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如在座诸位所了解和体认的一样,我们祖国由古而今的民族和文化,从来就是多元并存与彼此互动的。不过,也同样是由古而今,这片国土上绝大多数的教育,却极少传授关于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理念和内容。今天,是我们需要对这一根深蒂固的现象发动一场认真的反思与匡正的时候。
请注意,我们现行的政体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而国家之根本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其“序言”部分开宗明义地指出:“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 这就是说,我国现有的56个兄弟民族,以及在中国悠久历史与辽阔版图上曾经出现过的其他民族,都曾为今天中华民族拥有的辉煌文明做出过贡献。
迄今举办的前六届多民族文学论坛,所取得的重要收获之一,就是通过大家卓有成效的切磋讨论,从由国家的社会和谐到多重文化的保护、由精神文明的发展到人文学科的建设等一系列角度,论证并且明辨了,将中华多民族的文化史观与文学史观,将国内多民族的文化知识和文学内容,陆续推广和普及到新时代的知识阶层以及广大国民中间的必要性。此次论坛上将已有的议论方向做出调整,希望大家接续着既往的研讨,来思考一下,为了使上述任务逐步实现,应该如何在包括国内重点高校在内的大量综合性高校的文学专业以及各个门类的教学当中,行之有效地推进上述理念与内容的教学。为了让我们的论坛更加红火,也为了让研讨尽力摆脱民族文学学术圈子内“坐而论道”的积习,特意邀请了比往届更多的工作在多所高校教学第一线的精英教授,期盼通过交流,使我们的论坛更其接近教学实践的如上诉求。
说实话,我个人曾经有过一个幻想,希望我们的共和国教育部哪一天会下发一纸文件,主动纠正大、中、小学严重忽视将中国多民族文化内容列入教学安排的失误。我也曾想游说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希望他们能从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大局出发,促使教育部来做这件事情。后来我的想法变了,我想,也许最切合实际的方式,就是鼓励所有具有这一人文学术悟性的同道们,在自己的教学实践当中一点一滴地做将起来,这应当是比任何期待“青天”们来理解与救赎我们的教育失误更其有效的办法。我是个有许多学术梦想的人,我梦想终究会有那么一天,通过在座与不在座的朋友们以及我们的徒子徒孙们共同不懈的努力,人们开始自觉地意识到脱离中华民族多元文化与文学来讲授或学习中国文化与文学,有着多么地盲目与偏颇,我们国家将蒙受怎样的政治、文化损失。那时节,我们的学术界、知识界、教育界以及广大的莘莘学子,会积极踊跃地要求学习掌握中华多民族文化的教学内容。
我知道,我们离这个目标还有多么遥远。但是,“风萧萧兮易水寒”,假如我们今天再不横下一条心,把这个任务提出来,把这个任务担起来,我们的前景是什么,大家都是清楚的。参与过前六届论坛的朋友大约都已心存这样一种紧迫感,深切理解了中华多民族的文学与文化已然消失、正在消失和即将消失的严重性。莫以为汉族文化和文学这棵大树根深蒂固枝繁叶茂,就没有危机,试想一下,假如围绕在其周边的各个兄弟民族的文化之林都被撂倒,中华文化的整体生态完全改观,那么,面对异质文化“沙尘暴”的围攻,汉族文化的参天大树也难免会有独木难支的那一天。我们自幼都听过十根筷子捆成一把不易掰断的故事。中华文化只有涵盖了古往今来一切国内民族相辅相成的贡献,才真正称得起博大精深,力量无穷。
本次论坛的主题,在国内较大型学术会议上是首次出现。可以想象,它所连带起来的话题会有很多。各位教授和专家均来自教学一线,建议大家都从自己的教学体验出发,不管是谈体会,摆问题,说经验,讲构想,列措施,都是有价值的。本次论坛的重点是讨论综合性高校如何推进多民族文学理念与内容的教学,所以想多听听综合性高校其中尤其是重点高校的教授们的想法;民族高校在这方面走得早一些,也请民族高效的朋友们为综合性高校支支招儿。我们的论坛早已形成这样的会风:直面主题,快人快语;言简意赅,坦陈心怀。在这个论坛上说对了说错了都没关系。
我以为,在综合性高校推进多民族文学及文化教学,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首先要解决的,恐怕还是观念问题。关于确立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讨论,几年时间内已在相关学界见出积极影响,不过就其深度和广度来说都还是很不够的。史观的问题为什么那么要紧,因为它牵扯到我们授业者自己到底是想通了还是没想通要根据新的思路去讲课。假如能用电脑技术来打个比方,我们在开始步入多民族文学教学之初,也许在自己既定的教案上面这里那里打些个“补丁”也就很不错,但是,在我看来,要真正做到将多民族文学史观的理念融入自己的学术与教学,最终大约还是的完成一次“格式化”之后的“版本升级”。只有如此,才有可能在整体上做到——完善知识结构,补充历史书写,提升学术基点,丰富人文思路。
我们知道,综合高校的教授们进入学术领域的具体路径,跟我们这些做多民族文学研究的人,大有不同。各位教授即便接受了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理念,短时间内要想从此种理念的基点出发,来涵化各自的基本教学内容,也是很难的。这是急不得的。只要成为有心人,我们的授业者就会逐步从这个角度丰富库存,再在教学当中由少而多由浅而深地讲授出去。上路子,肯定要有一个过程。
教材问题,无疑将是大家都关心的一个关键问题。中央民族大学、各地民族院校以及各民族地区高校,这些年来已经积累了若干成果,可供借鉴。另外,像中国社科院文学所与民族文学所合作编写的由张炯、邓绍基、樊骏主编的10卷本《中华文学通史》,以及近20年来出版的若干种族别文学史/文学概况,也都是不难找到的参考书。在尚无普遍适用的多民族文学内容的教科书之前,应当鼓励教授们从各自所在地区的民族文学现实出发,从各自关切的或者体会多一些的民族文学现实出发,从无到有地开拓有多民族文学内容的教学。汇集各单位学术力量编写适合不同层次及不同地区综合性高校教学使用的教材,是必然的趋势;但在此之前,等待不是办法,自力更生、循序渐进地找材料、想办法从而做起来,应当是具备了现实可能的。
中华多民族文学的教学,应当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地选择种种安排。开始时要开本科课有困难,就先进入到硕、博研究生的教学之中;开本科必修课有困难,就先上选修课;开全套文学史课有困难,就先上某一段多民族文学史的课;讲文学史有困难,也可以选取文艺理论、美学、民俗学、民族学或者人类学等学科,来先期渗透多民族文学文化的内容。最方便的办法,还可以请外校外单位的专家来办讲座。以上这些还是就文学专业而言,我想,有朝一日将多民族文化内容的教学适当地普及到人文学科其他领域的教学中,甚至适当普及到社会科学领域、自然科学领域、技术科学领域的教学中,也不是没有必要和没有可能的。当然,我们现在还是首先要思考文学专业内的事情。我想,只要有心打开新的局面,道路有许许多多。
身在学界,永远是不进则退。我知道,今天的大学教授都相当劳苦,再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理念,必然是倍加艰辛。然而,我们大家所面对的教学也许不仅是一只饭碗,更准确地说它应该是一种使命,一种国家与时代赋予我们的、沉甸甸的文化使命。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