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如何逾越翻译的鸿沟
“中外文学出版翻译研修班”的几点启示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16-09-12  作者:小美

  日前,由文化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2016年中外文学出版翻译研修班”在北京开班。活动期间,近30个国家的50余位从事中国文学翻译及出版的译者、作家及出版人,参与了专家座谈会、作家对话、翻译沙龙等近20场活动,并与20余家中外文学出版机构、图书馆等单位联合开展作品选译,以期更快捷、更准确地寻找到适合国际传播的“中国好作品”。

  在中外文学出版翻译国际专家座谈会上,文化部副部长董伟鼓励与会专家发现和推动更多优秀中国文学作品走向海外,与各国读者分享“中国故事”。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敬泽也希望外国翻译家在“中国之大、中国文学之大”中遇见惊喜,逐渐加深对中国文学的了解。

  无论是分享“中国故事”,还是在“中国之大、中国文学之大”中遇见惊喜,都需要对中国文学生态有基本的了解。其中不容忽视的事实是,中国文学是由中国各民族文学组成的,中国文学花开繁盛的大好局面离不开少数民族文学的繁荣发展。

  当前,与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蓬勃态势相比,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国际影响力仍然有限。除了“中国三大英雄史诗”——藏族的《格萨尔》、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能为国际文学界所熟悉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可谓寥寥,现代作品就更少了。究其原因,文学翻译是一大掣肘。文字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和载体,许多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都是用本民族文字书写的。近年来,为了鼓励母语创作与翻译,涌现出了一些专门的文学奖项,如“朵日纳”蒙古族文学奖、“阿克塞”哈萨克族文学奖等。

  如何让当代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有效地扩大影响力,更好地“走出去”呢?在这方面,“中外文学出版翻译研修班”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示范。

  “中外文学出版翻译研修班”创办于2014年,是有关部门在中外文化互译合作方面协同创新、共同推动中国文化作品“走出去”的务实举措,经过3年摸索,积累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经验。

  一是开办“中外文学出版翻译工作坊”,让中国作品的海外译介“更精准”。“2016年中外文学翻译研修班”安排与会者利用更多时间深入人民文学出版社、中信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等多家出版机构,在方便研修代表掌握中国当代文学创作和出版一手资料的同时,针对各国实际需求,促成研修代表与中国专家共同选译作品。同时,以“中国文化译研网文学出版互译合作平台”等互联网手段为依托,为中外文学出版互译的人才与项目合作搭建“线上+线下”的精准化、常态化、专业化工作平台。

  二是创建“中外畅销书写作翻译营”,让中国主题在海外“生根发芽”。阅读中国文学畅销书,是海外读者认识和理解中国的重要手段。“2016年中外文学出版翻译研修班”特别邀请了一批擅长类型文学、传记、历史、儿童文学等畅销书写作的海内外知名作家参加“中外畅销书写作翻译营”活动,就中国题材在海外形成主题畅销书的可能性展开深入对话和探索,为中国主题作品在海外普及培育土壤,助其生根发芽,枝繁叶茂。

  三是在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设立“翻译咖啡馆”,举办“中外文学出版翻译沙龙”活动。“2016年中外文学出版翻译研修班”开办期间,恰逢2016北京国际书展暨第二十三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举办。因此,“2016年中外文学出版翻译研修班”在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设立“BIBF-CCTSS翻译咖啡馆”,连续举办7场 “中外文学出版翻译沙龙”活动,邀请多个国家驻华使领馆的文化官员与国内优秀译者、出版机构代表交流资讯、畅谈合作,就各国翻译资助项目与政策话题进行深入沟通,为热爱中外文学与出版翻译的人们提供了参与项目翻译、实现翻译梦想的机会。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 2016-08-26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