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吉狄马加]毕摩的声音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07-01-08  作者:吉狄马加

 ·走近少数民族作家·

 毕摩的声音 
 
——献给彝人的祭司

  彝族/吉狄马加
 
 
      你听见它的时候
 
      它就在梦幻之上
 
      如同一缕淡淡的青烟
 
      为什么群山在这样的时候
 
      才充满着永恒的寂静
 
      这是谁的声音
 
      它漂浮在人鬼之间
 
      似乎已经远离了人的躯体
 
      然而它却在真实与虚无中
 
      同时用人和神的口说出了
 
      生命与死亡的赞歌
 
      当它呼喊太阳、星辰、河流和英雄的祖先
 
      召唤神灵与超现实的力量
 
      死去的生命便开始了复活
 
 
 
 
狮子山上的禅寺 
 
——写给僧人建文皇帝
 
 
 
      一个昔日的君主
 
      微闭着眼
 
      盘腿坐在黑暗的深处
 
      油灯淡黄的光影
 
      禅寺中虚空的气息
 
      把他的袈裟变得不再真实
 
      他偶有睁眼的时候
 
      那是一个年迈的僧人
 
      正蹒珊着跨过那道
 
      越来越高的门槛
 
      他知道这个人是监察御史叶希贤
 
      一位跟随他流亡多年的大臣
 
      唉,现在他们都老了
 
      只能生活在缥缈的回忆里
 
      难怪就在他踏入暗影的一瞬间
 
      君王的眼里,掠过了一丝笑意
 
      此时他想到了权力以及至尊的地位
 
      在死亡和时间的面前是这般脆弱
 
      已经很长时间了,他什么都不再相信
 
      因为他看见过青春的影子
 
      如何在岁月的河流中消失

 
·主持人语·

只要听见故乡的歌谣 就会两眼含满泪水

——彝族文学和吉狄马加简介

 
      彝族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古老的成员之一。人口 776万多人。主要分布在我国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四省区,云贵高原和金沙江、澜沧江流域是彝族世代生息繁衍之地。早在汉代,彝族的一支先民被称为“昆明”,在以今云南洱海为中心的区域活动。在东汉、魏、晋、南北朝时的彝族被称为“夷”,唐、宋时期被称为“乌蛮”。公元8世纪,曾建立过以乌蛮(彝族)和白蛮(白族)为主体的南诏国政权。公元937年,建立了“大理”政权。彝族具有光荣的革命历史传统,当年红军长征途中,彝族头人小叶丹,按照彝族的传统习惯与刘伯承司令结盟,使红军顺利通过彝族地区,这已被载入史册。
 
      彝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有6种方言。彝族文字是一种音节文字,通称老彝文。现存的老彝文大约有1万多个。1975年通过了彝文规范方案,并开始在四川彝族地区试行。
 
      彝族有悠久的文学传统,民间文学十分丰富。有史诗《查姆》、《梅葛》、《勒俄特依》、《阿细的先基》,长诗《阿诗玛》、《卖花人》、《力芝与索布》、《木荷与薇叶》等,神话《九隆神话》、《英雄支格阿龙的传说》等,传说《孟获的传说》、《火把节的故事》、《阿细卜》、《石林的传说》、《裙子和锣锅帽》,民间故事《宝石缸》、《猎人和白鹭姑娘》、《大雁姑娘》、《鹌鹑为什么尾巴短》等,机智人物故事《错尔木呷的故事》、《罗牧阿智的故事》、《张沙则的故事》、《幺刀爸》,民歌《种荞歌》、《撵山歌》、《盖房歌》、《唯有歌声才是自己的》等。
 
      彝族书面文学传统久远,彝文典籍十分丰富。年代和作者不明的有韵文体《指路经》、《送魂曲》(又名《人生三部曲》)、《六祖分支》、散文体《宇宙人文论》,还有一些汉文创作的诗词。明末清初有高  映,留有《滇鉴》、《备翰》、《江源辨》、《鸡足山志》、《愚人说》等著述;清乾隆年间有那风文,著有《西南彝志》、《雁字诗》等;清末民初有鲁大宗,著有《听涛轩诗抄》,民国初年有余若瑔,刻有《  雅堂诗集》等。
 
      新中国成立以后,彝族文学获得全新发展。著名作家李乔以其长篇小说《欢笑的金沙江》、《破晓的山野》翻开新的一页,紧随其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涌现出李纳、张昆华、苏晓星、普飞、巴莫曲布嫫、冯良、吉狄马加、杨格、余继聪等老中青三代作家。
 
      吉狄马加是他们当中的佼佼者之一,也是中国当代著名少数民族代表性诗人之一。他的诗充满了叙事的色彩,在叙事的同时隐含着一种哲理。他的诗充满了诗性和隐秘的灵性,诗行里浸润着诗人的热泪。“我梦见过那样一些颜色/我的眼里常含着深情的泪水”(《彝人梦见的颜色》)。“在一个遥远的地方/穿过那沉重的迷雾/我望见了你/我的眼睛里面流出了河流”(《故乡的火葬地》)。“只要听见故乡的歌谣/就会两眼含满泪水”(《一种声音》)。他歌颂母亲,歌颂黑色的河流,歌颂飞翔的鹰,他对他的民族他的家乡充满了真情挚爱。“我深沉地爱着这片土地/不只因为那些如梦的古歌/在人们心底里是那样的悲凉/不止因为在这土地上/妈妈的抚摸是那样的慈祥/……无论我怎样含着泪对它歌唱/它都沉默得像一块岩石不声不响/只有在我悲哀和痛苦的时候/当我在这土地的某一个地方躺着/我就会感到土地——这彝人的父亲/在把一个沉重的摇篮轻轻地摇晃”(《土地》)。“多少年来/就是这种神奇的力量/它让我的右手/在淡淡的忧郁中/写下了关于彝人的诗行”(《部落的节奏》。)诗人断言:“如果没有大凉山和我的民族/就不会有我这个诗人”(《致自己》)。然而,时间和历史不得不让他离开了大凉山。这也是诗人所无法超越的现实。“大凉山/我走了/我悄悄地走了/这时我才感到大凉山/你的爱是那么内在/就像我沉默寡言的母亲”(《告别大凉山》)。虽然我们依然听得到诗人“血管里有马蹄的声音”(《骑手》),但掩不住诗人离开土地后的迷惘的眼神。“我站在这里/我站在钢筋和水泥的阴影中/我被分割成两半/我站在这里/在有红灯和绿灯的街上/再也无法排遣心中的迷惘/妈妈/你能告诉我吗/我失去的口弦是否还能找到”(《追念》)。但愿诗人灵魂中的诗行不要被埋葬,不断找回他“夜空宝石般的星星”,“它是一个山地民族/通过母语/传授给子孙的/那些最隐秘的符号”(《被埋葬的词》)。
 
    吉狄马加已出版诗集《初恋的歌》、《一个彝人的梦想》、《罗马的太阳》、《吉狄马加诗选译》、《吉狄马加诗选》、《遗忘的词》。其中诗集《初恋的歌》获全国第三届新诗(诗集)奖;组诗《自画像及其它》获全国第二届少数民族文学奖;组诗《吉狄马加诗十二首》获四川省文学奖;诗集《一个彝人的梦想》获全国第四届少数民族文学奖;1994年获庄重文文学奖。他的不少诗作被翻译成了英文、法文、意大利文、日文、西班牙文、罗马尼亚文等,引起国际诗坛的关注。
 
      吉狄马加, 1961年6月23日出生,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人。1982年西南民族学院毕业,1979年开始文学创作。历任《凉山文学》主编、凉山州文联副主席、主席、党组书记,四川省作协副主席、党组副书记。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副主席,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为一级作家。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2006-12-27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