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神话何为:神圣叙事的传承与阐释》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06-10-07  作者:吕微、施爱东、晓 满



作者:吕微 著
ISBN:7-80149-627-2/B·111
出版时间:2001-12-01 9:22:52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简介

本书是一部研究神话传承与阐释的专题著作。作者运用形式分细雨象征分析的理论方法讨论了一例个案——世界性洪水神话的中国生成形式及其变体,借助现代民间文学研究中使用最为频繁的概念——母题、功能、类型、原型作为洪水神话的解析工具,指出上述概念的有效性和有限性、提出了适合神话叙事研究的修正性范畴与命题——“功能性母题”和“原型的类型化”,并在具体的逻辑—实证研究中予以检验。

作者提出“洪水神话的深层象征结构是母体生育过程之投射”的假说,认为红水神话为中古以后本土地方性洪水传说的流传,以及在叙事层面接纳南亚次大陆的同类型故事奠定了深层结构的象征基础。作者认为,神话传承的历史就是深化被不断阐释的历史,阐释发生在不同的层面(结构和意向等),并导致了神话叙事的体裁演变(传说化、故事化甚至论理化)和功能分化;或者继续作为意识形态的权力话语、或者使主体获得了虚构和想象的权利。

在指出古老神话(即神圣叙事——真实性信仰之最高形式)的现代命运(其中之一为神话叙事的论理化)以后,作者暗示了现代神话学之“后现代”转换的可能方向。

目录

绪言
第一章 方法:“用不可见的现实解说可见的现象”
一 概念与命题:“功能性母题”与“原型的类型化”
二 假说:“洪水创始故事的深层象征结构
第二章 鲧、禹神话:口头传说与权力话语
一 原型构拟的理论前提
二 口传文本与载籍文本
三 鲧禹造地的“伟大叙事”:社祀的“理论”依据
第三章 息壤:农业文化的意识形态符号
一 息壤:肥沃的土壤
二 大地的黑土模型
三 神赐的黑色粪肥
四 “神粪至上”的农耕意识形态
附:“昆仑”语义释源
一 地理学的困境
二 能旋转的昆仑山
三 不死的浑沌
四 “河出昆仑”新解
第四章 农耕文化语境中的“送穷”习俗与“如愿”故事
一 水与土
二 止水与扫晴
三 送穷土
四 逐贫与迎富
五 打灰堆
六 扫除创世之灰
第五章 “本草”药物疗法中的神话原型、地方知识与民俗模式——《本草纲目》:神话“叙事”的“论理”转变
一 神话叙事与论理知识
二 器部之剂的“文化药性”
三 土部之剂与年节“弃物”
四 神话阐释的话语重建
第六章 禹治水、求如愿与龙女报恩——从神话、传说到故事:民间叙事的题材结构与体裁功能
一 “龙女报恩”故事类型的确认
二 本土“如愿”传说与印度“龙女”故事的相关性
三 “欧明—如愿”传说的本土神话原型:潜水的大禹
四 从神话、传说到狭义故事:文学叙事的功能演变
五 对历史性方法论的反思
第七章 楚地帛书、敦煌残卷与佛教伪经中的伏羲女娲故事
一 人类学的问题
二 先秦、两汉文献中伏羲、女娲的关系
三 佛典之影响与伏羲、女娲故事的转变
四 历史学的回应
第八章 魔法神灵的道德转化——赵公明与黑神的故事
一 汉族财神的域外背景
二 历史文献中的赵公明
三 大黑天的故事:从佛典到市民小说
四 玄坛爷的故事:从佛经到口头传说
五 西南地区的黑神崇拜
六 以黑为善:思想的中、印“文化间性”
结 语:“黑色”的意义——神话究竟是什么?
一 “黑色”语义的现代性逻辑
二 神话:真实的最高形式
参考书目
后 记


作者简介:
吕微 1952年生,山东莱芜人。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民间文学研究室主任;中国民俗学会理事。 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神话史、民间文学史。 合作承担、参与主持多项国家、院级研究项目,发表民间文学、神话学、学术史研究论文数十篇,已出版《中华民间文学史》(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合著)、《隐喻世界的来访者──中国民间财神信仰》、《神话何为--神圣叙事的传承与阐释》等专著,目前正在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项目《中国民间文学史》(多卷本)的研究与写作。

·书评两则·

 


吕微的《神话何为》

施爱东

  吕微是民间文艺学家中的哲学家。哲学最突出的特点是思辨,思辨性文字大多佶屈聱牙。《神话何为》在吕微的诸多著述中算是最深入浅出的了。思辨着、对话中的吕微往往要扮演许多不同的角色:
  1.提问者。吕微总是不断地提问,对别人提问,也对自己提问,在别人以为没有问题的地方提问,对每一个细节穷追不舍。吕微乐此不疲,他认为“始终保持自我反思的态度是研究者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
  2.学术代理。吕微要代理普罗普、代理荣格、代理闻一多、代理顾颉刚……代理整个学术界对每一个问题发表各种各样的意见。
  3.答辩人。吕微同样要对这些问题做出自己的解答。但是,所有答案都可能受到反思着的吕微的再次拷问。
  4.法官。按照民间文学的逻辑,提出问题即“缺乏”,解决问题即“缺乏的结束”。如何结束众声喧哗的对话与争辩,给出令人满意的答复,是法官的职责。
  这种穿越时空的学术对话无形中呈现出一种富于学术史意义的效果:“本书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是以个人研究的形式再次重复了学科发展的历史进程。”从这个意义上说,追随吕微的思想进程与写作进程,我们完全可以把本书当成一本“学术研究的指导教材”来进入阅读。“授人以渔”当然比“授人以鱼”更加重要。

(原载《民俗研究》2006年第2期)
 

 


 

《神话何为──神圣叙事的传承与阐释》简评

【作者】晓 满

在一个文本当中,象征和意义存在于哪个层面?借用索绪尔的话说,是存在于深怪的语言结构层面还是存在于表层的言语叙述结构层面?一直是学者们争论不休的问题。具体就神话等叙事文本来说,列维-斯特劳斯就坚持认为,神话不依赖民族语言(即索绪尔所说的言语),神话故事的结构本身就是意义的呈现。因而神话是超越民族语言、民族文化的意义载体。但更多的学者与列维-斯特劳斯不同,他们还是借助民族性、文化性的语言(言语)来讨论叙事文本的意义问题,尽管他们也企图从中发现具有普遍性的意义。于是,问题就出来了,通过文化性和民族性的文学文本我们究竟能够得到什么?是普遍性的知识还是仅仅是地方性知识?这个问题似乎也在困扰着本书的作者,并力图从中劈开一条出路,作者指出:意义不仅存在于文本的普遍结构层面,同时存在于文本的地方叙事层面。于是,意义分析的工作就必须时时往返于文本的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之间,以求得二者之间的相互阐释。

但是,本书的作者通过发掘神话表层叙述的深层结构——神话原型,似乎又不仅仅是方法论的试验,通过将发掘出的文学原型与当下的文学叙述相对比,从而使文本呈现出自身的历时性深度。也就是说,通过发掘文本的历史上的原型以显现文学的当下文本如何重组和重构原型文本的具体途径和方式。在本书作者看来,这种重组和重构就是文本的传承与阐释,阐释的目的正在于使主体借助于传统而获得当下的话语权力。

本书是一部研究神话传承与阐释的专题著作。作者运用形式分析与象征的理论方法讨论了一例个案--世界性洪水神话的中国生成形成及其变体,借助现代民间文学研究中使用最为频繁的概念--母题、功能、类型、原型作为洪水神话的解析工具,指出上述概念的有效性和有限性,提出了适合神话叙事研究的修正性范畴与命题--“功能性母题”和“原型的类型化”,并在具体的逻辑-实证研究中予以检验。

作者提出“洪水神话的深层象征结构是母体生育过程之投射”的假说,认为洪水神话为中古以后本土地方性洪水传说的流传,以及在叙事层面接纳南亚次大陆的同类型故事奠定了深层结构的象征基础。作者认为,神话传承历史就是神话被不断阐释的历史,阐释发生在不同的层面(结构和意象等),并导致了神话叙事的体裁演变(传说化、故事化甚至伦理化)和功能分化,或者继续作为意识形态的权力话语,或者使主体获得了虚构和想象的权利。

在指出古老神话(即神圣叙事--真实性信仰之最高形式)的现代命运(其中之一为神话叙事的伦理化)以后,作者暗示了现代神话学之“后现代”转换的可能方向。

《神话何为—神圣叙事的传承与阐释》,吕微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12月版

转引自中国文学网

 

文章来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