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来自阳光草原的文学情怀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15-01-03  作者:张世超


  由内蒙古文化出版社新近出版的巴·那顺乌日图散文集《来自阳光草原的祝福》、报告文学集《来自阳光草原的报告》,如一缕阳光飘落上我的书桌。

  巴·那顺乌日图是自治区一位用蒙汉双语创作的蒙古族作家,迄今已有20多部文学作品集与学术专著出版。这两部作品集合计93万字,内容丰富多彩,汇集了其近20年散文与报告文学创作精品,包括荣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内蒙古文学创作最高奖“索龙嘎奖”等大奖的作品。

  静坐灯下,细细品读,仿佛畅饮着阳光的语言、沐浴着草原的情怀。巴·那顺乌日图的散文是一路歌唱的语言的溪流。《来自阳光草原的祝福》收入散文百余篇,分为“家园情愫”、“草原之恋”、“民族抒怀”、“文化思虑”、“亲情素描”等11个专辑。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关注生态、民族文化及生命旅程,以委婉而深沉的笔触描绘阳光草原的绮丽景致、风土人情和世事变迁。选入这部散文集的作品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并充满哲思和个性风格。

  巴·那顺乌日图散文语言的独特审美价值有四:一为多彩的情墨;二为纯真的心声;三为天籁的情致;四为清新的意境。我称其为纯绿色语言,如草原上随风摇曳的金莲花,令人观之心迷、品之神荡。作者祖籍为科尔沁草原。沐浴家乡的阳光和雨露,他心中的语言与情怀如家乡的溪流,是那样的亲切、自然和坦荡。他在《科尔沁,我遥远的家园》中说:“科尔沁是我情感中最亮丽、最炽热的部分,当我心力交瘁的时候,一旦想起自己的家园——科尔沁的时候,精神顿时振作起来,心如坚石。”;他在《绿色拥抱通辽城》中写道:“早春的阳光摇醒白音太来这片古老的泥土,一朵朵鲜嫩的树芽睁开了眼睛。”这样的句式与明快清澈的语言,在11个专辑中不胜枚举,这正是他散文语言的独有特色、优势和魅力所在,也是他这部散文集审美价值之亮点所在。

  《来自阳光草原的报告》收入报告文学20篇,既有波澜壮阔的时代大作,也有跌宕起伏的人生实录。巴·那顺乌日图也是自治区著名的新闻人,在报告文学中,他把新闻写作的手法与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站在全局的高度,运用雷达式的思维倾情扫描,围绕主题聚拢新闻现场的一切重要信息,梳理、描述、解释、评价及抒情、分析、议论,把事件与人物揭示与描绘得令读者如临其境,令主人公如在眼前。   

  收入该报告文学集的最典型的代表作为《雪战“1·03”——1814次旅客列车大救援》,长达6万字。该作品记述描写的是2010年1月3日内蒙古集通铁路突遇特大暴风雪,展开一场31个小时惊心动魄的列车大救援的英雄事迹。作者曾冒雪赶赴救援前线,采访了参与救援的各个环节、岗位的人员百余人。作品如一部交响曲,结构宏大、节奏鲜明,情节跌宕起伏,人物生动鲜明,堪称一部令人震撼的时代精品大作。

  该作品人物报告文学占了大多的篇幅,内蒙古草原上的院士、教育家、企业家、书法家、民间艺术家、活佛、警察、农民等多彩人物,都在他的笔下有血有肉、栩栩如生、敞开情怀、感天动地。

  作家要作称职的时代歌者,必须汲取大地的营养,沐浴天籁的阳光,投入纯真的感情,集聚与释放绿色鲜活的灵感和能量。巴·那顺乌日图的这两部作品,就是这样的新成果,置于书桌案头,轻翻书页、脉脉捧读,其阳光的语言、草原的情怀,令我的目光和心头温暖闪亮!
 

 

文章来源:内蒙古日报 2014-12-09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