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们伟大祖国几千年的灿烂文化是各兄弟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屉过程中共同缔造和发扬光大的。藏族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成员,历史上曾创造出自己光辉夺目的文化,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增添了异彩。在大量的优秀民歌、民间说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藏族诗歌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颗明珠。早在公元七世纪至九世纪的吐蕃王朝时代,随着民族统一政权的建立,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藏文的创制和使用,藏族就用藏文记录下了生动活泼、文采绚丽的浩瀚诗章;公元十一世纪,随着佛教在藏族地区的复兴和封建经济的发展,藏族文学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这一时期著名的宗教活动家米拉日巴通过歌吟来教授门徙,他的歌由其弟子记录整理,流布民间,称之为道歌。米拉日巴的道歌虽然以宣传佛教教义为主,但是部分道歌却是反映当时社会各阶层人物生活以及赞美家乡景物的佳作。在写作技巧上,米拉日巴道歌多采用比喻手法,写人状物郡十分生动细腻,继承和发展了藏族诗歌的特色。继米拉日巴之后,萨迦班智达贡噶坚赞在十三世纪初写下了著名的格言诗集《萨迦格言》,它吸收了古代藏族人民生活斗争的丰富经验,通过对社会的深刻观察,总结出很多富有哲理性的名句,把藏族诗歌的题材扩大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摈弃其中的佛教对世俗生活的简单否定和封建伦理道德的说教,《萨迦格言》的大部分不愧为藏族诗歌创作中的一个高峰,在藏族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
元、明、清三朝,随着国家统一的巩固和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施政的加强,西藏与祖国内地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联系更加紧密,藏族的文化也更加繁荣发达。由于造纸和印刷事业的发展,从“萨迦五祖”起,许多藏族学者的著作被整理成全集,刻印刊行。数百年间,藏族涌现出了一大批文入学者,有著作全集遗留于世的即达几百人之多。他们的著作中除宗教、历史、哲学、科技外,文学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藏族的书面文学,包括了小说、剧本、传记,诗歌,是我国民族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当予以高度重视,认真地进行发掘和整理,以飧各族广大读者。
藏族学者的诗歌创作不乏歌颂我们祖国壮丽山河的作品。元代以来,藏族人土到内地传教、任职或游历的越来越多,他们不仅大大加强了西藏与内地的政治交往,还担负了各族人民文化交流的使命,北京、南京、五台山,承德等地,当时均是各民族文人学者汇聚之地,它们壮丽的湖光山色,自然也成为各族学者共同讴歌的对象。元代八思巴的著作中,就有赞颂五台山和中都 (今北京)的诗篇;到了清代,藏族学者歌颂北京、承德等地的诗歌就更多了。这些诗篇不仅抒发了作者对这些风景名胜的赞美,也表达了藏族人民对我们伟大祖国的热爱心情,因而在中国文学史和藏族文学史上都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清代藏族著名学者土观·洛桑却吉尼玛的《颐和园礼赞》,可说是这些诗歌中的代表作。
土观·洛桑却吉尼玛是今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松林乡人,藏族,公元一七三七年(藏历第十二饶迥火蛇年)生,六岁时被认定为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佑宁寺土观呼田克图阿旺却吉嘉措的转世灵童,被迎请到佑宁寺坐床,成为第三世土观活佛,并跟从当时青海著名学者松巴堪布益西班觉受戒。土观呼图克图是清代青海著名的转世活佛,为甘青藏区八大驻京呼图克图之一。第一世土观活佛名罗桑拉丹,出身于今青海互助县李土司家,故称其转世系统为“土官’,后以土官一词不够文雅,改称“土观”。第二世土观活佛名阿旺却吉嘉措(1680--1736),于一七O四年任佑宁寺第二十四任法台。一七二O年奉康熙帝之命护送七世达赖喇嘛格桑嘉措从青海塔尔寺去拉萨坐床,得到西藏和蒙古各部上层人士的敬重。一七三七年乾隆帝追封已故二世土观活佛为“静修禅师”,并赐印信。乾隆帝的这一封赐,大大提高了土观活佛系统的地位,为三世土观活佛后来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土观·洛桑却吉尼玛年青时在佑宁寺学习佛教因明学多年,十九岁时(1755年)前往拉萨,入哲蚌寺郭茫扎仓学经。在拉萨七年,他主要从甘南拉卜楞寺的二世嘉木样活佛晋美旺布为师学习因明,同时向六世班禅贝丹益西、三世章嘉呼图克图若必多吉等人学习密宗典籍。一七五七年三世章嘉活佛若必多吉到西藏处理七世达赖喇嘛圆寂后西藏的政务,解决认定七世达赖喇嘛的转世的问题,土观·洛桑却吉尼玛在拉萨与章嘉活佛交往甚密。一七六一年,他返回青海,任佑宁寺第三十六任往台。一七六三年 (乾隆二十八年),他二十七岁时奉诏进京,在北京曾任掌印喇嘛,御前常侍禅师等职,颇受乾隆帝垂青。他在京任职期间与章嘉·若必多吉在清廷活动奔走,使毁于青海罗卜藏丹津之乱的佑宁寺得以全面修复,井参与了《四体清文鉴》、《满文大藏经》的编纂工作,因而得到朝廷和佛界人士的敬重。他从北京返回青海后,于一七八九年至一七九三年任青诲塔尔寺法台,在塔尔寺建立土观噶尔哇(活佛公馆)。后来他常住佑宁寺,专心著述,于公元一八O一年(藏历第十三饶迥铁鸡午)去世,享年六十五岁。
土观·洛桑却吉尼玛是我国著名的佛学大师.宗教史学家和文学家。他的著作甚多,全集共计十七函五千七百余叶。他的名作有《章嘉呼图克图若必多吉传》,《宗派源流晶镜史》、《佑宁寺志》、《密宗经义》,《土观·洛桑却吉尼玛自传》及诗集等。《宗派源流晶镜史》成书于一八O一年,全面而扼要地叙述了印度早期各种宗教及佛教、藏传佛教各教派及苯教、汉地道教的历史和教义,是研究西藏佛教史的重要著述。此书在十九世纪末由印度人达斯译成英文,流布各国,现在有日文等译注本,国内有刘立千先生的汉译本。土观·洛桑却吉尼玛的全集首先由青海佑宁寺刻版刊行,拉萨布达拉宫印经院和四川德格印经院都曾翻刻印刷过他的著作。
一七六三年,土观·洛桑却吉尼玛奉诏进京,当他到达北京时,正值乾隆皇帝下命修建的清漪园(颐和园的前身)落成。
清朝前期国力比较强盛,皇室在北京大兴土木,营建了许多园林,以西山群峰为屏障而修建的京西一组大规模的园林,统称为“三山五园”(即畅春园,圆明园,五泉山静明园、香山静宜园和万寿山清漪园),这些园林以宏大秀丽著称于世。万寿山原名瓮山,山下有一瓮山泊,元代水利学家郭守敬修建白浮堰时,导引昌平县的白浮泉和玉泉山的泉水入瓮山泊,形成一个大水域,称为西湖。明代在瓮山上修建了一座圆静寺。一七五—年,乾隆皇帝的母亲六十大寿,乾隆帝为了给母亲祝寿,于一年前将圆静寺改建为大报恩延寿寺,特瓮山改名为万寿山,西湖改名为昆明湖,全园命名为清漪园。一七六四年,清漪园全面竣工,费时十余年,耗银四百八十多万两。清漪园建成后,乾隆帝常到园中休憩游乐。土观·洛桑却吉尼玛作为乾隆皇帝的禅师,自然有许多机会随侍皇帝到这皇家林苑中游览。乾隆皇帝是一位颇有作为的君主,不仅在文治武功方面有许多建卧在语言文学方面也颇有造诣。他在巡幸时喜爱题咏,各地风景名胜多有其墨迹。乾隆皇帝除自己写御制诗外,常命臣工唱和。土观·洛桑却吉尼玛的《颐和园礼赞》有可能是酬和之作。此诗组笔调清新明快,想象奇特,堪称君臣唱和诗作中之佳品。
[分页]
土观·却吉尼玛的《颐和园礼赞》,结构十分完整,前六首分别描绘清漪园中的水、鸟、花、树、山、泉,最后一首作结。每首自成一个单元,合起来又诨然一体,将整个清漪园的五色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清漪园的独特景色是拥山抱水。浓绿的万寿山下,昆明湖水碧波荡漾,无限胜景,皆以昆明湖水为依托。所以,土观·洛桑却吉尼玛的第一首诗即写昆明湖的水:
湖水清沏,令人心爱,
像是铺展开一片绿色琉璃;
群群水鸟,点点繁星,
昼夜交替在湖中尽情沐浴。
作者以一片琉璃比喻昆明湖水,已道出了昆明湖平如明镜、水碧如染的特色。紧接着,作者并没有停留在静态的描写上,他进而写湖面上嬉戏的水鸟和夜晚倒映在湖中的繁星,想象它们也是因为喜爱这一泓碧水,所以昼夜交替在湖中沐浴,借助于水鸟和繁星,作者又巧妙地烘衬了湖水的清澈可爱,这就从诗歌的一开头就使人感觉到作者观察景物的深刻和下笔不同凡响。
接着作者描写了园中的飞鸟和鲜花:
羽毛绚丽的各种飞鸟,
在天空变幻美妙舞姿,
呜声像阵阵鼓乐响起,
真真是伎乐天降落尘世。
被花露沉醉的六脚蜜蜂,
盘旋在莲花金色花蕊里,
是因为贪恋芳香不肯离去,
也由于无形丝带系在脚底。
作者写鸟,写花,都没有离开写清漪园的景致。正是因为这里有山有水,绿树成荫,群鸟才在这里翻飞翱翔,自由鸣啼,如同伎乐从天而降,就是这里的鲜花,也似乎比别的地方更加美丽芬芳,吸引着蜜蜂留恋不去。作者虽然用的是藏族诗歌中习见的比喻,但在这里却别有一番深薏。那使蜜蜂不能离去的丝带不也同样系在作者的脚上,使他在园中流连忘返吗?写到这里,作者自己也陶醉于那如画的美景之中了。
接下来的三首,作者进一步用拟人的手法,形象而生动地描绘了清漪园的树木、山岗和泉水:
惟恐名园秀丽的脸庞,
在暑热中消褪了娇嫩,
绿树撑开一柄柄阳伞,
让她在树荫下静静乘凉。
披着翠绿大氅的山岗,
山上长满名花和异草,
为使子女在怀中安睡,
山岗屹立着不动不摇。
泉水披着泡沫织成的白纱,
淙淙作响慢慢向山下流去,
被风姑娘吹落的片片花瓣,
她弯着腰耐心地一路拾取。
在作者的笔下,清漪园中的树木,山岗、泉水都是有生命、有情感的,树木撑伞为园林遮荫,山岗是守护着安睡的子女的母亲,泉水像披着白纱拾取落花的少女,正是由於它们的精心守护,清漪园才能永葆美妙的背春。草木有情,源于人的有情,作者写出这样美妙奇特的联想,能把草木山水写成热爱园林的活生生的人物的形象,不正是由于作者本人对名园的热爱吗?也正是由于土观·洛桑却吉尼玛对祖国山水的热爱和他的深厚的文学修养,才能够为我们描绘出了这样一幅生机盎然的美妙的图画。
最后,作者总结道:
园中平地、山岗和湖边,
树荫遮覆,像天生处处亭楼,
珍宝堆聚,巧修成座座宫殿,
神力人工,在这里比美竞秀。
清漪园建成后不到百年,一八六O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三山五园”中的珍贵文物被帝国主义者劫掠一空,不仅圆明园被焚毁,清漪园也遭到劫难。一八八五午,慈禧太后开始修复清漪园,到一八九二年完成,更名为颐和园。今天,颐和园是北京现存的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典园林,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我国各族劳动人民和国外友人来这里游览的,络绎不绝.人们在颐和园中仍然可以得到与土观·洛桑却吉尼玛二百多年前一样的美的享受。
近年来学术界和文艺界对藏族的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和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指的情歌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和讨论。我们相信,倾注了许多藏族学者的心血的其他藏族古典诗文中的精华,也必然会受到人们的珍视和赞美,并更加广泛地展开对藏族古典文学的研究,取得更多的丰硕成果。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