牛郎织女神话而言,则可以具体到蚕的蜕皮现象。
因为蚕丝可以织成衣服,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人们在长期养蚕的过程中,自然会关注蚕的形状与生活习性。从破茧的幼虫到成虫,蚕要经过四次蜕变。幼蚕破茧后,以桑叶为食,几天后,便不吃不动,之后蜕去旧皮,换上新皮,长大一轮。之后又开始吃桑叶,几天后又不吃不动了,再次蜕去旧皮换上新皮,如此反复。有意思的是,蚕虽然是虫子,但它的头却有些怪异,像兽头。有的地方将兽头具体化为马头,因而称蚕为马头娘。
民间文学的内容之一是解释现实中的一些现象,比如鸡为什么一叫太阳就出来,穿山甲为什么有鳞甲,等等。蚕的头像马头,自然是人们编造故事的好材料,蚕马神话便是一则用换皮来解释马头形状的蚕的神话。《仙传拾遗》记载的蚕马神话是这样的:
蚕女者,当高辛氏之世,蜀地未立君长,无所统摄,其人聚族而居,递相侵噬。广汉之墟,有人为邻士掠去已逾年,惟所乘之马犹在。其女思父,语马:“若得父归,吾将嫁汝。”马遂迎父归。乃父不欲践言,马跄嘶不龅。父杀之,曝皮于庖中。女行过其侧,马皮蹶然而起,卷女飞去。旬日见皮栖于桑树之上,女化为蚕,食桑叶,吐丝成茧。[⑥]
《神女传》记载的异文如下:
蚕女者,当高辛帝时,蜀地未立君长,无以统摄,其父为邻所掠去,已逾年,唯所乘之马犹在。女念父隔绝,或废饮食,其母慰抚之,因誓于众曰:“有得父还者,以此女嫁之。”部下之人唯闻其誓,无能致父归者。马闻其言,惊跃振奋,绝其拘绊而去。数日,父乃乘马归。自此马嘶鸣不肯饮龅,父问其故,母以誓众之言白之。父曰:“誓以人而不誓于马,安有人而偶非类乎?”但厚其刍食,马不肯食,每见女出入,辄怒目奋击,如是不一。父怒,射杀之,曝其皮于庭。女行过其侧,马皮蹶然而起,卷女飞去,旬日得皮于桑树之下,女化为蚕,食桑叶,吐丝为茧,以衣被于人间。父母悔恨,念念不已,忽见蚕女乘流云驾此马,侍卫数十人,白天而下,谓父母曰:“太上以我孝能致身,心不忘义,授以九宫仙嫔之任,长生于天矣,无复忆念也!”乃冲虚而去。今家在什邡、绵竹、德阳三县界。每岁祈蚕者四方云集,皆获灵应。宫观诸处塑女子之象,披马皮,谓之“马头娘”,以祈蚕桑焉。[⑦]
这两则异文透露出这样一种观念:马头娘(蚕)是马皮裹住女子变化的。不难想象,故事的早期无非是解释蚕的头为什么像马头,人们用观察到的蚕虫蜕皮现象来加以解释:蚕是要蜕皮的,在蜕皮的过程中,蚕换上了马皮,于是,蚕的头便形似马头了。其故事化便是马皮裹住了蚕虫之后变化为马头形的蚕虫,即“马皮+蚕=马头蚕”。又因蚕常常被人格化为女子,故而演变成马皮裹住女子而变化为马头蚕,即“马皮+女子=马头蚕”。
蚕马神话是解释蚕的形状的原因,很可能是最原始的,之后慢慢发生一些变异。在浙江流传着一则黄牛化蚕的神话,其故事结构与蚕马神话一致。故事情节是这样的:
传说在很早以前,钱塘江北岸有一户富豪人家,家中有一个小姐,自出娘胎十八春,还从来没有走出过房门一步呢。她生得眉清目秀,十分美貌,整天只知道躲在绣楼之上,描龙绣凤,做着女红。
有一天,小姐觉得有些气闷,在贴身丫环的再三劝说下,才和丫环二人一起下了楼,到花园里去游玩了半天工夫。
谁知道从此以后,小姐就觉得自己的身子有些不适意。日子一长,连肚子都有些大起来了。小姐的父亲大吃一惊,请来医生给女儿看病。医生说小姐是有了喜。
啊呀呀,这可怎么了得!父亲心想:女儿长到一十八岁,还从没见她跟哪个陌生的男人来往过,怎么会出这种事的呢? 就把那丫环叫了来,再三盘问,问到后来,丫环说:“小姐确实从来没有和外人来往过,就是那天游花园,看见一头大黄牛。小姐很喜欢它,和它在一起玩了一阵子,难道是……”听到这里,小姐的父亲早已火冒三丈,哪里还有心思再听下去!当场派人到花园去,把大黄牛活活杀死,剥下一张皮,晾在花园的一棵大树上。
过了两天,小姐知道了,心里十分难过,正在自己房里伤心哩。突然,天空中刮起了一股龙卷风,先把牛皮卷了起来,接着又把小姐也裹了进去,一眨眼工夫就飞得无影无踪了。
小姐的父亲得到这个消息,连忙派人四出寻找小姐的下落。东寻西找,最后终于在一棵大树上找到了那张牛皮。
派出去的人把牛皮带回来,交给主人。大家打开牛皮一看,只见里面有许许多多黑油油的小虫子,在蠕蠕爬动着。大家说:“也许这就是小姐变的吧?”
小姐的母亲心疼死了,就把这些小虫子收集起来,放在一只竹匾里喂养。又从当初发现牛皮的那棵大树上采来许多树叶,这就是后来的桑叶,拿给它们吃。慢慢地,黑虫子就变成了白色的蚕了,最后结成茧。[⑧]
比照蚕马神话,这一故事可称之为蚕牛神话。在故事中,牛替代了马,情节依然类似蚕马神话。不难看出,在进一步演变出的牛郎织女神话中,牛郎靠牛皮来追赶织女的情节正是从这一神话中牛皮卷走女子的情节演变而来的,“织女”这一名称也透露出她的原型是蚕。蚕牛神话可视为蚕马神话向牛女神话演变的中间环节。这一神话也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牛与女结合、怀孕,没有受到大的阻碍,相当于牛女神话中织女被偷了衣服之后与牛郎的结合、生子;第二部分虽然牛与女子也结合了,但已经带有了悲剧色彩,最关键的是,无论是蚕牛神话还是后来的牛郎织女神话,获得女子的方式都是通过牛皮。蚕牛神话里的女子显然是蚕的化身,而牛女神话里的织女也不难看出其蚕的原型。至此,我们明白了为什么牛郎织女神话中牛郎为什么要踩着牛皮追赶织女了,原来,织女失去衣服意味着蚕蜕去旧皮,而牛郎踩着牛皮追赶织女意味着用牛皮换上蚕皮,完成整个蜕皮的“异化”过程。
二 从“五彩皮”到“乌鹊桥”
“鹊桥相会”一词众人皆知,说的是牛郎与织女被河汉隔开后,每年七月七日,乌鹊搭桥,牛郎织女踩着鹊桥相会。在乌鹊搭桥的浪漫表面背后,人们一直在纠结一个问题,“乌鹊”是乌鸦与喜鹊的合称还是单指喜鹊?
这一问题的产生,是因为文献中也有称“鹊桥”为“乌鹊桥”的不同记载,比如唐代诗人宋之问的《明河篇》中写道:“鸳鸯机上疏萤度,乌鹊桥边一雁飞。雁飞萤度愁难歇,坐见明河渐微没……更将织女支机石,还访成都卖卜人。”[⑨]关于乌鹊是指乌鸦和喜鹊的合称还是单指黑色的喜鹊,学者们有不同的观点。大多认为单指喜鹊,乌只是指喜鹊羽毛的颜色。宋代罗愿《尔雅翼》卷十三中也有乌鹊为梁的记载:“相传是日河鼓与织女会于汉东,役乌鹊为梁以渡,故毛皆脱去。”这里使用了“乌鹊”,但指的只是喜鹊,因为后文解释了乌鹊脱毛的原因是因为搭桥被踩秃的,这是单指喜鹊而言,乌鸦没有秃头的现象。宣炳善力主“乌鹊”指乌鸦与喜鹊,因为在民间除了喜鹊填河之外,还有乌鸦填河的说法。[⑩]不过,如果乌鹊是乌鸦与喜鹊的合称,就应该是乌鸦与喜鹊同时搭桥,但是目前找不到乌鸦与喜鹊同时搭桥的文本,要么单说喜鹊搭桥,要么单说乌鸦搭桥,
其实,“乌鹊”极可能只是“五彩”讹误所致。牛女神话的结构关键点在于皮的互换,织女失去衣服意味着蚕虫失去蚕皮,牛郎踩着牛皮追赶织女意味着通过换皮而达到获得织女的目的。牛郎踩着牛皮就相当于踩着桥,而这张皮的颜色是五彩的,因为蚕虫是五彩的。说蚕虫的颜色是五彩的,并非指单只蚕的颜色,而是指蚕虫有不同颜色。蚕大多是浅白色的,同时也有紫、红、绿等其他颜色。晋干宝《搜神记》记载:
园客者,济阴人也。貌美,邑人多欲妻之,客终不娶。尝种五色香草,积数十年,服食其实。忽有五色神蛾,止香草之上。客收而荐之以布,生桑蚕焉。至蚕时,有神女夜至,助客养蚕。亦以香草食蚕,得茧百二十头,大如翁。每一茧,缫六七日乃尽。缫讫,女与客俱仙去,莫知所如。[11]
这则故事是关于蚕神助人养蚕,文中渲染了蚕的五色特点,说是一只五色的蛾子生出了桑蚕。致使五彩蛾子过来的原因,是园客种五色的香草,并不断服用。这个故事的蛾被说成五色神蛾,与盘瓠神话中的盘瓠被说成五彩是一致的。
盘瓠神话的故事情节与蚕马神话基本一致,也是“许诺——悔婚——结合”的情节结构,是蚕马神话中马被犬替代的结果,其故事主角犬依然留有蚕的五彩痕迹。盘瓠神话描述了盘瓠是茧一般大的金虫变来的,而且这只狗“其文五色”。不仅如此,其后裔也好五色衣服,即“盘瓠死后,自相配偶,因为夫妻。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12]明末屈大均《广东新语》云:“槃瓠毛五彩。故今傜姎徒衣服斑斓。”[13]清朝魏祝亭《两粤瑶俗记》也记载:“衣则男女皆涑五色缕织之。若贸汉纯素及间色布,亦必绣刺五彩。以槃瓠毛五彩故也。”[14]现实中的狗有黄的,黑的,白的,黑白相间的,但没有五色相杂的,这里强调盘瓠是五色的,又是“大如茧”的虫子变来的,他的后裔又好五色衣服,显然是因为蚕虫的五彩特点所致。同样作为蚕马神话变异的牛女神话,也可能与盘瓠神话一样,那张神奇的牛皮,在早期也应该受到蚕五彩之说的影响,如盘瓠(狗)的皮毛一样是五彩的。
瑶族盛传盘瓠神话,认为盘瓠是其祖先。盘瓠的皮毛是五彩的,在瑶族所流传的牛女神话异文《五彩带》中,男女相会靠的正是一条五彩的带子,这可视为五彩皮演变到乌鹊桥的中间环节。瑶族的《五彩带》[15]故事梗概是这样的:有一名瑶族青年小伙叫阿古。他早年失去父母,凭着自己勤劳的双手,用父母遗留下来的一把锄头和一把钩刀,在荒凉的瑶山上开田锄地,经过多年的辛苦劳动,开垦出一块肥沃的良田。秋天,谷子熟了,他一个人在田里收割。一天,七只天鹅飞来,脱下翅膀,变成七位美丽的姑娘,她们告诉阿古,她们是玉皇大帝的女儿,是来帮助他收割的。最小的姑娘在收割的过程中爱上了勤劳的阿古,让阿古把她的翅膀藏了起来,借口翅膀不见了,让姐姐们先飞回天宫,自己留在了人间,与阿古成了夫妻。玉皇大帝知道了之后十分生气,派雷公去催七仙女回天上来,七仙女借口翅膀不见了,拒绝回去。后来这个借口被雷公识破,七仙女只好飞回天上。回天上之前她告诉阿古,说等到七月七日,让他与儿子到后村的山脚下,她会放下一条五色彩带,把他们拉上去。等到那一天,阿古与儿子一起按照七仙女的嘱咐,抓住五色彩带上到了天宫,与七仙女团聚了。玉皇大帝痛恨阿古,几次设计陷害他。在七仙女的帮助下,阿古才逃过陷害。玉皇大帝见害不死阿古,便将他们的儿子从天上推下到人间。阿古和七仙女失去了儿子,心里又悲又恨,常常难过得泪流满面,泪水变成雨点,化作五彩带,放下人间,盼望儿子能抓住五彩带爬上天去。
从这个神话文本不难看到,阿古与七仙女相会的五彩带其功能相当于其他文本的乌鹊桥。瑶族盛传盘瓠神话,我们可猜测,这根五彩带可能来源于盘瓠的五彩狗皮的变异,在《五彩带》神话的早期,也可能存在着阿古踩着五彩皮追仙女的情节,后来这五彩皮才演变为五彩带。中原牛女神话的早期文本,也很可能存在着把牛郎踩着的牛皮说成是五彩的。五彩皮演变为五彩带,五彩带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雨后的彩虹桥,正如《五彩带》开头时所描述的:“每当雨过天晴,天空便出现一条红的、黄的、蓝的、橙的、青的五种颜色的彩带,把山峰映照得五彩缤纷,格外美丽。这五彩带是怎样来的呢?原来这里有一个动人的传说。”[16]这为五彩桥最后讹误为乌鹊桥提供了可能。
这种演变在语言上也是可能的。“五”“乌”两字上古音极为接近,“鹊”与“彩”上古音声母相同,韵母相近,也极易混同。以下是高本汉、王力、李方桂三人对这四个字的上古音构拟:
五 乌 鹊 彩
ŋo ʔo ts'i ̯ak ts'əg 高本汉
ŋa a tshia tshə 王力
ŋagx ʔag tshjak tshəgx 李方桂
由此我们可以猜测,“乌鹊”桥是由“五彩”桥讹误而来,而“五彩桥”又来源于五彩皮。一开始,蚕马神话只是用蚕蜕皮解释蚕的头为什么像马头。一旦蚕被拟人化了之后,故事便成了人兽婚了,便要添加一点曲折的情节来,皮是通过“飞起来卷走”的暴力方式获得女子的。当牛演化为人(牛郎)之后,人便是通过踩着五彩皮来追赶女子,或者通过拉着五彩带与女子相会。五彩带与彩虹桥结合,演变出五彩桥,最后才发展出踩着乌鹊桥相会的情节。
三 两组牛、女星的转换
如果说牛女神话来源于蚕蜕皮这一自然现象,那么,牛女神话又是怎样从地上转到了天上呢?这得从天上的星象说起。
现在我们一说到牛郎星与织女星,就想到那是被银河隔开的两颗星,[17]其实,与牛女神话相关的星有两组,第一组是北方七宿中的牛(牵牛)、女(婺女或须女)二宿,第二组才是目前我们所说的位于银河两岸的牛郎星与织女星。牛郎星与织女星原来与牛女神话无关,从它们名称的混乱多变就可得到证明。在《山海经》中,它们分别被记为槃木与跂踵,后来才取代了北方七宿中的牛、女。是北方七宿中的牛、女二宿将蚕牛神话引向了天空,又由于故事情节的演变,即乌鹊桥的出现,才使槃木星与跂踵星逐渐代替了牛、女二宿的角色。下面详细分析这一转变。
蚕马神话演变成了蚕牛神话之后,便附会到北方七宿的牛、女二宿。女宿又名须女或婺女,须,指根须状、线的物体,与蚕丝吻合。婺女,或许指务工劳作的女人。须女或婺女的得名,当与它出现的时间有关,《礼记•月令》云:“孟夏之月,日在毕,昏翼中,旦婺女中。”[18]意思是说,农历四月(四月、月、六月分别为孟夏、仲夏、季夏)的时候,黎明时可以看见婺女星出现在南天正中。春夏之交,正是养蚕的好时节,《礼记•月令》云:“季春之月,日在胃,昏七星中,旦牵牛中……是月也,是月也,命野虞无伐桑柘。鸣鸠拂其羽,戴胜降于桑,具曲植蘧筐,后妃齐戒,亲东乡躬桑,禁妇女毋观,省妇使,以劝蚕事。蚕事既登,分茧称丝效功,以共郊庙之服,无有敢惰。 ”[19]按理说,牵牛出现的时候应讲述用牺牲祭祀的,这里却讲桑蚕之事,可能是《礼记》成书时牛、女星宿出现在南正天的时节已出现偏差,但这两宿相邻,误差不大。女宿的出现表明蚕事时节的到来,因而将它称为须女,即能吐丝的蚕女,或者称为婺女,即务工的女人。既然天上的须女就是蚕女,那么地上蚕女与牛的神话被附会到夜空中的牛、女二宿,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
在牛女神话一开始被附会到牛、女二宿的时候,尚未与目前所说的牛郎星与织女星发生关系。《山海经》之《海经》是对星相的隐晦描写,《海外北经》与《大荒北经》是同一性质的两个版本,都是对北方星宿的描述,其中就包括了对牛、女两宿,以及后期所谓的牛郎星、织女星的描述。[20]《海外北经》有以下几个句子:
拘缨之国在其东,一手把缨。一曰利缨之国。
寻木长千里,在拘缨南,生河上西北。
跂踵国在拘缨东,其为人大,两足亦大。一曰大踵。
欧丝之野大踵东,一女子跪据树欧丝。
三桑无枝,在欧丝东,其木长百仞,无枝。[21]
《大荒北经》有与其对应的描述:
有槃木千里。
有人名曰大人。有大人之国,厘姓,黍食。
有虫,兽首蛇身,名曰琴虫。
有三桑无枝。[22]
除了“拘缨之国”在《大荒北经》中没有找到对应的句子外,其他的“寻木”、“跂踵”、“欧丝之野”、“三桑无枝”分别对应“槃木”、“大人之国”、“琴虫”、“三桑无枝”。结合北方夜空的星象,我们能大致知道这些隐晦描述的所指。
拘缨之国指牵牛星宿,缨是牛鼻子上的绳索,“一手把缨”正好是牵牛的形象。
槃木(或寻木)是指扁担星。扁担星由三颗排成一线的星组成。槃木可理解为爿木,是指劈成片的木头,也就是指三星相连的扁担星。这三颗星十分显眼,像一根扁担横在银河的边上,因而《大荒北经》说“有槃木千里”,而《海外北经》则说“寻木长千里,在拘缨南,生河上西北。”这个“河”乃是指天上的银河。
跂踵国(大人之国)指目前我们所说的织女星。织女星非常亮,无论是《大荒北经》还是《海外北经》都将它形象地称为大人。形状上它由三颗星组成一个三角形,像两条叉开的脚,因而又叫跂踵星。《诗经•大东》在描写织女星的时候依然透露出了跂踵的形象:“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23]这里的“跂彼织女”可以翻译成“那个叉开脚的织女”,正好与跂踵星的名称吻合。
欧丝之野(琴虫)指的是须女星,即四颗星组成的女宿。《海外北经》的描写已经人格化了,是一女子在树旁欧(呕)丝,而《大荒北经》则是对蚕虫的直接描写,即“兽首蛇身”。《大荒北经》只说蚕的头像兽类的头,并未像蚕马神话这样具体到马头,像盘瓠神话那样具体到狗头。
三桑无枝在欧丝之野(琴虫)的旁边,大概是把几颗星想像为桑树,为蚕虫所食用。具体指哪几颗星,不得而知。
从以上分析可以知道,《大荒经》和《海外经》成书的时候,牛、女依然是北方七宿中的牵牛与须女,槃木星(俗称扁担星)、跂踵星尚未演化为牛郎星、织女星。
另外,文献对牵牛星、织女星位置的混乱记载,也反映了牛、女二宿与槃木星、跂踵星有一个转换过程。杜甫的诗《牵牛织女》前两句是:“牵牛出河西,织女处其东。”这与目前牛郎星、织女星的实际位置正好相反。是杜甫错了吗?不是,在其他文献中也有牵牛在西,织女在东的记载。郑文光是这样解释这一倒错的:“目前织女在河鼓[24]西,不符合牛、女的顺序,据计算,公元前2400年,河鼓在织女西。”[25]其实,这与星星位置的变动无关,而是由于星象所指发生了转移。当牛、女指的是北方七宿中的牵牛、须女时,是女在东,牛在西;当牛、女指的是银河两岸的槃木星与跂踵星时,则是女在西,牛在东。
那么,是什么原因致使槃木星(俗称扁担星)、跂踵星代替了牵牛、须女二宿?是鹊桥的出现。
在由皮演变到桥之前,故事无需河的出现,这时的牛、女二星依然是北方七宿中的牛、女,一旦出现了桥,便需要一条河与之搭配。恰恰天上又有天河,致使牛、女二星的实指发
生了变化,被移到了天河两岸之槃木星与跂踵星。槃木星被说成了牛郎星或牵牛星,甚至河鼓星(河鼓是“黄牯”的讹误),而跂踵星被说成了织女星。
因为蚕马神话在流传中不仅变异为蚕牛神话,还变异为蚕犬神话(即盘瓠神话),所以扁担星不仅被说成牵牛星,还被说成饲犬星。[26]这一说法在中国已经失传,但在日本还有保留。柳田国男在《犬饲七夕谭》一文中把牵牛星叫饲犬星[27],日本古代还有一个叫《养犬星与七夕星》的故事,说是一个小伙子带着犬去开荒,看见仙女在湖中洗澡,衣服挂在树上,故取之。仙女无法离去,与他成亲并生有一子。婚后七年孩子六岁时,织女发现衣服披而飞去。小伙子每天望着星空叹息不止。这时邻居一老人告诉他,只要一千双草鞋埋在瓜秧下面,瓜秧可高达上天,人便可攀登上去。小伙子编到九百九十九双时便把草鞋埋下。当秧长高后,小伙子携子带犬爬了上去。可是还差一双草鞋远怎么也够不着,于是他先把犬举上去,自己再拉着犬尾巴爬上去。这时织女正在织布,小伙子从秧上摘下一个瓜送给她。谁知瓜一切开,瓜汁流出变成一条天河,又将夫妻隔开,那个小伙子就是对岸的养犬星,他们每年七月七日才能见一面。[28]
综上所述,蚕虫蜕皮是牛郎织女神话的原型。蚕与纺织关系密切,人们把蚕比喻为织女。织女衣服被牛郎偷去,以及牛郎踩着牛皮追赶织女,构成了蚕蜕皮的“异化”过程。牛郎织女踩着乌鹊桥相会,来源于牛郎踩着牛皮去与织女相会,“乌鹊”为“五彩”的讹误。牛女神话有一个附会到天上星象的过程。
作者简介:吴晓东,男,原籍湖南凤凰,苗族,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秘书长。
本文首发于《民族文学研究》2016年第2期
[①]宣炳善:《牛郎织女》,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1年,第47-74页。
[②]杨琳:《小尔雅今注》,北京:汉语大辞典出版社,2002年,第185页。
[③]袁珂:《山海经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96年,第290页。
[④]干宝著,黄涤明译注《搜神记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24页。
[⑤]钟敬文:《钟敬文民间文学论集》下册,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第64页。
[⑥]杜光庭:《仙传拾遗》,转引自郭声波著《四川历史农业地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第336页
[⑦]蒋猷龙编著《浙江认知的中国蚕丝业文化》,杭州:西冷印社出版社,2007年,第130页。
[⑧]蒋猷龙编著:《浙江认知的中国蚕丝业文化》,西冷印社出版印社出版2007 年版,第 130 页。
[⑨]周啸天:《唐诗鉴赏辞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92页。
[⑩]宣炳善:《牛郎织女》,第124页。
[11]干宝著,黄涤明译注《搜神记全译》,第35页。
[12]干宝著,黄涤明译注《搜神记全译》,第382页。
[13]屈大均:《广东新语》,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238页。
[14]钟敬文:《钟敬文民间文学论集》下册,第124页。
[15]陆文祥编《瑶族民间故事选》,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22-330页。
[16]陆文祥编《瑶族民间故事选》,第322页。
[17]也可以说是两组星,牛郎星既指相连的三颗星,也指这相连的三颗星的中间那颗。
[18]陈澔:《礼记集说》,北京:中国书店,1994年,第136页。
[19]陈澔:《礼记集说》,第133、135页。
[20]参见吴晓东《<山海经>语境重建与神话解读》第七章第三节之“牛郎、织女与拘缨、跂踵之国”。
[21]袁珂:《山海经校注》,第258-291页。
[22]袁珂:《山海经校注》,第478-482页。
[23]《诗经》(下),北京:长城出版社,1999年,第376页。
[24]这里的“河鼓”是牵牛星的另一名称。
[25]郑文光:《中国天文学源流》,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年,第77页。
[26]因为槃木星也被说成是犬星,才导致了盘瓠神话中的狗称为盘瓠。“盘瓠”在其他文本中也记为“槃瓠”,可能是从“槃木”讹误而来。
[27]小男一郎:《中国的神话传说与古小说》,孙昌武译,中华书局,2006年,第6页。
[28]于长敏:《日本牛郎织女传说与中国原型的比较》,载于钟敬文等著《名家谈牛郎织女》,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