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叶文化的繁荣给傣族文学带来了新的活力,这个时期,叙事长诗有了长足的的发展,涌现出大量作品。究其成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首先,在傣族传统文学中诗歌一直是比较发达的文学样式,傣族古代文学始终由诗歌独领风骚;其次,傣族文学在民间传承的方式主要是靠歌手赞哈的演唱,而赞哈必然要将许多故事编成有韵的唱词,这就促进了叙事诗的发展;再者,在傣族社会社会,统治者为了自己的需要,建立了一整套稳定的赞哈制度,使赞哈有条件从事唱词的创作、加工、提高等工作,这也有利于叙事诗的发展;第四,傣族文学从古代神话传说发展成后来的故事、寓言以及系列性的阿銮故事,这本身就是一个不断丰富提高的过程,并为叙事长诗提供了大量题材和内容。诸上因素的交织叠合,成为叙事长诗萌长的沃土佳壤。在此选择几部初期的叙事长诗作概要的介绍:
勐达腊王国有三位王子,最小的一个叫召达尖。他不愿父王给自己找妻子,独自到远方区寻找爱情。沿途有许多姑娘向他求爱,即使天神下凡变成一个仙女般的姑娘来引诱他,他都没有动心。最后他到了勐中罕,拜一对新婚夫妇为岳父母。一年后,这对夫妻生了一只小女猫,王子则将猫抱回,并称它为"玉楠猫"(猫姑娘),要求父母为他们拴线结婚。两年后,王子携带小猫回勐中罕,途中王子在树下睡着了,小猫跑出来抱走了正在湖里沐浴的龙女的衣裳。龙女追上它,要回了衣服,并答应它有什么困难一定帮助它。王子醒来后带着小猫回到了家乡,在森林边盖起自己的小窝棚居住。一天这只猫变成一位漂亮的姑娘,要与王子结婚。王子说他已有了妻子,便避开了姑娘。后了国王知道了此事,十分恼怒。提出让王子在七天之内做出一百样东西,盖好三间宫殿献给自己,否则就将王子处死。小猫在龙女的帮助下按时替王子完成了任务。并从箩筐里变成一个俊美的姑娘,众多的侍从使女、还有大象马匹也随她走了出来,龙王也来帮忙,变成一条大船,载着王子和猫姑娘,浩浩荡荡地向王宫驶去。国王和王后惊喜之余羞惭不已,为他们举行盛大的婚礼。婚后王子和猫姑娘又回到她日思夜想的故乡住了两年,从此两勐因青年男女互为婚娶而成了亲戚。最后王子携妻回到勐巴腊,治国有方,百姓过着安宁平和的生活。
──《玉楠猫》
这部长诗歌颂恪守纯洁爱情的王子,在任何意想不到的情形下都不会移情别恋,正如王子所说:"就是生下片叶子,我也要把它别在腰上;就是生下只小猫,我也要嚼饭将它喂养"。至今在傣族民间还流传着"即使她是猫,也要爱到底"的谚语。这篇长诗的寓意,正在于此。尽管故事看起来离奇荒诞,但在古代民间故事中动物变人,或人变动物却是常见的情节,仅从王子忠于猫姑娘和猫姑娘帮助丈夫战胜国王的难题这两个基本情节而言,这部长诗似乎就有"天鹅姑娘"的故事和"难题考验"故事的影子,所以这部长诗可能是由两个以上的古代民间故事组合而成的,而故事的结构模式又来自于阿銮故事,而这正是傣族初期叙事长诗的特点。
有一凶狠的"姆莱"(花蛇),尽抢人间美貌的女子。一次,勐密梯纳腊国的公主被花蛇王抢走,国王命臣民四处寻找,都找不到公主的下落。为人收养的穷孤儿岩罕冷见义勇为,从蛇洞里救出过另外两个公主。这一次他又攀绳深入蛇穴,救出了勐密梯纳腊国的公主。可是就在公主刚被拉出蛇洞时,岩罕冷的养父为她的美貌所动,又想继承王位,他便割断绳索,带着公主跑回王宫向国王邀功请赏。公主高兴之余,决定将公主嫁给岩罕冷的养父。公主不从,对岩罕冷的境遇不胜担心。后来国王同意女儿意愿:找到岩罕冷再论婚嫁。再说岩罕冷在蛇洞一等就是七天,也不见上面的人放下绳子。他只好往洞底走,又遇见一个被蛇王劫来的姑娘,原来她是龙王的女儿,因蛇王用石头将通往海底的洞口堵住而无法逃生。岩罕冷用箭将洞口射开,送龙王之女回到龙宫。龙王很感激他,要招他为婿。但岩罕冷想念勐密梯纳腊国,便告别龙女回到故乡。养父见岩罕冷回家心里十分惧怕,便骗他到山里挖山药,趁机举起锄头打死岩罕冷,并将他埋在坑里。而这一切都被天神看得清清楚楚,天神以仙水救活了岩罕冷。他醒来后就往回走,刚到城边,便巧遇了公主。最后,国王处死了岩罕冷的养父,接着便为公主和岩罕冷举行了盛大的拴线结婚典礼。
──《姆莱》
这个故事在西双版纳广为流传,各地所传的具体情节上,因不同地区、不同时代而有所变异,主人公不是流浪的穷苦人就是猎人;因贪图王位和美貌而残害主人公的不是养父、就是奸臣或纨裤子弟;最后通过比武射箭公主才认出救她的人,等等。虽然,故事有了种种的变异,但人被巨蟒劫走又被人救回来这一核心情节却是不变的。故事均在歌颂穷人、猎人正直善良、见义勇为的高尚品格的同时,嘲讽、鞭笞了养父、奸臣、纨裤子弟等贪人之功者的奸诈狡猾、阴险毒辣的丑行。故事反映的是人类战胜凶猛动物的斗争,以及对斗争中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的讴歌,同时,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也带有显明的阶级社会的色彩,正是说明,这部作品是在古老的故事情节的基础上,结合现实生活而进一步拓展了原故事题材的内涵含量,这也是贝叶文学创作者不断根据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扩大题材范围,加强作品的表现深度和广度的一个例子。
古代的勐巴拉纳王国有两个的穷苦兄弟,哥哥叫贡玛拉,弟弟叫宇塔拉瓦拉贡丽。贡玛拉九岁那年,父母便死了,七岁的弟弟一直哭个不停。贡玛拉无奈,只好说:"弟弟你莫哭了,明天哥哥到森林里捉一头七头七尾象来给你"。弟弟听了果然不哭了。谁知,这一哄孩童的话,竟然传到了国王的耳朵里,昏庸的国王强迫贡玛拉一定要到森林里给他找到七头七尾象,否则就要杀头。哪里有七头七尾象呀!这可真是大灾难。贡玛拉只好流着泪离开弟弟,走进茫茫的森林,经历了千辛万苦后,他遇到一个善良的亚谢。 亚谢告诉他:七头七尾象,产于勐遮沙瓦魔王国,你要学会高超的本领才能到达那个地方得到这宝物。于是贡玛拉跟亚谢学会各种高超的法术本事,便前往魔王国。勐遮沙瓦的魔王不仅有七头七尾象,还有一个金光灿灿的荷花姑娘。魔王见贡玛拉长得十分英俊,又有高强本领,十分喜欢,便将荷花姑娘许配给他,希望他永远住在勐遮沙瓦国。但贡玛拉想念弟弟和亲人,决心要带上七头七尾象返回勐巴拉纳西。魔王认为他很懂得兄弟的骨肉之情,便答应了他的要求,送给他许多宝贝,让他骑着七头七尾象回到了故乡。勐巴拉纳西的国王听说贡玛拉找到了七头七尾象,很想出宫来看一看,谁知他帕贡玛拉报复,心神不定,一离开王位便摔死了。满城的文武官员见贡玛拉本领十分高强,便请求他做了勐巴拉纳西的国王。
──《七头七尾象》
这部长诗是傣族地区流传最广的阿銮故事之一,充满着奇异的神话色彩,曲折地反映了历史上傣族社会的阶级矛盾,表现了人们盼望贤明君主的美好愿望。
塔答光沙的国王和王后都死了,国家便由公主楠蒂依继承了王维。她嫁了无数丈夫,但每个丈夫都没过七天就死了,她便成个寡妇国王。这时,有个出门远行去学本领的年轻人叫马利占经过这个国家,就自荐愿意当国王。大臣们同意了,便为他与楠蒂依举行了隆重的婚礼。可是一连五天马利占都没有与楠蒂依同床。他躲在王后的卧室里观察,却见一条巨龙爬进屋来,然后变成人与楠蒂依同床。他方明白原来楠蒂依所有的丈夫都是这条巨龙害死的。他便决心要杀死这条巨龙。几日后,马利占选了四个卫士砍来一节芭蕉树,按他的模样做成人形,再用牛皮裹起来,并备好锋锐的利剑。深夜,楠蒂依睡着了,他便把芭蕉人抬进屋来,放在另一张床上,用被子盖好,自己躲到角落里。巨龙进屋后,果然张开血口向芭蕉人咬去,它的长牙刺进芭蕉树里一下拔不出来,马利占趁机举剑朝巨龙砍去。楠蒂依见巨龙被杀十分痛苦。次日,她悄悄让四个侍女把被丢出去的巨龙的皮剥回来,缝在褥垫上,从此便与马利占结下不同戴天之仇。一天,她对马利占说,现在不是你死,就是我活,便出了两句秘话让马利占猜,如猜对了,马利占便可杀她的头,才错了马利占就得让她取头。一句是"拉戛耶达业托",一句是"拉戛耶达同芍",限他七天之内回答。就在马利占怎么也猜不出来之际,来看望他的父母正在前往勐塔答光沙国的路上,途中他们在一棵大青树下休息,马利占的母亲在无意间听见两只乌鸦正在议论楠蒂依给马利占出的那两句秘话,原来公乌鸦知道其中的意思,第一句话是说出一百块钱,叫四个人去剥龙皮;第二句话是说,出一千块钱,要四个人去做皮被褥。进了宫,马利占一见父母便抱头痛哭,他妈妈便把乌鸦的对话告诉了他。第七天到了,楠蒂依把自己梳洗打扮一番后就去找马利占,以为报仇的时候到了。那知马利占破了她的秘话,她吃惊之余无可奈何地说:"你把我杀了吧"。马利占痛骂了她一顿后说,我不象你那样心毒手狠,不想杀你,也你想见到你,你快离开这里吧!楠蒂依并不就此罢休,她叫人去找来把守城门的"布洁"(小头人),对他说,你若敢把你的妻女杀掉,我封你做大臣,还把我所有的财产都给你。布洁开始答应了。拿了她的刀回家,但最终他还是不忍心杀自己的妻女,又把长刀送还给楠蒂依。鸡鸣三遍后,楠蒂依又叫人找来布洁的妻子,对她说,若你把你的丈夫和女儿杀了,我就把王后之位让给你。这老婆子答应了,并且真的杀死了自己的丈夫和女儿。楠蒂依对她说,你真是一个大胆的人,现在你把我杀了,你才能继承王后之位,我的所有财产才能归你……没等楠蒂依的话说完,她就一刀把楠蒂依杀了,然后换上楠蒂依的衣裳和首饰,坐在楠蒂依的位置上,亦为自己已当上了王后。这事被马利占知道后,他说:"这样的女人,我们不能把她留在世上。"最后马利占把布洁的老婆处死了。
──《马利占杀龙》
《马利占杀龙》显然是根据古老的民间传说改编而成的叙事长诗,故事情节与十世纪英国史诗《裴欧沃夫》有相似之处。马利占用智慧和计谋杀死了巨龙,也使淫荡的楠蒂依落得悲惨的下场。如果说《裴欧沃夫》是以盎格鲁·萨克逊氏族社会末期母权向男权过渡时的社会生活来反映"中世纪的黑暗";那么《马利占杀龙》却是利用古老的题材,表现的是傣族家长制奴隶社会中具有代表意义的社会思想,特别是对妇女的观念。作品将母系社会的没落放到奴隶制的"国家"政权的背景上去写,马利占已经是奴隶制家长的形象,而不是最初男权制度的代表人物。
从上面所介绍的为数很少的几部作品中,我们看到傣族贝叶文学中初期的叙事长诗,主要是从古代的神话传说、阿銮故事以及佛经文学中的有关题材发展而成的。这一时期所产生叙事长诗还有《叭惟先塔腊》、《九颗珍珠》、《阿銮莫协罕》、《三牙象》、《楠京布》、《阿銮拟罕》、《红宝石》等等。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内容比较单纯,情节并不十分复杂,人物个性显示得还不够充分,篇幅也不算太长,在内容、人物、场景、结构等方面,还没有后来的叙事长诗那样的丰富、复杂和恢宏。尽管如此,它们毕竟是傣族人民所喜闻乐见的文学样式,并且为后来出现的长篇巨制的叙事诗"五大诗王"准备了条件,奠定了基础。因此,这些作品在傣族文学史占有重要的位置。
最后,我们简略地叙述一下小乘佛教对贝叶叙事诗的影响。
佛教对傣族文学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这个时期的贝叶文学,不论是阿銮故事,还是叙事长诗,在内容和主题上,自始至终贯穿着佛教教义和理念。如众多阿銮故事更是来自印度的《佛本生经》,受到佛教文学的深刻影响,阿銮诗体作品中宗教色彩很浓的叙事诗就有《帕罕》、《古罕》、《马利占杀龙》、《三眼阿銮》、《金岩羊阿銮》、《叭惟先塔腊》等等,故事中充满了佛教的说教。可以说佛教的精神诸如超尘出世、博爱和平、修善积德、忍辱负重、顿悟涅 ,影响着作品的主题思想、影响着人物塑造,也同样影响着故事情节。就贝叶叙事诗而言,至少表现在作品的创作题材、主题思想、人物性格,乃至诗歌意象及描写比喻等各方面,都浸润着佛经文学的思想和精神。如长诗《叭惟先塔腊》,叙说一个国王为了成佛,把自己的金银财宝、象骑马车都赕给了佛,而且最后连自己的妻子儿子也统统献给佛。这个故事明显是从佛经中转化过来的,它与印度《菩萨本生经》中的《太子须大拏》中的太子乐善好施,不仅把宫中的各种财宝广施于众,而且在遭到放逐的途中又把自己的两个儿女也布施出去的故事何其相似!从形式上看,阿銮作品的体裁,也同样是受到佛经影响的结果。凡是阿銮的故事都是用韵文形式写成的,每部故事的开头总有一段佛主转世的前言,而后才开始进入正文。佛教采用这种韵文形式是为了传经布教,这也是佛经文学的一种独特的风格。正如有的学者在论及佛教对傣族文学的影响时所说:"佛经故事的情节和气质进入叙事长诗,立即象酵母一般使之由平淡进入离奇,由朴素兼有华贵,由短小跻为宏篇" 总之,小乘佛教以其独特的传说故事、人物形象、生活内容、思维方式和观念学说,为贝叶文学开辟了许多新视角、新内容,佛教对贝叶文学创作的引发和建构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当然佛教对傣族文学的发展也有着消极的作用,此不逞多论。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