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回顾与展望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12-06-08  作者:刘茜

  《民族文学》蒙古文、藏文、维吾尔文版创刊以来以优质的内容和精心的编排受到了少数民族地区广大读者的欢迎和赞誉。三个少数民族文字版不但具有文学价值,更有特殊的文化阵地意义,它们向广大少数民族读者传递了党和国家的关怀。”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何建明在《民族文学》少数民族文字版审读座谈会发言说。

  《民族文学》蒙古文、藏文、维吾尔文版自2009年创刊以来,已翻译发表了30多个民族、250多位作家的优秀汉文作品,并重点推出了一大批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作家用本民族语言创作的佳作。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配合民族文学杂志社系统承担翻译审读工作。4月12日,民族文学杂志社、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在京联合主办了《民族文学》少数民族文字版审读座谈会。与会者称赞《民族文学》少数民族文字版的创办促进了民族文学尤其是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创作的发展。

  为“民族文化进步而存在”

  “《民族文学》少数民族文字版刊发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原创作品,是对少数民族作家的极大鼓舞。”新疆文联主席阿扎提·苏里坦在座谈会上说。

  据相关数字统计,我国有53个民族有本民族语言,使用28种文字。新中国成立后,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下少数民族语言文字都得到了尊重和使用,而且在全国使用范围较为广泛。比如蒙古语使用人口近400万,主要使用范围包括内蒙古自治区、辽宁、吉林、黑龙江、甘肃、青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蒙古族聚居地区;新疆维吾尔族有830多万,哈萨克语使用人口约111万;藏族分布在西藏自治区、四川、青海、甘肃、云南等地,人口540多万。目前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作家和读者也有着不可轻视的阵容。

  “蒙、藏、维、哈、朝、彝族等文字的文学创作都涌现新成果。近几年来仅蒙古族就有2000多人在省级以上刊物用本民族语言发表过作品,其质量更胜于用汉文创作。目前用维文写作发表作品的作者已近万人,新时期以来,维吾尔文长篇小说至少已达230部。” 《民族文学》主编叶梅介绍。她说:“目前,我国少数民族有1亿多人口,民族自治地方占国土面积的64%,但少数民族文字刊物相对甚少。在广大少数民族作家和读者的热切呼声中,2009年中国作协党组决定创办《民族文学》蒙古文、藏文、维吾尔文三种少数民族文字版,这是第一本国家级文学刊物使用少数民族文字。”

  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创作以其民族特有的审美方式感知和认识世界,创作出具有民族特质的人物形象、生活内容与思想情感。然而,除了突出它作为文学本身的意义外,更多的与会者强调: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写作是作家对民族身份的认同,对民族文化的自觉坚守;承载各民族独特的社会学、民俗学、历史学、民族学、文化学、宗教学、民族心理学等多方面内容,在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上,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中国多民族文学发展的需要,更是民族团结和谐的需要。

  内蒙古作协主席特·官布扎布说:“少数民族与其他兄弟民族互相理解、了解,是通过文化自我介绍而完成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创作是为民族文化进步而存在的。” 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党委书记、局长李建辉说:“《民族文学》蒙古文、藏文、维吾尔文版期刊,为广大少数民族读者献上了一份大礼,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的尊重,体现了国家民委、中国作协对少数民族文学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让全国少数民族作家、翻译家、读者备受鼓舞。”

  少数民族多生活在祖国的边疆,很多民族还是跨境民族。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白庚胜特别强调少数民族文学从形式到语言,到反映的思想基本上都具有民族特点,要坚守自己的特色和本土特点,和世界文学接轨,少数民族文学大有可为。

  作家、翻译家队伍逐步壮大

  叶梅深刻了解当下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创作队伍的基本情况,她说《民族文学》少数民族文字版吸引了大批原创作者,还有社会各界近百位翻译家参与。她向记者列举:“蒙古族诗人阿尔泰将民族性与时代性、个体情思与家国意识紧密结合,情感浓烈、自由奔放。还有蒙古族作家希儒嘉措、格日勒图、满都麦;藏族拉加才让、才让扎西、德本加;维吾尔族作家穆罕默德·伊明、穆罕默德·巴格拉西、艾合台木·乌买尔;哈萨克族阿吾力汗·哈里、克尔巴克·努拉林;朝鲜族李惠善、许莲顺、崔红一、张春植、金革;柯尔克孜族的加安巴依·阿萨那勒;壮族蒙飞、覃祥周;景颇族的左慧波、彝族的阿库乌雾等,都有较为成熟的作品被翻译成汉文。”

  民族文学杂志社编辑杨玉梅总结了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写作特色:如蒙古文文学充满着浓重的草原生态文化意识;维吾尔文学继承了文学传统的劝诫讽喻功能和幽默风趣的风格;藏文文学富于哲理思考、充满宗教文化意味;朝鲜文作家多倾向于书写家庭婚姻、亲情、人情和爱情的传统主题,表现细腻的情感;彝文诗人人才辈出,具有强烈的彝民族文化意识。

  另外,翻译家在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创作,尤其是传播上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据记者了解,《民族文学》曾设立“百名翻译家互动”活动,降边嘉措、吾拉木·吾普尔、托乎提·巴克、哈达奇·刚、斯琴毕力格、白·呼和牧奇、朵日娜、狄力木拉提·泰来提、铁来克、艾克拜尔·吾拉木、周泽加、艾布等不同民族的翻译家以他们精心的译介工作,大力推动了多民族间的文学交流。

  “这是一支日渐壮大的少数民族文学翻译家队伍。”叶梅高兴地说。

  仍须突破发展瓶颈

  尽管当下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创作发展势头喜人,却不平衡。

  杨玉梅对有关作家创作有几个忧虑:一是,在作家队伍构成上,蒙、藏、维、朝作家多,翻译成汉文的作品相对较多,哈萨克、柯尔克孜、彝族等民族的作家虽然也比较多但是翻译出来的作品屈指可数,而壮族、哈尼族、景颇族等南方民族语言文学写作者寥寥无几。二是,与少数民族汉语写作相比,汉文小说、诗歌、散文齐肩并进,争相媲美,近年已经有一大批年轻的汉文写作者引起全国关注,而使用少数民族语言写作的作家在全国的影响力还稍逊一筹。

  很多与会者谈到了翻译的问题。一是人才队伍,二是翻译的质量水平。白庚胜说,《民族文学》从汉文版发展到增加三种少数民族文字版,还有发展其他少数民族文字版的空间。他希望翻译家、审读员把好文学关、政治关、政策关。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扎巴说,藏文翻译中,搞新闻翻译的人较多,但从事文学翻译的人员较少。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副局长、总译审阿里木·沙比提说:“民族文学的翻译,不能机械地翻译,里面渗透着民族情感、民族文化元素。”民族出版社总编助理阿合买提江提到:“宗教术语、风俗习惯、特定生活用具的翻译容易出错。”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业务处副主任哈森、内蒙古文联主办《世界文学译丛》副主编贺西格图一致提出,对地名、人名、古诗文经典译文应进一步规范化。北京大学教授陈岗龙认为,文学翻译是“再创作”,翻译家应在呈现原作的本土语境的基础上,把文字魅力充分展现出来。叶梅表示,《民族文学》少数民族文字版将进一步完善审读员制度,严把翻译关。

  与会者认为,在汉语表达越来越公共化、越来越趋同的今天,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创作不断为我国多民族文化注入新鲜的血液和活力。保留民族文化的记忆,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多民族文学成果的翻译、研究和宣传推介。(刘 茜)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2012-04-19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