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年轻的崛起——当代重庆少数民族文学一瞥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10-11-11  作者:向笔群(土家族)

  重庆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在重庆当代文学中,占很大比重。但研究重庆当代文学时,其少数民族文学往往被人忽视。对重庆少数民族文学的界定,就是除了该区域汉族作家以外作家创作的作品,包括了重庆本土少数民族作家写少数民族题材和重庆本土少数民族作家写非少数民族题材的文学作品。重庆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是指新中国建立以来的少数民族创作的作品,它与重庆的非少数民族作家的作品一同建构了重庆的当代文学的大厦。“新时期以来,文学自身的内部机制激活,以及区域内多个少数民族自治县的相继建立,使重庆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走向繁荣和发展的新时代。”重庆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已经形成一定的阵势,无论是质还是量都达到了历史上的空前繁荣时期,显示出前所未有的潜力。

  重庆少数民族文学还处在一个相对年轻的发展时期。1997年重庆的直辖,使重庆少数民族文学有了出现的可能。重庆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不可否认,重庆主城区也有相当小的部分从其他地方迁徙来的少数民族)被人们认定为重庆少数民族文学起源地。因为重庆少数民族作家大多是从渝东南这个地域上出生的或者走出去的。尽管之中有一部分人已经离开了这个地区,但是其文学之根留在了这片多情的土地上,其作品里透着自己民族和故土情结,或者说自己的民族身份在作品里产生了潜在影响。

  从时间跨度上考察,目前就重庆当代少数民族作家创作状况来看,是由老、中、青三代作家共同经营的文学。三代作家各自有其创作特色和不同文学成就。

  当代重庆少数民族文学作家可按三代划分,主要以创作年代为标尺,以作家作品影响为依据。每一代作家是一个相对的群体概念,不能单纯以出生的年龄作为绝对群体界限。重庆不同年代的少数民族作家都有其领军人物,代表着重庆少数民族作家创作的风貌,从而成为一个时期重庆少数民族文学的象征和坐标。

  老一代代表作家:出生于秀山的土家族作家孙因和酉阳的土家族诗人冉庄被称为重庆少数民族文学的前辈作家。孙因和冉庄当之无愧属于新中国60年重庆少数民族的前辈作家。两人的创作均始于上世纪50年代,是重庆市少数民族新文学的上世纪缔造者。他们以对文学的执著与痴迷,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对后来的作家产生着较大的影响。

  苗族作家刘扬烈虽然是贵州松桃人,但是长期在重庆的西南大学(西南师范大学)工作,也被称为重庆的第一代少数民族作家。第一代作家有自己明显的特点:就是对文学的追求终身不逾。

  孙因在上世纪50年代就以短篇小说《老红军》在当时四川文坛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曾因那场众所周知的运动,沉寂了20多年,过天命之年后,创作发表了《奇特的姻缘》《麝香楼》《噩梦》《秦良玉》等中长篇小说,被编进了湖南文艺出版社1992年出版的《土家族文学史》。冉庄的成就主要是在诗歌方面,出版了《河山恋》《冉庄诗选》等10多部著作,曾经获得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等奖项,被文学界和诗歌界称为“大西南文化的歌者”:“ 冉庄又以其丰富而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创造了大西南新的山水文化。”刘扬烈的成就主要是文学评论方面的,出版有《鲁迅诗歌简论》《诗神、炼狱、白色花——七月诗派论稿》等著作。为重庆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呕心沥血,成为重庆第一代少数民族文学的代表。

  中年一代(第二代):重庆少数民族文学第二代作家基本上都是出生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初,开始创作于70年代末与80年代初,代表人物有土家族易光、陈川和苗族的第代着冬、何小竹等,其创作开始于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伤痕”文学时期,成就于改革开放时期,现在仍然保持着较为旺盛的创作势头。他们既是改革开放的直接受益者,同时又是最早认定了自己少数民族身份的作家。开始以少数民族作家的姿态走上文学之路,有目的地表现自己民族发展历程和生存的状态。

  易光是重庆少数民族中年作家中创作最早的作家之一,出生地为酉阳,1977年高考上大学。大学在读期间,发表大量的文学作品,早期是写小说和散文,后来是写文学评论,主要成就应该是评论方面,出版有评论集《固守与叛离》《阳光的垄断》和小说散文集《人迹》等。最早提出“乌江文学”这个文学群体概念,同时,对重庆的少数民族文学作家的作品进行深入细致研究,特别是对重庆少数民族文学创作新人的发现和扶植方面付出了心血,成为重庆少数民族文学第二代作家的“领头羊”,曾经获得过重庆文艺奖和重庆社科奖等多种荣誉奖项。

  陈川的文学成就主要是发表了中篇小说《羊皮的风》《村庄》和出版小说集《梦魇》等,曾经获得了全国少数民族“骏马奖”、“四川文学奖”等奖项。从陈川的作品中既可以看到时代的烙印,又可以看到一个民族(土家族)的社会发展的心路过程,其作品既有传统文学的因子,又有现代文学探索方面的元素。在第二代重庆少数民族作家里是具有创作特色的代表作家之一。有人曾经将他的作品《钟声又响了》(与人合作)与周克勤名噪一时的《山月不知心里事》放在一起加以评论。

  之所以把上世纪60年代初出生的苗族作家第代着冬、何小竹,归结到重庆少数民族作家的第二代,主要因其创作始于上世纪的80年代初,第代着冬在《人民文学》《民族文学》等发表作品,出版了小说集《白羽毛的鸟》和散文集《乡村歌手》。何小竹被称为“非非”派的代表诗人之一,也被一些诗歌评论家认定为“第三代”代表诗人,虽然在上世纪90年代后离开出生地,但是其文学创作是从乌江边的涪陵开始的,出版诗集《梦见苹果和鱼的安》《回头的羊》等,这两本诗集分别获第三届、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奖。

  除了上面提到的重庆少数民族作家具有代表性以外,土家族还有任光明、邹明星、舒应福、吴加敏、饶昆明、笑崇钟等作家创作了大量作品。任光明的报告文学《洪湖,请听我诉说》获得《民族文学》的“山丹奖”和“四川文学奖”,出版有散文集《真实与记忆》。邹明星出版有文学集《武陵短章》等作品集。舒应福出版有散文集《乡情依依》、小说集《春梦》和长篇小说《烈焰》等,其散文《武陵山的男人们》曾获重庆市首届少数民族文学奖。吴加敏在《民族文学》等发表作品,已经出版小说集《鸭子塘之夏》等小说集。饶昆明在《民族文学》《四川文学》等发表小说,出版了小说集《荒夜》等。笑崇钟主创电视剧本《黔江妹子》和出版诗集《爱河之洲》等……这些作家创作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精神,作品中随处可见其本民族的本真生存状态,在一定的时期和范围内产生了影响,也应该属于重庆少数民族作家第二代的范畴,在这一代作家诗人中,同时有部分少数民族作家、诗人创作有一定的先锋性,比如土家族女诗人陈爱民的诗歌具有这方面特质。

  当然,在重庆少数民族第二代作家中,还有满族的关岛和回族的刘秉臣等也应该提及,同是重庆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生力军。

  青年一代(第三代):文学创作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以土家族阿多、冉冉、冉仲景、苦金、李亚伟和苗族的何巨学等人为代表。这代作家诗人都是出生在上世纪的60年代中后期,阿多是一个写作的多面手,写诗写散文也写小说,出版小说集《五月的村庄》,散文《清明茶》曾经获得第五届少数民族文学奖,在《红岩》发表的中篇小说《流失女人的村庄》影响较大。冉冉开始是写诗歌,出版诗集《暗处的梨花》《从秋天到冬天》《空隙之地》等,曾经获得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最近几年开始写小说,在《民族文学》《十月》等发表中篇小说《离开》等作品。冉仲景创作以诗歌为主,曾参加《诗刊》15届“青春诗会”,出版诗集《从吹奏到朗诵》等,《长江八行》获得首届重庆市少数民族文学奖。之所以把李亚伟当成重庆少数民族作家的第三代代表作家,是因其早期创作是在家乡酉阳开始的,人们往往因其先锋性,忽略他的民族身份,易光曾经写过《重庆诗人李亚伟》,在《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6期介绍,《中文系》成为当代诗歌选本的宠儿,花城出版社2005年7月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诗集《嚎猪的诗篇》很有影响,在由《南方都市报》发起,《南方都市报》与《南都周刊》联合主办的第四届“汉语文学传媒大奖”上获2005年度诗人奖。苦金是近年重庆少数民族作家中非常看好的作家之一,出版《苦金小说选》,其作品多次在《民族文学》发表,主要作品有《哦,沉香木》《听夕阳》《远寨》等,《哦,沉香木》获得《民族文学》龙虎山杯新人奖和重庆文艺奖。何巨学早期写诗歌和散文,出版散文集《村庄的声音》,后来写小说,在《十月》《民族文学》发表小说,近年出版长篇小说《苍岭》,曾参加鲁迅文学院少数民族文学高级班学习,诗歌《母亲和枣》获得首届重庆少数民族文学奖。

  除了上面提到作家和诗人以外,还有比较有实力的如“60后”土家族的姚明祥、姚云和、冬婴、路曲、谭国文、冉丽冰、许昌和苗族的杨见等作家和诗人。姚明祥以创作小说、散文为主,出版小说散文集《永恒的歌》,发表在《民族文学》的《神树》获得了重庆首届少数民族文学奖。冬婴出版了《低处的风声》《课本外的蓝天》等,在校园诗歌方面非常有特色。路曲主要是写少数民族文学评论,同时,出版了诗集《武陵山,我的保姆》等。杨见出版有诗集《哑症》。还有“70后”、“80后”苗族作者张远伦、杨犁民和土家族亚军、向青松等少壮派青年作者,其作品中显现出比较大的潜力,分别在《诗刊》《散文》等杂志发表作品,成为重庆少数民族文学的后起之秀。

文章来源:中国作家网 2010年11月04日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