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纳西族婚仪祝歌《祀苦》与《白鹤吟》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06-11-03  作者:巴莫曲布嫫 撰编

  《祀苦》 "祀苦",一作"祀自",意为"祭家神" ,是结婚仪式上祭告家神、祝福新人的祝婚歌调。在此我们来看云南中甸白地纳西人的《祀苦》:

  序歌:以"天空出星星,星儿数今晚最明亮;大地长青草,青草算今天最碧绿"起兴,引出"我们的新郎新娘,恰好在好年、好月、好日的今天,幸福地匹配成为夫妻"后,转而叙述男女婚配的来历。

  第一部分:叙述人类还未开始婚配以前,先是蓝天和大地配成夫妻,白鹤做蓝天的媒人,把银色的马牵到大地的门口当作兰天的信物;雾霭做大地的媒人,把黑色的牯牛牵到蓝天的门口,作大地的信物,天和地成婚了。太阳和月亮匹配成夫妻,启明星的太阳的媒人,它把金黄色的狮子牵到月亮的门口作结亲的信物;玉兔是月亮的媒人,它把青龙带到太阳的门口作结亲的信物,日月成婚了。高山和深谷匹配成夫妻,白雪是高山的媒人,把赤色的老虎牵到深谷的门口作为信物;大河是深谷的媒人,把长脚的马鹿牵到高山的门口作为信物,山谷成婚了。

  第二部分:叙述人类尚未开始婚配以前,先由盘神和禅神匹配为夫妻,大鹏神鸟是盘神的媒人,把"支久"白牛牵到禅神的门口作为信物;金色的孔雀是禅神的媒人,把"拉伯"黄牛牵到盘神的门口作为信物,盘禅二神成婚了。戛神与吴神(即呷、窝二神)匹配成夫妻,战旗是戛神的媒人,把白色的牦牛作为信物牵到吴神的门口;黑宝石是吴神的媒人,把白色绵羊牵到戛神的门口作为信物,戛吴二神成婚了。这以后,俄恒二神以香柱和柏树为媒人,以黑色的犏牛和白色的神马为信物而成婚;董塞(东生)二神以智者和能人为媒人,以金色豪猪和黑色的老熊为信物而成婚;固斯二神以铜磬和皮鼓为媒人,以银色的量杆和金色测杆为信物而成婚。

  第三部分:叙述纳西先祖的婚配历史:美利东主娶初楚金姆为妻,白鹤是他们的媒人,他们生了九个儿子,建造了九个村寨;生了九个姑娘,开辟了九个地方,生活富裕,子孙也兴旺发展了。到了从忍利恩一代,他娶天女衬红褒白为妻,在黑白交界的地方,有一株八个月开两度花的梅花树作了他们的媒人,他们成婚后生了三个儿子,分别成了藏族、白族和纳西族的祖先,他们不同的地方开基立业。后来到了高勒趣一代,他娶金命金珠为妻,水葫芦是他们的媒人,他们的四个儿子后来分别成为梅氏族、禾氏族、素(苏)氏族和尤(由)氏族的祖先。

  《白鹤吟》:又作《婚歌》或《媒歌》 。作品以"江水日夜流,条条有源头,婚歌代代传,古谱作开头"为引子,导出远古男女众神的婚配,男神以神马为信物送给女神,女神以神牛为信物回赠男神,男神女神成婚后,生下九个能干的男儿,七个聪慧的女儿。儿女们把天空装饰得星明斗灿,把大地打扮得树碧泉清,建起九方村落,筑成七地寨子,处处有人烟,四时飘歌声。第二部分,以蜜蜂作媒起兴,描写接新娘的场景。新娘接到后,邻里亲友来做客、敬酒,挑彩线编花,戴给新人,举金银酒碗祝愿“花儿并蒂开,快快结果来。”第三部分摹写婚仪的热闹场面:以翠柏做成结婚神柱,神弓神笺放在柱旁,五彩丝线缠在柱上----白线象征晴空和星辰永远闪亮;黄线象征大地万物兴荣;绿线代表树林永远长青;红线代表火焰照亮黑暗;黑线代表大海永不枯竭。又搭起彩门,把幸福、吉祥迎进门来。最后祝福新婚夫妇的日子"像星星一样兴旺","像蜂蜜一样甜"。

  从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祀苦》主要讲述人类婚配的来历、纳西先民婚配的历史和聘礼的由来。作品以拟人的手法,生动地叙唱着:天和地成婚后星辰满天,青草遍地;日和月成婚后万物欣荣,人间洒满金光和银辉;山与谷成婚后,高山树木葱郁,深谷流水不息;然后叙及诸神成婚后,神子神女繁衍昌盛,神祗们也福寿连绵;转而接叙纳西先民在上述婚配事例的影响下,也开始结缘各成一家,一代代地繁衍出了纳西人的族裔,以诸多形象而贴切的比喻诸如先祖们繁衍的后代有"树上的叶子"、"铠甲上的碎片"、"马身上的鬃毛"、"田地里的报鞭子(草名)"一般,兴旺发展起来,歌颂了纳西先民求生存、图发展的坚强意志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歌中不厌其烦地讲述婚配的来历,是为了说明男女匹配成夫妻以后,人类才能传宗接代,不断繁衍发展的道理。

  《白鹤吟》虽然主要描写的是婚礼,但其中歌颂了劳动,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和生活追求,"不用珠宝做装饰,不用绫罗做衣裳,姑娘就象花一朵,满堂满屋都光彩。""能干的小伙来掌犁,巧手的姑娘来撒种,种子撒下一百石,收得大麦一千石;千石麦子酿甜酒,醉人的甜酒喷喷香!"作品语言清新明快,多为直叙,但也兼以兴比和烘托、映衬等手法。祝歌颇富民歌格调的韵味,以其优美质朴的比喻和象征,生动地表现了作品"祝婚"的主题。

(本文系撰编者为《中华文学通史》所写章节,
原引文注释和参考文献请参见原书:《中华文学通史》,北京:华艺出版社1997年版)

 

文章来源:本网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