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闻捷(1923年~1971年),原名赵文节,江苏丹徒人。15岁到武汉参加抗日救亡活动,17岁奔赴延安,后又至新疆、甘肃等地工作、生活,创作了《祖国!光辉的十月》、《河西走廊行》、《天山牧歌》、《复仇的火焰》等作品,真诚地讴歌各族人民在新中国充满希望的生活,被称为新边塞诗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草原上的牧人哟!
爱恋这七月的黄昏;
你听!是谁弹起三弦琴,
歌唱晚霞与牧人的心。
闻捷的这首《晚霞》无意中为自己刻画了一幅肖像,他自己正是这样一个凝听、观察、讴歌天山两麓风光与人情的歌手。
解放战争时期,闻捷作为军报记者参加了解放大西北的战斗,并于1950年3 月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二军进入新疆,任新华社西北总分社采访部主任,在天山南北进行过长期深入的采访。明丽的景色、醇厚的人情、各民族兄弟姐妹信心十足地开创新生活的激情,让闻捷的诗情也抑制不住地洋溢。
1955年,闻捷在《人民文学》上陆续发表了《吐鲁番情歌》、《博斯腾湖滨》、《水兵的心》、《果子沟山谣》、《撒在十字路口的传单》等组诗和叙事诗《哈萨克牧民夜送“千里驹”》。这些作品,除一部分写东南沿海水兵生活和农业合作化运动外,大部分表现的是新疆各兄弟民族的新生活。后来,这些诗歌与作者其他表现新疆风貌的诗作一起结集为《天山牧歌》出版。《天山牧歌》是闻捷的代表作。可以说,闻捷是唱着天山脚下、和硕草原、吐鲁番盆地和博斯腾湖畔“新生活的牧歌”与边疆兄弟民族动人的情歌走上诗坛的。
内地人闻捷,用《天山牧歌》向全国其他地方的人们打开了一幅天山南北多姿多彩的风情画卷,表现了新疆维吾尔、哈萨克、蒙古等各族人民解放后新的生活、精神面貌和理想追求,表达了对边疆各族人民的深情祝福,昂扬着一种蓬勃健康的新生活主人的乐观精神。
从1959年起,闻捷开始发表长篇叙事诗《复仇的火焰》,这是他根据新疆解放初人民解放军胜利平息巴里坤地区乌斯满匪帮大规模武装叛乱的真实事件,创作的一部长达万余行的叙事长诗。用闻捷自己的话说,他是想“通过这首长诗,记载下解放初聚居在巴里坤草原的哈萨克人从怀疑、反对到拥护共产党的历史过程,记载下帝国主义者和民族反动派的幻想和末路”。
《复仇的火焰》结构宏伟,反映了丰富而复杂的历史生活,组织安排了多条相互交织的线索。既有以马克南为代表的帝国主义者和以乌斯满为代表的哈萨克民族败类同各族人民的矛盾, 又有以阿尔布满金为代表的反动头人与穷苦哈萨克牧人之间的矛盾;同时也表现了英、美帝国主义分子之间,以及他们与哈萨克叛乱首领之间的龃龉;在劳动人民和革命队伍内部,也存在着牧人中觉醒者与受骗者之间、干部中正确路线与错误路线之间、革命群众中的先进者与落后者之间的差异等。其中,哈萨克族忠厚长者布鲁巴、勇士巴哈尔的形象让人难以忘怀。
闻捷的诗歌有着生活的质感,绝非走马观花的旅游者所能写出。他作品中体现出来的诱人的边疆多民族风情,雄浑豪放、清新明丽的抒情风格,充满人性力量奔突所体现的动态之美,让人感到一种简单而纯粹的力量。叙事诗本来不是汉族主流文学的特长,从闻捷的叙事长诗里面可以看到哈萨克阿肯弹唱、维吾尔达斯坦、蒙古史诗的印记,可以看出他向兄弟民族文化传统学习与借鉴的真诚态度。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