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究竟有多少个仓央嘉措? ——仓央嘉措情诗的译本整理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11-02-23  作者:原筱菲

  仓央嘉措孤独而短暂的一生充满了各种谜团,几百年来,他写就的文字被称作情诗广为流传。历经各种演绎后,仓央嘉措的情诗已是真假难辨,其情诗的译本更是纷繁。

  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情诗热”

  元旦前,电影《非诚勿扰2》上映后,所谓仓央嘉措的“见与不见体”诗歌开始在网络上疯狂传播。而北京某图书公司策划的《仓央嘉措传与诗全集》刚出版时,还只排在卓越网新书榜30名之外,在《非诚勿扰2》上映一周后,该书一下跃进排行榜前十名。

  这都是因为在电影《非诚勿扰2》中,女儿川川在父亲李香山的人生告别会上念的那首诗——《见与不见》。同时热传的还有那首所谓歌词来自仓央嘉措的诗——《最好不相见》的电影片尾曲。其实,电影片尾曲的歌词中只有前4句出自仓央嘉措的诗句,而《见与不见》这首诗则完全是当代诗人多多的作品。至于最近一两年流传的那首出自仓央嘉措的情诗《那一天》,其中以“那一世,我转山转水转佛塔啊,不为修来生,只为途中与你相见”这句最为闻名,则更是朱哲琴演唱的歌曲《信徒》的歌词了。

  正是这些误会,加上仓央嘉措本身的传奇经历,才有了今天的“仓央嘉措情诗热”。

  有多少个译本,就有多少个仓央嘉措

  同样,关于真正的仓央嘉措情诗的译本,也同样传奇。

  3年前,笔者在读痞子蔡的小说《回眸·遇见自己在雪域中》时,看到里面有对仓央嘉措传奇人生和他的情诗的描述,从此开始喜欢上仓央嘉措和他的情诗,也开始千方百计地搜集仓央嘉措情诗的各种译本。近日,笔者把收集到的仓央嘉措情诗的各种译文版本统一整理出来,以飨读者。

  笔者在整理的过程中发现,每一个译者对仓央嘉措情诗的理解和表现方法是不同的。他们的理解大多相差甚远,有的甚至完全相反。也就是说,有多少个译本,就有多少种仓央嘉措的情诗;有多少种译本,也就有多少个仓央嘉措。

  仓央嘉措和他的情诗已然是一个传奇,他在人们的眼中已经变成了一个符号。从他身上,从他的情诗中,我们想要寻找的其实只是我们自己。而仓央嘉措在他传奇的一生中所追求的,正是现在我们每一个人想要得到的:自由自在的生活和真真切切的情感。仓央嘉措想要的就是一种简简单单的爱和一种简简单单的幸福,他为此耗尽了短暂的一生。然而,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作为一个符号,仓央嘉措和他的情诗将会一直传奇下去,而且还会经历各种演绎。

  对仓央嘉措和他的情诗的一种理解

  仓央嘉措之所以传奇,也恰恰在于他的普通。虽然是藏传佛教六世达赖喇嘛,但他却仿佛不远在高原,而就在我们身边;他仿佛不高居佛殿,而就在我们面前。大多数人都是把仓央嘉措的文字作为情诗去理解的,而笔者觉得它原本就应该是“歌”。

  据说佛经是唱的而不是念的,仓央嘉措擅于弄琴,相信他一定也擅于唱。他自幼熟读诗学,很喜欢读诗。从于道泉逐字译本(这是最接近原文的一个版本)中可以看出,整个诗集采用的都是四句体,每句6个音节,这就更接近于民歌了。

  笔者认为,尽管仓央嘉措一心想过平民生活,但他毕竟还是身居宫中,当时的他应该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真正的民歌来的。近日,笔者收到了藏汉双语作家、《仓央嘉措秘史》的编撰者龙仁青老师的信,他在信中说:“仓诗完全是按照在他的出生地以及西藏山南、林芝等地流传的藏族、门巴族民歌‘杂鲁’的格式所写的。”“杂鲁”意为情歌,笔者理解应该就是有别于格律诗的民歌了吧。

  笔者还看到过一种说法,称仓央嘉措的诗为“道歌”,也就是含劝诫意义的宗教道歌。笔者比较认同这一说法。因为仓央嘉措诗的原文都很含蓄,而且有很浓的宗教意味,这也符合他作为六世达赖喇嘛的身份。

  笔者以为,不管是民谣、情诗,还是道歌,原汁原味的仓央嘉措的诗我们也许都读不到了。我们只能去读他的人,然后去臆想他的诗。这就无形中又给仓央嘉措增添了一份新的传奇,相信不同的读者对仓央嘉措的诗会有各自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或许有多少个读者,也就会有多少个仓央嘉措吧!

  仓央嘉措情诗译本整理

  在一年半的时间里,笔者通过多方收集得到了仓央嘉措情诗的20余个版本,大致按时间顺序排列如下表格。

  在不同的版本中,笔者比较喜欢于道泉和马辉、苗欣宇的译本。这不仅是因为这两个版本都是现代诗,主要还是觉得既然已经无法读到仓央嘉措最原始真实的原意,那么作为诗,就去读出它含蓄的语言、优美的意境和真切的情感吧。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 2011年2月22日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