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心火 追思 ———怀念作家白练
怀念作家白练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09-04-17  作者:

    (新疆日报网讯)2008年的最后一天,一个寒风凛冽的冬日,才华横溢、享誉大西北的知名回族作家陈刚同志走完了他漫长人生旅途的最后一刻,带着对回族文学事业无限的眷恋溘然长逝。一颗燃烧着文学创作之火的心脏停止了最后的跳动。参加完他的葬礼,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缅怀他的一生,是追求文学的一生。他是一颗开启新疆回族文学先河的启明星,也是一位以其人格魅力备受敬仰的文艺部门的组织者、领导人。

    陈刚同志1929年出生于新疆伊犁,笔名白练,回族名苏来曼。

    白练不但是昌吉州文艺战线的一位老领导,也是新疆回族文学事业奠基人和开拓者。他是新疆第一个获得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奖——骏马奖的回族作家,也是新疆第一位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的回族作家。无论是在《昌吉日报》担任普通记者和编辑期间,还是担任文艺部门领导乃至离休在家期间,他胸中始终燃烧着荧荧文学创作不灭之火,呕心创作,笔耕不辍。

    1958年调入报社工作是他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转折点。当他了解到新疆文坛上,回族文学还是一片空白时,感到十分焦虑和不安。毅然决心开始回族文学创作。1963年,他以昌吉农村生活为背景,以众多熟悉的回族人物为原型,写成处女作《掐线》,并发表在了《新疆文学》上,开新疆回族作家文学创作之先河。作品构思新颖、语言朴实、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农村生活气息浓厚,立刻引起了文坛关注。但当陈刚的第二篇小说刚送到编辑部时,"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他的处女作《掐线》,在一夜之间被打成"文艺黑线作品",他本人被定为"文艺黑线人物",打入"牛棚",在那里接受批判和劳动改造。十几年暗淡的时光一天天过去。这期间,他的精神和肉体都受到严重摧残,但他的创作心火并没有因为社会的不公而熄灭。

    1978年,白练由报社调到了昌吉回族自治州文艺创作研究室,着手创办文学期刊《回族文学》(当时名叫《博格达》)。在他的主持和努力下,这份期刊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已经发展为昌吉州的文化名片,也是全国唯一以"回族"命名的文学期刊。后来,他先后担任了州文化局副局长和文联主席之职。与此同时,白练的创作热情空前高涨。当他在《新疆文学》发表了反映新疆人民同"四人帮"毁灭文化的倒行逆流作斗争的小说《尕文化》时,立即引起文坛好评。1981年,白练所写《朋友》和《黑参谋》两篇短篇小说先后发表在《民族文学》上,两篇小说对十分敏感的宗教问题、民族问题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问题,用小说形式,用生动而鲜活的人物形象,进行了巧妙大胆的表现。作品成功地塑造了"河州马"和"黑参谋"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朋友》还获得了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奖。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期,他创作并发表了短篇小说《田姐尔》《燕燕》《同路人》《弯弯的路》。1988年,《民族作家》第一期发表了白练小说《黑牡丹,白牡丹》,荣获自治区新时期优秀文学作品奖。作家通过对两位回族女性人物的生动描写,揭示出真善美的永恒和人性的光辉。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中篇小说《复苏》《大户风度》《飞蛾》《孔雀楼》等作品脱颖而出,在新疆回族文学中形成一股颇有气势的"农村改革小说"的热潮。作者站在时代前列,植根于回族生活的沃土,描写回族人民的现实生活,对现实与历史充满着真挚而冷静的忧患与思考,并对回族未来赋予热切的希望,努力保持着一种冷峻而热切的思想锋芒。

    白练的小说反映的几乎都是回族生活,尤其注重反映改革开放以来回族人民精神生活的新变化,散发出浓厚的时代气息。白练的小说语言,主要以西北回族语言为主干,同时融汇了其他民族语言、俗语,朴素自然,从人物性格出发,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回话"特色。这也是白练语言艺术最主要的特征。

    "我着重写回族生活,首先我自己是回族,有民族感情的问题。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反映回族生活的作品很少,尤其在新疆,可以说是一片荒原。我觉得自己有责任让勤劳、智慧、善良的回族人民进入文学殿堂,因此我一起步就反映回族生活。多年来,我一直抱着一种孝心,为本民族放歌。"这是作家的心声,也是实践的写照。

 

    1992年,63岁的白练离休了,可以颐养天年了。多年的行政劳顿和辛勤创作已使他的视力严重下降。但他是一个永远闲不住的人,内心的文学创作之火愈燃愈烈,使他食不甘味,坐卧不宁。他又拿起那只"英雄"牌水笔,开始了新的创作征途。伊犁是他的故乡,在那里他度过了人生的早期岁月。他童年丧父,少年失母后就独自离开故乡,考入省一中开始艰难的求学之路。几十年过去了,伊犁河的滔声似乎仍不绝于耳。故乡的一草一木仍在眼前。他知道那是故乡在召唤,该为家乡写点东西了。经过两年反复酝酿构思,长篇小说《悠悠伊犁河》终于动笔了。但岁数不饶人,体质瘦弱的老人,时时遭受疾病的侵染,不得不多次住院。但出院后他就立刻艰难地执笔创作。1998年初稿终于完成。但他仍不满意。这时他又得了腿动脉曲张病,疼痛伴随行走困难,不得不住院治疗。出院后又投入紧张的改稿工作。

    十年磨一剑。"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2004年,历经艰辛,24万字长篇小说《悠悠伊犁河》终于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正如作家在后记中所说:"完成了一部作品,了却了一桩心愿"。小说发行后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原自治区政协副主席、白练的老朋友沙明动情地说:"读完书稿,亲切之感屡屡不断,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小说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伊犁回族人民的斗争生活,同辛亥革命有机地联系起来,较深刻地展现了新疆回族人民热爱祖国、追求进步的优秀品德,我想这正是白练先生民族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的又一次体现"。

    2005年,77岁高龄的白练又开始了长篇历史小说《白彦虎》的创作。这时他的视力已下降到0.5度,体力也虚弱不堪。身高1.75米的他,体重不足50公斤,但他写作初衷不变。有时手颤抖得握不住笔,他就稍歇一会儿接着写,有时眼睛模糊得看不清自己写下的字,他就让孙子买了个放大镜放大看。尽管竭尽全力,但每天只能写不足500字。期间,由于病重还不得不住院治疗。2007年,原计划20万字的作品,只完成了6万字。2008年,由于病情加重,他双手颤抖的更厉害,仍艰难地写着。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最终,带着无尽遗憾的他撒手而去,留给人们无限的遗憾。

    一盏灯熄灭了,一位高大瘦削、刚正慈祥的老人走完了他人生漫长的历程。但他的作品还在,作品中的人物仍栩栩如生……

文章来源:新疆日报2009年04月07日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