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新时代少数民族文学生机盎然的新气象
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揭晓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20-08-25  作者:

 

  《文艺报》讯(记者 黄尚恩 李晓晨) 8月23日,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评奖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在京举行,第十二届骏马奖评奖结果在会上揭晓。中国作协主席、第十二届骏马奖评奖委员会名誉主任铁凝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钱小芊出席会议。中国作协副主席、第十二届骏马奖评奖委员会主任吉狄马加讲话。中国作协副主席、第十二届骏马奖纪律监察组组长阎晶明,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第十二届骏马奖评奖委员会副主任邱华栋等出席会议。会议由中国作协副主席、第十二届骏马奖评奖委员会副主任李敬泽主持。

  铁凝向25部获奖作品的作者和5位获奖译者表示真诚祝贺,同时向为本届评奖付出巨大辛劳与智慧的每一个人表示由衷的感谢。铁凝指出,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的评选之年——2020年,恰逢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也恰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时间节点。这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承载着14亿中国人民的热切期盼。每一天,我们都身处让人感奋的现实之中,被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所激励、所振奋。相信广大作家、评论家和文学工作者,在今后的文学实践中会为擦亮灵魂、激发创新活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奉献新的作为。我们绚烂多姿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也会如骏马奔腾,在新时代不断呈现生机盎然的新气象。

  本届评奖的征集工作于2020年3月1日启动,5月31日截止,共有376部作品和20名译者符合参评条件。8月18日,经投票表决产生75部初选作品和13名翻译奖初选译者。最终,评选出25部获奖作品和5名获奖译者。这些参评作品特别是获奖作品鲜明体现了我国少数民族文学事业蓬勃发展的态势,老中青三代作家共同发力,在各类文体、多种语种中都涌现了众多优秀作品。在新时代,少数民族作家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了大量深刻反映现实生活、时代变革和人民主体地位,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文学作品。众多翻译家和少数民族文学工作者孜孜不倦地付出努力,持续推进少数民族文学翻译和交流工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磅礴力量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评委黄平说,此次参评的107部长篇小说较为全面地呈现了少数民族文学过去4年的基本创作面貌,有的作品聚焦新时代的现实面貌与社会发展,有的作品侧重于表现本民族的精神世界与文化生活。综合来看,本届参评的长篇小说题材丰富,艺术手法多样,代表着近年来少数民族长篇小说创作的思想与艺术成就。经过评委们的仔细阅读、讨论交流和四轮投票,选出了4部汉文和1部朝鲜文长篇小说。其中,冯良的《西南边》以20世纪50年代凉山彝区平叛为背景,在外部世界与彝族社会的互动中,铺陈开一幅彝族社会变迁的历史画卷,是西南边地小说传统的最新收获,也是一部带有现代史品格的史诗性长篇小说。海伦纳的《青色蒙古》立足于蒙古族优秀文化传统,浓缩科尔沁蒙古社会近百年的历史沧桑,以富于氤氲的诗意抒写出蒙古族人民的心灵底色。红日结合自己驻村扶贫的经历,在小说《驻村笔记》中以面向现实的文学品格,以经过充分艺术思考的笔记形式,细腻翔实、准确生动地表现精准扶贫场景,颇具典型性地表现少数民族地区打响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意义。梅卓的《神授·魔岭记》讲述了一位纯真的藏族少年如何成为一名神授艺人的传奇故事,多条叙事线索细密交织,轻盈魔幻,深刻展现出藏族文化的悠久与神奇。

  评委刘大先谈到,此次参评的57部中短篇小说集涵盖了16个少数民族,其中有6部是少数民族文字作品。这些作品以现实主义创作为主,同时也体现了题材与风格的多样性。最终,4部汉文小说集和1部藏文小说集获奖。其中,海勒根那的《骑马周游世界》复现了蒙古高原上的草场与荒滩、森林与盐湖、骏马与牧人,营造出一个充满激情与沉思的世界。小说笔法成熟,结构浑然天成,语言洋溢着浓郁的民族特质。李约热的《人间消息》虚构了八桂大地上的野马镇,采取了主观参与和散点透视相结合的叙述,展现了底层民众的生存实态与感觉结构,风格简约而内蕴深远,饱含着冷静情感中的悲悯与同情。吕翼的《马嘶》以金江彝族山区为背景,对其历史故事、当下现实以及自然风光、民情风俗等方面作了生动描绘,真切地反映了多民族同胞的生活面貌及其纯朴、善良、坚韧的精神风貌,结构清晰,人物形象鲜明,语言富有韵味。苏兰朵的《白熊》题材多样,既有在历史与现实中进行身份追寻与自我救赎的主题,也有对现代都市男女的情感描写,有些篇章用软科幻的形式进行探索,显示出其对技法的追求。

  评委卓玛认为,此次参评的30余部报告文学作品大多聚焦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保护以及教育、军事等各类主题,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新时代各族人民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生动图景。在获奖的5部报告文学作品中,阿克鸠射的《悬崖村》生动书写四川昭觉县阿土勒尔村的过去与未来,展现了“悬崖村”藤梯变钢梯、通电和网络、教育和经济同步发展的巨大成就。作品中包含着丰富的彝族历史文化,把村民集体群像刻画得生动丰满、深情隽永。段平的《宋文骢——从游击队员到歼10之父》以严谨的创作态度讴歌了宋文骢院士的爱国情怀和科学精神。刘国强的《罗布泊新歌》以“起承转合”的结构方式书写“时代楷模”李守江团队拼搏奋斗、力克重重困难,在罗布泊无人区建成钾盐工厂,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动人事迹。田天、田苹的《父亲原本是英雄》以生动的细节讲述“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时代楷模”张富清尘封功绩、淡泊名利的感人事迹。王华的《海雀,海雀》以朴素俭省的文字讲述“时代楷模”文朝荣带领村民退耕还林、强化教育、共同富裕奔小康的生动故事,将基层共产党员和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传达得淋漓尽致。总体来看,这些报告文学作品彰显了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刻画了一批血肉丰满、个性鲜活的人物形象。

  评委冉冉说,此次参评的近百部诗集涵盖28个民族的诗人诗作,包括87部汉语诗集和9部少数民族文字诗集。其中,青年诗人的作品占据一半以上的比例,这体现了少数民族诗歌创作代代相继的可喜局面。从这些作品中,我们不仅读到了各民族同胞的多彩生活,也领略了他们丰富的精神图景,以及各民族的悠久历史文化和独特民俗风情。在获奖的5部诗集中,冯娜的《无数灯火选中的夜》不仅有对文化的深度思考和挖掘,还有对生命的悲悯和探寻,优雅智性,语言凝练准确。马占祥的《西北辞》得益于西北大地的秘密馈赠,体现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独特的民族神韵,笔墨安详从容,语言素朴深情。扎西才让的《桑多镇》以构建的“桑多镇”这一文化地理,容纳了诗人对于天地万物、社会人生的丰富思考,其间的人、事、物脉络清晰、丰满动人,意象和语言充满神性色彩。张远伦的《逆风歌》根植于民族记忆与乡村经验,既有对日常细节的敏锐捕捉、对自然万物的体恤关注,也有对世道人心的精到刻写,更有对文化根脉的执拗坚守和对精神世界的终极追寻。此外,获奖的蒙古文诗集和其他10部入围作品也从不同面向展示了不同民族的独特气质和文化魅力,展现了少数民族诗歌欣欣向荣的繁荣局面。(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新时代少数民族文学生机盎然的新气象》)

  在评委杨彬看来,这次获奖的散文作品题材广泛,内涵丰厚,艺术成熟。阿微木依萝的《檐上的月亮》以极富直觉性的白描叙述,用充满灵性的文字描写和歌颂故乡的亲人和友人,书写大凉山这片诗意大地带给人们的恩泽,笔墨中饱含作者对大地的深情。朝颜的《陪审员手记》通过“陪审员”的独特视角,将当下时代的世情百态和世道人心悉纳笔底,其中既有冷静睿智的人性剖析,又有温厚仁慈的体恤之言,在理性和感性间搭建起自由的通途,呈现出具有高度辨识度的叙事语调。李达伟的《大河》描述怒江这条大河的四季变化与命运变迁,在作家笔下,大河成了一个抽象的文化符号,是生活在怒江两岸的多民族历史命运和现实生活的隐喻和象征。莫景春的《被风吹过的村庄》对时代主题热烈响应、全情投入,描绘在全民奔小康的新时代中毛南族人民的精神风貌和美好生活,文字饱满、温暖、明亮,充盈着向真向善的力量。徐晓华的《那条叫清江的河》以儿子的视角描写土家族的母亲河清江,歌颂土家族儿女身居山区、胸怀祖国,和汉、苗等民族人民和谐相处、共建美好生活的情怀,文笔大气,人物鲜活,语言圆熟。总之,这5部作品和其他参评的优秀散文集展示了近些年来少数民族散文创作的多彩风貌。

  在本届评奖中,许连顺的长篇小说《舞动的木偶》(朝鲜文)、拉先加的中短篇小说集《睡觉的水》(藏文)、满全的诗集《春夜,谁在呼唤》(蒙古文)分别获奖,体现了少数民族母语文学作品的生机和活力。评委郑风淑说,《舞动的木偶》讲述一个平凡家庭在生活的激流中屡遭磨难,却始终心怀梦想、向往简单而美好的生活的故事,表现了面对困境不屈服的意志和精神,结构巧妙精致,语言优美流丽。评委次仁罗布认为,《睡觉的水》叙写当下藏族地区发生的深刻社会变化,反映普通人的生活变迁和面对这种变化时的心灵坚守,体现了一种关注现实、贴近生活的文学品质。评委叶尔达说,此次参评的蒙古文作品整体文学水平都比较高。获奖诗集《春夜,谁在呼唤》讴歌英雄、讴歌人民、讴歌草原,具有神话色彩,而且完美结合了古典和现代诗歌表现手法,体现了草原诗人的浓厚气息。

  哈森、龙仁青、铁来克·依布拉音、牙生·赛依提、朱霞成为本届骏马奖获奖译者。他们多年来或将少数民族母语作品翻译为汉文,或将汉文作品翻译为少数民族文字,让各民族的文学创作成果得以更广泛地传播,促进了少数民族文学事业的繁荣发展。

文章来源:《文艺报》2020年8月24日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