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用积极健康的文艺批评引领文艺发展
《文学观象》作者座谈会召开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14-12-28  作者:记者 邓之湄


会议现场

  中国社会科学报讯 (记者 邓之湄) 11月22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与人民日报社联合主办的“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开展积极健康文艺批评”研讨会暨人民日报《文学观象》专栏作者座谈会在京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王伟光,《人民日报》总编辑李宝善,中宣部副部长黄坤明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张江主持会议。《人民日报》副总编辑陈俊宏、中国文联副主席杨承志、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阎晶明、福建省政协副主席南帆出席会议。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王伟光

  王伟光在讲话中指出,当前,思想文化界和文学艺术界正在掀起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的热潮。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我国文学艺术事业进入繁荣发展的历史新时期。作为党中央直接领导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作为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阵地,中国社会科学院有责任、有义务针对当前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中的重大理论现实问题,组织专家学者进行深入研究、客观分析、科学回答,敢于和及时发出正确的声音,切实发挥解疑释惑、正本清源、引领潮流的作用,努力让文学创作真正回到人民中来,从对市场的依附中解脱出来。在《人民日报》创办《文学观象》专栏,是我国文学界特别是文学评论界的一件大事,是贯彻党的文艺工作方针的重要举措。在创办近一年的时间里,《文学观象》已刊出21辑,在文艺界和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得到中央领导同志和中央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受到广大读者的普遍欢迎,成为文学批评界的一个知名品牌。

《人民日报》总编辑李宝善

  李宝善表示,《文学观象》栏目办得很成功,影响很大,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张江同志主持的系列对话,直面文学创作当中的深层问题,真正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针砭时弊,分析解剖了当下文学领域的重要现象和问题,有思想深度和价值引领,是文学评论的力作。对于今后的文艺批评工作,李宝善提出三点希望:第一,文艺批评就得要批评。当前我国文艺批评褒贬甄别功能弱化,缺乏战斗力、说服力,不利于文学创作。文艺批评应该有好说好,有坏说坏,该褒扬的褒扬,该批评的批评。第二,批评要更多地针对作品。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重要的是看作品,多出作品是文艺工作的中心任务,文艺批评应围绕这个中心任务,更多针对具体的作品来展开,一具体就深入。第三,批评要尊重和遵循文艺规律。今天我们之所以出不了大作品、有“高原”缺“高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文艺创作对艺术水准、艺术规律的把握退化了,浮躁之风日盛。文艺评论有责任引导作家沉下心来,真正遵循文艺规律,按照文艺规律本身的要求去打磨精品力作,这样才能有助于出大作品、大作家。

中宣部副部长黄坤明

  黄坤明指出,健康的文艺批评对于整个文学艺术的创作、生产、传播和消费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文学观象》栏目就充分发挥了这样的作用。为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进一步办好《文学观象》栏目,他提出四点建议:一要坚定方向。以鲜明的导向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充分体现大美、真美、中国之美,与时代性、人民性紧密结合。二要关注文艺思潮。要把关注文艺思潮和创新文艺理论进一步结合起来,要善于发现苗头性和思潮性问题,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评论,促进创作导向更加健康、更加符合实际。三要凝聚优秀的作家、评论家,扩大队伍,进一步拓展平台和影响力,为整个评论战线和阵地创造经验。四要创新方式,提高质量,进一步开拓思路,探索风格和规律,在选题内容、风格语言、版式等各方面有所改进。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张江

  张江在会议总结时表示,与会领导对《文学观象》给予了充分肯定,提出了严格要求,让进一步办好《文学观象》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今后,我们要在延续“立场鲜明、导向突出”特色的基础上,深入切入文学现象,团结更多优秀文学批评家、理论家,进一步把这个栏目做大做强,为中国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据介绍,《文学观象》栏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与《人民日报》自2014年1月起共同开设,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张江主持,文学界知名学者、作家广泛参与。该栏目就当前我国文学发展中的重要现象、热点话题和焦点问题,以对话形式进行探讨和辨析,有的放矢地开展深入有力的文学批评与理论研究。

  开栏至今,《文学观象》栏目通过设置“文学不能‘虚无’历史”、“文学不能消解道德”、“文学不能成为负能量”、“文学是民众的文学”、“文学不能依附市场”、“重建文学的民族性”、“文学呼唤崇高”、“写出时代的史诗”、“别让笑声滑向低俗”、“时代巨变中的文学命运”等论题,有力批驳了当代中国文坛存在的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等种种乱象,鲜明表达了社会主义文学应有的品格和要求。通过中央主流媒体、门户网站、社交媒体等的报道和大量转载,《文学观象》的影响从文学界、理论界辐射到社会其他领域,在普通民众中引发强烈反响和广泛共鸣。

  中国不仅是世界人口大国,也是世界参与文学活动的大国。在当前纷繁复杂的文艺现象面前,我们应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理论,如何将其运用于当下文学研究与文学批评,成为当代文艺理论研究者的重要使命。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晓明表示,复杂多变的文艺现象,给文学批评提供了新语境,也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提供了新场域。当代文学批评要与现实紧密结合,与时代发生互动,在与世界文艺理论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让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华夏文化语境中释放并发展。

会议现场

  著名作家梁晓声在会上回忆起当年自己创作过程中,曾走入过分追求“深刻”而让作品充斥暴力、性等“负能量”的误区。“那时,一位素未谋面的同行在报纸上尖锐的批评,让我幡然醒悟:难道我们不描写暴力、性以及各种残忍,就写不出‘深刻’了么?如今想来,我要感谢批评家的直言。”梁晓声表示,健康的文学批评,能够让人们在面对不良文学现象的精神侵蚀时,寻得心灵共鸣,获得更好的指引;而优秀的文艺批评家,也需要更多倾听人民大众的声音。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高建平介绍了《文学观象》栏目的缘起和编辑过程,《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刘玉琴介绍了《文学观象》在社会各界所引起的反响情况。

  来自中宣部、人民日报社、中国文联、中国作协等单位的有关领导,著名作家陆天明、周大新以及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学者、评论家40余人参加座谈会。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4年11月26日 第672期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