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壮族民歌的审美透视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11-07-14  作者:关仕京

  自古以来, 壮族就是一个酷爱歌唱的民族。壮族民歌的触角插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人们用歌问路访寨, 用歌迎宾接客, 用歌寻偶择配..千千万万首壮歌, 如涓涓细流, 汇成浩瀚的歌海, 因此壮乡素有“歌海”之美称。壮歌不仅数量多, 而且非常优美。对于壮歌审美价值及其成因、功用的探讨, 至今尚属薄弱。有鉴于此, 本文拟就这方面问题谈点肤浅认识, 以抛砖引玉之举, 就教于大方之家。

  一、壮族民歌主要的审美价值

  壮歌是壮族人民的美妙心声, 是祖国文化宝库的一颗璀璨明珠, 它蕴含着丰富多采的审美价值, 主要表现在:

  (一) 淳朴真挚的人情美 壮歌的特点在于“传达”感情。壮家儿女勇于唱情, 善于唱情, 爱情、友情、亲情, 都唱得淋漓酣畅, 动人心魄, 使听者随之而喜怒, 而哀愁, 达到爱之欲其生, 恨之欲其死的艺术效果。请看一首情歌:

  风吹云动天不动, 水推船移岸不移;

  妹跟哥连连到底, 刀劈斧砍也不离。

  歌词形象生动地表达了姑娘对情哥坚定不移的真挚爱情。前两句通过风吹天不动, 水推岸不移, 来比喻她对爱情的忠贞, 如高天之永存, 如崖岸之永立, 永不变心; 后两句则表达了她对爱情的坚强意志, 即使刀劈斧砍, 身首异处, 也无所畏惧, 不改初衷。这种不为任何障碍所动摇、所左右、所折服的坚贞爱情, 多么难能可贵! 歌中之“情”又是多么热烈而美好! 它以真挚、炽热的情感来感染人, 谁读了不产生强烈的共鸣呢?

  生动别趣的壮族民歌, 对爱情歌唱得情真意切,缠绵悱恻, 对友情也同样歌唱得感人肺腑, 荡气回肠。请听令人动情的“姐妹歌”: “芭蕉结个一排排,一条圆茎连起来; 我们姐妹像芭蕉, 心心相连不分开”。“青葡萄来结山边, 颗挨颗来心相连; 姐妹好比青葡萄, 同酸同苦同甘甜”。姐妹之情多么深厚、多么纯真、多么珍贵! 这些歌都是以姐妹情谊来发挥和收束, 真可谓道不完的姐妹爱, 叙不尽的离别情, 让人始终沉浸在深厚的友谊氛围之中。

  (二) 深邃隽永的意境美 壮歌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令人百唱不厌, 是因为它充满着意境感, 在美妙的意境中, 寄寓着人类的丰富情感和美好理想。

  先看壮歌雄壮开阔的美妙意境。在壮乡, 人们行路之时, 闲谈之间, 劳作之中, 指山唱山, 指水唱水, 都能随心所欲地吟唱出意境开阔、气魄雄伟的壮歌来: “天上有座长虹桥, 百年千载天边吊; 如今借来架河上, 党的功劳比天高。”歌者象想恢宏壮阔, 思落天外, 独具匠心的艺术手法, 使人拍岸叫绝: 要借天上的“长虹桥”(彩虹) 来飞架人间江河,联想非常大胆, 但又自然贴切, 是何等壮伟的心境,何等壮阔的境界! 在这雄阔的意境里, 蕴含着对党的热烈赞颂。这类壮歌俯拾即是:“红豆种在娥眉月,长夜相思望团圆; 扛锹上天铲月亮, 不得团圆要半边。”歌者在娥眉月时就热望和心上人团圆, 但直至月圆仍未能聚首, 故恨不得要上天铲月, 以消失望之怨, 排相思之情。这样就巧妙地把刻骨相思的情感, 寄寓于动态、壮阔的美妙意境里。

  再看壮歌展示宁静明秀的意境。壮族儿女丰富炽热的情感, 不像游牧民族那样借节奏强烈的舞蹈渲泻出来, 而是通过壮歌委婉曲折地表露出来, 着意追求一种宁静明秀的意境, 把精神升华到一个明静的境界, 但恬静而富有生气, 在宁静美中表现丰富的情感, 使人在美的体验中得到巨大的享受与满足。例如: “十二月李花, 枝头银团挂; 园中亭玉立,严寒也不怕。”寒冬腊月, 百草不生, 万物萧索, 自然界显得很寂廖。但万物皆睡李花独醒: 她在严寒中绽放, 挂满枝头的“银团”, 多么惹人注目, 多么秀美别致! 而李花抗严寒的英姿, 又使人感到宁静美中跃动着一派生机。又如: “妹似颗星星, 亮的光灿灿; 最怕夜幕降, 哥想断肝肠。”在寂静、幽暗的山村夜晚, “哥哥”思念“妹妹”, 也许是山水阻隔,天各一方, 无由相会, 可望而不可及, 只好遥望天幕上默不作声的明星, 将它权作心上人, 独自喃喃倾诉一腔思慕之情。而当我们深入探索“哥哥”心中的渴想时, 自会发现在这凄清静谧的艺术境界背后, 有一个痴情男子百般慕想而又非常无奈的情感世界。

  还有的壮歌在艳丽清新的意境中寄托缠绵情思, 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三月金樱开, 处处银花海; 花蕾含笑脸, 缔开笑盈盈”。歌者把丰富的情感寓于“银花海”这艳丽清新的艺术境界之中, 让人从中体会到生活的美好和时代的馨香。

  (三) 思想深刻的哲理美 美丽的壮歌往往理趣相生, 哲理与情感和谐统一, 给人以哲理的启迪, 美的享受。如“读书全靠在少年, 五六十岁眼也花; 十月天时黄桑叶, 还有哪个去采它。”揭示了人生中的一个客观规律: 人皆会老, 老不再少, 所以为人要珍惜光阴, 不要虚度大好年华。这就把人们司空见惯的“时间”, 变成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人能充分利用它, 生命就变得绚丽多彩, 一生无憾; 若是虚掷它, 生命会变得暗淡无光, 磋跎终生, 抱恨一世。因歌词隐含哲理, 激人深思, 促人奋进。

  有的壮歌告戒人们要以辨证的观点看待事物。如“辣椒辣辣连皮吃, 香蕉甜甜丢了皮; 哥你不要讲大话, 大话过头就丢妻。”不仅比喻形象、生动,而且很有哲理性。前两句通过辣椒和香蕉的不同味道、食用范围作对比, 昭示人们对待事物应持一分为二观点, 切忌片面性; 从而自然引出后两句, 告戒人们办事讲话要实事求是, 切忌浮夸, 否则交朋结友, 谈情说爱, 也终成泡影。把深刻的道理说得何等精辟透彻!

  富有哲理的情歌也是不胜枚举:“哥不连妹妹不怕, 给句好话妹回家; 哪个山头没有树, 哪个田园没有瓜! ”姑娘不仅能正确对待失恋问题, 还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末两句很有哲理, 与苏轼的“天涯何处无芳草”①, 有异曲同工之妙。

  壮歌就是这样善于把物景、情感、哲理三者交融在一起, 使哲理经过情化和物化, 从而形象地显现出哲理美来, 很耐人寻味。

  (四) 独具特色的风情美 壮歌根植于劳动人民生活的土壤之中, 博采壮乡风物, 展现了丰富多采的壮族风情, 具有独特的风情美。如“飘飘绣球一条带, 茫茫人海落哥怀; 不是绣球抛得巧, 绣球有眼选人材。”“春牛拜贺到村边, 村边锣鼓响连连; 村边锣鼓响连连, 风调雨顺太平年。”“年年中秋是歌节, 木叶歌声满山间; 木叶吹得山也笑, 歌声唱得月更圆。”抛绣球择偶定情, 舞春牛庆贺新春, 吹木叶欢度佳节, 这些别具特色的壮家习俗, 都被巧妙地引入歌中, 歌词有一股股浓郁的民风民俗气息扑面而来, 不禁令人为这多姿多采的壮家风情喝彩!

  壮歌还表现了壮乡特有的自然景物美。壮乡以它那千姿百态的山、碧绿清澈的水、奇异美妙的洞扬名于世。壮民酷爱家乡的青山秀水、奇景佳物, 他们能领悟到自然景物涵蕴着的自然美。如: “妹村就在清水塘, 两棵榕树夹棵樟; 龙眼荔枝把人醉, 哥你有心就来尝。”“春分鹧鸪啼, 皆寻求伴侣; 媒鸟笼中叫, 声声叹孤凄。”“南岭遍种千秋桐, 北山遍栽万年松; 岭披绿绸山穿锦, 银锄绣出春意浓。”一首首壮歌, 恰似一幅幅五彩缤纷的壮绵: 醉人的龙眼荔枝, 悦耳的鹧鸪啼声, 披绸穿锦的山岭..这南国壮乡独特的景物美, 激起人们无限向往的情怀!

  壮歌不仅能把壮乡特有的美丽景物编织在歌中, 还善于将唱物和言志有机融合, 寓情于景, 给人以启发: “三月金樱白艳艳, 可惜它只开几天; 十二月里松花绽, 寒风冷雨只等闲。”洁白鲜艳的金樱花固然好看, 但生命短暂; 松花虽不比金樱花艳丽雅观, 但它能顶风抗寒, 在恶劣环境中怒放, 这不正象征着某种可贵的精神吗? 歌者巧妙地把唱物与言志、自然美与人类生活联系起来, 使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达到有机统一。由此可见, 壮族人民生活在大自然中, 最善于领略大自然之美!

  (五) 色彩斑斓的绘画美 壮歌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摹景状物, 使人感到它们能提供画面, 具有绘画之美, 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效果: “七色彩虹头上罩, 白云悠悠腮边飘; 妹似木棉花样俏, 虹光闪闪把人照。”这可是一幅构图新颖、夸张宏阔的画: 在头上罩彩虹、腮边飘白云的壮阔背景中, 姑娘像南国鲜红的木棉花, 分外俏丽动人。歌者赞叹、爱慕女子的纯真情感, 通过画面的形式充分显示出来了。我们壮族人民的口语艺术大师们, 竟善于这样形象、生动地“绘画”抒情! 再如: “对面青山流清泉, 引水过来灌农田; 哥破竹子妹架笕, ① 清清流水照同年。”泉流、破竹、架笕、灌田, 这动态的“画面”线条明晰, 层次清楚, 既有对自然景物的勾勒点染, 也有对人物动作造型的刻画描摹, 有动有静, 有景有情, 给人以非常真实的感觉。听歌好比亲临其境, 亲见其人, 亲睹其事, 别有一番情趣。壮歌不仅追求构图上画的意境, 还着意从色彩上去渲染画面, 使画面色彩缤纷, 瑰丽多姿, 让人从色感中领略到美感。如: “二月桃花开, 比星星还亮, 枝头粉红挂, 地下映红丹。”四句话就有三种色彩: 星亮、粉红、红丹。语言瑰丽纷呈, 行成一种色彩美。人们从这美的色彩中, 能感觉到生活的情趣, 听到美的心音律动。

  (六) 上口动听的音乐美 壮歌是壮族人民语言的精华。它通俗易懂, 顺口合韵, 悦耳动听, 给人以别具一格的音乐美的享受。壮歌的音乐美, 是其独特的韵律使然。

  壮歌押韵种类主要有脚腰韵、脚韵、脚头韵等。所谓脚腰韵(也称“腰脚韵”) , 就是每联上句的末字与下句中间某字相押; 脚韵, 是前联下句的末字与后联上句的末字相押; 脚头韵, 是每联上句的末字与下句的头字相押。一首五言或七言壮歌同时押脚腰韵和脚韵, 也可同时押脚头韵和脚韵。例如:[五言歌]夜睡不着觉, [七言歌]想恋情哥心又慌,

  像跳蚤钻心; 装着不恋心太烦;

  一翻三呻吟, 葫芦里头盛糯饭,

  念俏金难过。放进容易倒出难。

  上面的五言歌例是押脚腰韵(觉、蚤; 吟、金) 和脚韵(心、吟) ; 七言歌例是押脚头韵(慌、装; 饭、放) 和脚韵(烦、饭)。壮歌的“脚腰——脚脚——脚腰”或“脚头——脚脚——脚头”这两种连环相扣的押韵方式, 韵点较多, 押韵次数密集,形成一种“蝉联式”的韵律, 加上强烈的节奏感相配合, 悠扬动听, 很富于音乐美。

  壮族人民是艺术美的永不疲倦的探索者和追求者, 他最善于根据内容的需要而不断变化壮歌的语言结构形式, 不断创造出各种优美的形式, 并使美的内容和美的形式有机融合起来。

  (七) 对称整齐的形式美 撒遍南疆的壮歌, 其语言结构形式是丰富多样的, 从每句字数多少来分,主要有五、七言歌和长短句歌。且不说, 五言、七言四句歌的文字排列形式具有对称整齐美, 就是长短歌也一样。比如嵌句歌, 其长短句的出现很有规律, 即在五言四句歌的第一、二句和第三、四句之间分别插入一个三言短句, 并和上句押脚韵:

  情话诉不尽,两人牢相记,

  别妹金, ③ 哥与你,

  哥伤心无比; 誓死不分离。

  句子有规律地长短交错, 富于变化, 又能够形成一种对称美。

  以上从七个方面分别探讨了壮歌的审美价值,实际上它们并非截然分开, 而往往是多种美的因素同时精妙地融合于一首歌之中。那么, 这些审美价值是如何形成呢? 这也是很值得探讨一番的。

 

  二、壮族民歌审美价值成因

  艺术美来源于生活美, 但又不等于生活美, 它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要弄清壮歌审美价值成因, 就应把社会生活和作者的创造性劳动结合起来探讨, 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

  首先, 优美、发达的壮语, 是形成壮歌审美价值的基础因素。壮语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语言, 词汇十分丰富、优美, 表达极为细腻、准确。比如表达红色, 就有十多个表示深浅不同、情态各异的词语:

  ho—31 (红) , ho—31 ta’u31 (桃红) , ho—31 ke35 (枣红) ,ho—31 k jo—35 (红通通) , ho—31 lw ’t 33 (血红) , ho—31mai35(粉红) , ho—31o’i35 (嫩红) , ho—31 si’n24 (鲜红) , ta’i33ho—31 (大红) , ho—31 dam 24 (殷红) , ho—31 sw k33 sw k33(红艳艳) 等等。面对丰富的词汇, 歌手创作壮歌时,信手拈来, 皆成妙品。另外, 壮语中凡韵母的发音部位相同或相近都可押韵, 编歌时很容易找到押韵字眼。还有, 壮语声调高低升降, 富于变化。再加上壮家儿女用特有的壮歌曲调进行歌唱, 因而壮歌美不胜收。

  其次, 特定的社会、地理环境, 是形成壮歌审美价值的客观因素。特定的社会环境, 迫使壮民必须会唱歌。过去壮族劳动人民几乎都是文盲, 本民族光荣的历史、优秀的文化, 就要靠口头创作壮歌来记载, 流传后世, 教育子孙。所以, 壮家儿女自幼即置身“歌海”之中, 耳濡目染, 遂形成幼年学歌, 青年唱歌, 老年教歌的传统习俗。

  特定的地理环境, 也要求壮民必须会唱歌。壮民生活在边远山区, 交通闭塞, 来往不便。在“讲话听得见, 走路要半天”的情况下交际, 往往只能以歌代言。就说小伙子隔着山谷向姑娘问路吧, 他是以优美的歌声向对方探路: “上山打柴要用刀, 出门过河要有桥; 初次到此地头生, 妹金识路引哥走! ”而不会高声大喊: “喂, 要去某村怎样走?”崇尚文明礼貌的壮家儿女, 认为那样问路不雅。从用歌问路, 到唱歌结交朋友, 赞赏人物风情等等, 壮歌逐步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以歌代言就成了壮家特有习俗。

  同时, 壮乡无比美丽的自然景物, 成为歌者取之不尽的客观物质因素, 使歌词富有地区特色: “三月鹧鸪岭上啼, 声声夸妹是画眉”; “龙眼荔枝把人醉, 哥你有心就来尝”; “正月柚花开, 迎来扑鼻香”。鹧鸪、画眉、龙眼、荔枝、柚花, 这些散发着浓馥乡土气息的特产, 只有生活在南国壮乡的壮族儿女, 才能如此自然、动情地歌唱出来。

  正因为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原因, 壮民们由必须会唱歌, 发展到酷爱唱歌, 逐步形成了广泛、深厚的群众歌唱基础。千百万人的聪明才智凝聚到歌中去, 加上歌词镶嵌的壮乡景物美, 壮歌就具有了丰富多采的审美价值。

  第三, 开放、容异的民族心理, 是形成壮歌审美价值的主观因素。艺术讲美, 美学观有民族特点,因为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心理特点。正如斯大林所说的:“每一个民族, 不论其大小, 都有它自己的,只属于它而为其他民族所没有的本质上的特点、特殊性。”①壮民具有开放、容异的民族心理。他们不排除外来, 欢迎外族人来壮族本土居住, 且能和睦相处, 亲如一家。壮民可自由同外族人通婚, 不受任何宗规族律制约。比如自治区首府南宁市, 壮族与汉、瑶、苗、侗、京、回、水、毛南等外族人结婚的例子, 举不胜举。壮人不固步自封, 很善于取长补短,比如, 自古及今, 壮人一直以学会汉字汉语为荣。历史悠久的方块壮字, 绝大部分是借用汉字或对汉字加以改造而成的。凡此种种, 都充分展现了壮民们开放、容异的美好心灵。而歌者美的心灵, 是构成壮歌审美价值的细胞质, 是壮歌生命的蛋白质。所以, 从壮民美好心灵中唱出来的歌, 无疑是优美动听的!

  第四, 悠久的歌唱习俗, 是形成壮歌审美价值的历史因素。壮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里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之一。据考证, 巴族是壮族的前身, 在殷代已成为一个民族, 与汉族同时形成。壮族不仅源远流长, 且自古以来就以能歌善唱著称。周去非《岭外代答》记述: “广西诸郡, 人多能合乐...虽耕田亦必口乐相之。”《镇安府志》记载: “插秧获稻时, 男女互相唱歌。”“元霄前后, 以大粽酒肴祭土神, 集坐祠前共饮, 唱土歌以祝太平。”《说蛮》说:“峒人...春秋场歌, 男女会歌为异耳。”可见, 壮族先民在劳作和祭神活动中, 就开始创造了壮歌。更为有趣的是,《华阳国志·巴志》云: “周武伐纣, 实得巴蜀之师, 著于尚书, 巴师勇锐, 歌舞以凌, 殷人前徒倒戈, 故世称‘武王伐纣, 前歌后舞’。”壮族先民在周武王伐纣的战争中, 就以歌凌逼敌阵, 令敌“前徒倒戈”, 只能大败。可见, 壮族歌唱历史是多么悠久。而且壮歌从产生之日起, 壮人喜歌、唱歌之风就世代相传, 老教少学, 风行至今。由于世世代代不断地对壮歌的内容和形式进行革新、改造,故使之日臻成熟, 日趋完美。

  第五, 世代相传的良操美德, 是形成壮歌审美价值的品德因素。壮族在长期的历史演化中, 逐步形成本民族的良操美德, 它遍及生活的各个领域, 对于本族的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比如壮民热情好客、礼貌待人。外族人来到壮乡, 都会感到壮家儿女盛情难却。壮民世世代代互帮互助, 从不斤斤计较。在农忙季节, 缺少人力或物力的人家, 都会得到邻里热情帮助, 真可谓一家有事百家帮, 一人有难众人帮! 壮人平时交友择偶, 往往以歌代言, 彬彬有礼。壮人有敬老爱幼的传统习俗。在酒席上, 将好菜夹给老人; 在路上, 年轻人主动给老人让路。壮民还有“上门”婚俗, 它体现了男女平等的美德。这些良操美德代代相传, 不断陶冶着壮族儿女的心灵, 使他们具有美的人性、美的人情。而歌唱壮民人性美、人情美的壮歌, 自然会美妙无比了。

  三、壮歌审美价值的功用

  壮歌的审美价值为实用价值服务, 实用价值通过美感作用实现, 二者相辅相成。壮歌的审美价值无论在过去年代或当今社会, 对壮族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利用优美的壮歌向群众作宣传教育, 深受欢迎。壮歌来自生活, 来自壮民丰富多彩的口语, 通俗生动, 群众喜闻乐唱。1991 年9 月21 日, 广西武宣县民委、文化局在本县通挽乡组织举行县首届壮歌演唱会, 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前来观看的本县及邻县的数万群众听得如痴如醉, 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广西武鸣县罗坡乡歌手李超员, 近年来经常用壮歌在乡里宣传计划生育政策, 结扎对象听后深受教育,都踊跃到医院做了结扎手术, 使该乡成为计划生育先进单位。大量事实表明, 通过优美的壮歌向群众作宣传教育, 效果十分显著。壮人爱唱歌, 壮歌与壮民同在。只要加以正确引导, 瑰丽的壮歌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 定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壮歌那新鲜活泼、生动优美的语言及展现美的方法、技巧, 有利于促进壮族文学的繁荣和发展。广西著名诗人韦其麟的长篇叙事诗《百鸟衣》和集体创作的歌剧《刘三姐》, 正是吸收、运用了民歌的养分, 才那样富有艺术魅力, 成为祖国文学宝库中光彩夺目的瑰宝。

  美丽的壮歌在当今社会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自1993 年壮族的“三月三”传统歌节成为“广西国际民歌节”后, 壮族民歌就打出了“国际牌”——在海内外“以歌传情, 以歌会友, 以歌促商”, 促进国际文化交流, 促进经济发展。广西首府南宁市举办的“2000 年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 吸引了20 多个国家的1000 多名外宾、国内30 个省市3000 多名客商及成千上万的游客光临南宁, 南宁市的宾馆、旅行社生意异常红火; 投资贸易洽谈会共签投资项目570 个, 总投资额为208. 98 亿元。“2001 年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品牌效应, 使海内外艺术家、商人、游客纷至沓来, 共接待国内游客29. 02 万人次,接待海外旅游者1604 人次, 南宁市25 家涉外星级饭店住宿设施出租率90%。与民歌节同期举办的投资贸易洽谈会,展销定货成交金额超过141 亿元, 招商引资项目352 个, 总投资额159. 6 亿元, 实现了“文化搭台, 经贸唱戏”的目的。可见, 美丽的壮歌为促进广西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 2011-07-09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