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茅盾文学奖得主阿来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06-10-12  作者:

 

    阿来,男,藏族,1959年出生于四川西北部阿坝藏区的马尔康县,俗称“四土”,即四个土司统辖之地。毕业于马尔康师范学院,现任成都《科幻世界》杂志主编,1982年开始诗歌创作,80年代中后期转向小说创作。主要作品有诗集《棱磨河》,小说集《旧年的血迹》、《月光下的银匠》,长篇小说《尘埃落定》,长篇散文《大地的阶梯》。

《尘埃落定》简介:

    一个声势显赫的康巴藏族土司,在酒后和汉族太太生了一个傻瓜儿子。这个人人都认定的傻子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却有着超时代的预感和举止,成为土司制度兴衰的见证人。小说故事精彩曲折动人,以饱含激情的笔墨,超然物外的审视目光,展示了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土司制度。

    阿来自述:“很多人写作,是从爱情写起的,失恋或者热恋,都能激励创作灵感,我则相反,结了婚生完孩子不久,我突然想要好好地写点东西,可能是觉得已经把一生中最麻烦的事先解决了,可以开始做最能让自己“心猿意马”的事了。就在外面租了个小房子,那时候我和我爱人都在藏区的学校当老师,每月41块钱,租房也便宜,每月10块,就开始写。《尘埃落定》的故事最早出现在短篇小说《老房子》里,在以后的创作中这个意象一会儿离开一会儿又回来,可能是在写《尘埃落定》时重建历史的能力增强了,就写大了。其实当初我写时并不知道最后会写成什么样,灵感的降临也没那么神,写到三分之一处时我还不知道作品的明天。我只是想,作品究竟会写多长,取决于小说中的人物有意思的时间有多长,而我惟一想做的是在社会文明进步、物质生活日趋丰富的时候,寻找到一种令人回肠荡气的精神,在藏族民间,在怀旧的情绪中,我找到了这种精神。

    《尘埃落定》之前,我写过诗、短篇,《月光里的赢家》、《宝刀》等等,我从来没有将她们放在低于《尘埃落定》的标准上;《尘埃落后》之后,标准还是一个,野心也只有一种,我不能把目光盯在二流水准上,那样的话,不如干脆不写。刚才说到的《老房子》就在《旧年的血迹》中。作家出版社出版“文学新星丛书”,是很有远见的事儿,阿城、刘索拉、莫言、残雪、池莉、马原都是他们瞄准的星,后来名气也果然大。我当时不过是边远的外省青年作家,如果不是周克芹老师力荐,丛书中就不可能有阿来。一本小书,朴素极了,对于我来说,意义重大。这一次再版,仍然保留了周克芹的序言,这是历史的存在,也是我永远的财富。

    从藏区来到成都,我又与都市靠近了一步,成都却还不是北京、上海,不是世界。外省作家,特别是比较年轻的时候,一般都这样关注外界:北京又有了什么动向?某某大作家预备写什么?在一起神聊神侃,聚成外省文人的小圈子,不但不壮大,反而有了局限。等到了解了动静的时候,人家的动作都已完成了。我后来发现,我们“外省作家”不能只看北京、上海等等,与其如此,不如直接望世界,在看世界这一点上,我们与北京一样高,视线也就更好些。”(选自赵忱的《阿来不动声色》一文)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2002:6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