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德宏傣族有一类手抄本称为《令冉》,主要用来记录某个村落仪式的背景和过程。创作者书面创作出《令冉》,其行文完全遵守傣族的诗歌传统。本文通过分析现代民间人士创编《令冉》的过程,从而试图解答傣族先民如何创作出几百部长篇叙事诗的。
关键词:叙事诗;口头传统;程式;创编;
傣族的叙事长诗数量众多,大部分也已经文本化。在傣族民间,这些诗歌文本通常以经卷的形式存放在佛寺中。傣族如何能产生如此多的长篇叙事诗?如今还有没有民间艺人在创作长诗?目前很少有人来探讨这些问题。
我们知道,欧美古典民俗学界早就有人提出“荷马诸问题”,[①]即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是如何产生的。米尔曼·帕里和他的学生艾伯特·洛德做出了回答,他们关注南斯拉夫活形态的史诗,在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进行了长期的田野作业。其研究成果以《故事的歌手》(The Singer of Tales)为代表,形成了著名的“帕里·洛德理论”,或称口头程式理论。该理论精髓可以概括为三个概念:程式、主题(或典型场景)、故事类型(或故事范型),它们构成了口头程式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程式”被帕里定义为“一组在相同的韵律条件下被经常使用以表达一个特定的基本观念的词汇。”[1]57这种重复出现的片语在歌手看来是最小的“词”,对他们在口头演唱中叙事具有助益作用,帮助文盲歌手在不借助书写的情况下流畅地进行史诗叙事。“主题”被洛德界定为“成组的观念群,往往被用来以传统诗歌的程式风格讲述一个故事。”[2]68凭靠着它提供给诗人以现成的和有一定规模的典型描绘,这种描绘略加润饰便会适用于某一特定史诗故事中的特定场合,因而它也有助于诗人的即兴创作。“故事类型”是指依照既存的可预知的一系列动作的顺序,从始至终支撑着全部叙事的结构形式。总之,口头程式理论解答了诗人怎样创作长诗的问题。
基于以上的理论知识,笔者也尝试从这个角度来分析傣族叙事长诗的产生过程,并以德宏地区傣族特殊的文类,即《令冉》的创编过程作为案例分析。
一、傣族叙述长诗传承概况
首先大体了解一下傣族叙述长诗的概况,从目前来看,绝大部分叙述长诗都被纳入到佛经的范畴。信仰南传佛教的民众有抄经供经的习俗,人们尤其喜爱抄献阿銮系列的长诗。因此,佛寺几乎成了傣族叙述长诗文本的“储藏库”。同时,也有民间歌手在家中保存一部分文本。例如,西双版纳傣族歌手“章哈”,有的家里就有创世史诗《巴塔麻嘎捧尚罗》的抄本。
西双版纳的傣族,他们既有职业歌手“章哈”纯口头的演唱叙事长诗,也有“波占”为代表的信徒首领,在赕佛活动中手持文本复诵。傣族女子不能像男子那样入寺为僧学习傣文和佛经知识,只能通过聆听章哈的演唱,以及波占的念诵,来了解历史知识和佛经故事,至今依然如此。每年的入夏安居三个月内,在此期间禁止一切章哈演唱,人们入寺听经。波占在赕佛活动中,为众信徒念诵长篇佛经故事,虽然也有一定的曲调,但只是手持文本的复述,基本上没有个人即兴创作的部分。待夏安居结束(开门节后),傣族村寨就可以看到章哈的演唱了。他们一般成双成对出现在节庆场合,章哈坐在竹桌后,一手执扇遮脸,一手拿话筒,章哈的搭档笛师在一旁伴奏。比较常见的是上新房、婚礼、泼水节的演唱。过去也有祭祀寨神、勐神仪式上演唱的,如今相对少了。例如,西双版纳大勐龙曼嘎村每年一次的祭祀勐神活动,届时章哈可能演唱创世史诗《巴塔麻嘎捧尚罗》。又如,村民新房落成后,主人家常邀请章哈来演唱一整夜。章哈所唱的《贺新房歌》,其内容可长可短,既可以叙述房屋起源故事《桑木底》,也可以根据听众的要求唱其他神话故事。又如,泼水节期间,章哈也可以给民众唱泼水节的起源故事。无论是在哪种仪式上的演唱,章哈所唱的内容,绝大部分都是基于传统的内容,外加上自己的即兴创编。
在德宏傣族村寨中,历史上流传的长诗基本都有文本,诸如英雄史诗《兰嘎西双贺》(是《兰嘎西贺》为异本) 《朗退罕》( 是《召树屯》异本) ,以及大量的“阿銮叙事诗”,如《金蛙阿銮》《大叶子阿銮》《金羚羊阿銮》《香谷阿銮》等等,大多可以在佛寺里找到其手抄本。
相对于西双版纳傣族对叙事长诗的传承来说,德宏傣族对叙事长诗的传承有一些不同。德宏虽然也有口头歌手,当地称为“摩哈”,但是他们主要善于唱山歌、情歌,如果说“章哈”是职业化的歌手,那么“摩哈”只是半职业化的歌手。目前并没有发现民间歌手“摩哈”纯口头演唱叙事长诗的现象,主要是佛教领头人“贺鲁”为众人念诵,也是手持文本的复诵,没有即兴创作的部分。除此之外,德宏傣族民众善于将叙事长诗改编成傣剧,在民间广为表演,这也是另外一种传承方式。
如果对两地傣族的诗歌曲调做一番比较研究的话就会发现,德宏傣族的诗歌曲调比较丰富,多达几十种。而西双版纳傣族的曲调种类相对较少。笔者认为,西双版纳傣族章哈在口头演述叙事长诗时,他们重在叙事,从功能学角度来看,应尽可能避免曲调的变化,以免增加歌手的负担。而德宏傣族民间歌手摩哈,他们所演唱的歌一般较短,重在抒情,以丰富多彩的曲调来吸引听众。
综上所述,由于居住地域不同,各地叙事长诗的发展和传承情况略有差别。西双版纳傣族村落中如今仍然有口头演述长诗的现象。章哈每一次在仪式中的口头演述,除了传统的内容之外,还要根据听众的反应来即兴创编。因此,他们某一次的演述,就是一次“表演中的创作”,每一次产生的文本就是一个新的文本。德宏地区的傣族长诗都已经文本化了,目前并没有发现歌手口头演述并即兴创编的现象。虽然如此,德宏傣族依然有民间诗人在创编长篇诗歌,根据传统的诗学法则,以书面形式创编出文本,并且要在仪式中口头演述。书面创作是第一阶段,而仪式中的口头演述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笔者以为,或许可以将这些创作者称为“口头———书面传承人”。下文以德宏傣族地区常见的《令冉》为例,来了解“口头———书面传承人”基于传统诗学法则来创编傣族长诗的过程。
二、《令冉》的创编过程
《令冉》是简称,傣语叫做“令冉兰”[lik53ja:t11lam53],笔者译为“滴水仪式诗志”,是关于佛教滴水仪式的记录,全篇韵文本。大家知道,滴水仪式是佛教信众赕佛活动的环节之一,村民在赕佛诵经或者做了某种功德之后,总要滴水才可以功德圆满。
日常的赕佛活动结束后只要进行简单的滴水,个人口里默念几句祝福词即可。若是举办一个规模较大的活动,则要写一本《令冉》作为纪念。例如,笔者在家乡调查时,就看到盏西镇的村民朗大信家里的一本《令冉》,是纪念他们在1997 年8 月举行的“榕树摆”(种菩提树也是一种功德) 。当时请一位文笔较好的本村老人金大定[②]执笔编写了一本《令冉》。又有一次,笔者参加了线帕村举办的“摆帕那”( 迎迓佛像的活动) ,他们也请该村老人绍卜迈英执笔写了一本《令冉》。2014 年笔者访谈知名的傣族作家岳小保时,他说曾经为芒市几个傣族寨子的一次赕佛活动写过一本《令冉》,全文大概五十页。由此可见,《令冉》是一种文类,不是专门指某部作品。《令冉》是个人创作的,是源于村寨仪式生活的诗歌作品,从书面创作到口头演述,具有极强的社会功能。《令冉》通篇是韵文体诗行,叙述一个完整的事件,毫无疑问它是叙事性的诗歌。
《令冉》的内容有一定的模式,如果主办仪式的是一个家庭,以朗大信家里《令冉》为例子,其内容首先叙述了近几年来的社会变化,佛教传入后村民的精神面貌,进而介绍了朗大信一家的家族历史,做此功德的原因、事件过程和目的。如果仪式举办方是一个村寨或几个村寨,以线帕村“摆帕那”的《令冉》为例,其内容首先叙述社会变迁,佛教传入后村民的精神面貌,其次叙述本村寨的历史,最后交代人们举行该仪式的原因、过程和目的。总之,《令冉》是叙事为主的,也夹杂着一些抒情,可以说它是“韵文体的仪式志”,笔者将之纳入一种广义上的叙事诗。因此,观察《令冉》的创编过程,或许可以从中了解古代傣族先民创作叙事诗的过程。
傣族的诗歌以腰脚韵为主,《令冉》里的诗行也有这样的特点。下面分别以两个《令冉》文本为例,分析其中的内容和诗句。
笔者通读了金大定作的《令冉》,其内容主要分为
四个方面: 首先追溯旧、新社会的变化,其次描述了佛教传入及人们信仰佛教的状况,接着叙述了朗大信一家从腾冲经过金竹寨又迁到芒章,最后落脚于盏西镇芒冷村的历史,最后讲的是朗大信一家为赕菩提树所做的准备以及举行仪式的过程。这本《令冉》的正文大部分都是“三句式”和“五句式”诗节。其中,“三句式”的第一句引用某种事物如植物、花卉,或特定的心情,第二句的句末起韵,第三句倒数第三个字押韵,这两句共同叙述一个主题。第一句的植物、花卉或某种心情,往往与后两句叙述的主题相呼应。如果是“五句式”,那么第一句同样引出植物、花卉或特定的心情; 第二句和第三句为一个押韵单位,第四句和第五句为另外的押韵单位,这四行所叙述的主题一致。具体例子如下:
例1,“五句式”的诗节,一共有两个押韵单位,内容是社会的变化,罗列各种机器以体现社会的进步,人们物质财富的增加。
ᥓᥒᥱ ᥝᥣ ᥜᥨᥢᥴ ᥚᥩᥐᥱ ᥛᥩᥐᥱ ᥔᥨᥝᥱ ᥕᥨᥝᥲ ᥓᥒᥱ ᥐᥤ ᥞᥫᥭᥰ,
ᥛᥣᥒ ᥟᥩᥒᥲ ᥛᥣᥒ ᥖᥤ ᥛᥤᥰ ᥕᥒᥰ ᥑᥫᥒ ᥓᥣᥐ ᥑᥫᥒ ᥓᥩᥭᥳ ᥟᥢ ᥟᥩᥢᥱ ᥟᥢ ᥕᥬᥱ ᥜᥬᥱ ᥑᥬᥲ ᥘᥭᥲ ᥐᥣᥭᥰ ᥛᥭᥳ ᥛᥣᥰ ᥞᥥᥖᥱ ᥙᥣᥢᥰ ᥓᥪᥰ ᥐᥩᥰ,
ᥑᥥᥒᥰ ᥑᥝᥴ ᥐᥨᥢᥰ ᥐᥣᥢ ᥙᥨᥝᥰ ᥛᥣᥰ ᥐᥣᥭᥱ ᥙᥥᥢ ᥞᥫᥢᥰ ᥘᥨᥒᥴ ᥘᥬᥰ ᥔᥣᥒᥰ ᥞᥥᥛᥰ ᥞᥨᥝᥴ ᥑᥨᥝᥴ ᥓᥣᥒ ᥛᥨᥝᥴ ᥗᥦᥛᥴ ᥐᥣᥭᥰ ᥘᥩᥒ ᥖᥣᥒᥰ ᥖᥪᥰ ᥛᥭᥳ ᥙᥦᥢᥲ ᥖᥥ ᥕᥝᥳ.
ᥙᥦᥐ ᥔᥛᥳ ᥞᥫᥢᥰ ᥘᥬ ᥕᥥᥰ ᥘᥬ ᥛᥤᥰ ᥕᥒᥰ ᥕᥤᥒᥰ ᥔᥣᥝᥴ ᥑᥣᥝᥴ ᥚᥩᥒᥴ ᥓᥫᥢᥰ ᥒᥫᥢᥰ ᥑᥬᥲ ᥑᥣᥴ ᥞᥫᥢᥰ ᥕᥣᥢᥴ ᥚᥣᥖᥱ ᥐᥩᥰ,
ᥙᥦᥐ ᥖᥨᥝ ᥑᥬᥲ ᥘᥭᥲ ᥖᥦᥢᥱ ᥔᥤᥱ ᥔᥣᥢ ᥔᥫᥝ ᥕᥤ ᥔᥧᥲ ᥘᥧᥲ ᥕᥤᥢ ᥐᥤ ᥙᥫᥢ ᥙᥨᥝᥰ ᥖᥫᥝᥱ ᥝᥭᥳ ᥞᥬᥲ ᥘᥤ ᥘᥤ ᥘᥬᥰ ᥐᥣᥖᥱ ᥖᥛᥰ ᥙᥣᥭᥰ ᥖᥥ ᥕᥝᥳ.
译文:受风吹雨打的芍药花骨朵啊,
街上的机器琳琅满目,可以用来制作木板,
手巧的木匠也很多,他们用木板建筑房屋。
如果谁家有女初长成,远嫁他乡需准备嫁妆,
就连电视、三抽、衣橱、录音机,集市上也应有尽有。
例2,下面是“三句式”的诗节,有一个押韵单位,叙述了朗大信祖上从腾冲迁到梁河最后到达盏西的过程。
ᥓᥒᥱ ᥝᥣ ᥔᥬᥴ ᥔᥩᥒᥱ ᥜᥭᥰ ᥖᥩᥒᥱ ᥐᥭᥲ ᥞᥫᥭᥰ,
ᥓᥒᥱ ᥔᥛᥳ ᥕᥨᥝᥳ ᥘᥭᥲ ᥐᥨᥝᥲ ᥔᥤᥢ ᥘᥣᥒᥳ ᥜᥩᥒᥰ ᥔᥤᥲ ᥓᥣᥒᥱ ᥔᥩᥒᥴ ᥚᥧᥱ ᥞᥨᥛ ᥐᥫᥒᥰ ᥘᥦᥰ,
ᥑᥥᥒᥰ ᥑᥝᥴ ᥔᥩᥒᥴ ᥔᥣᥛᥴ ᥞᥫᥢᥰ ᥕᥥᥰ ᥙᥣᥰ ᥟᥝ ᥛᥥᥰ ᥘᥨᥐ ᥘᥤᥴ ᥕᥣᥢᥴ ᥙᥣᥢ ᥑᥨᥝᥰ ᥛᥣᥰ ᥓᥧᥰ ᥓᥥ ᥔᥦᥒᥴ ᥛᥫᥒᥰ ᥓᥣᥢᥰ ᥕᥧᥱ ᥞᥣᥒᥴ ᥛᥫᥒᥰ ᥛᥣᥢᥲ ᥓᥣᥒ ᥖᥥ ᥕᥝᥳ.
ᥓᥒᥱ ᥝᥣ ᥜᥨᥢᥴ ᥚᥩᥐᥱ ᥔᥨᥝᥱ ᥕᥨᥝᥱ ᥛᥬ ᥛᥣᥒ ᥞᥫᥭᥰ,
ᥛᥣᥰ ᥔᥧᥱ ᥕᥧᥱ ᥔᥣᥒᥲ ᥛᥣᥢᥲ ᥛᥣᥢᥲ ᥓᥣᥒ ᥐᥩᥰ ᥓᥧᥰ ᥕᥥᥳ ᥔᥛᥳ ᥝᥣ ᥞᥬᥲ ᥚᥣᥭᥲ ᥙᥭ ᥕᥣᥒ ᥗᥦᥛᥴ ᥓᥥᥙᥱ ᥑᥢᥴ ᥘᥣᥰ,
ᥞᥝᥰ ᥐᥩᥰ ᥕᥒ ᥓᥣᥒ ᥞᥪᥴ ᥘᥫᥴ ᥑᥫᥰ ᥑᥣᥛᥰ ᥑᥧᥢᥴ ᥘᥨᥒᥴ ᥙᥨᥒ ᥛᥣᥰ ᥐᥧ ᥙᥤ ᥐᥣᥰ ᥓᥥᥙᥱ ᥞᥬᥲ ᥖᥥ ᥕᥝᥳ.
译文:照亮前方的灯火啊,
又相约了郭新郎和冯石匠,
他们两三家拖儿带女来到盏西,落脚在芒章,那是勐盏西的下游。
风雨吹打的薄瓣芍药啊,
来到芒章,那里的官爷让我们代收田租,
我们无法反抗,成了他们的收税者。
例3,外来移民想要落地生根,需要获得本土居民的同意。下面这两个诗节正式讲述了他们经过几番请求,才获得当地村民的允许:
ᥓᥒᥱ ᥝᥣ ᥜᥨᥢᥴ ᥚᥩᥐᥱ ᥛᥩᥐᥱ ᥘᥛᥳ ᥖᥝᥲ ᥞᥫᥭᥰ,
ᥛᥫ ᥘᥢᥳ ᥞᥣᥒ ᥑᥝᥴ ᥐᥨᥢᥰ ᥗᥝᥲ ᥔᥩᥒᥴ ᥙᥣᥲ ᥞᥨᥛ ᥖᥨᥝᥱ ᥘᥣᥲ ᥐᥧᥛ ᥐᥢ ᥑᥣᥢᥴ ᥐᥣᥭᥱ ᥘᥤ ᥘᥨᥝᥰ,
ᥐᥛᥰ ᥘᥭᥴ ᥓᥒᥱ ᥞᥬᥲ ᥑᥨᥢᥴ ᥘᥤ ᥞᥪᥢᥰ ᥑᥛᥰ ᥑᥣᥢᥴ ᥐᥛᥰ ᥘᥛᥰ ᥘᥛᥰ ᥖᥧᥐ ᥓᥬ ᥑᥨᥝᥰ ᥟᥪᥳ ᥑᥨᥝᥲ ᥛᥣᥰ ᥕᥝᥳ.
ᥓᥒᥱ ᥝᥣ ᥓᥣᥛᥰ ᥘᥨᥛᥰ ᥔᥬᥴ ᥞᥫᥭᥰ,
ᥓᥒᥱ ᥔᥛᥳ ᥑᥫᥢᥰ ᥛᥣᥰ ᥙᥩᥒ ᥐᥢ ᥘᥢᥴ ᥘᥣᥭᥴ ᥖᥐ ᥙᥭ ᥞᥦᥛᥰ ᥟᥝ ᥘᥥᥐᥱ ᥗᥭᥴ ᥞᥭᥴ ᥐᥥᥒᥰ ᥙᥥᥒᥰ ᥔᥨᥝᥰ ᥑᥨᥝᥰ ᥞᥫᥢᥰ ᥚᥣᥐ ᥖᥤᥢ ᥓᥪᥢᥰ ᥕᥣᥢᥴ ᥚᥣᥖᥱ,
ᥓᥒᥱ ᥔᥛᥳ ᥘᥤᥴ ᥚᥣᥖᥱ ᥘᥤᥴ ᥚᥣᥐ ᥛᥣᥰ ᥔᥧᥱ ᥕᥧᥱ ᥔᥣᥒᥲ ᥘᥫᥢᥰ ᥔᥩᥒᥱ ᥜᥣᥳ ᥛᥣᥢᥲ ᥐᥣᥒᥲ ᥘᥣᥰ ᥘᥤ ᥑᥧᥰ ᥕᥣᥙᥱ ᥞᥩᥛᥴ ᥖᥫᥢᥰ ᥖᥥ ᥕᥝᥳ.
译文:被风雨吹打的葫芦花啊,
那时候,双方长老面对面商谈,
最后派出金氏长老出来说话,点头同意我们在此落脚。
清风徐徐吹啊,
我们又互相商量,带着犁和三脚架举步前行,
来到土地肥沃的芒冷,在这里我们安家落户。
《令冉》的第四部分,叙述了朗大信一家为“榕树摆”做的前期准备以及举行仪式的过
程,包括滴水和献饭环节的描述,这部分诗行可称为“滴水歌”和“献饭歌”。前文说过,赕佛活动最后都有滴水和献饭环节。滴水时,一边吟唱“滴水歌”,一边把瓶里的水往下滴。
傣族佛寺内常见一尊仙女雕塑,她双手拽着长长的头发,从发端流出水来。据女尼龚玉
兰[③]介绍,这位仙女名叫朗姆丽( 西双版纳叫作朗托娜丽) ,她把人们滴下的水存放在头发
中,以此记录他们的功德。
“滴水歌”是典型的口头诗歌,因人因地而有不同的异文,但内容大体相似。下面这几句是其中一个版本(由朗大信吟唱,笔者转写):
ᥟᥨᥝᥰ ᥐᥣᥱ ᥔᥣᥰ,ᥟᥨᥝᥰ ᥐᥣᥱ ᥔᥣᥰ,
ᥘᥣᥰ ᥛᥨᥢᥱ ᥖᥣᥒᥰ ᥖᥣᥢᥰ ᥐᥝ ᥑᥛᥰ ᥘᥭᥲ ᥝᥣᥒᥰ ᥖᥣᥢᥰ ᥙᥨᥒᥱ ᥘᥧᥱ,
ᥐᥝ ᥑᥣᥲ ᥛᥪᥰ ᥐᥛ ᥟᥨᥖ ᥖᥣ ᥐᥛᥱ ᥘᥛᥳ ᥕᥧᥱ ᥖᥝᥲ ᥞᥩᥖᥱ ᥚᥧᥱ ᥘᥥᥢ ᥛᥫᥒᥰ.
ᥛᥣᥖ ᥘᥦᥰ ᥛᥣᥖ ᥖᥣ ᥝᥣ ᥖᥤ ᥛᥣᥱ ᥔᥨᥒᥴ ᥗᥣᥱ ᥘᥥᥱ ᥓᥩᥭᥲ ᥙᥐ ᥙᥤᥱ ᥘᥣᥒᥰ ᥚᥤᥴ ᥖᥧ ᥞᥫᥭᥰ,
ᥔᥦᥢᥰ ᥖᥩ ᥖᥩᥒᥰ ᥟᥝ ᥘᥣᥰ ᥛᥨᥢ ᥟᥣ ᥓᥨᥝᥰ ᥐᥝ ᥑᥛᥰ ᥑᥩᥖᥱ ᥚᥨᥛᥴ ᥞᥨᥝᥴ ᥝᥭᥳ ᥛᥢᥲ.
ᥔᥒᥴ ᥝᥣ ᥘᥒᥴ ᥘᥥᥢ ᥞᥩᥒᥰ ᥛᥫᥒᥰ ᥘᥧᥲ ᥗᥣᥰ ᥕᥣᥰ ᥑᥨᥛᥲ ᥛᥣᥱ,
ᥖᥣᥒᥰ ᥘᥧᥱ ᥐᥝ ᥑᥣᥲ ᥙᥭᥱ ᥘᥧᥳ ᥕᥣᥭ ᥞᥣᥭᥴ ᥐᥣᥱ ᥝᥧᥰ ᥘᥬ.
ᥐᥝ ᥑᥣᥲ ᥐᥩᥭᥰ ᥐᥣᥱ ᥖᥢᥰ ᥗᥣᥲ ᥓᥝᥲ ᥟᥣ ᥘᥤᥰ ᥛᥥᥖ ᥖᥥᥱ ᥕᥣᥳ ᥐᥦᥢᥱ ᥓᥝᥲ ᥙᥨᥝ ᥚᥣᥒᥱ ᥖᥣᥒᥰ ᥛᥣᥰ,
ᥞᥬᥲ ᥘᥭᥲ ᥕᥩᥢᥰ ᥓᥙ ᥕᥩᥢᥰ ᥓᥩᥛᥰ ᥛᥨᥢ ᥔᥨᥒᥴ ᥛᥥᥖ ᥖᥤᥰ ᥝᥧᥒᥳ ᥚᥣᥰ ᥘᥣᥰ ᥘᥭᥲ ᥔᥩᥖ ᥐᥥ ᥑᥣᥲ ᥘᥭᥴ ᥘᥦᥰ.
译文:喔噶撒,喔噶撒,
放下手中的供品,
我拿起水瓶往下滴水。
为人们记录功德的仙女啊,
请把我滴下的水永久存放在你的头发中。
即使天地毁灭,
我所做的功德也不要消失。
我要等待阿里敏底亚佛祖的降临,
最后进入天堂。
滴水结束后,要向佛祖和各方神灵敬献熟饭,此环节傣语称“喂豪”[voi11xau31],即献饭。用筷子把碗里的米饭往下扒,同时口中吟唱“献饭歌”,这也是口头诗歌。下面是其中一个版本(朗大信吟唱,笔者转写):
ᥟᥨᥝᥰ ᥐᥣᥱ ᥔᥣᥰ, ᥟᥨᥝᥰ ᥐᥣᥱ ᥔᥣᥰ,
ᥐᥝ ᥑᥣᥲ ᥘᥭᥲ ᥘᥧᥱ ᥕᥝᥳ ᥝᥣᥭᥰ ᥕᥣᥱ ᥝᥣᥒᥰ ᥖᥛᥰ,
ᥓᥥᥛ ᥚᥤᥴ ᥓᥥᥛ ᥐᥨᥢᥰ ᥘᥐ ᥞᥬᥲ ᥛᥣᥰ ᥖᥨᥒᥰ ᥟᥝ ᥟᥣ ᥓᥨᥝᥰ ᥝᥧᥭᥱ ᥘᥛᥰ ᥘᥛᥰ ᥞᥬᥲ ᥞᥩᥖ.
ᥞᥨᥝᥴ ᥖᥤᥰ ᥙᥪᥒᥰ ᥓᥣᥰ ᥖᥛᥳ ᥛᥣᥰ ᥝᥣᥒᥰ ᥙᥢ ᥔᥩᥒᥴ ᥖᥨᥢ ᥞᥨᥒᥴ ᥓᥝᥲ ᥓᥬ ᥗᥛᥰ ᥔᥤ ᥘᥣᥱ,
ᥔᥛᥳ ᥛᥣᥰ ᥝᥧᥭᥱ ᥞᥬᥲ ᥙᥨᥝ ᥛᥥ ᥛᥣ ᥖᥣᥱ ᥞᥨᥝᥴ ᥖᥣᥒᥰ.
ᥔᥛᥳ ᥛᥣᥰ ᥝᥧᥭᥱ ᥞᥬᥲ ᥑᥨᥢᥴ ᥚᥤᥴ ᥙᥬᥲ ᥓᥩᥒᥰ ᥔᥦᥒᥴ ᥔᥤᥱ ᥓᥝᥲ,
ᥔᥛᥳ ᥛᥣᥰ ᥝᥧᥭᥱ ᥞᥬᥲ ᥗᥝᥲ ᥙᥧᥱ ᥕᥣ ᥖᥣᥭ ᥐᥣᥱ ᥞᥨᥝᥴ ᥖᥣᥒᥰ,
ᥘᥐ ᥞᥬᥲ ᥛᥣᥰ ᥖᥨᥒᥰ ᥟᥝ ᥟᥣ ᥓᥨᥝᥰ ᥐᥝ ᥘᥣᥢᥴ ᥝᥧᥭᥱ ᥙᥢ ᥑᥣnᥰ ᥞᥬᥲ ᥞᥩᥖ.
ᥝᥧᥭᥱ ᥞᥬᥲ ᥘᥥᥢᥴ ᥘᥩᥢᥴ ᥔᥥᥒᥲ ᥝᥣᥭᥰ ᥞᥣᥭᥴ ᥖᥣᥭ ᥐᥣᥱ,
ᥝᥧᥭᥱ ᥞᥬᥲ ᥘᥣᥲ ᥓᥥᥖᥱ ᥓᥨᥝ ᥘᥒᥴ ᥓᥥᥖᥱ ᥙᥣᥢ ᥞᥪᥒᥴ ᥘᥩᥢᥱ ᥔᥩᥭᥰ ᥝᥩᥭᥰ.
ᥝᥧᥭᥱ ᥞᥬᥲ ᥖᥬᥲ ᥜᥣᥳ ᥔᥤᥱ ᥐᥨᥢ ᥛᥪᥒᥰ,
ᥝᥧᥭᥱ ᥞᥬᥲ ᥚᥤᥴ ᥖᥣᥭ ᥙᥬᥲ ᥔᥣᥒᥰ ᥑᥪᥒᥰ ᥙᥣᥱ ᥞᥥᥝ.
ᥝᥧᥭᥱ ᥞᥬᥲ ᥒᥣ ᥘᥣᥭᥰ ᥘᥨᥒᥴ ᥙᥣᥐᥱ ᥙᥣᥭ ᥔᥣᥝᥰ ᥙᥦᥖᥱ ᥛᥨᥝᥱ,
ᥐᥧᥰ ᥔᥪᥱ ᥞᥬᥲ ᥘᥩᥛᥳ ᥞᥨᥙ ᥖᥨᥝ ᥑᥥᥒᥰ ᥖᥧ.
ᥝᥧᥭᥱ ᥞᥬᥲ ᥒᥣ ᥘᥣᥭᥰ ᥘᥩᥭᥳ ᥙᥣᥐᥱ ᥙᥣᥭ ᥔᥣᥝᥰ,
ᥞᥬᥲ ᥙᥥᥢ ᥑᥨᥝᥴ ᥔᥦᥒᥴ ᥞᥣᥝᥰ ᥑᥛᥰ ᥛᥪ ᥝᥢᥰ ᥘᥨᥢᥰ ᥐᥣᥭᥱ ᥑᥫᥢᥲ.
ᥐᥝ ᥑᥣᥲ ᥐᥩᥭᥰ ᥐᥣᥱ ᥖᥢᥰ ᥗᥣᥲ ᥓᥝᥲ ᥟᥣ ᥘᥤᥰ ᥛᥥᥖ ᥖᥥᥱ ᥕᥣᥲ,
ᥐᥦᥢᥱ ᥓᥝᥲ ᥐᥥ ᥞᥪ ᥙᥨᥝᥱ ᥔᥣᥒᥱ ᥙᥣᥒᥰ ᥛᥣᥰ ᥛᥪ ᥘᥬ ᥝᥢᥰ ᥘᥬ ᥓᥙ ᥓᥨᥛᥰ ᥞᥨᥛᥰ ᥙᥭ ᥝᥧᥒᥳ ᥚᥣᥰ ᥘᥣᥰ ᥘᥭᥲ ᥔᥩᥖ.
译文:喔噶撒,喔噶撒,
赕佛已经结束,
各方神灵都来接受我的供品。
敬献给教导我的师傅前辈,
敬献给养育我的父母。
敬献给守护奘房的四神。
敬献给死去的爷爷奶奶,
请你们来接受子孙的供品。
敬献给远去的列祖列宗,
敬献给七代至亲和后亲。
敬献给东南西北四方神,
敬献给留在坟地的鬼魂。
敬献给地狱中的128口油锅,
请阴功保护我们。
敬献给地狱中的120口油锅,
我们将走上仙桥进入天届。
我要等待阿里敏底亚佛祖到来,
跟随佛祖的脚步进入天堂。
可以说,《令冉》是加长版的“滴水诗歌”,通过介绍社会、社区和举办仪式者的背景,让人们了解和纪念仪式过程,最终目的是求得功德圆满。因此,《令冉》的最后部分有“滴水歌”和“献饭歌”内容,这是必需的。只有通过滴水仪式,人们前面所做的各种功德才算圆满,仪式才能生效。因此,在简单的日常仪式中,贺鲁往往口头吟诵“滴水歌”即可。而在各种大型的仪式中,就需要写一本《令冉》。
线帕村举办的“摆帕那”产生的《令冉》共有22页,正文中每页有18行,每行有16字到20字之间。文本扉页写明了佛经名字为“令冉兰”[lik53ja:t11lam53],然后写明这是为全村居民而作的诗篇,主要目的是:“叙述佛祖的事迹,傣族社会历史的变化,为全村寨滴水,祝愿人间年年风调雨顺,人们生活安康。做此大摆,愿村寨中男女老少都能吉祥如意。傣历鼠年抄献。”落款日期是“佛历2551年,公元2008年2月14日抄献”。抄写者是“勐腊隆含,卜迈英抄写。撒屠……”
因此,若以韵文、叙事的两个因素来看,笔者认为《令冉》是傣族民间艺人在当代生活中创编出来的叙事诗。尽管有特定的作者,但笔者认为不应该将《令冉》简单归入“作家文学”行列。从诗行内容和特点来看,它无疑“源于口头”,或者是“以传统为导向的”,其中充满了口头传统的特色,含有许多山歌、情歌、仪式歌等内容。上面举例了许多《令冉》里的诗行,它们与山歌确实有相似的地方。笔者从《勇罕》(德宏傣文诗歌杂志)里摘选了诗句作为参照,从而也说明《令冉》的口头性。第一例选自《泼水节联欢歌》 [3]37,第二例选自《勤快人用心劳作》:[3]39
ᥞᥩᥛᥴ ᥐᥧᥒᥰ ᥐᥣᥒᥰ ᥘᥩᥰ ᥖᥨᥭᥰ ᥘᥧ ᥔᥛᥳ ᥟᥢ ᥛᥤᥰ ᥕᥒᥰ ᥜᥧᥒᥴ ᥔᥣᥝᥴ ᥔᥦᥒᥴ ᥘᥣᥒᥰ ᥑᥙ ᥕᥭ ᥑᥣᥒᥰ ᥙᥥᥢ ᥛᥧᥱ ᥘᥩᥰ,
ᥐᥦᥢᥱ ᥟᥢ ᥛᥩᥒᥰ ᥗᥣᥲ ᥓᥣᥭᥰ ᥛᥣᥝᥱ ᥙᥣᥲ ᥖᥨᥒᥱ ᥙᥫᥢ ᥚᥦᥝᥴ ᥔᥧᥱ ᥞᥫᥭᥰ ᥕᥩᥢᥰ ᥞᥨᥖᥱ ᥞᥨᥝᥴ ᥖᥥᥰ ᥔᥣ ᥘᥩᥴ。
音标:
hɔm35koŋ55ka:ŋ55lɔ55tui55lu33sam53ʔan33mi55jaŋ55fuŋ35sa:o35sεŋ35la:ŋ55xap53jai33xa:ŋ55pin33mu11lɔ55
kεn11ʔan33mɔŋ55tha31tsa:i55ma:u11pa31toŋ11pən33phεu35su11həi55jɔn55hot11ho35te55sa33lɔ55
笔者译:
芬芳沁鼻的川芎啊,
看那些妙龄少女和婀娜多姿的少妇成群结队而来,
小伙停下脚步等待是为了把最吉祥的水洒向她们。
ᥞᥩᥛᥴ ᥚᥥᥒᥰ ᥚᥣᥰ ᥘᥩᥰ ᥐᥨᥢᥰ ᥞᥭ ᥐᥨᥢᥰ ᥘᥣᥰ ᥐᥧ ᥝᥢᥰ ᥛᥣᥒᥳ ᥕᥣᥙᥱ ᥘᥩᥰ,
ᥔᥧᥲ ᥕᥒᥲ ᥑᥐ ᥑᥐ ᥑᥩᥢᥱ ᥑᥩᥢᥱ ᥐᥧ ᥛᥫ ᥘᥣᥭᥴ ᥗᥣᥙᥱ ᥘᥩᥰ ᥛᥢᥰ ᥓᥒᥱ ᥕᥣᥰ ᥖᥪᥰ ᥔᥣ ᥘᥩᥴ。
ᥞᥩᥛᥴ ᥓᥣᥛᥰ ᥐᥣᥰ ᥘᥩᥰ ᥖᥤᥴ ᥞᥬᥲ ᥘᥬᥰ ᥞᥭ ᥘᥣᥰ ᥘᥭᥲ ᥑᥥᥝᥴ ᥗᥣᥰ ᥔᥧᥢᥰ ᥘᥤᥱ ᥘᥩᥰ,
ᥔᥧᥲ ᥛᥨᥝ ᥓᥨᥝᥲ ᥖᥪᥰ ᥑᥨᥝ ᥔᥨᥝᥲ ᥐᥧ ᥛᥫ ᥐᥧ ᥓᥤᥱ ᥘᥩᥰ ᥛᥢᥰ ᥓᥒᥱ ᥖᥤᥴ ᥚᥧᥖᥴ ᥟᥩᥐᥱ ᥘᥛᥴ ᥖᥫᥰ ᥔᥣ ᥘᥩᥴ。
音标:
hɔm35pheŋ55pha55lɔ55kon55hai33kon55la55ku33van55ma:ŋ53ja:p11 lɔ55
su31jaŋ33xak53xak53xɔn11xɔn11ku33mə33la:i35tha:p11lɔ55man55tsaŋ11ja55tɯ55sa33 lɔ55
hɔm35tsa:m55ka55 lɔ55ti35haɯ31laɯ55hai33la55lai31xeu35tha55sun55li11 lɔ55
su31mo33tso31tɯ55xo33so31ku33mə33ku33tsi11 lɔ55man55tsaŋ11ti11phut35ʔɔk11lam35tə55sa33 lɔ55
笔者译:
芬芳的花卉啊,
耕田种地的人啊日日夜夜都在辛劳,
还要勤勤快快多做几次才能温饱。
……
迷人的素馨花啊,
要想田地都长满绿色的庄稼,
必须按照科学方法来劳作啊。
总之,在创作《令冉》的过程中要遵守傣族诗学法则。首先是必须遵守传统的韵律即腰脚韵。其次,要遵守传统的句式特点,由于个人的创作能力不同,诗句长短因人而异,短的一行有几个字,长的则多达几十来字。最后,要熟练应用不同的曲调,特别是山歌、情歌。
或许有许多人会反驳,《令冉》根本不能与傣族其他叙事长诗相提并论,充其量只是一个仪式文本而已。首先,笔者是在广义的叙事诗范畴内探讨这个问题的,以韵文的形式来叙事的文本,都属于广义的叙事诗。其次,《令冉》所叙述的事件本身可大可小。小的如某个家庭为主体的事件,大的以几个村寨为主体的社区型事件,更大的就是一个勐为主体的事件。例如,某个勐的祭祀勐神仪式。而“勐”的概念也是可大可小,小的如勐遮、勐混这样的坝子,大的如勐景真、勐卯,是一个国家和政权的概念。试想一下,古代某个勐举行了很隆重的仪式,并且请某位文笔很棒的民间诗人,创作一部《令冉》来记录下整个事件的过程,所叙述的内容丰富多彩,达到了成千上万行。并且随着时间的流逝,后人的不断传抄,这部《令冉》逐渐变成了某部叙事长诗。这是一种合理的推测。
三、源于口头诗歌的书面创作
上文介绍的《令冉》,都是民间人士书面创作的。在创作过程中,他们不自觉地运用了“程式”、“主题”和“故事类型”这样的口头诗歌工具。例如,在《令冉》中下面这些诗句多次出现:
ᥓᥒᥱ ᥝᥣ ᥜᥨᥢᥴ ᥚᥩᥐᥱ ᥛᥩᥐᥱ ᥔᥨᥝᥱ ᥕᥨᥝᥲ ᥓᥒᥱ ᥐᥤ ᥞᥫᥭᥰ
音标:tsaŋ11va33hon35phɔk11mɔk11so11jo11 tsaŋ11ki33həi55
译文:受风吹雨打的芍药花骨朵啊
ᥓᥒᥱ ᥝᥣ ᥜᥨᥢᥴ ᥚᥩᥐᥱ ᥛᥩᥐᥱ ᥘᥛᥳ ᥖᥝᥲ ᥞᥫᥭᥰ
音标:tsaŋ11va33hon35phɔk11mɔk11lam53tau31həi55
译文:被风雨吹打的葫芦花啊
ᥓᥒᥱ ᥝᥣ ᥜᥨᥢᥴ ᥚᥩᥐᥱ ᥔᥨᥝᥱ ᥕᥨᥝᥱ ᥛᥬ ᥛᥣᥒ ᥞᥫᥭᥰ
音标:tsaŋ11va33hon35phɔk11 so11jo31maɯ33ma:ŋ33 həi55
译文:被风雨吹打的薄瓣芍药啊
ᥓᥒᥱ ᥝᥣ ᥔᥬᥴ ᥔᥩᥒᥱ ᥜᥭᥰ ᥖᥩᥒᥱ ᥐᥭᥲ ᥞᥫᥭᥰ
音标:tsaŋ11va33 saɯ35sɔŋ11fai55tɔŋ11kai31həi55
译文:照亮前方的灯火啊
ᥓᥒᥱ ᥝᥣ ᥓᥣᥛᥰ ᥘᥨᥛᥰ ᥔᥬᥴ ᥞᥫᥭᥰ
音标:tsaŋ11va33 tsa:m55lom55saɯ35 həi55
译文:清风徐徐吹啊
每次提到“国王”时,其相对固定的称谓是:
ᥓᥝᥲ ᥑᥭᥱ ᥜᥣᥳ ᥘᥣ ᥓᥣᥱ
音标:tsau31xai11fa53la33tsa11
译文:天种帝王
而在诸多佛经中,每次提到“佛祖”时,其固定的称谓是:
ᥛᥨᥢ ᥔᥧᥒᥴ ᥚᥣᥰ ᥘᥣᥰ ᥝᥧᥒᥳ ᥐᥦᥢᥱ ᥓᥝᥲ
音标:mon33suŋ35pha55la55vuŋ53kεn11tsau31
译文:洪福齐天的佛祖
其次,傣族诗歌中有一些常见的“主题”。例如,“相识并恋爱”主题中,男女主人公要对唱情歌互探心声;在“抛帽招亲”主题中,女主人公抛出草帽落到男主人公头上;在“与对手比赛”主题中,男主人公与国王进行三个回合的斗争。这些相同的主题常常出现在不同的诗歌中,创编者对这些典型描述稍加润色就可以运用到别处。例如,在《令冉》中的“滴水仪式”、“献饭仪式”主题,而滴水歌和献饭歌正是高度程式化的“大词”,不同的人演唱、写作时,其内容、结构框架都是相似的。
最后,故事类型也有助于诗歌的创编。笔者曾经搜集了德宏地区的民间故事,并对它们进行了故事类型分析。例如,“神话型阿銮故事”有这样的序列情节:阿銮出生时是青蛙、蛇,或只有头等——>阿銮受到他人嘲笑或遭抛弃而被妖魔收养,阿銮学得巫术——>阿銮与他人斗陀螺赢得比赛,公主抛帽选婿时草帽落到阿銮头上——>国王或公主兄长或其他公主的夫婿嘲笑阿銮的出身,不认可阿銮的婚姻——>阿銮与他们进行三个回合的比赛并最终获胜——>阿銮变身为最英俊的青年,最后成为国王。
又如,“英雄型阿銮故事”一般有这样的情节:阿銮出身贫寒——>受到恶毒国王的派遣,到原始森林、妖魔世界寻找珍宝——>阿銮在路上遇到种种困难,但都受到“尚雅细”(佛祖的化身)、“混披西迦”(天神的化身)的帮助——>阿銮寻到宝物,并获得公主的爱情——>恶毒国王拿到宝物,但想占有公主——>国王与阿銮比赛三个回合,或出三个难题让阿銮解决——>阿銮在公主或动物的帮助下战胜国王获得胜利,并成为国王。
由上面的分析可知,创作者在自觉或不自觉中,他们都借助了这些程式、典型场景和
故事类型来创编长篇诗歌。本文尝试从口头程式理论这个角度来探讨傣族诗歌创编的过程,目前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还比较少,笔者希望,本文的粗浅探讨能够抛砖引玉,有更多的人来关注这个问题。
结语
傣族诗歌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先萌芽出了简单的古歌谣,然后是内容丰富的仪式歌、生活歌,后来慢慢地出现了具有人物和事件的叙事歌。随着南传佛教的传入带来了文字,傣族先民才逐渐将这些歌谣记录成文。总之,从口头诗歌发展到书面诗歌的过程,才是主流观点。
笔者认为,今天傣族地区的民间艺人,他们根据村落仪式的需要,依然在不断地创作长诗。这些创作者可能是佛教信徒的领头人,可能是普通的村民,也可能是掌握科学知识的年轻人。他们生活在村寨中,了解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熟悉村落仪式生活,懂得民歌曲调,掌握傣文,熟悉佛经。在这些基础上,他们能够遵照传统的诗学法则来创编叙事长诗。他们虽然是以书面形式来创作的,但是其内容完全源于口头传统,而且必须在仪式中口头演述文本。我们可以将他们称为“口头———书面传承人”。
参考文献:
[1]约翰·迈尔斯·弗里. 口头诗学: 帕里—洛德理论[M]. 朝戈金,译.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
出版社,2000.
[2]阿尔伯特·贝茨·洛德. 故事的歌手[M]. 尹虎彬,译.北京: 中华书局,2004.
[3]宰牢香. 泼水节联欢歌[J]. 勇罕,2014( 2) .
[4]航红云. 勤快人用心劳作[J]. 勇罕,2014( 2) .
On the Compilation of Dai Epics
QU Yongxian
Abstract: The Dai people in Dehong,Yunnan Province have a manuscript called“Ling
Ran”,mainly recording the settings and processes of some village’s rituals.
The folk compilers of this manuscript strictly abide by the poetic convention of
Dai people. This paper analyzes its compilation process and attempts to illustrate
how the Dai ancestors created hundreds of long epics.
Key words: epic; oral tradition; ritual; compilation
--------------------------------------------------------------------------------
[①] 荷马诸问题,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作者是某一个人吗? 是他在历史上的某一特定时期创作了这些史诗吗? 还是说“荷马”的名字背后潜藏着经历了漫长的口头创编和传播过程的史诗传统及其影响?
[②] 金大定,男,盏西镇芒冷村人,是民间诗人,曾经是德宏傣文杂志《勇罕》的民间撰稿人,已于2005 年去世。在有生之年,他为村民抄写的“令”多达数百本,把多部叙事诗改编成傣剧本。
[③] 龚玉兰,(1949年出生,梁河傣族,19 岁出家为尼,现在是旧城镇朵谷村比丘尼,曾经在2008年2月1日接受笔者的访谈) 讲述了一则相关的故事: 古时候,佛祖和混耸( 天神) 抢夺地盘。佛祖说:“这是我的宝座,我天天坐在这念经。”而混耸也说那是他的地盘,自古就在这里管辖人类。佛祖和混耸就这样争论不休,谁也不让谁。由于佛祖无论是否做仪式,最后都要滴水,婻姆丽仙女已经帮他记录下来,把所有的水储存在长发中。佛祖和混耸一直争论没有结果,后来混耸占了上风。于是,佛就脚踏地三下,婻姆丽仙女就出现在他们的面前,她甩出长发,用手轻轻一摞,大水就从头发中流出来成了一条河。“这是佛的水,”她说,“他已经滴了这么多水了,所以这是佛的宝座,你不能跟他抢。”最后,佛祖就赢得了自己的地位。
本文原载《贵州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年第4 期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