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部文学与今天的世界——在中韩作家对话会上的演讲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09-07-13 作者:吉狄马加
朋友们:
我衷心欢迎大家来到中国,来到中国西部腹地的青海高原。我相信,这个对话会将不仅增进中韩两国文学的对话和解读,也会载入中韩文化交流的史册。
从上个世纪末到21世纪初,随着中国政府实行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国西部这个概念已经传遍世界。
那么在讨论中国西部文学之前,我需要谈一谈中国西部这个概念。
毫无疑问,西部首先应该是一个自然地理的概念,是指一个特定的方位和地域。这里几乎包括了中国三级地貌最高两级的全部,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绵延数百公里至两千多公里的长大山脉,大江大河的源头及其上游流域。可以看到西部的自然充满了个性和魅力。
其次,经济地理的环境与状况是西部的另一个标志。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角度理解,西部就是指观念相对陈旧的欠发达地区,主要依据是,它在很大程度上仍处于自然经济而不是商品经济或商业经济的主导下。这种自然经济的形成并传承至今也有多种因素,包括生存环境所提供的条件及其限制,人们对生活与财富的理解等等。
第三,有关西部的概念并不是当代形成的,它有很深远的历史渊源。它随着历代中央王朝的拓边和政治中心的东移而确定下来。中国西部被三条史书般的重要通道所贯穿,即贯穿西北的丝绸之路、贯穿西部高原的唐蕃古道和贯穿西南的茶马古道。
第四,在中国,“西部”一词还可以代替另外一个概念,即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在西部范围内,中国目前认定的55个少数民族,大约至少有47个民族群体性地世代居住于此。少数民族经济在西部不占主导地位,但他们构成了社会生活的主流。除了五大自治区,各省都有大量的少数民族人口和民族自治区域,以青海省为例,少数民族人口占46%以上,自治区域占全省总面积97%。这种状况注定少数民族将在西部舞台扮演重要角色。
最后,由于西部独特的社会结构和历史发展,就形成了在精神内涵和形式上都别具一格的西部文化。西部文化除丰富浓厚的本土特征外,它还融合了众多的外来因素,其中包括古欧洲地中海文化、古阿拉伯文化、古印度文化等众多成分,总体来讲,西部文化具有极强的传奇性、神秘性、包容性和丰富的生活情调。西部文化个性化的生动远远超出理念式的抽象与僵化,这是由于绝大多数民族没有文字,他们的文化主要靠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式的口耳传承。西部文化的动感正是它的生命力和魅力所在,但另一方面它也因此变得脆弱。
最终我们可以说,中国西部最为突出的特点是蕴含在博大中的多样性。
于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就诞生了令人瞩目的中国西部文学。
中国西部作家群,包括用本民族语文写作的少数民族作家,比如藏族、维吾尔族、蒙古族、彝族作家等,用汉语写作的少数民族作家,立足于本土文化写作的汉族作家,还包括并非居住西部却充满强烈西部意识的作家。所以,同“西部”这个词语一样,西部文学也不只是一个地域概念,根本上是一个文化概念。
那么,中国西部文学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我们可以梳理一下西部文学所普遍关注的主题,从中不难发现它的与众不同之处。这些主题包括:生命与死亡、灵魂与肉体、祖先与族群、时空交流、人与自然的伦理、生存的表象和归宿、人与神灵的渊源、物质中的灵魂、社会史与心灵史的对话等等。在这里,所有永恒的主题和时代命题,都被一种鲜明的根性文化重新发现、重新整合、重新诠释。它关注生存和传统又绝不回避现实,关注社会与发展又绝不脱离历史。它在故事中融入思考,在思考中贯穿了动人的讲述。于是中国西部文学在这个特殊的自然与文化环境中、在这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形成了它独有的凝重、丰厚、粗犷、质朴而又充满象征意味的特点与风格。
我知道,中国所有拥有文字的民族都有一批作家和诗人坚持用本民族文字写作,也许他们的作品需要通过翻译才能被人们广泛阅读和理解,然而这绝不是一种无谓的固执。中国汉族神话讲述了文字创造时那种惊天地泣鬼神的故事,它说明文字的创造绝不是一种儿戏。在漫长的历史中,每个民族都生活在其他人群无法融入的环境中,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思维、感受,在自己的语言中体验欢乐和痛苦。人们不愿失去自己的语言文字犹如孩子依恋母亲的怀抱,在其中他能够得到温暖、安全和自由,他们的保护神、他们的祖先和永恒的情人活都在这语言文字之中。中国西部作家的多语种创作是一道令人着迷的人文风景,它让我们知道无论表述这个世界还是创造生活都有着许许多多的方式。
西部更多的少数民族作家采用汉语文写作。阅读与阐释这些诗歌、小说或者其他作品,使人置身于一种相互交织的语境之中。少数民族作家的作品不能只在现代主义的修辞风格框架内解读。因为他们既置身于汉语写作的场域,又显然植根于本民族经书、神话、民间故事的地方传统。这似乎是一种考验,因为他既要在很高的层面上把握汉语言的真谛,又要驾驭两种语言、两种思维方式的碰撞和交融。
在当代语境中,中国西部作家群特别是少数民族诗人和作家,他们的写作具有一种深刻的自传性,一种人类学与民族志意义。尤其在社会空间、生活经验与文化表征日益趋同的情况下,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与冲突都在持续增加的时代,这种特点更加鲜明。对世界的个人感知与地域或民族的象征图式相互交织,个人的话语与共同体语言深深共鸣,个人的观点与地域文化的视阈彼此融合。他在对个人经验的叙述中图绘了一个地域一个族群的历史轨迹。作为诗人或者小说家,西部作家对自传记忆或地域史诗记忆的表现,不是还原式的阅读而是创造性的。传统的文化或者现代生活,既是已经完成的文本,又是有待于创造的文本,它允许后来者的更新,犹如一种没有完成的救赎行为。
说到这里,我们已经无法回避对当代世界文学现象的关注了。在西欧之外,20世纪以来崛起的创作群及其取得的成就,是当代世界文学史上令人瞩目的重大事件。这个杰出的群体成功地打破了欧洲中心主义的神话,从拉丁美洲、非洲、亚洲等地向我们走来,正在成为新的主流并且深刻地影响着世界。特别是拉丁美洲作家群、非洲裔美国作家和非洲本土黑人作家群,已经创作出传世的经典作品。比如小说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富恩特斯的《阿尔特米奥·克鲁斯之死》,赖特的《土生子》,艾利森的《看不见的人》,阿契贝的《神箭》,诗人帕斯、巴列霍、桑戈尔、索因卡不朽的诗歌,还有俄罗斯边疆文学的代表作家阿斯塔菲耶夫的《鱼王》,拉斯普京的《活着,可要记住》,或者我们还可以把美国西部文学的代表人物杰克·伦敦、薇拉·凯瑟尔等也包括在内。也许他们与中国西部作家群的有各种各样的差异,但是他们有一个根本的共同点,就是他们那种历史的、文化的、种族的使命感,他们在自己所实践的艺术探索背后,隐含了独特的社会、历史与政治的架构。从具有鲜明文化差异的土壤诞生了具有鲜明文化差异的文学,他们的思想与表达,迫使我们从根本上改变了对文学价值的判断。所以我们说,中国西部文学的形成,不仅是西部文化土壤的产物,它还是一种与世界文学潮流的必然呼应。
我们处在一个不是你愿不愿意走向世界,而是世界正势不可当地向你走来的时代。我们说中国西部文学体现了一种个性化写作的风格,具有民族的、地域的鲜明烙印,但是,这种个性又建立在对时代文化气息的把握、对国内外社会环境认知的基础上。今天的中国西部同样处在全球化的语境中,数字化、信息化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现实的压力、观念的振荡与日俱增。从自然环境的表层到深度的文化领域再浮现于人们的生活与思维方式,一切都在剧烈变化。如何既坚持独立的写作立场,探索地域文化的价值,又适应世界的发展,这是一个时代的考验。在当代社会的风口浪尖,在裂变、困惑、阵痛、反思和抉择中,中国西部作家群和西部文学,穿越多种语言文化的疆域,勇敢地表现为一种向根性文化的回归。他们将用自己的话语同步思考并讲述世界性和历史性的命题。这对于中国和世界,都将是一段重要的文化史。
在传统文明与现代进程之间,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创造了灿烂文明的地域面临抉择;置身于这种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交错之中,西部文学和西部作家面临抉择。
一个民族的文化断裂和消亡,意味着这个民族的退化甚至生存绝境,而文化的良好传承,则是这个民族发展与进步的象征。在今天,许多古老民族都站在传统文明与现代进程的十字路口上,何去何从他们都要慎重的做出选择。人类发展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个民族的全部文化既是它那个民族和全人类的珍贵遗产,同时也将是这个民族走向未来的通行证。只要这个世界还有差异性存在,不同的文化没有被人为的分为大或者小,不同质的文化在所有的地方都受到普遍尊重,那么明天人类的未来将会更加美好。这是西部文学和西部作家必须面对的责任,也是西部文学和西部作家必须承担的使命。
中国西部是一个广阔的、充满自由和梦想的世界,是一个人与自然、人与神灵依旧能够沟通和对话的世界,所以它依然是文学的精神家园。我相信,在这个世界里,一批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进行生存思考和诗意讲述的作家,将会头戴桂冠立于世界文学之巅。(作者:吉狄马加)
吉狄马加:男,1961年06月生,彝族,四川凉山人,毕业于西南民族大学中文系。1982年8月参加工作。现为青海省副省长、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副主席、中国诗歌学会常务副会长、全国第十届政协委员。他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少数民族代表性诗人,同时也是一位具有广泛影响的国际性诗人,已在国内外出版诗集近二十种。曾获中国第三届新诗(诗集)奖、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诗歌奖最高奖、中国四川省文学奖、中国第四届民族文学诗歌奖、1994年获庄重文文学奖。主要作品有诗集《初恋的歌》、《一个彝人的梦想》、《罗马的太阳》、《吉狄马加诗选》、《遗忘的词》等。作品被译成英文、法文、意大利文、日文、德文、西班牙文、保加利亚文、塞尔维亚文、马其顿文、罗马尼亚文、蒙古文等多种文字,有诗集在意大利、德国、捷克、塞尔维亚等国出版。
我衷心欢迎大家来到中国,来到中国西部腹地的青海高原。我相信,这个对话会将不仅增进中韩两国文学的对话和解读,也会载入中韩文化交流的史册。
从上个世纪末到21世纪初,随着中国政府实行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国西部这个概念已经传遍世界。
那么在讨论中国西部文学之前,我需要谈一谈中国西部这个概念。
毫无疑问,西部首先应该是一个自然地理的概念,是指一个特定的方位和地域。这里几乎包括了中国三级地貌最高两级的全部,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绵延数百公里至两千多公里的长大山脉,大江大河的源头及其上游流域。可以看到西部的自然充满了个性和魅力。
其次,经济地理的环境与状况是西部的另一个标志。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角度理解,西部就是指观念相对陈旧的欠发达地区,主要依据是,它在很大程度上仍处于自然经济而不是商品经济或商业经济的主导下。这种自然经济的形成并传承至今也有多种因素,包括生存环境所提供的条件及其限制,人们对生活与财富的理解等等。
第三,有关西部的概念并不是当代形成的,它有很深远的历史渊源。它随着历代中央王朝的拓边和政治中心的东移而确定下来。中国西部被三条史书般的重要通道所贯穿,即贯穿西北的丝绸之路、贯穿西部高原的唐蕃古道和贯穿西南的茶马古道。
第四,在中国,“西部”一词还可以代替另外一个概念,即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在西部范围内,中国目前认定的55个少数民族,大约至少有47个民族群体性地世代居住于此。少数民族经济在西部不占主导地位,但他们构成了社会生活的主流。除了五大自治区,各省都有大量的少数民族人口和民族自治区域,以青海省为例,少数民族人口占46%以上,自治区域占全省总面积97%。这种状况注定少数民族将在西部舞台扮演重要角色。
最后,由于西部独特的社会结构和历史发展,就形成了在精神内涵和形式上都别具一格的西部文化。西部文化除丰富浓厚的本土特征外,它还融合了众多的外来因素,其中包括古欧洲地中海文化、古阿拉伯文化、古印度文化等众多成分,总体来讲,西部文化具有极强的传奇性、神秘性、包容性和丰富的生活情调。西部文化个性化的生动远远超出理念式的抽象与僵化,这是由于绝大多数民族没有文字,他们的文化主要靠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式的口耳传承。西部文化的动感正是它的生命力和魅力所在,但另一方面它也因此变得脆弱。
最终我们可以说,中国西部最为突出的特点是蕴含在博大中的多样性。
于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就诞生了令人瞩目的中国西部文学。
中国西部作家群,包括用本民族语文写作的少数民族作家,比如藏族、维吾尔族、蒙古族、彝族作家等,用汉语写作的少数民族作家,立足于本土文化写作的汉族作家,还包括并非居住西部却充满强烈西部意识的作家。所以,同“西部”这个词语一样,西部文学也不只是一个地域概念,根本上是一个文化概念。
那么,中国西部文学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我们可以梳理一下西部文学所普遍关注的主题,从中不难发现它的与众不同之处。这些主题包括:生命与死亡、灵魂与肉体、祖先与族群、时空交流、人与自然的伦理、生存的表象和归宿、人与神灵的渊源、物质中的灵魂、社会史与心灵史的对话等等。在这里,所有永恒的主题和时代命题,都被一种鲜明的根性文化重新发现、重新整合、重新诠释。它关注生存和传统又绝不回避现实,关注社会与发展又绝不脱离历史。它在故事中融入思考,在思考中贯穿了动人的讲述。于是中国西部文学在这个特殊的自然与文化环境中、在这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形成了它独有的凝重、丰厚、粗犷、质朴而又充满象征意味的特点与风格。
我知道,中国所有拥有文字的民族都有一批作家和诗人坚持用本民族文字写作,也许他们的作品需要通过翻译才能被人们广泛阅读和理解,然而这绝不是一种无谓的固执。中国汉族神话讲述了文字创造时那种惊天地泣鬼神的故事,它说明文字的创造绝不是一种儿戏。在漫长的历史中,每个民族都生活在其他人群无法融入的环境中,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思维、感受,在自己的语言中体验欢乐和痛苦。人们不愿失去自己的语言文字犹如孩子依恋母亲的怀抱,在其中他能够得到温暖、安全和自由,他们的保护神、他们的祖先和永恒的情人活都在这语言文字之中。中国西部作家的多语种创作是一道令人着迷的人文风景,它让我们知道无论表述这个世界还是创造生活都有着许许多多的方式。
西部更多的少数民族作家采用汉语文写作。阅读与阐释这些诗歌、小说或者其他作品,使人置身于一种相互交织的语境之中。少数民族作家的作品不能只在现代主义的修辞风格框架内解读。因为他们既置身于汉语写作的场域,又显然植根于本民族经书、神话、民间故事的地方传统。这似乎是一种考验,因为他既要在很高的层面上把握汉语言的真谛,又要驾驭两种语言、两种思维方式的碰撞和交融。
在当代语境中,中国西部作家群特别是少数民族诗人和作家,他们的写作具有一种深刻的自传性,一种人类学与民族志意义。尤其在社会空间、生活经验与文化表征日益趋同的情况下,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与冲突都在持续增加的时代,这种特点更加鲜明。对世界的个人感知与地域或民族的象征图式相互交织,个人的话语与共同体语言深深共鸣,个人的观点与地域文化的视阈彼此融合。他在对个人经验的叙述中图绘了一个地域一个族群的历史轨迹。作为诗人或者小说家,西部作家对自传记忆或地域史诗记忆的表现,不是还原式的阅读而是创造性的。传统的文化或者现代生活,既是已经完成的文本,又是有待于创造的文本,它允许后来者的更新,犹如一种没有完成的救赎行为。
说到这里,我们已经无法回避对当代世界文学现象的关注了。在西欧之外,20世纪以来崛起的创作群及其取得的成就,是当代世界文学史上令人瞩目的重大事件。这个杰出的群体成功地打破了欧洲中心主义的神话,从拉丁美洲、非洲、亚洲等地向我们走来,正在成为新的主流并且深刻地影响着世界。特别是拉丁美洲作家群、非洲裔美国作家和非洲本土黑人作家群,已经创作出传世的经典作品。比如小说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富恩特斯的《阿尔特米奥·克鲁斯之死》,赖特的《土生子》,艾利森的《看不见的人》,阿契贝的《神箭》,诗人帕斯、巴列霍、桑戈尔、索因卡不朽的诗歌,还有俄罗斯边疆文学的代表作家阿斯塔菲耶夫的《鱼王》,拉斯普京的《活着,可要记住》,或者我们还可以把美国西部文学的代表人物杰克·伦敦、薇拉·凯瑟尔等也包括在内。也许他们与中国西部作家群的有各种各样的差异,但是他们有一个根本的共同点,就是他们那种历史的、文化的、种族的使命感,他们在自己所实践的艺术探索背后,隐含了独特的社会、历史与政治的架构。从具有鲜明文化差异的土壤诞生了具有鲜明文化差异的文学,他们的思想与表达,迫使我们从根本上改变了对文学价值的判断。所以我们说,中国西部文学的形成,不仅是西部文化土壤的产物,它还是一种与世界文学潮流的必然呼应。
我们处在一个不是你愿不愿意走向世界,而是世界正势不可当地向你走来的时代。我们说中国西部文学体现了一种个性化写作的风格,具有民族的、地域的鲜明烙印,但是,这种个性又建立在对时代文化气息的把握、对国内外社会环境认知的基础上。今天的中国西部同样处在全球化的语境中,数字化、信息化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现实的压力、观念的振荡与日俱增。从自然环境的表层到深度的文化领域再浮现于人们的生活与思维方式,一切都在剧烈变化。如何既坚持独立的写作立场,探索地域文化的价值,又适应世界的发展,这是一个时代的考验。在当代社会的风口浪尖,在裂变、困惑、阵痛、反思和抉择中,中国西部作家群和西部文学,穿越多种语言文化的疆域,勇敢地表现为一种向根性文化的回归。他们将用自己的话语同步思考并讲述世界性和历史性的命题。这对于中国和世界,都将是一段重要的文化史。
在传统文明与现代进程之间,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创造了灿烂文明的地域面临抉择;置身于这种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交错之中,西部文学和西部作家面临抉择。
一个民族的文化断裂和消亡,意味着这个民族的退化甚至生存绝境,而文化的良好传承,则是这个民族发展与进步的象征。在今天,许多古老民族都站在传统文明与现代进程的十字路口上,何去何从他们都要慎重的做出选择。人类发展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个民族的全部文化既是它那个民族和全人类的珍贵遗产,同时也将是这个民族走向未来的通行证。只要这个世界还有差异性存在,不同的文化没有被人为的分为大或者小,不同质的文化在所有的地方都受到普遍尊重,那么明天人类的未来将会更加美好。这是西部文学和西部作家必须面对的责任,也是西部文学和西部作家必须承担的使命。
中国西部是一个广阔的、充满自由和梦想的世界,是一个人与自然、人与神灵依旧能够沟通和对话的世界,所以它依然是文学的精神家园。我相信,在这个世界里,一批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进行生存思考和诗意讲述的作家,将会头戴桂冠立于世界文学之巅。(作者:吉狄马加)
吉狄马加:男,1961年06月生,彝族,四川凉山人,毕业于西南民族大学中文系。1982年8月参加工作。现为青海省副省长、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副主席、中国诗歌学会常务副会长、全国第十届政协委员。他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少数民族代表性诗人,同时也是一位具有广泛影响的国际性诗人,已在国内外出版诗集近二十种。曾获中国第三届新诗(诗集)奖、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诗歌奖最高奖、中国四川省文学奖、中国第四届民族文学诗歌奖、1994年获庄重文文学奖。主要作品有诗集《初恋的歌》、《一个彝人的梦想》、《罗马的太阳》、《吉狄马加诗选》、《遗忘的词》等。作品被译成英文、法文、意大利文、日文、德文、西班牙文、保加利亚文、塞尔维亚文、马其顿文、罗马尼亚文、蒙古文等多种文字,有诗集在意大利、德国、捷克、塞尔维亚等国出版。
文章来源:青海新闻网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