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王军君 胡沛萍]回响在高原大地上的时代足音——西藏民主改革六十年以来西藏当代文学的发展概述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19-07-24  作者:王军君 胡沛萍

  摘要:1959年的民主改革,为社会主义新西藏的全面发展揭开了新篇章。在西藏当代文学领域,民主改革前后的各族创作者们立足高原大地,紧跟时代步伐,揭露和批判旧西藏的落后、野蛮体制,书写发生在高原大地上的巨大变化,表达人民当家作主的喜悦之情,讴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团结各族人民和平解放西藏、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的豪迈情怀、坚定信念和革命精神,表现出与时代同脉搏、与人民共命运的现实主义精神。改革开放之后的西藏当代文学秉持并进一步发扬了这种文学现实主义精神,继续关注和表现高原人民的现实生活和精神风貌,表现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为西藏经济社会进步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关键词:民主改革 西藏当代文学 现实主义精神

 

  1959年,在西藏掀起的轰轰烈烈的群众性民主改革运动,“废除了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解放了百万农奴和奴隶,开创了西藏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揭开了社会主义新西藏全面发展的新篇章。在党的文艺思想的指引下,肇始于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前后的西藏当代文学,不仅以文学的形式及时、真实地反映了这场划时代的伟大变革,而且借助这场波澜壮阔的民主改革运动的时代东风,扬起了崭新的风帆,文学创作者们立足高原大地,以崭新的姿态和高涨的热情书写发生在高原大地上的巨大变化,畅想高原建设的宏伟蓝图,表现高原人民的精神风貌。从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前后,到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以至新时代的西藏当代文学创作,在六十余年的发展中取得了丰厚的文学实绩,创作出了一批优秀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思想性和艺术性兼备,打上鲜明的时代色彩,具有独特的地域特征,蕴含着与时代共脉搏、与人民共命运的现实主义精神。

  民主改革前后的西藏当代文学紧跟时代步伐,在充满浪漫色彩的艺术追求中,逼真地展现了时代精神风貌。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在题材上集中关注政治题材和革命历史题材,主题表达则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揭露和批判旧西藏的落后与野蛮,描写和讲述底层民众深受统治阶级迫害盘剥的悲惨命运;二是歌颂社会主义新西藏,表达人民当家作主的喜悦之情;三是叙写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解放军团结各族人民和平解放西藏的艰难进程,书写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的豪迈情怀、坚定信念和革命精神。

  对旧西藏落后、野蛮体制的揭露和批判,是民主改革前后西藏当代文学的重要主题取向。文学创作者们结合个人的亲身经历,通过塑造典型化的艺术形象,对这一主题进行多侧面多角度的集中表现。以作品为例,刘克的《央金》、《古堡上的烽烟》、《古茜和德茜》等小说,讲述穷苦民众的不幸遭遇和抗争道路,控诉旧西藏社会体制的腐朽与统治阶级的残暴,揭示了下层民众的悲惨命运。诗人高平在叙事长诗《大雪纷飞》中,以女主人公央瑾的爱情悲剧和生命代价,控诉了封建农奴制度对人性的摧残。黄宗江编剧的电影文学剧本《农奴》是一部具有史诗品格的西藏现实题材作品,是民主改革后同类题材中对这一主题表现最为鲜明和深刻的一部作品。剧本从西藏和平解放前写到和平解放,又写到平息叛乱和民主改革以后,把20世纪西藏社会发展史上最广泛、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通过主人公强巴的遭遇和反抗表现了出来,真实地描述了农奴和农奴主之间的阶级对立,揭露了反动农奴主的种种罪行和旧西藏农奴制度的野蛮残酷的落后本质,对共产党领导下百万农奴翻身做主人的历史变迁和解放斗争进行了热情地歌颂。

  对社会主义新西藏的真诚赞颂和热爱之情,是民主改革前后西藏当代文学的又一重要主题。在民主改革中翻身做主人的百万农奴带着新生的喜悦和激情,以当家作主的主人翁意识,热情投身到社会主义新西藏的建设中。经历过旧西藏落后腐朽,又见证了西藏民主改革,沐浴着新西藏的春风的一批文学创作者,紧跟历史步伐,呼吸着时代的气息,以充满热情的艺术篇章,唱出了广大民众对新西藏由衷赞美的心声。这种主题取向,几乎表现在当时每一个藏、汉作家创作的作品中。藏族诗人擦珠·阿旺洛桑的诗作,发挥了引领时代风气的作用。他自幼入寺为僧,后来被认定为转世灵童,青年时获取拉让巴格西学位,之后遍游西藏各地拜师学习历史、文学、诗歌、医学和星算等各种学问,尤其对文学造诣深厚。民主改革前夕,已年过古稀的擦珠·阿旺洛桑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自愿参加了革命工作。作为身历新、旧两个时代的代表性诗人,他见证过旧西藏的腐朽与落后,也经历了新西藏的巨大变化,新旧对比的历史眼光赋予他的诗歌与旧西藏诗文截然不同的新主题,那就是以赤子之心,张开双臂迎接新时代的到来,以高涨的热情赞美新西藏的美好未来。他的诗歌《金桥玉带》、《歌颂各族人民领袖毛主席》、《欢迎汽车之歌》、《庆祝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成立》、《碧空银鸽》、《爱国青年大团结》等,生动鲜活地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西藏重大的历史事件和现实变迁,饱含爱国主义热情,代表了西藏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心声,是那个时代藏族人民唱出的时代强音。李文珊创作于1963年的报告文学《百万农奴的榜样》,以翔实的记录笔法表现了因民主改革而获得解放的百万农奴给西藏社会所带来的巨大生产活力。作品讲述了乃东县结巴乡刚刚从封建农奴制度的枷锁中解放出来的11户朗生,拥有了土地,开始探索走向富裕的生活道路,通过自力更生来发展生产,吃上了在自己土地上收获的青稞糌粑,变成了真正的社会主义的主人。李文珊长期扎根乃东县结巴乡,对现实精细观察和严密调查研究,以现实主义的纪实笔法,以高度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发展的历史眼光,描绘了民主改革这一伟大历史创举给高原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的真实情景,展现了这一解放劳动力和生产工具的社会变革对广大民众生产积极性和劳动智慧的极大促进,以深情的笔调赞扬了党所领导的民主改革取得的辉煌成就。创演于1960年的秦腔眉户剧目《逛拉萨》,表现获得解放的农奴第一次喜逛拉萨的经历。作品以秦腔的表演形式为主,吸收藏民族文化元素,以父女对唱对舞的方式,表现了翻身解放的西藏人民过上自由幸福生活的时代景象。剧作以高昂的情绪和欢快的音乐,以及表演者洋溢于表的喜悦之情,描画了西藏和平解放和民主改革后人们生活发生根本性变化的真实景象,歌颂了社会主义新西藏的幸福生活。

  集中反映、描写和讴歌共产党、解放军,及其领导和团结各族人民和平解放西藏、民主改革和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的辉煌历史进程和革命精神,以及党的民族政策在西藏的伟大实践,是民主改革前后西藏当代文学表现的又一重大主题。诗人高平的第一部诗集《珠穆朗玛》所收录的《红军回到俄洛村》、《打通雀儿山》、《阿妈,你不要远送》、《波密人民的传说》、《珠穆朗玛》等诗作,其中不乏人民解放军战天斗地的壮丽场面和藏胞欢迎、欢送的感人情景,歌颂了党所领导的革命军队为了边疆地区的解放和建设,敢于牺牲、勇于奉献的大无畏精神。诗作《打通雀儿山》写道:“人民解放军/个个是英雄/雀儿山上扎营/要把山打通!//雀儿山再高/没有咱信心高/雀儿山石头再硬/没有咱意志坚!”运用对比、夸张和烘托渲染的表现手法来描写场景、抒发情感、表达主题,借此颂扬、讴歌为解放西藏、建设西藏而开辟前进道路的战士们的英雄气概和豪情壮志,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诗人汪承栋写了很多歌颂党、祖国和领袖,表现重大政治事件、抒发政治激情的政治抒情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他的长诗《雪山风暴》(初创于1960年代,1970年代初修订重刊)更是贴近时代脉搏,富有时代气息,以民主改革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为线索展开叙述,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描绘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改革这一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伟大创举在高原上大地上引发的种种变动,以及产生的深远影响,揭示了西藏民主改革的艰难曲折与最终取得彻底胜利历史必然性。刘克的短篇小说《嘎拉渡口》以短小精悍的故事,描述了解放军和劳动群众团结一致,挫败反动的统治阶级和外国侵略势力的阴谋的惊险过程,赞颂了解放军不怕困难,敢于牺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小说值得称颂的地方在于,它以开阔的视野展示了西藏解放的复杂情势,既表现了西藏反动的上层阶级不甘心失败的垂死挣扎,也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外国侵略势力对西藏和平解放的阻碍与破坏,真实地再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藏局势的复杂性。

  这三方面的思想主题在不同文学体裁的作品中得到了集中表现,是民主改革前后西藏当代文学的主旋律,也是整个时代的主旋律。文学表达与整个社会的思想意识高度统一,集中关注现实发生的革命与建设,记录了历史前进的足音,充满真诚的政治激情,表达了西藏人民的心声,呈现出鲜明的革命现实主义特征,形成了西藏当代文学第一次创作高潮。

  随着历史的推进,新时期的西藏当代文学传承了民主改革前后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继续关注和书写西藏人民的现实生活和精神风貌。在党的文艺思想的指导下,在此前文学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基础上,改革开放之后的西藏当代文学获得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在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影视文学等各个领域都取得更大的文学实绩。纵向上与民主改革前后的西藏当代文学的发展状况相比较,横向上与中国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相比较,甚至与一些文学发展较为繁荣的地区相比,西藏当代文学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几十年的变化和成就都是巨大的。无论在现代主义探索占主导地位的1980年代,还是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融合的1990年代以来的西藏当代文学发展过程中,始终关注现实生活,不失一脉相承的现实主义精神。

  1980年代的西藏当代文学,在“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的指引下,承续了革命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与随后的借助宗教文化题材追逐文学形式创新的现代主义倾向一起,共同造就了西藏当代文学的第二次创作高潮。

  在马原的“叙事圈套”和扎西达娃等人“西藏魔幻现实主义”为代表的西藏新小说在全国产生了很大影响力的同时,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和文学精神仍然在1980年代的西藏当代文坛散发着鲜活的生命力。以小说为例,1980年代初,降边嘉措的《格桑梅朵》、德吉措姆的《漫漫转经路》和益西单增的《幸存的人》先后出版,标志着现实主义传统在经历了“文革”时期文学低潮之后的恢复。《幸存的人》描写了1936年到1950年西藏农奴英勇反抗农奴主的故事。《格桑梅朵》写1950年代初解放军进军西藏途中,一支解放军小分队藏汉族指战员与敌人之间的斗争。《漫漫转经路》则以第一人称回忆的方式讲述了一个拉萨小姑娘的童年生活,通过我与奶奶的不同遭遇,反映了旧西藏底层民众的悲惨生活,反思宗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表达了幸福的获取,不是靠转经,而是通过社会实践、社会革命的道理。此后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扎西达娃前期的小说创作,包括《沉默》《朝佛》《没有星光的夜》等小说紧跟时代的步伐,反映时代的变化,散发着时代气息,在主题和风格上都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品质。班觉的藏文小说《绿松石》运用现实主义手法,将时代背景与人物命运紧密相连,真实地反映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旧西藏社会生活和社会主要矛盾。拉巴平措的长篇小说《三姊妹的故事》通过一家三姊妹在旧西藏的不幸遭遇,控诉旧西藏三大领主阶级的残忍与伪善,具有强烈的批判意味。丹增的《神的“恩惠”》描写了格桑一家三代人的悲惨命运,揭露了旺扎活佛的虚伪残暴,对普通民众迷信宗教行为提出了质疑,表现出一个具有现代意识的藏族知识分子对整个民族所背负的文化重负的忧虑,对民族未来的关切和期盼。李双焰的《曲吉拉姆》《老丹增轶事》《歌手》等小说运用传统现实主义手法,以一种原生态的方式讲述藏北草原上牧村的人物故事和日常生活。需要指出的是,以上一部分小说作品艺术地再现了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西南边疆地区的革命斗争以及取得革命胜利的艰难而辉煌的历程,成为中国革命历史小说的组成部分,是对中国当代文学红色经典的重要补充。有些小说揭示了西藏高原近代以来风云变化的历史变迁过程,表达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主题,成为西藏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精神动力。

  1990年代以降,西藏当代文学关注西藏当代社会现实生活的变化,将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有机融合,更加集中细致地描绘与反映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注重现实生活和历史往事的个人经验书写,题材范围更加扩大,生活气息更加浓郁,地域文化特色更加鲜明,西藏当代文学在时代脉搏的有力书写中逐步走向成熟。

  以小说为例,包括城市、农牧区、历史、宗教文化、知识分子、军旅、女性等各类题材均是一个丰富的存在,并向纵深层面开拓,体现出鲜明的当代意识和现实主义特色。马丽华的历史题材小说《如意高地》打捞陈渠珍在藏经历这一鲜为人知的历史,采取历史与现实双线交错叙事的方式审视历史,体现出反思历史的当代意识。罗布次仁的小说《远村》从现实生活中取材,讲述一个普通藏族村庄的人们日常生活故事,展示现代文明与传统生活方式和观念的冲突与并存,反映当今西藏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现象。吉米平阶的小说集《北京藏人》中收入的7篇小说主要描写生活在都市的藏族知识分子的生活,在精神与物质的矛盾中的人生悲喜剧。次仁罗布的长篇小说《祭语风中》讲述了西藏自民主改革到改革开放近五十多年的历史变迁,小说的主线通过主人公晋美旺扎从僧人到俗人身份的转换,描绘了西藏历史上的上层反动分子的武装叛乱、民主改革、中印自卫反击战等重大历史事件,是第一部藏族作家描写这段历史的长篇小说。白玛娜珍的女性题材小说《拉萨红尘》《复活的度母》写藏族女性的情爱和人生,走进时代变化中女性的内心世界,表现女性在现实生活中的困境和突围。次仁央吉的《花与梦》讲述四个进城务工的农村女孩,在城市生活的现代与繁华中的人生故事,以及经历人生的痛苦挣扎后的精神成长。格央的《一个老尼的自述》《小镇故事》《灵魂穿洞》等中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让爱满满永恒》均围绕女性情感经历,通过日常生活描写表现女性生存困境,表现雪域高原女性的心灵世界。尼玛潘多的《紫青稞》是一部真实反映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西藏农民生活状态的原生态小说,姊妹三人走出偏僻的山村,在陌生的城市里努力实现自身的价值,寻找自己的理想,体现出作者对西藏农村现代化的时代变化中女性生存的思考。

  综上所述,从西藏和平解放和民主改革以来,西藏当代文学在党的社会主义文艺政策的指导下,真实、生动反映西藏的历史和现实,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当代意识,成为时代的足音、现实的记录。在当下的新时代文学语境中,西藏当代文学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一大批更为年轻的作家出现在西藏当代文坛,追求文学的时代性、民族性和地域性特色,按照习近平同志关于文学艺术的重要讲话精神,大胆探索,努力创作出更多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学作品。

  原文载于:《西藏民族大学学报》2019年1期,注释已略去)

  作者简介:王军君(1973-),男,陕西洛川人,现为西藏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主要研究西藏当代文学与影视。胡沛萍(1973-),男,甘肃民勤人,现为西藏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主要研究西藏当代文学。

文章来源:“民族文学学会”微信公众号2019-07-17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