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彝族母语文学发展研讨会纪要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09-03-31  作者:谢君兰、张琨、张红 记录、整理

 

时间:2009年2月13日9:00——2月14日12:00
地点:西昌唐人酒店5楼会议室
学术组组长:罗庆春
记录、整理人:谢君兰、张琨、张红

 


 

 

2月13日上午9:00——10:00
开幕式致辞
 
 
主持人:阿库乌雾(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副院长、著名彝族母语作家):
各位专家、各位代表大家上午好。由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发起并主办,凉山彝族妇女儿童发展中心、凉山彝族自治州文联和西昌学院彝文系承办,四川省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会协办的“彝族母语文学艺术发展研讨会”在月城西昌隆重召开。下面进行开幕式议程。
 
致辞:
木乃热哈:(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书记):
 
首先,我代表本次会议的主办方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向今天到会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学者、各位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近年来,彝族母语文学艺术事业在理论研究与实践上都取得了具大的成就,无论在母语文学创作与研究,还是母语音乐和母语文化为根基的彝族美术都有长足的发展。
为了切实推进彝族母语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进一步加强对彝族母语文化的保护,传承与传播的理论研究和彝族母语文学艺术创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开创性的发展,为了给一直坚守在母语这块阵地和关心母语文学艺术事业的各界有识之士和朋友们提供学术交流和研究的平台,深入思考彝族母语文化的传承与当代彝族文化建设的关系,讨论在中国多元化与文学艺术背景下如何发展彝族母语文学艺术的系列理论命题,例如从90年代中期开始走出了一批彝族音乐人,近年来他们在中国歌坛掀起了一股彝族风,还有最近刚开播的彝族母语频道应该说是彝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喜事。
为了进一步扩大彝族母语文学艺术的影响力,发挥彝族母语文学艺术对彝族地区政治、经济以及构建彝族地区和谐社会的促进作用。由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发起主办、凉山彝族自治州文联、凉山彝族妇女儿童发展中心、西昌学院彝文系承办、四川省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会协办举行的“彝族母语文学艺术发展研讨会”今天在这里隆重召开。
希望与会的各位专家、学者在各自关注的议题下,积极开展广泛深入的讨论与交流,以期达到畅所欲言,坦诚交流之目的,为共同促进彝族母语文学艺术的发展,献计献策。
 
 
杨朝波(凉山彝族自治州副州长)
 
尊敬的来自各地的彝族母语作家、学者,大家上午好。
这次“彝族母语文化发展研讨会”,会对中国彝族母语文学艺术的创作和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查看论坛议题和参会名单,发现议题都是经过了组织者的精心研究,并在专家们的日常学术活动中经过深入探讨的,对彝族母语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当然,受到文学思潮和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母语在文学艺术创作中经受了冲击。与过去相比,有很大退步。在这其中,地方党委和政府责无旁贷,因为我们在教育和培养下一代掌握和使用自己的母语。但在“保存和发扬本民族的文化传统”的工作中,成效不尽如人意,所以我希望,今后我们凉山州在这方面会有更多的作为,我们的教育部门和各县市党委政府,会在今后培养更多的母语艺术人才。
借助这次大会的契机,我希望更多的有识之士能投入到母语建设的这项工作中来。作为地方党委会政府,会在今后的工作中大力支持和帮助大家,将彝族母语的创作和发展在实践中提到到新的高度。祝这次研讨会圆满成功!
 
 
沙马拉毅(西南民族大学副校长、著名彝学专家)
 
首先,对“彝族母语文学艺术”的顺利召开表示祝贺。一说到母语,我们经历了很长的一段时间,作为母语的专题研讨会天我还是第一次参加。今天我要讲两点,一是我们母语缺失性的问题。对于母语,我感受很深,每一个民族都应该热爱自己的母语。我们中国人在国外总是感受到母语缺失,现在在国外,无论是什么民族,中国人都要把自己的小孩集中在一起,学习自己的母语,在国外,中华民族的母语就是汉语。在国外,基本上每一个华人小区都有自己的母语学校。小孩必须要求学习汉语。我们彝族的母语就是彝语,去年我进行过调查研究,已经对六大方言区的彝族语言建立了数据库,保存起来了。在调查的过程中,我有深重的危机感,深切体会到,我们的母语需要抢救了!这是其一。二是,母语纯洁性的问题。我通过调查,不仅有母语缺失的感觉,更有母语纯洁化的感觉。我们的母语被弄得杂乱和不伦不类。(举了一个例子,关于彝族语言不纯洁性的,用的是彝语)现在很多彝族人说话,本来可以完全用彝语表达,他偏要在彝语里面夹杂一些汉语,弄得不彝不汉的!一定要用这种不伦不类的“团结话”,搞得四不像!(说了一段彝语)诸如以上的例子,在我们现在的彝族老百姓的口语中比比皆是,多的很!所幸,在我们的一些文学作品和喜欢同文艺中还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彝族母语,最近,我还看到凉山州电视台开创了新的彝语频道,现在试播很好,这是件可喜可贺的事情!希望我们的母语,能在我们全民族的共同保护、发扬下走向光明的道路!
 
 
倮伍拉且(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凉山州文联主席)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领导,专家学者: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凉山州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对本次研讨会在美丽的月城西昌召开表示热烈地祝贺。
西昌是一座春天栖息的城市,今天,新春佳节刚刚过去,初春的阳光普照大地。我希望并且相信,在春意盎然的西昌召开本次研讨会上交流的研究成果和本次研讨会所体现出的不言而喻的重要意义,会对彝族母语文化的繁荣发展,特别会对彝族母语文学艺术的繁荣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就我所了解的情况来看,“彝族母语文学艺术发展研讨会”的召开尚属首次。我记得,喜德县人民政府举办过“母语文化艺术节”,在艺术节上,以“母语文化”为主题展开过研讨。更早一些,在“四川省现当代文学研讨会”的年会上,召开过“阿库乌雾母语诗歌创作研讨会”;云南和贵州的彝族地区和文化研究机构也召开过一些与彝族语言文字有关的研讨会。我以为,以彝族母语和文学艺术并列为一个主题,以发展为前提召开的研讨会的确尚属首次。
我以为,喜德“母语文化艺术节”的举办,“阿库乌雾母语诗歌创作研讨会”的召开和今天“彝族母语文学艺术发展研讨会”,充分表明了这样一个事实:母语文化,母语文学艺术正在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受到教育部门、文化部门和科研机构的重视和关注。建国六十周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以来,凉山州的母语文化事业有了长足的进步,也为今后的繁荣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凉山州有彝文教材编译机构,有彝语电影译制中心,有彝文的日报和彝文文学刊物,广播电台有彝语频道,电视台有彝语频道。就我所知,很多少数民族自治州都没有如此健全的机构。
所以召开这样的会议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
最后,请允许我再一次代表凉山州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对参加本次会议的各位来宾和专家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和感谢!
谢谢。
 
 
马德清:(凉山州彝学会副会长)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我们今天在这里参加这样一个彝族母语文学艺术发展研讨会,这是对我们母语文化的抢救、保护、开发的具体的有利措施,彝族人民都会为此感到高兴,为此欣慰、为此充满信心。我们凉山州彝学会的巴嫫会长因生病不能出席此次会议,我代表凉山彝学会来参加这个会议。这个会议的召开,将对抢救、保护、挖掘、开发我们母语文化起很大的作用,我们希望这样的会议要坚持长期开展下去。我们的母语文化在州委和州政府的关怀下,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这是鼓舞人心的。但是让人担忧的是我们母语文化也遇到了空前的危机,因为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我们的母语已经被冲淡,已经被冷落,这个问题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最可悲的是我们的母语已经开始在萎缩,我们不少的青少年已经冷落我们的母语。我们有些在职的领导干部也被现在的文化所冲击,所以对母语的重视也不够。我们的母语已经面临濒危状态,需要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也需要我们各界彝学人士、母语学者的支持和关心,来进一步开发和保护、抢救、挖掘、发展我们的母语文化。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母语,是个悲哀的民族,是个不够完整的民族,是个残缺的民族。我们彝族是个伟大的民族,是指因为我们有自己的语言、有自己的文字。有一次我在成都开过一次会议,玛拉沁夫对我说:“小马,我为你们骄傲,可是我却骄傲不起来。”我说:“为什么呢?”他说:“你们彝族有自己的语言,有自己的文字,我们蒙古人过去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我们文字是解放以后跟着藏族学的,你们彝族自古以来就有文字是值得骄傲的。”所以我们彝族是个伟大的民族、古老的民族,有自己的完整的语言体系,有自己的文字,所以我觉得作为一个彝人来说是骄傲的。希望通过这次会议,我们彝学会和各个学会,还有各个学者,大家共同努力,在有关机关和有关单位,特别是在凉山州委和州政府的支持和关心下,进一步在凉山这块土地上为保护、抢救、挖掘和开发我们的母语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上午10:30
大会主题:彝族母语文学艺术发展理论与方向
主持人:木乃热哈
 
阿库乌雾:“彝族母语文学艺术的春天到来了”
 
 
母语消亡,是民族消亡的前兆。
个体文明,是从母语能力的拥有和自觉开始;族群文明,是靠母语叙事体系的形成和延续推进。
一、国际国内背景
“全球6000多种语言中至少有3000多种面临消失的危险。有报告预言到2050年,90%的人类语言将从地球上消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毕斯塔在“2008年国际语言年暨第九届国际母语日”论坛上指出,处于弱势的民族语言正面临着强势语言、互联网以及全球化的冲击,正处于濒临灭绝的危险。
据统计,联合国注册的语言有6000多种,而全球97%的人使用的语言种类仅占全部语种的4%——也就是说,占全球人口3%的人说着全球96%的语种。而且有一半的语言只有不到10000人会说,有1/4的语言不到1000人会说。同时,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语言在学校和互联网上使用,世界上3/4网页是英语网页,数以千计的语言基本上进不了教育体系、新闻媒体、出版物和公共场所,尤其是没有文字的土著语言,消失危险更突出。
每种语言都代表着一种绝无仅有的世界观、文化、哲学、思维方式,都是人类珍贵的无形遗产,一旦消失,最终可能导致此种文化的消失。
在中国,有分属汉藏、阿尔泰、南岛、南亚、印欧5个语系的130多种语言,地方、民族语言文化十分丰富,但现在19种语言已显露濒危特征、活力不足,73种已走向濒危或属濒危语言,8种已完全失去交际功能。
对此,中国民族语言学会名誉会长孙宏开认为,一些弱势语言活力不足、功能减退的原因,有全球经济一体化、交通、媒体和信息化的发展、族群互动的加速等。而内蒙古大学副校长、专门从事少数民族语言研究的呼格吉勒图认为,互联网的使用是加速民族语言消亡的主要原因。相类似的观点还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报告。该报告指出,高科技虽然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但也会加快一些语言的“灭绝”,使全世界的语言文字趋于统一,语种的多样性遭到破坏。
据统计,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53个民族有自己的语言,因存在一个民族使用不同语言的情况,50多个民族使用80多种语言,使用民族语言的少数民族有6800万人,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60%。目前,中国实行民汉双语教学的学校有1万多所,使用21个民族29种文字开展教学。每年全国编译出版的少数民族文字教材达3500种,总印数一亿多册。此外,《少数民族事业“十一五”计划》提出,将调查、收集、研究、整理少数民族濒危语言文字,建立少数民族濒危语言文字数据库,现已有裕固语和鄂伦春语两个试点语言保护。
“作为不可再生的民族语言保护,应该与生物物种灭绝、全球变暖一样,受到世人关注。”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副司长王铁琨这样说。
二、彝族母语文化保护的意义和价值
1、彝族母语濒危预示着彝族传统母语文明的转型与文化的消亡;
2、保护彝族母语文化就是在保护中华文化的根基和生态;
3、保护彝族母语文化就是在捍卫中华民族的文化尊严;
4、保护彝族母语文化就是在保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种能量源;
5、保护彝族母语文化就是对境内少数民族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尊重。
三、彝族母语文化保护的措施和途径
1、法律保护:彝族地区任何单位和个人,要严格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对民族语言文字使用权的规定来保护彝族人母语习得、母语传承、母语生存与发展的合法权益。
2、教育保护:通过政府实施的双语教育教学来实现母语文明的传承、保护和传播的目的。特别是少年儿童是母语的未来,彝族地区特别是城镇幼儿园教育要注意加强母语启蒙教育。
3、传媒保护:文化的要义是传播。就是通过现代传媒手段实现的保护方法和途径。如广播、电视、电影、网络。(彝族人网、阿库乌雾母语保护官方网站)影视作品主要有两种方式进行母语转换:一是直接用母语进行剧本创作和拍摄;二是将汉语等其他语种作品翻译成彝语在彝族地区进行传播。
4、实物保护:民族器物是一个民族的有形文化遗产。要通过建立博物馆、民族器物展示会、民族服饰及表演、家庭博物馆、民间收藏等进行的母语文明的实物保护措施。
5、婚姻保护:跨族际通婚是母语的第一杀手。保持族内通婚可以一定程度地保持母语传承,延缓母语流失,达到母语保护的目的。如今境内少数民族大量的跨民族通婚现象会加速其母语流失的速度。
6、文艺保护:文学艺术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叙事体系和方式,是母语自身的形式和内容,也是母语文化的第一载体。通过文学艺术作品唤起母语人群对母语的自觉,让沉睡的心灵重新受沐和感知母语的魅力,心灵深处得到净化和超越;也提醒“他者”对人类各阶段和各类型的母语给予足够的尊重,从而实现多元文化的灵与灵的对话。如母语文学创作、原生态音乐、绘画、摄影、书法、母语戏剧等方式都是十分有效的。
总之,母语保护要真正树立“保护母语,就是保护一个民族的灵魂”的观念和责任意识,要始终坚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孩子做起”的原则。
四、彝族母语文学艺术的春天到来了
在我们了解了上述这样一些世界各地各族的少数族群的母语的存在现状,保护和传承的价值和意义的情况后,为什么我还要说彝族母语文学艺术发展的春天到来了呢?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依据可供大家讨论时参考:
第一、从国际背景看,世界性的少数族群母语濒危现象已经唤醒彝族人的母语危机意识。
第二、从传承和保护语境看,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语境(国际保护、国家保护、动态保护和静态保护运动的实施),已经警示彝族知识分子的母语文化保护意识和责任。
第三、从理论层面看,文化相对论、文化多元化、全球本土化、东方主义等人类学和文化学理论的崛起,深刻影响着彝族当代知识分子的文化立场确立和文化尊严的自我树立。
第四、从社会经济条件看,由于彝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彝族人开始由原来的“为了生存而放弃母语”逐步过渡到“为了更好的生存必须尊重自己的母语文化”的转变。
第五、从文化书写主体看,彝族母语文学艺术由原来的“他者书写”时代已经转变到“自我书写”时代。即从“写彝族”到“彝族写”;从“画彝族”到“彝族画”;从“唱彝族”到“彝族唱”;从“跳彝族”到“彝族跳”等等。
第六、从传播方式和途径看,国际间的文化交流非常注重母语文化的品质和性格,任何一种先进的文化传播手段都可以应用到彝族母语文学艺术的创造、传播和传承事业中去。如母语戏剧、母语影视、母语歌舞、母语音乐、母语绘画、母语广播等等都可以通过最先进的手段和途径实现。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有理由说:
彝族母语文学艺术的春天到来了!
 
 
吉古夫铁(凉山州歌舞团书记,著名音乐家):“彝族母语音乐创作谈”
 
 
在彝族音乐创作中,必须保持彝族民间音乐的根基和元素。音乐不像文字语言有独特性,它是世界共通的。而用母语做音乐创作,有很多成功的例子。比如我们现在谈的各种酒歌。旋律与语言都是是彝族自己的,但作为现代彝族音乐创作来讲,主要是以汉语为歌词,以彝族旋律为音调的,而后者是彝族音乐的根基和元素。彝族音乐的形态和历史、文化、宗教、地域形态等因素是分不开。其中是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志。世界上不同的民族就是由不同的传统和语言文字等内在构成基因来区别的,
一个民族和民族的区别,除了肤色地域等外在不同外,本质上就是文化传统法的不同。凉山音乐从类别上来讲,分四大类:歌曲类(即民歌类)、器乐类(如极富凉山特色的口弦、巴乌、彝族唢呐、打击乐器皮鼓、月琴等)舞蹈音乐类,曲艺类。如(24:41)
其中民歌又可归为六大类:山歌、儿童歌曲、劳动歌曲、喜庆歌、叙事歌、祭祀歌。其中彝族山歌男女老少都可以唱,上山、砍柴、挑水、耕种、情人之间表达相互爱慕的情绪等,内容很丰富;儿童歌曲类,有些是大人来为儿童演唱的,如哄孩子睡觉、叙述孩子成长的;劳动歌曲类则很形象,比如在打荞子、犁地等各种劳动场合唱的歌等;喜气歌是在红白喜事的民风民俗中唱的;而叙事歌是彝人最有特色最丰富的种类,玛母特依、勒俄特依等,可以用唱的形式将一部史诗叙述完,包括讲述人生、历史、个人遭遇和婚姻自由等内容。祭祀歌则是毕摩苏尼所唱,是彝族特有的。
彝族母语音乐创作怎样保持?从大方面来看,主要有三点:一是继承、二是发展、三是创新。刚才我也说了,音乐不像文字语言,它要用旋律来表达,是情感的抒发,是听觉艺术,可以通过旋律来打动和激发人。而现在我们音乐的继承确实面临危机,很多民间的歌手和乐手都相继去世。所以凉山州政府非常重视传承工作,省级中央级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上抓得很紧,作为评审人之一的我也尽量将其往上推,并致力于培养传承人。我想,通过各种手段来保存和继承彝族音乐,是身为彝族人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是发展:文化,包括音乐不发展是不行的,不发展就会被先进优秀的东西替代,这种情况同样适用于彝族音乐。比如凉山歌舞团创作的东西,首先就保持了民族的特色、根基风格和元素,而这是不能变的。原来凉山歌舞团在全国甚至世界都受到好评,是因为其始终抓住了传统,保持了自我的风格。在整体技术、阵容上来讲,凉山歌舞团是比不了中央歌舞团等的,但是在表现民族特色上,我们却是占了优势的。但是现在很多的创作状况是追逐时尚和现代,这无可厚非,但是不能丢掉根本。这是我创作中最深的体会。将来,凉山歌舞团作为宣传凉山,提高凉山的知名度,宣传彝民族的载体,我们就必须保持自己的元素不变。
同时,我在创作中有几个体会:一是始终抓住彝族音乐的精髓。时间证明了其正确性。我在外面受到认同和专家好评的音乐作品,都是民族风格很浓的作品。我会一直坚持下去。二是要发展但是不走样,不追逐都市音乐的那套,始终保持自己的特色和风格。如在美姑当地有组合受到《神奇的九寨》的影响,创作歌曲用彝族语言藏族旋律,我就比较反对,觉得在当地听听可以,但是作为彝族音乐的代表往外推,让专家鉴赏就是不恰当的。
有句话说得很好: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有句彝语说得也很好:(37:00)。一个国家如此,一个民族也是如此,包括一家人、一个人都是如此。如果一个民族不强盛,就是濒危的和被人欺负的民族。如吉克曲布在北京发展的组合就很好,保持了彝族音乐的风格和元素。第四点就是根据对民间音乐的感悟来进行创作。
最后我想呼吁和建议:要始终坚持自己的母语文化包括音乐文化,就要始终坚持自己的阵地。举例来说,我参加过三届四川省人民代表大会,每次都有翻译在为我们24的彝人代表团做母语翻译,这其实是一种姿态,可惜大多数人都没有专注去听,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已经可以用汉语听懂。同时,很多人还觉得穿着彝服去参加会议是一种哗众取宠的行为。这是很悲哀的事情。是自己民族对自己的语言、自己神圣使命的不尊重。服饰也是母语文化之一,如果我们所有出席会议的人都着彝装出现,将是一个阵容,一种声音,告诉别人我是彝族!
 
 
吉克曲布(彝族著名音乐人):“彝族音乐的春天”
 
 
我想说的是四点:彝族音乐的母语时期,变革时期,现实状况以及其有可能的春天。
凉山由原始社会直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在20年之前,这里的文化都还比较纯正,那时候我们书信往来,宗教祭祀,婚丧嫁娶都是用纯正的母语来沟通交流的,我想说的第一点是音乐对母族文化的贡献。彝族拥有自己的文化传说,其中很多是通过音乐流传下来的,比如呷嫫阿妞,旋律简单委婉,将一个烈女的故事淋漓尽致地传达给了我们。旋律有传唱性,所以今天很多人通过这支歌熟知了这个故事,并获得了教育,。又如阿伊阿支,从她怎样在秋后拾捡遗留的粮食,怎样为其结婚做准备,将这个悲剧人物唱得惟妙惟肖,于是大家也广为传唱。(48:10)后来,有委婉动听的音乐配上这个史诗之后,它就流传了下来,因为彝族很多文化都是口传文化,语言要丰富精彩,旋律要简单明了感人。这是它流传的原因。再如哭嫁歌,旋律也搭配得非常好,其中有几个很珍贵的东西,一是语言很像诗歌如:屋后面的山上,季节开始更换,冬天来临,合牧的羊群也被分开,各回各家。时间地点都非常准确。秋季之后,屋下田地丰收,姑娘也该出嫁。但是婚姻是父母包办,女儿不由自主,所谓委婉凄美。旋律方面,它又将彝族最大的特色,上滑音和下滑音表示得非常清楚。所以整个歌将彝族人的性格和音乐特色融合得很和谐。所以才能传唱到今。这是彝族音乐对民间文化艺术的贡献。在这个母语时期,出了很多经典的原生态民歌,之所以有了它们,才让我们从小耳濡目染,知道了支格阿龙、呷木阿妞等丰富感人的传说故事。而在儿时听到毕摩做法时,那深厚的吟唱声,仿佛就是这个民族的声音,它让所有受法的人和亲属都感觉心里安定,起到了灵魂安抚的作用。它首先治疗的,就是精神上的疾病。所以在我看来,毕摩经颂也是一种音乐的体现。这些都告诉我们,我们要知道自己到底骄傲在什么地方,我们知道南迁北袭,我们知道语言文字,我们知道毕摩通过经书可以查看星象地理,所有的星星和山脉在他们眼中都有名字,哪座山上生活哪些家支,经历几代,他们都是知晓的。这就是文化和学识,是我们骄傲的地方。
而在变革时期,新中国成立之后,很多外来元素进入凉山,彝汉交杂的情况不仅出现在语言中,也出现在音乐中。比如很多来自山村的孩子,汉语发音不如城市孩子,所以遭到嘲笑。这是现实因素造成的。而现在,很多云南贵州的彝族人甚至是汉人,反而通过网站等形式积极学习彝语。我认为这是返璞归真的好现象。
在这个变革时期,即八几年九几年,“山鹰组合”诞生。我们以纯洁的母语出山,其中的代表作朗朗上口,家喻户晓。而这与我从小在农村长大,深受笔毕摩文化的影响非常有关。而我相信,文化到了某个理解层次,实际上是相通的。如果学好了自己的母族文化(57:25——57:37),至少认识到这关键的几种,就不会差到哪里去。彝族语言真的是非常深厚的,它充满了谚语性,深刻简练,比如:(58:08),意思是“门口有狗叫,肯定客人来”。这些语言包含了生活的知识和法则,值得学习。
回到原来的话题上,我们感动了几代人的美妙歌谣到底应该怎样延续下去?我希望大家能思考。
在现实状况方面,在现今多元文化并存的年代,音乐如何在国内乐坛,以汉语音乐为载体的情形下,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机会。不仅是汉语音乐被人接受,少数民族流行音乐也是被人接受的。如蒙、藏、彝等元素捧红了很多少数民族歌手,这说明民族音乐也可以是时尚的,可以和世界音乐接轨的。但今天要说的是:如何在把握了自己东西的精髓的基础上,去融合别人的东西,也让不同地域不同肤色的人都能接受。这是一个难题。难在我们彝族音乐人是否还有勇气重新去接受母语,去到传统文化中深挖素材。也就是说,首先是能否深刻理解自己的文化根基。现在的我看到了一些不好的现象:很多孩子想通过民族音乐组合的方式成名,可惜找不到自己的根脉所在,最后创作出来的作品成了四不像。我建议这些孩子买点糖和白酒,深入到乡村中去跟民间大众好好学习原汁原味的彝族音乐。
而近几年民族音乐的变迁,都大概浓缩在了“山鹰”身上:从早期的《我爱我的家乡》开始,旋律是单纯的原生彝族音乐,但是节奏有了改变。如很长的“阿伊阿支”剪接成A段B段和结尾,同时又将它原本要阐释的道理留在了歌曲中,所以百姓们传唱起来就更为方便和喜欢。到《走出大凉山》之后,就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作品,如《七月火把节》、《我在沿海一带》《索玛花》等,甚至因此参加了亚洲音乐节,站在了国际舞台上。乔羽作为音乐界泰斗这样说:“山鹰的诞生,给中国流行音乐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再后来到《离开家的孩子》,则表达了我们背井离乡到广州的心声。虽然是汉语歌词,但是创作思维还是彝语的。到《火焰的人》,山鹰实际开始走了一些下坡路,因为制作人和我们产生了矛盾,如我们意图将富有彝族特色的悠长前奏加入歌曲中,制作人却认为多余。他们甚至想将我们打造为“小虎队”式的组合,这就是文化观念差异上的碰撞。所以这才有了“山鹰”所经历的高地行走,漂泊采风的经历,从西藏、云南、贵州转了一圈回来才最终发现,实际我们苦苦寻找的根基还是在这里。所以才写下了“我想要回到最初的地方,我想要回到古老的地方”,才有了《忧伤的母语》,很多人不能理解,说改革开放了,母语应该是快乐积极的,怎会忧伤?可是作为生活在城市边缘的我们,躲着哼着母语歌曲的我们,已经知道母语开始忧伤了。其中有首歌叫《独子笛奏》,我就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和疑问:“为什么渴死在井水旁边?为什么冻死在柴火旁边?往前一步可以么?后退一步可以么?”往前是跟着别人往前,还是自己往前?是只能停歇在这里,还是能够后退?这是都是我们借助音乐表达的反思。其中也不乏《蓝色愿望》中诉说的问号。到后来《忠贞》发行,很多媒体朋友就问为什么要忠贞,太老土了,这个年代还有谁忠贞?我坚持自己的看法,觉得对国家对民族对个人的忠贞都是很重要的。这其实是我们追寻多年后的一个答案。
而我为什么要说彝族音乐会引来一个可能的春天?因为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蒙古族等都开始兴起组合风,而“山鹰”在这方面的引导是做出了贡献的,它提供了一个可以发展的方向。就仅仅在彝族音乐组合方面,“彝人制造”“太阳部落”都兴起了,这些都是复兴的好现象。虽然母语音乐在汉语歌曲中受到压制,母语专辑做出来甚至卖不出去。但我相信,只要我们将根基的东西重新抓住,不脱离自己的土地和文化,并将伴奏等元素现代化、世界化,我们就有希望,彝族音乐就会有属于它的春天。
 
 
“彝族母语文学发展蓬勃向上——在彝族文学艺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阿巴乌呷嫫(彝族母语女作家)
 
尊敬的各位参会老师大家好!非常荣幸能够参加本次会议并见到你们。下面谈谈自己对彝族母语创作方面的一点认识和感受。
第一:文学作品在人类社会上的价值。一个有自己语言文字的民族存在就应该存在自己的母语文学作品。不是日常生活离不开文学作品,而是日常生活本身存在着文学素材。然而,文学作品是生活琐事陶冶出来的精华,所以它是人类精神文明的支柱,这是其价值。
第二:彝族母语文学创作的进展方面。彝族人民的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自古就有自己的语言、文字、风俗、规矩以及自己母语文学作品,目前各方面的文化都得到蓬勃发展,文学事业的发展也蒸蒸日上。古传的《玛母特依》、《聂窝特依》、《阿嫫妮惹》等名著是其代表性的著作,也是典型的古代彝族母语文学作品。近年来,以阿鲁斯基、阿库乌雾、阿蕾、贾瓦盘加、邱林等为首的现代彝族母语文学作家的涌现,是彝族母语文学创作史的传承和榜样,也是把彝族母语文学创作事业推向高峰的一个里程碑,他(她)们的作品就是彝族母语文学创作进程的灿烂标志。
第三、文学作品的创作技巧。对于文学作品的创作来讲,素材的存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发现、挖掘和加工这三点。存在是指素材本身的存在,发现是作者发现素材、对挖掘也不可轻视,比如一个小坑从平面看不到什么东西,可一挖掘起来里面的含量就丰富多彩,加工更为重要了,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丰富多彩的文学素材,一个素材正如一块未经加工的原料,而作品是一件经过设计师精心设计加工而成的精美衣服。通过以上这四个步骤可以把最平凡的人、事、物、加工成不平凡的作品。这里举个例子,有个地方有一座很不起眼的山,人叫它“瓦比依青”,它四季常青,抵风抗雨,一直养育着依偎在它怀里的万物,给人质朴而伟大的榜样和楷模,我就借它的无私的精神创作了一首题为《里莫哈老》的一首诗(因为里莫哈老在瓦比依青的山腰上),有的读者就问我诗中那个神奇美丽的里莫哈老在哪里,把一座平凡的山搬到了书本上来真不容易!(这首《里莫哈老》在网上也可以看到)。这座山自古就存在着,可是如果不去发现、挖掘和加工,它的内容意义就不会形成一首诗。这就是以上四个步骤的体现。文学创作还有许许多多的特点和技巧,这里就讲这点。
另外一点是我个人在十几岁时开始用彝语文创作,当时一点写作理论都不懂,只知道自然界的形态之奇特美丽,当自己的处女作《真感人》得以发表在刊物上之后,收到了一个印有七元的单子时根本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后来问其他朋友才知道是稿费,原来发表作品还有报酬。回想起这件事,觉得自己很无知,但编辑老师们一次次鼓励自己说继续写,多写点,你的作品不用多加修改,所以坚持了下来。后来因为彝文刊物较少,发展到学习创作汉语文作品。
我相信,今后在党和国家对民族事业发展的不断关怀和许许多多的彝族母语作家们共同努力下,彝族母语文学创作历程会更加辉煌灿烂,作品会更加璀璨耀眼, 总之彝族母语文学发展正蓬勃向上。
                                                
 
“关于彝族母语文学艺术发展的思考”
侯远高(中央民族大学西部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近年来,由于凉山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彝族同胞对母语文学艺术作品的需求越来越旺盛,使彝族母语文学艺术创作出现了崭新的局面,一个以彝语文为载体的文化产业正在形成。彝族传统文化实现现代转型的目标初见端倪。
这些变化表现在几个方面:第一、经过多年双语教育的培养,已经形成了一个彝族母语作家和艺术家群体,特别是一批业余作家和民间自由艺术家的出现,使这个群体充满活力;第二、凉山本地的公共传媒网络已经形成,除报纸、杂志、电影和广播以外,凉山的电视和互联网空前发展,彝族文化传播的平台越来越多。特别是正在试播的凉山电视台彝语频道,有可能全面推动彝语文化产业的发展;第三、随着凉山城乡经济的发展,一个以彝族乡民为主要消费群体的文化市场初步形成,彝语音乐光碟(歌曲、说唱、民乐)、彝语电视片、译制片和彝语戏剧等,非常受欢迎。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当前母语文学艺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第一、彝语文学艺术创作和制作主要由民间人士推动,政府部门在推动母语文学艺术发展方面处在被动局面,没有发挥出主导作用,导致发展方向不明和投资不足;第二、母语文学艺术作品的质量有待提高,大量粗制滥造的影视和音响作品充斥市场;第三、母语作家脱离彝族乡村社会现实的问题比较严重,反映现实题材的作品和传播现代文明的母语作品都很少。文学艺术的社会教化功能没有充分发挥。
有鉴于此,我们对于凉山彝族母语文学艺术发展有如下思考和行动:
一、坚持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传播现代文明为方向,以促进彝族文化的现代转型为根本目标
长期以来,凉山不仅是一个城乡二元结构的社会,也是一个文化二元结构的社会,城市是汉文化的世界,彝族文化则主要在乡村传承。由于母语文化发展长期滞后,彝族群众不能通过彝族语言和文字接受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世界文明成果。一个彝族青少年如果没有接受良好的汉文化的教育,就会永远被排斥在主流社会之外,不能公平的享受社会发展的成果。因此,要想摆脱这种民族文化日益被边缘化的局面,母语文化的发展就成为最关键的环节。一个以彝族语言和文字为载体的城市现代文明是民族现代化的核心。
一、坚持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以促进彝族乡村社会发展为主要任务
当前,凉山社会发展的瓶颈是彝族乡村治理问题。彝族乡村整体贫困的状况长期持续;乡村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严重滞后,缺乏基本社会保障;人口不安全流动、毒品和艾滋病等社会问题层出不穷。近年来,被媒体报道出来,引起社会关注的凉山儿童被拐卖问题、麻风村的问题、东莞童工事件、艾滋病致孤儿童问题等,突显了彝族乡村社会发展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但是,面对这些尖锐的社会矛盾,彝族知识界的反映是非常被动的,甚至是麻木的。说明彝族文化发展的方向偏离了社会目标,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宗旨淡化了。
因此,面对现实,回归乡村,以新农村建设和彝族青少年教育为目标,以文化创新和重塑民族形象为己任,寻找母语文艺创作的动力和源泉。
三、以抢救、挖掘、保护和开发彝族母语文化为紧迫任务,把文化资源转化成文化资本和文化活力
四、发挥政府在民族文化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从构建和谐凉山、人文凉山,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出台相关政策并进行相应的制度安排,促进母语文化的繁荣发展
目前,为了创作彝语广播剧和电视剧,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支持下,我们凉山彝族妇女儿童发展中心组织了一批母语作家深入乡村进行调查研究和采风,以此动员母语作家创作出一批新作品,为改善彝族乡村治理状况尽一份责任。希望有更多的彝族知识分子加入这个行列。
 
 
“彝族母语戏剧《噩梦初醒的山寨》的创作、巡演与反思”
俄木沙马(凉山彝族妇女儿童发展中心副总干事)
 
彝族母语戏剧《噩梦初醒的山寨》于2006年10月28日在西昌接受州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金铁先生、杨朝波州长等领导的审查,并于2006年11月7日在西昌学院首演以来,在凉山州委州政府、四川省民委、国家民委以及中国默沙东项目、美慈基金会等机构的支持下,已经在大小凉山和首都北京等地演出了268场,3年来观众累计达20余万人,在国内外引起了各界人士的高度关注,获得了广大彝族群众的一直认可和赞扬。彝族母语戏剧《噩梦初醒的山寨》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
一、彝族母语戏剧《噩梦初醒的山寨》的创作过程
《噩梦初醒的山寨》的故事来自于彝族山寨。2006年7月13日我和中央民族大学的侯远高先生在西昌相识,共同的想法和理念使我们走在一起,并促使我直接到我们的彝族山寨去作调查和采风,第一次与艾滋病患者面对面的接触,第一次亲眼目睹艾滋病给彝族社区带来的危害。他们被艾滋病苦苦折磨,他们一无所有陷入极度的绝望中。有个老妈妈讲述了两个儿子、两个女儿、1个儿媳先后被毒品和艾滋病活活夺去生命,并残忍的留下2个女童孤儿的悲惨故事。有对夫妇是自由恋爱组成的家庭,养育有两男一女,男的还有一份令人羡慕的工作,这是个非常幸福的家庭,但男的自从沾染上毒品后,这个幸福的家庭陷入了绝境中,男的因为吸食毒品被开除公职,失去了生活的来源,女的为了警示丈夫毅然吃下农药,人没死成,却使自己的双眼失明,想死也死不了。她们赖以生存的一切都已失去,仅靠政府和爱心人士的救济而维持生计。在毒品的折磨下,有个女的无奈之下谋杀了自己的丈夫,并被判处无期徒刑,留下了4个孤苦伶仃、无依无靠的孩子,她们中年龄最大的不满16岁,最小的才9个月。在艾滋病的折磨下,有对夫妇双双离开人间,却把2岁的儿子留给了78岁的老奶奶抚养;有个家庭父母双双因为毒品和艾滋病而死亡,留下2个孩子,而她们没有亲戚、没有朋友可依靠,只有自己惶恐的双眼和稚嫩的双肩……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彝族社区的这些悲剧都是因为缺乏良好的教育和健康的文化生活所致。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彝族文化遭受各种外来文化的冲击,彝族古老文化的教化功能和教化作用受到严重破坏。在今天,我们优秀的彝族文化并没能为自己的民族服务,我们的民族也没能享受到祖先创造的灿烂文化带来的快乐。这就是彝区目前所面临的严峻的文化生活问题,也是我们创作《噩梦初醒的山寨》的背景和故事的来源。2006年7月底在基线调查和采风的基础上,开始构思和设计《噩梦初醒的山寨》,并把我对该剧的构思、设想及故事情节告诉了一些在西昌卖唱的流浪歌手,他们的学历不高,但在彝族文化和个人才能方面都有很扎实的功底和能力,选择和确定创作团队后,我们对故事情节、舞台构思和舞台设计进行了反反复复的讨论,并开始着手编写剧本,我和彝文校的雷平老师、流浪歌手阿合一起反复推敲,直到最后定稿,当时的剧名叫《云雾笼罩下的山寨》,后来经各专家学者和凉山彝族妇女儿童发展中心共同讨论,正式将剧名确定为《噩梦初醒的山寨》。
第一幕以彝族传统的送亲之夜为背景,充分运用彝族民歌艺术、说唱艺术、克智艺术、毕摩艺术、苏尼艺术、舞蹈艺术的叙事性特点,将彝族民间艺术情节化和戏剧化。运用彝族民间素材进行提炼加工,既能展示彝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能表现彝族腹心地区幸福、快乐和富足的传统家庭模式,最大限度的达到舞台戏剧化,并为戏剧矛盾的冲突奠定基础。
第二幕、第三幕通过去医院路上巧遇拉格和朴实的对白,让人物通过吸毒、贩毒、共用针具注射毒品、感染艾滋病、妻子离家出走、阿嬷之死等不同场景和紧密相连的情节逐步强化戏剧的悲剧色彩,并通过苏尼、医生的场景强化《噩》剧的主题思想。
第四幕在毒品和艾滋病的双重打击下,戏剧矛盾白热化,山寨陷入极度的痛苦中。主人公沙马阿普和其孙子的惨叫声中,迎来悲喜交加的第四幕。
剧本本编写完成后面临的是演员的选择, 2005年4月,中心在竹核成立了民间宣传队,组织当地的农村彝族青少年自编自演文艺节目,走村串户宣传禁毒和艾滋病防治知识,受到彝族群众的广泛欢迎。2006年7月,发展中心争取到美国中华艾滋病基金会的支持,在竹核民间宣传队的基础上面向全州招收农村彝族演员,组建了“凉山彝族乡村艺术团”。由于演员都来自农村,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戏剧表演训练,特别是在舞台表演、人物塑造、情节把握等各方面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
如老演员中饰演沙马老人的阿尔拉基年龄最大,记忆力下降,表演动作太硬,舞台掌控能力弱,但他特别刻苦,对戏剧人物的理解较强,经过两个月的封闭式紧张排练,原来只会弹月琴、唱几首民歌的他成了剧组中表演和感染力最强的演员,他说:“我的侄儿阿尔子哈,几年前因吸毒,离家出走,不知下落。”每次演出他都想起他,他想用自己的喊声唤回侄儿。这样的情感体验是任何专业的演员所无法达到的。
又如饰演贩毒者的胡建伟:“我很讨厌演一个大坏蛋。但回想起过去自己身边那些因吸毒感染上艾滋病而死去的朋友亲人时,我又努力将自己演得更坏些,让观众从憎恨中增强认识,自觉与吸贩毒作斗争。”所以他在演出时经常因为逼真的表演而受到攻击。
二、巡回演出及其意义
例1:剧组在西溪河区演出时遇到了一件事。当演出的剧情发展到吸毒者感染艾滋病死亡的高潮时,一个中年彝族妇女激动得冲上台来紧紧的握住正在演出的演员们的手,不停地边说边流泪,引得演员们不停的流泪,打断了演出的正常秩序。为了演出的顺利进行,工作人员把她劝下台来,继续演出。当演出进行到贩毒者被抓的场面时,这位妇女又冲上舞台,抓住扮演贩毒者拉格,说要狠狠的惩罚拉格,情绪比刚才还激动,在观众和区工委领导的劝说下她才回到观众席。她的情绪随着演出的不同内容跌宕起伏。经了解才知道,她原是个副乡长,也有过一个幸福的家,但受毒品和艾滋病的危害,她唯一的儿子因吸毒患艾滋病而死亡,女儿出走两年,至今下落不明,老伴也已经去世,一家四口人只剩下孤零零的她一个。她手里紧紧捏着女儿临走时留下的残缺破损的电话号码(号码已经无法辨认),要求帮助查寻女儿的下落。演出结束时,因为这位妇女的缘故,使观众和演员情绪低落,陷入沉思,她的出现给所有在场的人们上了一堂深刻的禁毒和预防艾滋病的课。
例2:10月24日 晴,观众1400人,演出地点布拖中学足球场。当一位年轻的少妇泪流满面地说:“太真实了,太感人了,自己为了看这场演出,走了很长的路。
例3:2007年10月23日剧组在拖觉镇中学演出完后,被同学们紧紧围住久久不能返回。
例4:在昭觉县大坝乡演出时饰演贩毒者的演员被观众围攻和袭击,在干警的干预下才得以撤离现场。
例5:在昭觉县地莫乡演出时一位老妈妈说:要是母语戏剧早来两年,她的儿子和女儿就不会死了。
例6:2008年5月12日,昭觉县特口甲谷乡位于金阳县和昭觉县的交界处,海拔2600米,离昭觉县城68公里,其中30多公里都是土路,没有通讯信号,没有电,我们去演出那天,很多村民都停下农活,赶来看演出,把乡政府的坝子围个水泄不通,有些孩子爬到树上和房子上看。乡长说今天来的人比赶集时还多,这里从来没有来过文艺演出队。
“12.1”世界艾滋病日,经过近30天的精心筹备,由凉山彝族妇女儿童发展中心、州慈善总会、凉山日报社、凉山电视台联合举办的“情系凉山、抗击艾滋、救助孤儿”的大型义演活动取得圆满成功。晚会投入20余万元,用于报纸、电视宣传和明星接待等工作,州级各部门负责人参加了晚会活动,现场观众4300余人,晚会实况录像在凉山彝族自治州电视台播出,覆盖观众达60余万人,活动募集资金80余万,目前我中心用这笔募捐款救助了4个孤儿班的180名学生。
 
2008年6月26日国际禁毒日,剧组受四川省荞窝监狱的邀请,走进“高墙”,在服刑人员中开展禁毒和预防艾滋病宣传。
媒体关注,由于戏剧采用彝族母语形式,走乡入镇,克服重重困难,在短时间内完成超强度的工作量,开展“身边人演身边事”的禁毒防艾方式得到了所演之处群众的肯定和欢迎,短短3年中,剧组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巡演期间得到了西昌在线、新浪网、彝族文化艺术网、彝族人网、凉山彝族妇女儿童发展中心网站、四川在线、四川大学就业信息网、中医药疑难病专治网、新华网、西昌有线电视台、凉山日报社、凉山电视台、四川日报、中国民族画报、香港有线电视台、南风窗、中央电视台等媒体或杂志的关注,取得了社会舆论的支持。另外,2008年《噩梦初醒的山寨》荣获凉山州“五个一”工程戏剧类最高奖。
保护和发扬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母语戏剧《噩梦初醒的山寨》融艺术教育为一体,剧中包含大量的彝族风俗、彝族民歌、说唱、口弦、马布、二胡、克哲、月琴和克新杜尔等彝族原生态民乐和彝族原生态民歌,在演出过程中,挖掘、整理和再现这些逐步消失的古老文化,对保护和传承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演员不断提高表演能力和综合素质,已成为我州有名的民歌专家,有的成了全省仅有的口弦传承人,有四个年青女孩已成为唱彝族民歌的高手。有5人参加了2007年中央电视台《国庆七天乐》栏目,有6人参加了2008年《民歌中国》栏目,1人参加了2008年全国青年歌手大赛,他(她)们为宣传彝族非物质文化艺术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目前,剧组中已经有5人发行了个人专辑,有2人录制了母语电影。
 
 
 
 
13日下午2:00
大会主题:彝族母语文学创作理论与实践
主持人:米伍作
 
 
马尔子(凉山州民族研究所所长):
 
这个会是保护母语的会,从国际上来讲,很多语言和民俗都在不断消失。濒危语种也越来越多,怎样来保护,我想从个人经历来谈一点感受:小时候在乡村中一直使用母语——彝语,但是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日常语言的使用就逐渐让位于汉语了。我深深觉得不保护好母语,文化就会失落。比如印第安人,他们现在的物质生活已经逐步好转,但却失去了母语,就导致了其精神文化的逐步丧失——所以现在很多地域都在提倡文化多样性。
而我觉得保护母语首先要注重精英的培养——如果精英不认识到母语文化的重要性,那么民众就找不到学习的目标。所以精英作为民族的标杆,意义是很重大的。但是反观昭觉、美姑等地很多机关的孩子,他们竟然不会说彝语,这是让人吃惊的事情。从这件事情上,我们间接看到,在文化的失落上我们不应该老是去责怪汉族,应该有自我反思。彝语和彝文是祖先留下来的宝贵遗产,值得骄傲。我们可以将其看做文化资源、政治资本
文化同质结构已出现,凉山、新疆、西藏、内蒙等地,作为少数民族的语言版块,保护好传统文化是对地方和国家很好的。我们很多人都从实用主义的立场来谈彝族语言文字的研究,。觉得彝文在现实中不如汉语方便,所以应该摒弃彝文。但这其中其实涉及到语言权利的问题,我们应该充分维护自己的这种权利。这都是需要精英站在一个高度来参与和向导。比如东北虎,它们侵害周遭百姓的牲口,造成经济损失。如果不是精英倡导和宣传东北虎的珍贵,百姓们是绝不会以自己的利益为代价,有意识地保护这种濒危动物的。保护彝语彝文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都不抓紧,它们就随时会消逝,如同渐渐消融的积雪。以我家几代人为例:我爷爷是完全不懂汉语的,彝语成为唯一的语言;我父亲主要使用彝语,汉语基本只懂得几句政治口号,我自己则懂得彝汉双语,两者的熟练程度差不多;我的孩子就出现了汉语优于彝语的情况,也许到了孙辈他们就不懂彝语只知道汉语了。这种逐渐侵蚀的状况应该引起文化精英的警觉,而作为知识分子,我们不应该在物质生活逐渐满足的情况下,让这样的文化失落感出现在我族身上。
 
 
贾瓦盘加(凉山州文联副主席)
 
既然大家都觉得彝族濒危的语言文字非常重要,那么作为它们载体之一的母语刊物,就值得倍加重视了。但可悲的是,《凉山文学》彝文版作为全国公开发行的母语文学刊物,很多专家学者却都希望是赠送,而不愿花十几元主动订购一本。我们知道,定量不同,刊物在文学界的地位也就不同。而且各位专家学者从前景、理论等高度做了分析、提出忧思,那么在唯一的母语刊物已经在尽力传承作为民族血液的语言和民族骨架的文字时,大家为什么就不订阅一本呢?花费不过3.8元,我们的成本就高达是20元。显而易见,我们的目的已经不是赚钱而是“保命”,即使这样也是生存维艰的。因为很多人看待这个刊物,只是评职称发文章的工具,满口答应订阅之后,一般都是不予实现的——这是很悲哀的事情。
而作为我刊内部人员,无论是已经去世的还是正在兢兢业业工作的编辑们,不过都是想给这个民族留下一个刊物,幻想也许在百年之后,它还可作为宝贵的语言文字遗产,供后人研究和参考。虽然现在党委很重视,刊物质量在提高,但是发行量却始终上不去。借用马尔子的观点,如果连我们的精英层都不阅读这本刊物了,我们还能奢望人民大众来关注它么?作为阵地性质的刊物,在座的很多母语作家都是从我们这里起步的,那么我们就希望它能够继续存在下去,成为后继者发展的平台。但它的维持不能单靠政府的扶持——所以我作为一个文艺刊物的编辑,从最实际的角度出发,呼吁各位关注母语发展的专家们,用实际行动来实现口号,在呼喊的同时也脚踏实地地做一些事情,花3.8元订阅这本母语刊物!
其次,我还是简单介绍下这本刊物从创刊到发展的历程:《凉山文学》彝文版从1980年出刊到今,总共发表了105期,近3000万字,最初只有民间故事和格言,没有散文、小说等形式。它在当时农村的作用也只是青年人的备忘录,人们在表演中忘记了这些谚语就拿出来看看。初创刊时,维持艰辛,老一辈的编辑们没有助手和行车,就默默地用背篓像背柴一样将出版的刊物背到邮局寄发,我想这样的行动都是基于对民族不计条件的热爱。
88年,刊物正式作为季刊公开发行。曾经我们试想过将其办成月刊,但但是因为发行量很小,于是放弃。但是我们不满足于这样原地踏步,将散文翻译为“黑觉布尔”、小说改成“时觉布尔”,诗歌译作“赫尔布尔”,开始逐步丰富刊物的形式。还出现了小说的代表人物“ ”和诗歌的代表人物“ ”(13日14:00——15:40.wav 35分39秒至53秒),他们都是这些文学形式的先行者,可惜两者都是英年早逝。
90年代之后,刊物有了较大发展,作者普遍到上至专家教授下至农民,只有稍有文化的群众都会给我们来稿,稿纸也是千奇百怪,甚至出现在糍粑封口的纸张上创作的作品。销量也曾经达到八九千的高峰。但从90年代后期开始,很多最初写彝文稿的作者都转去写汉文稿,忘了起步之处。甚至很多人在谈及别人“是写彝文”的时候,就是暗含了对方能力的薄弱。原本值得我们骄傲的成了让我们羞愧的东西。但从如今“骏马奖”的参赛作品来看,1-9届都有凉山彝族人得奖,其中8-10届有彝文文学作品,这与其他民族比是毫不逊色的。但这也是不够的,因为能够称其为“彝文文学作品”的东西太少了。所以我们这个刊物需要的不是参天大树,而是青草一片,积极投稿的作者就是我们刊物的青草,能让我们在数量中寻求质量。
所以总的说来,“定量”和“创作”这两个问题是急待解决的,我呼吁青年学生和专家教授多关心这个唯一的彝语刊物,多多来稿,成为我刊欣欣向荣的那片青草地。也算是支持彝族语言文字的维系吧!谢谢大家!
 
 
嘎哈史者(美姑毕摩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全程彝语,无稿件)
(录音位置:13日14:00——15:40.wav 从47分15秒开始)
 
 
 
“关于彝族母语文化的思考”
马德清(凉山彝学会副会长):
 
 
内容提要:
彝族母语历史悠久,母语文化更是丰富多彩。
但是,彝族母语文化受到了来自各个方面的冲击,并且开始在变异,开始被冷落,许多的母语文化已经面临濒危。
彝族母语文化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宝贵财富,是中国文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抢救、捍卫、保护彝族母语文化是就是维护国家的民族团结,是建设和谐社会、构建和谐文化的重要举措。
我们应该以历史的责任感,面对现实,面向未来,采取各种措施,为护卫、拯救、开发彝族母语文化作出努力。
 
一、怎样认识彝族母语文化的地位
中国彝族人口已经接近一千万,在中国来讲可以说是个大民族了。彝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悠久灿烂的母语文化。世居祖国大西南的彝族,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自己的语言文字,创造了彝族的文明。
以彝族的语言文字所表现和反映的各种不同类型的生活方式、社会行为、宗教信仰、民风民俗、道德观念、审美情趣、文学艺术等,都属于彝族母语文化的范畴。
最典型的彝族母语文化所创造的文明成果有浩如烟海的彝族民间文学、毕摩经书、彝文典籍、神话传说;还有震惊中外的十月太阳历、火把节、彝族年、彝族漆器银器工艺、彝族音乐歌舞、彝族民间乐器等。这些独具一格的文化现象,是彝族母语文化的精华。
彝族的母亲的语言文字就是传承彝族母语文化的载体。
彝族的母语,积淀着彝民族的韧性,凝聚着彝民族的精神,营造着彝民族历史的灵魂家园。
彝族的文明史悠悠五千年以上,彝族人民所创造的历史文明沉淀下来的文化宝藏数不胜数。彝族的语言文字是彝族母语文化的纽带和桥梁,是彝族文化的基根所在,它充满着无穷的魅力。彝族文字的发明创造可谓整个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大奇迹。九千多个古老的象形表音彝文字,犹如一个个响亮的音符,谱写出彝族文化壮丽的赞歌,响彻了千万年历史的云霄。
彝族文字是中国最早的富有生命力的表音符号,它反映了彝族创造文字独特的思维艺术,也反映了彝族历史的悠久和古老的文化。在西安半坡出土文物的陶瓷上的符号,没有其他一个民族的文字能够破译,唯有古彝文能破译,这一惊人的奇迹证实了古彝文是中国较早的文字;三星堆、金沙遗址众多的刻符和青铜雕像内涵着许多古彝人的母语文化,三星堆与彝族母语文化有很深的渊源。古老的彝族文字所记录和书写的浩如烟海的毕摩经书和古彝文典籍雄辩地证明了彝族母语在历史上的辉煌。
在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中,有自己的语言的民族不少,但既有自己的语言又有自己的民族文字的民族并不多。彝族的语言文字具有完整的体系,是人类中非常成熟的语言文字。彝族是个骄傲的民族,因为彝族的语言文字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有完整的功能,彝族是个了不起的文明民族。
彝族的母语,就是彝民族的第一原始语言,是彝族人最早发明创造并使用于实际生活并所掌握的一种语言。从一个民族来讲,母语一般是族人最先发明的语言,并开始得以传播,并持续运用到整个民族历史生活深处。如像凉山的穿透历史的毕摩经书、《勒俄特依》、《玛木特依》、《支格阿鲁》、《阿莫列惹》等都是彝族文字形式传播的母语文化,并为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一个民族所受的社会教育中,尤其是早期,有相当部分是通过语言授受的,然后才是文字的传授。一个民族的母语对一个民族的发展和进步的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部最先为口传盛行的《勒俄特依》让彝族人知道彝族的历史变迁、天文地理、彝人的道道地地伦理,规范行为、审美观念等;一部属于训世教化人的《玛木特依》能规范人的行为,教人怎样做人,成为无形的教科书。整个彝民族族就是赖于自己的母语文化在不断进步和发展起来的,离开了自己的母语文化就不成器为文明的民族,这就是母语文化的历史地位和社会地位
彝族母语是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
母语,是一个民族人群最初学会的一种语言。母语的发育成都和使用水平,是体现着一个民族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母语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特征的重要的标志,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是民族生存发展的根。
母语是民族文化的根基和纽带,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是与世界经济、文化交流发展的媒介和先导。
可以想象,一个没有自己母语的民族是可怜的民族,是不完整的民族,寄生于其他民族母语文化的民族是多么悲哀的民族,因为这样的民族没有自己的灵魂家园,没有自己的民族精神旗帜。没有自己的发展动力。
彝语,就是彝族人的命和根。
 
二彝族母语文化的现状令人担忧
随着中国国际化的进入和发展,随着世界多元化文化的相互冲击,彝族母语文化已经面临的危机令人担忧。
1、担忧观念的危机:
(1)彝族母语群体开始萎缩。汉语汉文对中国社会的覆盖,形成了彝族母语的极大威胁,铺天盖地的外来异族文化使彝族母语的忠实群体从解放初期开始已经慢慢在萎缩,逐渐在减少.彝族老百姓母语的语境开始面临困境和危机。特别是云南贵州的彝族和四川部分都市的彝族母语群体早已丧失了自己的母语生态环境,众多的彝族已经离开了自己的母语,拼命拥抱汉语文化,放弃了彝族母语。彝族的母语不在是母亲的语言,彝族的母语却成了后娘的语言。在一些人的观念中,彝母语可有可无。许多的干部职工家庭不再使用母语,并以排斥母语为荣。许多的干部子女已经是母语盲,母语成为了外语。更可鄙和可悲的是相当一部分倒汉不彝的彝族人千方百计在疏远自己的母语,糟蹋自己民族的母语文化。
(2)母语文化的忠实捍卫者开始动摇。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母语文化的发展政策上存在一些不公平现象,母语文化的社会价值观产生了偏离。在当今社会,是利益趋势的社会,商品经济的浪潮充满着经济实惠的诱惑,许多的势利者以被经济利益和政治权利所扭曲的价值观自觉不自觉地离开了自己的母语文化,拼命投向政治欲望和经济诱惑。他们认为彝族的母语文化难以实现现实社会中的价值,难以获取自身的利益和权力。相当一部分领导层对母语文化产生了动摇,导致了对母语文化的消极情绪的滋长和蔓延。
(3)母语的使用范围开始缩小。人们对汉语汉文的追求日趋强化,对彝族母语失去了信心,出现了彝族母语即将消亡的观念。显然,在国家主体文化的意义上来讲,中国早已汉化,国家和民间都普遍在使用汉语汉文,而许多的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只成了一种装饰和广告。幸好,凉山彝族的母语在彝族聚居地区依然还是必需的语言文字。许多的高山偏远地区的彝族远离城市,他们不识汉字不懂汉语,他们依然在使用自己的母语,他们仍然需用用自己的母语交流。在短时间内,他们不可能丢弃自己的母语。中国走向汉文化世界走向英语化是社会必然趋势,但是,只要有彝人的群体存在,在近期还不可能消灭彝族母语。我们没有权力让彝族母语接近消亡,也无力强留母语,我的责任是延缓这种消亡的进程。
2、教育危机:
(1) 造成母语教育危机的原因绝非仅仅是汉语教育的强势介入,还有许多历史的原因。国家对对少数民族母语教育的政策不完善,不稳定,优惠政策太少。西藏自治区的母语教育具有完整的体系,上上下下配合强势,并已形成了优势,而彝族的母语教育残存不堪,令人深思。
(2)不完善的双语教学法规、不完整的彝文教育体制,造成彝族母语教育的断代问题,国家和地方政府对母语的重视不够造成了彝族母语教育长期处于弱势均状态,投资少,基本建设差,师资力量弱,学母语毕业的大学生难以就业。
(3)现实中的考试制度对彝语不公平的待遇、现行教育体制对母语教育的弱化等的原因,还有语文教育自身对彝族母语教育存在许多的问题。
(4)地方的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太多。云南贵州大面积的彝族地区和四川的彝汉杂居区普遍不开设彝文课,彝族母语教育严重断代。
3、语言被污染的危机:
在多种文化成分充斥的社会,彝族母语已经严重被污染。
(1)母语不再纯净。在日常生活当中,彝族母语已经参杂汉语,母语变成了彝汉参半的混合语言。
(2)大量涌入了汉语和外语的借语,彝族母语成了大杂混。
(3)在语言表述中,出现了崇汉媚外的语言趋势,不少的彝族人不想使用彝族母语,冷落彝族母语,崇尚汉语,有的甚至崇拜外语,在说话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夹带着许多的汉语或外语,母语的纯洁受到了多方面的污染和破坏。虽然这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从他们的心理上,早已丧失了母语的尊严和母语的自信。
4、彝族母语文化的危机:
母语文化问题是民族文化的性质和去向问题,是国家、民族的发展问题,是经济、社会和人三者和谐发展的问题。而当代的现实生活中,彝族的母语文化已经开始变样变质。纯洁的母语文化遭遇所谓现代文明的污染。如彝族的道德观念、彝族的审美观、彝族的礼仪、彝族的语言风格、彝族的饮食文化、彝族的建筑文化、火把节文化、彝族年文化、民风民俗等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歪曲或冷落。
(1)道德风尚的变异。
在彝族的母语文化中,有传统的道德规范,但因当今的不少彝族离开了自己的母语文化,在道德观念上出现了问题。如彝族在历史上从来没有乞讨者,但现在各城镇捡垃圾的彝人比比皆是,他们蓬头垢脸,肮脏不堪,令人恶心。彝族人从古以来没有卖淫的妇女,但现在已经出现了。吸毒贩毒的丑恶现象已经见惯不惊。彝族人最鄙视偷鸡摸狗的丑陋行为,但现今随处可见这种现象。在西安、北京、成都、昆明、广州等地有一群群的“披风族”在行盗,他们在被扭曲的价值观的诱惑下糟蹋着彝族人的形象,破坏着纯洁的母语文化。
(2)彝族纯朴的酒文化已经被污染,彝族的文明喝酒习惯已经沦为无休止无节制的“干杯”,“酒神”成了酒鬼,“酒仙”变为酒疯。彝族对喝酒有谚语:“喝一杯值块金,喝两杯值砣银,喝了三杯四杯不如猪和狗。”彝族人讲究的喝酒的美德,从不提倡醉酒,但如今在外来文化的污染下,许多的彝人远离了自己纯净的酒文化。
(3)丰富多彩而纯洁的“尔比尔几”等彝族母语已经变为彝汉混杂的团结话,有的为能说几句汉话而沾沾自喜,再也不想说自己民族的语言,出现了说汉汉话骄傲说彝话耻辱的怪心态。
(4)彝族古老的饮食文化独具一格,有不少的传统彝族菜肴独具匠心,但许多传统的食品特色受到了破坏。凉山彝族的砣砣肉、辣子仔鸡汤、烧石羊肉汤、园根酸菜汤、香猪肚、千层荞饼等,在城市的各种餐馆里已经变色变味变样。许多彝族的特色菜在彝族家里被五花八门的炒菜火锅所取代。彝族的荞子酒.杆杆酒被啤酒粬酒所代替。
(5)古朴的彝族婚礼被倒土不洋的混合文化礼仪所取代。彝族人办婚礼时穿的是西装,行的汉族礼或外国礼,很有特色的彝族婚礼仪式已被污染成灾,成为了混合礼仪文化,不伦不类的婚礼让人啼笑皆非。许多的彝族人在举办神圣的婚礼时,居然学汉人磕头,学西方拥抱接吻,真让人哭笑不得。
(6)服饰文化的变异已经成为了时髦文化。彝族的服饰文化本来相当丰富,服饰的文化内涵很深,但富有民族气质和民族尊严的服装已经严重丧失。许多的彝族人不在穿戴彝族服饰,认为彝族服饰落后,不好意思穿彝族服装。有的一概排斥彝族服装,有的混合彝族西方服装,如上外披披毡或擦尔瓦,里面穿一套西服,有的上身穿彝族衣服下身穿牛仔裤,再拴上一根领带,你能说他是哪个民族的人?
(7)语言载体危机。凉山彝族自治州彝语电视频道的开通、彝文《凉山日报》的发行、彝文《凉山文学》的出版发行、彝语音乐歌舞的演出、彝语广播电台等,都为彝族母语载体的发展做出了切实可行的努力。但是,铺天盖地的汉语汉文载体无情地替代了彝族母语的载体,汉语的电视、电影、广播节目、图书、新科技的各种传媒载体给彝族母语载体带来了痛苦和危机。许多的彝族地区特别是云南贵州和都市,母语载体早已失去了生存环境,没有载体,更没有载体的对象。
 
三我们拿什么来拯救我们的母语文化
面对彝族母语文化的沦落和危机,我们该思考什么呢?我们拿什么来拯救我电视剧母语文化?北岛有这样几句诗歌: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虽然不少的彝人在势利的眼光中享受着汉语的实惠,并不断用汉语获取许多实在的权力和利益,不断地用汉语作为政治、经济、生活的手段,但不完全是卑鄙者的通行证,也不完全都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因为使用汉语和英语是国家和国际语境气候所迫。悲哀的并不是我们在离开自己的母语而在拥抱汉语发笑,而是我们的一些领导者和善良的彝人忘却了自己的民族的母语,开始歧视自己的民族,有意无意地破坏着母语的尊严。我们看到在镀金的天空,虽然不是飘满了死者弯曲的身影,但却飘零着被扭曲的灵魂。那些已经失去了灵魂的彝人的身影,离开自己母语的故土,涌入都市文化的渲染,虽然他们在为他们的时髦和成功发笑,但清醒的母语的捍卫者却为他们难过和哭泣。从北岛的诗歌中,让我们听到了一个母语沦落的时代的呐喊,让我们看到了母语沦落的悲壮,让我们在痛苦中感受母语将被掩埋的悲哀,让我们看见了我们的母语将被贬值和歧视的危机。可是,现在我们自己却还在为懂得一点汉语而沾沾自喜,为远离自己的母语麻木不仁,甚至还在为自己拥有所谓的先进文化无耻地骄傲着。
这些年来,我们的母语受到了各种新文化的不断冲击,在现代工业文明和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进场中,彝语也受到了多种外来语言的侵蚀。这本该是一件无可厚非的事情,因为中国是那么大的一个大国,汉语已经成为国语,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谁也阻挡不了,可是,在我们彝族自己的土地上,彝族的母语已经不是母亲的语言,却已将沦为成了后娘的语言了。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竞争与交汇的时代,国家对民族的语言文字越来越重视,当和国家的民族政策越来越深入人心,我们的彝族母语也越来越受到普遍关注。拯救我们的母语的时机已经出现了曙光。
作为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地区——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族同胞交流思想感情,欣赏文学作品,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等都离不开母语。因为,我们的大部分的农民每天都在感受母语,学习母语,运用母语。
怎样拯救我们的母语文化?
首先必须加强母语本身及母语文化的全面建设;一是要继承我们的母语传统文化,主动积极地维护母语的尊严。二是积极采取多种形式的措施营造良好的母语生态环境,不能再让我们的母语自生自灭。三是正确对待目前存在的各种问题和困难,清醒认识来自各方面的挑战,走正确健康的发展之路。四是要以宽大的胸怀做到兼容并蓄,以先进的现代的科学的观念正确吸收和借鉴汉语汉文和外语外文教育的经验,不排斥汉语汉文的教育,做到你中有我你中有我,互为补充,相互促进。五是树立正确的科学的母语观念,确立母语的地位和价值。
实践证明,在复杂的国际竞争中,要赢得国际竞争,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势力、科技实力和国防实力,同时需要强大的文化实力。同样,地区之间的竞争,除了经济实力的竞争,最终的竞争是文化的竞争,因为,文化已经发展成为国民经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最重要的内容。
怎样才能有效地推进母语文化资源向母语文化资本跨越,应该是摆在我们每一个彝族人面前的一件大事。因为彝族地区的母语文化的硬件建设不能不说有了空前的发展,现在应该把目标转移到母语文化的实际内容上来,扎扎实实抓点项目和作品,以各种项目和文化艺术作品文艺活动扩大对外影响,形成强大的母语文化磁场,让彝族地区张开母语文化的翅膀,实现彝族母语文化资源向母语文化资本的跨越。
1、 进一步认识母语文化资源的优势。
就凉山来说,有着极为丰富的民间无形文化遗产资源,这些无形文化遗产是老祖宗经过几千年的积累留下的宝贵财富。
凉山母语传统文化,是凉山人民生活的根与脉,是凉山文明社会的基根,凉山各族人民创造的民族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民族的精神旗。整合民族文化资源,作大作强民族文化产业,是凉山明天的希望。
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比较集中比较完整的彝族文化宝库,没有任何地方能比的,她比较完整地保留了彝族原生文化,如毕摩文化、民俗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火把节文化、音乐歌舞文化、民间文艺文化、文物古迹文化等。这些民族文化,在全国具有优势地位,也具有影响力。我们应该珍惜祖先留给我们的这些难得的文化遗产,采取多种形式从深度和广度上给以实质性的保护、挖掘、开发、利用。
2、认识彝族母语文化的濒危性
凉山的彝族母语文化,虽然具有许多方面的优势,对外影响很大,但是,有许多内容已经处于濒危状态。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面临国际性文化的冲击,我们的目文化开始面临濒危。据调查,彝族民间使用克哲、尔比的人逐年减少;民间优秀歌曲被现代流行歌曲所代替;独具特色的彝族民间饮食文化开始变异或被城市饮食文化淡化;火把节的“朵乐荷”词牌和曲调已由十一种缩减为三种;许多的民间歌手逐渐在消失;许多民间艺人已经带着祖先馈赠的艺术走进了泥土;彝族牛皮碗的制作工艺、彝族银器银具的打制、彝族口弦的制作、彝族月琴的制作等都几乎都没有后人传承了。真正有水平的毕摩、苏尼开始在减少,民间服饰手工艺品在减少,许多浓郁的民风民俗开始异化。这些独特而浓郁的民族文化艺术以区别于其他民族和地区文化特色而产生影响和诱惑,形成凉山民间文化的优势,失去了这些特色文化就失去了优势。
3、树立母语文化新观念
母语文化,主要是传承,其次是生活中创造文化。在传承的基础上注入创新理念,从实际需要出发,结合彝族聚居地区的实际情况树立五个观念:
(1)树立保护母语文化的观念。
母语文化,源远流长,是千百年历史的积累,社会发展中自然形成,在生活中发展。我们应该在保护上多下工夫,采取有效措施,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
(2)树立建设特色母语文化的观念。
异彩纷呈的彝族母语文化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母语文化的资源固然很多,但真正处于优势的是美姑为中心的彝族毕摩文化,以布拖、普格为中心的火把文化,以昭觉为中心的彝族服饰文化,还有各方言区的彝族民居建筑、民俗民风、服饰传统、民族工艺、民间歌舞等都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最珍贵的母语文化资源。但是有两种认识困扰我们进一步利用文化资源,一是错误片面地把母语传统文化看成了落后的甚至是反动的东西,只要一提民族文化就有人谈虎色变,如对毕摩文化认为是崇尚迷信,认为只有眼前的现代的主流文化才是先进文化。另一种趋向是把民间传统文化一概视为为宝贝,一律吸收接纳,认为创造文化就是破坏和诋毁传统文化。如修城镇房子就要仿照外面繁华的城市,甚至学西方的洋建筑风格,不伦不类的建筑难以造就自己的特色。我们不能过于迷恋于传统,固步自封,排斥现代文明带来的先进文化,我们应该以历史的观点和发展来分析民间民族的取舍。凉山彝族自治州作为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它所管辖的城镇房子按理应该有自己的特色,但随处可见的依然是内地的楼房,还有欧洲国家的建筑,大街小巷依然是外地城镇的风格,虽然增加了一点彝族文化的符号,但与内地的城市没有什么区别。实际上,民族文化可以超越民族经济而优先发展,并以智力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丽江古城靠的是东巴文化,大理的苍山洱海、石林、阿坝九寨沟没有文化?他们靠的什么?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最明智的选择就是发展自己民族电视剧母语文化。
(3)树立“母语文化是生产力的观念”。
我们的祖先给我们创造了丰富的文化遗产,留给子孙的不是钱财而是文化。中华民族的文化支撑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以无形的精神动力鼓舞各族人民发愤图强,形成强大的凝聚力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经纪的发展。“云南现象”的实质是什么?是文化形成了强大的生产力,促进了整个云南的全面发展,证明文化就是生产力。
丽江是云南的一个小城,已经发展为扬名天下的民族文化名城。每年旅游收入达亿元,富民又富市,靠的什么呢?那就是把纳西族的东巴文化,他们就是明智地把这一民间文化资源视为生产力, 认认真真地给以了实质性的保护、挖掘、开发利用。凉山的彝族毕摩艺术表演在凉山没有什么市场,也没有产生什么效益和轰动,但被移植到丽江的凉山毕摩文化却发生了惊人的效益和震动。而凉山的毕摩文化却远离游客密集的西昌,远离旅游,被冷落在美姑十分偏僻的山野荒坡。出自凉山的“十月太阳历文化”研究成果为什么最后落户于楚雄,成为了中国民族文化的经典,影响海内外,并发展为民族文化的旅游宝地,凉山有多少人问津?
(4)树立依法侬规的观念
民族母语民间文化不能再自生自灭,需要法律保护,民族文化的建设应该依法运行。如果只重视政治、经济的的法律手段而无视文化建设的法律保障,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只能是形式,或者被视为可有可无的东西。那么,发展文化就得不到保障。依法发展文化,一是对大众文化与濒危的特色文化给以保护,对那些面临濒临的文化现象制定相应的法规,从保护、挖掘、整理、研究、开发等方面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如各民族的民间文物古迹、民间工艺传统,民间问候传承人等。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属于比较大的彝族自治地区,州人大、州政府应该根据实际需要制订有关政策和法律法规,给以法律上的保护。我们不能让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在我们的手里丧失掉,不能当历史和民族的罪人。不能在现代文明的世界上过早地丢失祖根血脉。全国各地相继为民间无形文化遗产的保护立了法,采取了许多的措施,制订了相关的地方性法规,使长期以来无法可依的民间文化保护工作步入了法治轨道。
如何从法律上保护凉山的民间文化遗产,我们应该抓住凉山最有特色的主流文化,对文化的开发形成最优方案,然后分步实施。凉山民族民间文化, 内容十分丰富,内容繁多,应加以认真研究,分轻重缓急,分类给以保护。一是以民间文化为代表的神话、传说、故事、童话、寓言、尔比尔吉、克智、歌谣、音乐、舞蹈、民俗、习惯法等文化;二是以毕摩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祭祀、文献典籍、仪式、神枝、天象、预测、禁忌、泥塑、草偶、木刻、蛋卜的宗教文化。三是以民间工艺文化艺术类的木器、竹器、藤器、漆器、金器、银器、铜器、织布、擀毡、服饰、杂染、建筑等民间艺术。四是节日庆典仪式文化,如火把节点火仪式、彝族年迎祖和送祖、换童裙、订亲、送亲、婚礼、丧葬、选美、斗牛、赛马、斗鸡、抢羊、爬杆、赛歌、迎客等的无形文化;五是以民间艺人为载体的各种乐器为表达的表演艺术,如马布、口弦、月琴、竖笛、木叶等。上述载体组成了丰富多彩彝族文化世界,历史地连接为一个复杂而有序的时空文化。这些民间文化是凉山的精神财富,是将来经济的希望,应该以立法依法给以保护。
 
四.关于发展母语文化的瓶颈
在民族杂居的地方,发展民族文化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牵涉到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方法思想感情思想观念。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地区,而且是彝族文化最集中最有优势的地方,但是,凉山彝族自治州民族文化的发展仍然处于滞后状态。丽江为什么能把纳西的东巴文化炒得那么红火?靠的是文化意识,靠的是大局意识,靠的是宽宏大度的胸襟。丽江的纳西族人口只占20%多一点,多数是汉族,还有彝族,但汉族人和彝族人都十分大度,不计较,一心炒东巴文化。因为他们认识到,在丽江,纳西族的东巴文化才是地方的文化特色优势,东巴文化的品牌,是丽江古城的灵魂,纳西古乐,是丽江的门面。不管什么民族的领导和群众,都一门心思地打造东巴文化的魅力,从来不计较什么民族问题,从来没有民族狭隘主义。可是,凉山人就差这种大局观念和文化特色优势观念,表面上看不出什么思想障碍,但在内心世界始终保持着狭隘民族文化观念。在州府西昌修建具有彝族文化特色的建筑,本来就是为了打造优秀旅游城市的需要,发展的需要,但有的同志心里不顺,十分不情愿。他们不愿意在西昌看到有彝族文化符号的建筑,民族感情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对这一长期得不到解决的问题,一些彝族领导不敢说,是因为他们怕得罪汉族领导,怕伤害汉族同志,不怕伤害自己的民族的母语文化。所以,在西昌,要修建彝族文化特色的建筑,抵制情绪特别大,形成了发展民族文化的障碍。西昌人,对彝族建筑文化缺乏大民族的文化观念,死守安宁河文化,但又炒不出什么特色,缺乏文化的吸引和诱惑,情愿让西昌永远仿效汉区城市,也不情愿让西昌容纳民族文化的风采。情愿仿古仿欧,也不情愿搞彝族建筑,这是什么现象?问题在哪里?根源在哪里?其实,在全国,汉族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但是在少数民族自治州,自治的主体民族的文化应该是主流特色文化。当然,在现代化社会中,我们不能一味地照搬传统文化,因为传统文化中也会有一些落后的因素,我们不能死守传统文化,排斥先进文化,应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如传统民族工艺与现代文化的有机融合,既突出民族问候的特色魅力,又具时代气息时代特征。丽江古城的大街小巷,几乎是纳西人的东巴文化产品,几乎每一个店里的人都身穿纳西族的文化褂子,出售具有东巴文化内涵的各种旅游纪念品。他们不觉得别扭,而很骄傲很情愿。他们十分爽快地说:“在丽江,只有打造东巴文化这张牌我们才能赚钱才能发展。”
试问,在丽江发展民族文化为什么那么顺利并具有那么大的凝聚力?而在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阻力呢?是凉山民族文化资源还不够丰富多彩吗?是凉山彝族的文化还不够古老不够独具特色吗?
 
回首历史的艰辛,感觉彝族母语文化的辉煌,面对现实,感觉彝族母语文化的濒危。“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联合国教科文卫委员会呼吁抢救世界民间文化遗产,保护个民族母语文化,党和国家对保护和抢救少数民族母语文化给予了关注。只要我们齐心协力,拿出实际行动拯救母语文化,我们的母语文化将迎来万紫千红的新春。
母语在向我们召唤,母语的旗帜依然在蓝天下飘扬。母语的明天更加美好。
 
 
何刚(西昌学院彝文主任)
 
 
首先感谢研讨会的组委会给我这样一个发言的机会,(彝语13日下午14:00——15:40录音文件01:43:18)。这几天一直在关注这个事情,但是到了今天上午才知道自己下午有个发言,所以发言准备得很匆忙,我大体就说两点。对这个会来说,刚才大部分的专家学者都已经从大的方面,大部分人都从彝族文化的宏观方面来阐述了自己的见解,我不再重复。我仅仅从母语文学创作这个方面来讲述我的观点,分为三个方面。我认为这是我们彝学学界一次重大的盛会,对于母语文学的创作,我本人不是诗人,也不是作家,但是我深切关注着这个方面,也从事着这方面的工作。我的身后有七百多个人,我坚信在这七百多人中要培养至少7个母语作家出来,这是我的荣幸。
    第一,如果我们仅仅是以母语文学创作这个方面来说的话,首先是母语文学创作的特征,它最大限度的体现了族群情感和审美方式,族群的兴趣和叙述方式,族群的忧患和哀怨方式,族群的理想和寄托方式。
第二是母语文学写作的范式
1、二元对立的形象塑造模式,所谓二元对立就是白对黑、天对地、男对女、好对坏等,这是最明显的,好处就是清楚明白,一看就懂。我们现在很难突破的一点是构建两难选择这么一个主旨,我在阿蕾的《阿尼》中看见了一点突破。(彝语录音文件01:47:27),给我们抛出以后,没有作出明确的判断,把这种信息抛给受众,这是最好的。在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老人冒着自己的生命危险,受尽千辛万苦,拖出来的鱼的剩下的骨架,你说值得吗?我觉得不值,这就是受众。希望我们今天在座的各位成为母语艺术文学春天使者,考虑突破二元对立,获得更大的进步。
2、民俗背景典型的环境模式,这是不可避免的。母语文学顾名思义是乡土文学,乡土文学最大的一个特点是它的视野就在乡土。例如贾平凹的“沙漠文化”,藏族扎西达娃等各个作家,他们的作品都有一个地域空间。你不可能审视整个世界,也没有这个必要,但是要抓住自己的地域空间特点。但是这个的缺点就是我们的作品很容易变成对民俗文化的表层的一种卖弄,而我不称之为展示。
3、间故事的叙事结构模式。
①曲折的情节结构模式,这本来就是彝族传统的民间叙事所具有的。刚才的贾瓦盘加提到他是怎么走过来的,我们也大概略知一二,创作的初期是吸取的民间的这些东西。美国有个作家写了一本书,名字叫做《走向民间》,很好的一本书。
②叠连环式的叙事结构模式。从“遭遇汉语”起,接受了“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这样一种叙事套路。
4、生动形象的民间语言,我们之所以把母语提到这么一个大的场合来说,你离不得母语吗?母语是衣服和裤子吗?我们的老师说过语言是交际工具,一个民族的语言本来就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你既然要做一个母语作家或者母语诗人,你就肯定离不了母语。在彝族的民间语言取材中,我们还没有用到冰山的一角,要多向民间学习。彝族诗人吉狄马加,他仅仅描写火把节、描写结婚的场面等彝族民俗场面,但是他写出来的东西引起大家共鸣,母语作品的语言很重要,如果你的语言运用好了,你就成功了一半。民间还有很多精美的语言等着我们去挖掘,去开发,为我们自己所用。一个母语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要尽量多用母语,多培养彝族诗人、作者。
第三是彝族母语创作的理性思考。对于彝族来说,第一次开这么一个对彝族母语创作和发展的会议,我们更多的是要反思。我们从政治批判到文化批判,到现在的审美批判,一步一个脚印,我们一直在走,在走的路程中,我们都有忧患意识,忧患未来的路要怎么走。天上是不会掉馅饼的,我们不要仅仅把希望寄托于行政领导,自己的努力也很重要。我自己是一个老师,我坚持做好自己的本分,为母语创作培养更多的人才。
最后是对彝族母语创作的一个策略问题的看法,上午听了罗庆春教授的发言,自己很有感触。罗庆春他说走了这么久以后,原来才发现我们寻找的就在我们身边,这在中国现当代的文学史上,也是例例可数的,李金发带回的初期象征主义在我国唐代里面早就有了。但是没有出去,没有和别人比较过,这样也是不行的。我认可罗庆春教授说的文化的根性、血性和智性,根性是执守的,是一定要坚守的,但坚守不是被动的,拒绝是愚蠢的,但是没有做好准备去盲目的接受也是不好的,做好准备以后由被动变成主动。第二是血性的张扬,必须要有那么一股劲头在里面。第三是智性的深掘,现在作家和读者的水平都在提高,我们都上了一个层次。这些其中最关键的一点是抓住人的人性,(彝语录音文件02:02:06),人有好人,也有坏人,但是像我这样不好不坏的人也不少,塑造不好不坏的人的形象,他们也有闪光点。我认为提高一点认识的角度,从人性的角度思考可能还更好一点!
 
 
 
 
13日16:00——17:30
大会主题:彝族音乐与美术发展研究
主持人:俄木沙马
 
 
吉郎伍野(美姑县毕摩文化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全程彝语,无稿件)
(录音位置:13日16:00——18:00.wav 从0分30秒开始)
 
 
 
“毕摩绘画解说词”
阿牛史日(美姑县档案局局长)
 
一、简要概述:在大凉山的美姑、昭觉、布拖、金阳等县彝族民间,至今还保留着一种原始、古朴、奇异的民间绘画艺术——毕摩绘画,尤其以有“毕摩文化之乡”美称的美姑县最为典型,最具代表性。
美姑县位于凉山彝族自治州东北部,幅员面积2731.6平方千米,全县总人口20万人,其中彝族占总人口的98.2%,是一个彝族高度聚居的县。1956年以前,没有统一的地方政权,加之地处偏远山区,高山深谷纵横,中央王朝的统治鞭长莫及,独特的彝族传统文化在这里根深蒂固,使其成为彝族原生文化的“丰水宝地”,毕摩文化及其绘画艺术就是其中之一。
毕摩绘画,是由彝族祭司——毕摩们在文献或皮张、树皮、竹简、石头、山崖等载体上画就的关于彝族历史、神话传说、天文历法、医药知识、动植物保护、民间信仰、军事思想等诸多内容的绘画艺术,主要通过线条艺术与文字相结合的形式来塑造形象、叙述故事、抒发情感、反映历史生活,表达志向和愿望,以其独特的风骨、深邃的意境、奇异的格调成为传达彝族文化的形式,是远古绘画艺术与象形符号的“活化石”,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学界称之为“神图鬼板”。
毕摩通常以竹、木削制成笔,蘸沾牲血调锅烟灰制成的墨汁,在纸上或木板等载体上绘画,且不打草稿,凝神定气,用笔一气呵成,不加雕琢,线条简约爽快。
画于纸张等文献载体上的,多见于文献的扉页或末尾几页,内容十分广泛,或反映天地万物的演变、或反映古代英雄人物降妖除魔为民除害、或反映古代战争中的排兵布阵、或反映星象之位、或反映古代彝族先民迁徙路线、或反映动物植物、或反映异域世界的邪魔鬼怪等。
画于木板、岩石上的画,内容涉及天象星位、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动植物、民间信仰、生产生活等。
毕摩绘画是以“线条”为主要造型语言,它强调画面中“线条”的运用,追求单纯的色彩与平面和装饰性的效果,强调艺术的变形、怪诞、空虚、断裂、残缺、拙中含雅、失真,以抽象把握“本质”,表达人的精神世界,尤其重视以物之“骨象”表示对象,讲求图文配合,书画合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毕摩以“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用俯仰天地、神游太虚的艺术观照法,以抽象手法,将心灵之“象”自由地组织在一起,表现了独特而丰富的精神世界,透析出一种原始绘画艺术的质朴精神,彰显彝族民众独特的审美意识。
降至现今,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等多种因素,彝族民众的价值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民间需要日渐减少,毕摩绘画艺术日趋消失,亟待保护。
二、杰出价值:毕摩绘画是彝族古老文明的延续载体,见证了彝族“书画合一”古老传统,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
1、毕摩绘画是彝族毕摩“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观像以画符”的产物,对于研究原始绘画艺术与文字的发生发展史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中国有自源文字传统的民族汉、彝、纳西都有非常古老的绘画与文字符号传统,但随着历史的演进与发展,大多消失于历史的尘埃中。而彝族毕摩绘画以其独特的风格至今还完整地保存在毕摩与民众的仪式生活中,对于研究宗教、绘画艺术、原始文字符号等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2、是毕摩绘画以其独特的“观物取像”法,直指精神之“骨”的方式,体现出的拙稚质朴、浑然天成的韵味,而正是于这种神秘而纯真,生硬而简洁的绘画形式透出的韵律与节奏中,体现出远古人类可贵的探索精神,铸就了彝族民众的独特的审美世界,以其特别的格调与情趣,成为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特别是“藏彝走廊”中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为现代绘画艺术提供了远古文明的借鉴。
3、是毕摩绘画与古老的文字符号系统,是联结彝民族成员间民族认同、心理认同的主要纽带,对于民族自信力与情感的培养,加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提供传统艺术教育模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毕摩绘画,自古传承于彝族毕摩群体中,又通过仪式的方式传播于彝族民众间,拥有极其广泛的接受群体,随着毕摩文化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
三、濒危状况:民改前始终保留着浓郁传统文化的美姑县,几乎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毕摩仪式频繁,毕摩文化保留十分完整,相应的这种绘画艺术形式的传承、发展、传播也较快。降至现今,随着人们视野的不断扩大、思想观念变化和外来文化的冲击,毕摩职业不再神秘化,毕摩从业人数越来越少,许多熟悉传统毕摩绘画艺术的大师不断去世,毕摩绘画艺术传统正在消失。
保护与抢救这种古老文化已迫在眉睫。
四、保护计划
2008年——2010年 确定重点保护区域,做好毕摩绘画传承人的确认、建档、毕摩绘画的收集工作,成立“毕摩绘画”传承人协会,拟定相关保护措施,通过开展教育和培训,切实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保护意识。
2011年——2012年 加强毕摩绘画资料的收集、整理和数字化工作,做好毕摩文化生存空间的保护。
2013年 举行毕摩绘画展览,进一步做好数字化工作,加强研究工作,出版毕摩绘画专集,使文化传承与保护成为民众自觉的行为。
 
 
沙马史提(凉山州歌舞团演员)
 
(全程彝语,无稿件)
(录音位置:13日16:00——18:00.wav 从40分30秒开始)
 
 
 
俄底日伙(凉山州歌舞团,彝族口弦传承人)
 
 
这一久放假在家里呆着,前两天接到会议通知,刚好赶上这个会,为来到这里很高兴。今天各位专家和学者都在这里,在中央民大、凉山州文联和凉山彝族父女儿童发展中心的协助和协调下,顺利召开的这次会议,自己感到很高兴,同时也很感动。
第一点对自己是彝族从小就很值得骄傲。在县城上小学的时候,班上的学生大多数是汉族,彝族学生只是少数,但是在语文、政治、数学、英语来说,汉族学生学汉语没有他们彝族孩子学得快,很多汉族学生的成绩不如彝族学生。汉语是汉族的主要语言,用这种语言教给汉族知识,为什么汉族不如彝族呢?用我们彝族的语言教汉族学生,他们更不能学好,因此彝语对于我们彝族来说,是值得骄傲的。
第二点,我首先说一下毕摩问题。我是毕摩的儿子,我们家子子孙孙都在搞毕摩活动。在共产党人民政府没有停产之前,都是悄悄的搞毕摩活动,比如说村子有人生病,我的叔叔、爸爸、爷爷这些人都被别人请去悄悄的搞毕摩活动。一个人得病了,要拿一只鸡出来,还要拿一只小猪出来,拿羊子出来搞毕摩也好。在改革开放以后,我在学校毕业以后没有考上学校,就当了一个村会计,同时在做毕摩活动。但是自己不懂毕摩的文字,也就是不懂彝族文字,自己的名字都写不出来,但是懂点汉字。现在想起来,自己不懂自己民族的文字,自己都看不起自己,现在很后悔,后悔没有学彝族文字。现在觉得自己老了,再去学彝族的文字已经来不及了。自己的叔叔、爸爸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那时的人们之间互相争斗,经常有人被关到乡上一两个月,那时候是“挣公分”,被关以后公分也被取消了,一直在那里面搞“学习班”。现在他有很多时间搞毕摩,同时他也相信毕摩,现在每次回去都要搞一下毕摩。我是个毕摩的儿子,现在农村里面有些人不搞毕摩,因为有些人的想法不一致。有些自己是个毕摩都已经不搞毕摩活动了,也不学毕摩的语言文字,自己的哥哥、兄弟、叔叔、侄儿子有些不学毕摩的经验和文字,我都不高兴。以前自己的阿普有很多毕摩的书,现在很多都坏掉了,正在力图恢复。现在自己有时拿着家里毕摩的书看,自己都很感动,在这样的情况下,自己搞过一段时间的毕摩活动。自己的毕摩经验,在农村里面,一个人得病了,在毕摩仪式以后再打针、输液,病情很快就好。
在民族民间器乐方面,针对凉山州来说,十七个县市之内,布拖有唢呐。喜德、越西、甘洛这边有马布,马布和唢呐是两个乐器,唢呐的嘴比较大。就布拖县来说,只有一个人吹得很好,但是这个人的几个女儿和儿子都不会吹,我对此感到很可惜。在前几年,这个人参加民族民间调研,与他有过一面之缘,当时这个人的年龄已经很大了,县上专门让我去陪他,他直接把他送到他的侄儿子家里。我是搞口弦的,自己很爱好口弦这个方面,十五岁就开始学口弦。在自己小的时候,村子里打口弦的人比较多,口弦有三片、两片和四片的,去跟师父学口弦,师父说我学不了,自己慢慢的努力,先从三片的开始学起,后来又学四片的,最后学两片的,通过自己的努力学好了三种口弦。两片口弦的制作现在在凉山州内都已经没有了,师父也没有,两片的口弦也没有了。只有云南那边的一个80多岁的彝族和自己手里有一幅两片的口弦。竹片的口弦在布拖有一幅,昭觉有一幅,自己也有一副,非常珍贵。现在会做的师父没有了,原材料也找不到了,只有金竹才能做出好的口弦,金竹只有雷波才有,但是有金竹没有师父也不能做口弦。口弦现在已经面临缺失了,今天在坐的各位和大家要培养和支持新的口弦继承人。自己在家里从来没有弹过口弦,家里村子有人(彝语 13日下午16:00—18;00 录音时间 01:13:05),这是一种民间的东西,别人不懂。自己一直爱好这个方面,口弦有自己民族的特点,竹片口弦缺失,金属口弦的师父多,但是技术上没有以前的好。现在自己在家里悄悄培养了两个十二三岁的侄女吹口弦,上次回去,两个侄女跑到自己身边来要口弦表演,我觉得还不错,一人送了一幅口弦给她们,打算今后还要找好的口弦给侄女。现在在凉山妇女儿童中心也有几个培养对象,几个女演员也很用心的在跟他学口弦,人手一幅口弦。
第三给大家带来一段竹片口弦表演。
 
 
 
 
14日上午8:30——10:00
讨论主题:彝族文学艺术创作与公共媒体传播
主持人:贾瓦盘加
 
 
克惹晓夫(凉山日报社记者)
 
喜爱俄罗斯文学,北大进修选修俄苏文学,艾特玛托夫出生在少数民族山村家庭,外祖母是其最好的老师,其形容她是童话的宝库,吉尔吉斯风俗习惯、民间文学的熏陶成为了他创作的源泉和宝藏,这与我们是相通的。另一点是家境贫寒,父亲成为当地最早的布尔什维克,后来成为洲际领导干部。学习俄语,成为其第二母语。但是却未丢掉自己的语言。
他做过很多工作,记工员等,与很多人接触,生活成为他创作情境的来源。他成为了双语作家。
世界的文学遗产不应该成为敌人,同样,汉语不是我们的敌人.
 他吸收民谣,苦难和厄运没有扑灭一个善良人的天性,这是我们该必备的。我们生活在现代经济中,很容易就被束缚。他却不是这样。要以善报恶,要对这个世界能动情。
神话、民谣等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加强,同时也在感受生活,感知时代。80年代苏联文学家开始思考世界文学的关系,如人和战争等,最终成为世界文学创作的一个巅峰。
说到吉狄马加《自画像》的时候,我们都很自豪。但在我们感受作品的魅力时,却不能忘记作家当时的姿态和背景,是基于一种寻根的意识。
被罗老师的作品语言感染,但却已经不是我们所理解的传统彝族语言。(彝语举例)作家没有被时空隔离,却能激发……简单说,我们的母语作家与世界顶尖作家的差距在与:一、对本族文化有意无意的疏离;二、没有积极吸纳世界文化遗产的意识;三、与时代共呼吸共命运的意识;四、创作手法创新的欠缺。
将世界文学作为对立面,是不利于我们发展的。
 
 
阿克鸠射(昭觉县委宣传部记者)
 
首先感谢这次研讨会得组委会,让我有一个发言得机会,与大家交流和沟通。随着社会经济得发展,作为昭觉县宣传部得一个记者,我特别关注我们彝族经济文化发展得态势,我们彝族母语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日益成为我们在座各位关注得问题。如何处理好发展彝族地区经济发展和保护彝族优秀文化的关系;如何处理好坚持彝族地区现代化进程和弘扬彝族地区民族文化的关系;如何处理好外来文化和本民族地区传统文化得关系等一系列问题都将成为我们共建和谐社会不可回避的课题。对我们彝族文化,我始终充满了忧思,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我们民族对本民族文化得保护意识还十分薄弱。一些政府领导一味地只为发发展经济,只顾眼前利益,而忽略了文化的保护,甚至以牺牲我们彝族文化为代价。二、彝族文化建设存在严重得不足。保护和重建得资金投入不足,这是彝族文化建设和保护较为严重得问题!三、彝族文化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正受到现代化特别是外来文化的冲击。传统得文化生存得空间和领域越来越受到限制。如传统习俗、生活习惯、节日得影响力越来越小了!四、彝族文化的改革创新有待加强。彝族文化在坚守传统的基础上要勇于创新,要适应现代化潮流的趋势。彝族文明要长存下去,必须走向自我更新、发展、创造的道路。五、彝族文化资源的开发面临很多的现实问题。六、意识狭隘,不懂走出去,只懂“请进来”
其次,我谈谈彝族文化发展得优势。1、彝族文化保存得最好,物质性如建筑等的原始性,非物质性如舞蹈、节日、风俗等原汁原味,具有原生性。在有些地方出现了规范彝文化的现象,这些现象虽然不多,但毕竟是可喜的!2、彝族文化的表现形式很好,如音乐、舞蹈等,表现形式直观、美观、阳刚,形象3、彝族文化内涵很好,纯洁朴素,十分具有潜力,这种潜力,本身是与一个民族得性格、精神、灵魂是分不开的!其丰富的内蕴、多彩得表达形式共同造就了彝族文化独特的魅力,吸引住世人的目光。
再次,谈谈彝族文化得独特之处。那就是三个“统一”:鲜明的个性和丰富的多样性的统一、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统一、厚实的历史积淀和完美的表达方式统一。
第四,谈谈彝族文化得希望。彝族文化的发展是有希望的,有出路的。彝族文化如何走出去,如何融入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中去。如何寻找到自己发展方向的道路。我相信,彝族文化得发展将成为我们彝族地区经济等各方面发展的希望之所在,彝族文化是彝族进步的源泉。
最后,谈谈彝族文化发展建设中要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我们彝族文化是不可或缺得部分,我们彝族文化也应该顺应整个大时代精神的洪流。而整个国家得精神文明建设也离不开我们彝族文化建设得积极参与。不能忽视彝族文化得作用。彝族文化是民族文化建设最有价值的一部分,她代表民族文化走向繁荣的希望。要善于把握彝族文化中有价值的部分,勇于结合现代文明的发展规律,改造和创新。适应时代需要,既有传统得经验又有较高得艺术价值。为推动中华民族文化建设增光添彩。这样我们就要加强民族文化得保护意识,做好保护教育宣传工作,引起彝族地区得领导高度重视并制定相应的政策。要解决好彝族文化保护资金投入不足得问题,要解决好彝族文化保护、开发和彝族地区经济发展得关系,调动专家学者得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带头作用。政府、传媒、教育单位、文化机构各部门应该联起手来为彝族文化得繁荣做出最大得努力。让我们得民族文化让我们得母语带我们走上回家的路。
 
“浅谈彝族母语文学艺术发展”
老板萨龙(凉山雷波县)
 
(PPT,全程彝语)
(录音位置:14日8:30——12:00.wav 从52分40秒开始)
 
 
 
“彝族母语电影翻译与思考”
阿来呷呷(凉山州电影公司)
 
(全程彝语,)
(录音位置:14日8:30——12:00.wav 从1小时19分10秒开始)
 
 
“彝族母语得发展与希望”
罗边木果(西昌学院彝族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在今天我得这个发言里,有很多观点与罗庆春教授得有相同之处。彝族母语文学艺术的发展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困难。彝语虽然还是在不断地发展,但是问题还是很多。对于促进彝语发展得工作最近几年开展得还是不错,比如学校教育,制定了很多可实施的工作条例,但是对这些条例执行得力度却不到位,还有很多不完善得地方。就拿高考来说,我们得彝族学生得彝语文成绩不纳入高考得成绩中,就西南民族大学和中央民族大学这两所大学也只是把彝语文得成绩作为一个收取学生得参考,这对于我们彝族地区得彝语教学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我们凉山州应该在这方面争取一下,因为彝语教学应该说是一个指挥棒。我认为彝语文学艺术的发展,最终还是应该落实到教育上来。对彝族青年进行母语方面得教育,是很必要和重要的,因为他们是未来,如果没有对他们实行系统得教育,这样我们民族语言文学艺术得发展是无从谈起得的,我们民间得那些精华也只会自身自灭。所以我们语言委员会是很重要得,他们应该把保护抢救彝语这个工作提上日程。在以前得基础上,力度还要加强。还有一个很好得指挥棒,就是我们得公务员考试,也就是说对于我们彝族地区,我们可以适当地加入彝语分数,这也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同时,我还希望,各级学校,从我们凉山州各彝族县乡的小学中学到全国得各民族院校考虑把彝语作为一门课程纳入到考试分数中去。只要我们各级学校同心协力,从教育这一块入手,我相信,对于我们彝族语言文化艺术得发展和传承是一条行之有效得道路。
 
 
李伍呷(凉山州史志办主任)
 
 
现在我们都在为抢救传承我们得母语文化艺术而做出不懈的努力。比如我们彝族妇女儿童发展中心的艺术团,就自编自演自导母语戏剧到各个彝族村寨巡回演出,取得了很不错得效果。比如《噩梦初醒得山寨》,反响是很不错的!社会效应怎么估计都是不过高的!还有罗庆春教授的诗,唤起了我们彝族人得尊严,对我们自觉保护母语、传承母语起到很大得鞭策作用。尤其是他得《招魂》诗,更是我们彝族人发自内心得歌唱!是的,我们每个人都是有灵魂得,但,人得灵魂以不留意是会逃离自身,变成了行尸走肉得人,所以,对于我们彝族人来说,对于我们中华民族来说,魂,是绝对不可丢掉得,一旦丢掉了魂,那我们就是去了存在得价值和或者我们的尊严!
 
 
“彝族乡村文化变迁与文学艺术”
勒乌伍烈(凉山民族师范学校)
 
   
在去年12月至今年1月,对乡村社会组织结构和社会文化控制做了为期三周的社会调查。这次调查深入到彝族的一些乡村,对彝族文化变迁做了一些调查。现简单地谈一下个人的认识和思考。
一、彝族乡村文化变迁的过程大概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
民主改革前彝族地区是纯粹的乡村社会,它的文化体系很独立也很完整。彝族传统文化属于自然主义文化体系:贴近自然,尊重自然。对存在以极大的尊重。调节社会关系的法则属案例法法理体系(mossekakieshyt,muphlynyotggoxhna),是非常讲求和谐原则的。
民主改革是来自外部的以体制改革为核心的全面的社会变革,强制植入新的文化体系, 社会主义文化体系,调节社会关系的法则是条例法法理原则,而在当时更多的是以政代法。两种文化冲突:自然主义与哲学主义。出现两种情况:顺从者和反对者;采用两种手段解决:奖励和惩治。
大跃进,大食堂是非人性化的文化肆意社会的时代。奴隶主jusixigoxddit 劳动人民cyrecydditda, (比如偷盗在传统文化中被认为是可耻的行为,在当时也有严厉的惩治制度,但在那种状况下比起生命存在来说是微小的。)
文化大革命,是对彝族传统文化的全面否定,并发生了阶级矛盾基础上的极端化的族群矛盾的严重现象。据了解当时凉山从奴隶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一步跨千年的定位是来自全国人代会上凉山代表中顺从者的代表的一篇会议发言而已。
改革开放,传统民族文化开始复苏(部分的,残缺的),乡村社会进入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中,自然主义文化在没有新文化体系的情况下具有了一定意义和价值。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城市和外地发生了快速的发展和进步,乡村社会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没有得到发展的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化功能严重退化,新文化体系没有建立,出现了严重的文化缺失。
当整个社会的堕落的时候,彝族地区当然难以避免。
我们经常说当社会在堕落时,造就了一批为富不仁的富人,而穷人还保持了勤劳、朴实的本色。但是事实可能并不是这样,社会堕落的时候,穷人也会随之而发生堕落,而他们堕落的程度甚至超过了整个社会的堕落。    (黑砖窑事件;东莞凉山童工事件;贩毒者千方百计的发展吸毒人群——这是弱者对弱者的祸害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二、一点认识和思考
乡村社会的族群在努力地想建立起自己的文化体系,以建立起和谐富裕的乡村社会,但这个过程很艰难,因为传统法则没有执行的保障力,现代法则的执行代价又太高。这个文化体系的建立也不可能快速完成,它需要太多的社会因素。越西县某乡某村的“结拜兄弟”。
乡村社会需要在传统文化基础上发展的新文化体系,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体系呢,我认为这种文化体系要能让个人能同社会对接,而不是通过家支、家族,或某种类型的组织作为中介。那么这种文化体系就应该以民主、自由、仁爱、希望为内涵的具有极大包容性的文化体系。
文化发展是社会革新和发展的前提,而文化的发展是以文学艺术的创作为标识的。因此,这种文化体系由文学艺术创作者做成文学艺术产品,由这些文学艺术产品完成对族群的教育和社会的教化。
互联网是彝族文化最好的传播媒介,VISTA系统有了彝文的输入功能,这是最值得高兴的事。
 
 
时长日黑(四川省彝文学校)
 
 
彝族是一个富有文化气息和文学使命的民族,具有诗歌创作能力,是生活在诗歌花丛中的一个民族。无论何时何地都具有我们彝族独特得形象和想象力,是拥有诗得语言,表达出抽象思维的民族。两天来得会议,各位专家学者教授就彝族母语文学艺术传统的承继、发展开发等问题发表自己独到得见解、看法和提出了一些措施。我,为我是彝族人民得一员感到骄傲。作为彝族母语文化得一个传承者,我为自己和同胞们为母语文化文学艺术得发展所做出得努力而感到欣慰。我们博大精深得文化使我们得民族渐渐走向世界。一个没有自己母语得民族,这个民族的文化是残缺得文化;一个没有自己母语作家的民族,这个民族的文化是一种不完整的文化。随着几千年来彝民族社会的迁移和变迁,彝族是在创造本民族文学艺术的变化、转型、和发展的历史文化。彝族的母语造就了我们民族的诗人、专家和学者;彝族得母语文化造就了现代得彝人。彝族得母语作家借母语得笔来重塑我们民族得思想和灵魂。把我们本民族得灵与魂血淋淋地展现了出来。表达了我们对于母语文化得向往和追求。我们得母语文学作品对于传承保护我们的文化,提高我们母语文化水平是起到不可估量得作用了的。但从文学艺术的功用和使命而言,彝族母语文学作品在唤醒我们民族走向文明是必不可少的!离开母语来研究和发展我们得彝族文明,那是空谈,是不可能实现的!
 
 
白海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曼谷分部工作人员美国人类学家)
 
 
我很高兴有这个机会参加这个“彝族母语文学发展研讨会”。我本身是人类学家,在曼谷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工作,我个人认为从人类学的角度来做这些事情是大有裨益的,也因此常来中国。最近和侯远高老师有项目合作,这和你们今天谈到的课题有很大关联,即,用彝语来做一个广播剧或电视剧。主要目的是预防吸毒、艾滋病、儿童拐卖等事项。而且我发现我们可以在本地用母语来搜集文学、艺术方面的材料。用母语戏剧等形式来当地做宣传。
联合国教科文是国际组织,专门支持各地教育、科学、文化的发展。其中,文化是很重要的一个部门,因为丢掉了文化就等于丢掉了灵魂,所以它的主要目的是保护世界上各种传统文化的多样性。
很早之前,联合国就有个关于文化遗产的公约,其中丽江和故宫都是世界文化遗产。可以不久之后,联合国发现,文化不仅包括有形文化,也包括无形文化,如语言、音乐、诗歌、甚至是被人忽略的仪式。所以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发表了“文化多样性宣言”。获得了所有联合国国家代表的一致通过。其中,所有国家都支持每一个民族的孩子能用自己的母语来读书,认为他们有这个权利。2003年组织将这个宣言来当作公约,并与另一个关注世界遗产的公约并行。后者则关注文字文献方面,如丽江纳西族的东巴文就是通过它来成为世界遗产的。这些都可看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是很重视无形文化的保护的。每年的2月21日是“国际母语日”,到今年已经是第十年。每年周年组织都会推出特殊活动。第一个活动是发表《世界濒危语言图谱》,这本书将所有濒危的语言都包括了进去。今年组织还是觉得很担心,因为他们估计在今年会有6700多种语言会消失,到了2100年,世界50%的语言会消失。所以今年联合国教科文努力地在各国实行语言保护项目。其中2008年是“国际语言周年”,在一年之内,组织给了各个大学很多资金做项目来保护自己的语言。
但是我在多次查阅网站中发现,在保护“无形文化”的项目中,可以包含濒危语言这项。这在非洲、欧洲、太平洋都有很多项目。中国已经成功了两次,但是太少。一个是北京中央科学院02-05年,保护少数民族语言的项目,主要是搜集和记录材料,另一个是在云南做濒危语言的工作,从04持续到05年。我可以再帮忙查询一下,还有些什么好的项目能申请联合国教科文,来支持大家继续这个已经做得很好的母语保护工作。
再次感谢大家能给我这个机会,看到你们为自己的母语做出如此努力的工作。希望大家能够继续下去。这个会是很好的开头,它是第一次,但不应该成为最后一次。
 
 
 
 
大会评议
主持人:马尔子
 
侯远高(中央民族大学西部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母语文化的真正传承人不是专家学者,而是村里的毕摩、德古等乡民,他们运用着母语在实际地生活。祖先传承给我们很多生活和人生的哲学,这些属于人性人心的东西,在全球都是通的,我们的母语创作的出路就是回到乡村,谦虚地向村民学习。
我们现在对彝族文化的挖掘只是皮毛,而保存在老人头脑中的知识会很快消逝,年轻人已经不再学习传统文化。他们不能完整地接收传统文化体系给他们提供的知识,因为觉得这不能为其带来实际的经济效益。
晓夫的发言反应了真正的文化自觉,我们要发展却不能排斥其他的文化,要发展母语文化要构建新模式,实现转型,如果我们不具备英汉语能力,就失去了很多发展空间。我们孩子失去母语是我们这代没做好工作造成的。我们要站在更高的高度来看待母语文学。否则我们的起点就很低。会议传达出我们对自己母语的信心,但理性思考分析今后的发展道路的发言,却不是很多,不成体系。
没有政府主导的无奈,我们要立足于自己,忌高谈阔论,要埋头苦干。要静下心来创作挖掘,不要完全把希望都寄托到政府身上,要集思广益,在会后整理出建议,给人大代表提案。这是我们可以走的途径:督促政府做出实际措施。
白海思女士则告诉我们,我们保护自己的文化不是孤立的行为,要关注国际文化发展趋势,了解联合国的公约宣言,以此来推动当地政府的行为。加强国际交流,加深国际国内影响。要走出去,和这些保护文化的机构和组织建立联系,以此促进母语文化的发展。
 
罗庆春(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副院长、著名彝族母语作家):
 
一、讲几点感想:
1、感动:感动于几千年生生不息的母族文化和母语文明的浩瀚与独特的魅力。感动于母族文化和母语文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所发生的一系列的变迁和转型的现状。感动于个人在承受民族历史文化异化过程中所担当的历史责任。
2、感悟:在母语文明和外来文明的撞击中,我们有很多关于个人价值与族群文化命运关系的思考;我们感悟于个人文化身份与时代文化使命相适应的社会责任的自觉;我们感悟于生命的意义、历史遭遇与文化性格、品质之间的自觉同构。
3、感恩:感恩我们不断走向宽容、和谐与繁荣的世界,感恩我们古老而伟大的祖国,感恩我们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感恩我们蓬勃而美好的时代,感恩我们在民族文化传承与传播中身体力行的先行者们。
二、讲几点看法和希望:
1、母语文化保护和母语文明传承,是一个全球性的人文命题和人文工程,需要全世界有识之士和有关部门、社会团体、非政府组织等机构和个人共同面对。
2、母语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是关系到一个民族严格意义上的生死存亡的问题,是关系到一个民族在一个国家内部所获得的生存地位、生存权力的问题。
3、中国彝族母语文化现状和发展趋势决定,在不久的将来,凉山彝族母语即将成为彝族母语的活化石,成为彝族母语文明的最后的堡垒。
4、母语文化保护和母语文明传承与传播,对于处于亚民族、亚文化状态的(非官方语言文化)当代彝族文化来说,我们可以采取的多语种保护,比如运用汉语来保护,运用英语等其他境外语种来传播和保护。
5、希望每个彝族文化人(精英人群)胸怀世界、放眼世界、站稳脚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以自己力所能及的能力和方式行动起来,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并用我们的努力和所取得的成绩不断去影响和干预政府的决策、去感动政界有远见卓识的领导。把本民族母语文化工程与党和国家的利益结合起来,与城乡统筹、城市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落到实处,坚韧不拔,一步一个脚印地做下去。我想,彝族母语文化艺术的春天一定如期到来。
谢谢大家!兹莫格尼!
 
文章来源: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