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岩洞里飞出嘹亮的歌
壮族嘹歌发源地敢仰歌圩见闻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06-10-21  作者:谢寿球

 【编者按】 流传在广西右江流域的嘹歌是壮族文学史上最“嘹亮”的长篇山歌。嘹歌因歌唱中反复出现“嘹嘹”这一衬词而得名,它以艺术的手法记录了明代时右江流域的自然风物和各种社会现象,被人们称为壮族的古代的“百科全书”。


 
      嘹歌这一壮族宏篇巨著的发源地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田东县思林镇敢仰山,今年3月9日(农历二月十九)正逢敢仰歌圩,笔者陪同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罗汉田先生前往敢仰歌圩采风,有幸目睹了敢仰歌圩的盛况。
 

沸腾的歌圩
 

      敢仰歌圩是右江流域壮族群众向往的山歌圣地,农历二月十九这一天,田东、田阳、平果三县的歌迷一大早就动身赶往敢仰山。上午10时,山路上已挤满了赶歌圩的人群。歌迷中有许多是背着孩子的妇女,还有不少拄着拐杖的老年人,年龄最大的是一个104岁的老太太。最令人感动是一个年老的盲人也摸着石头在山路上蹒跚。到中午12时,聚集在敢仰山上的人群已有上万人,许多精明的小贩沿着山路摆开了食品、饮料,平日寂静的山野一下子成了沸腾的集市。
 
      敢仰歌圩和左、右江流域所有歌圩不同的地方是,中心活动区域有一个能容纳上万人的大岩洞,洞底有一个足球场那么大,宽阔平坦,像一个大型的表演舞台,“舞台”正面天然形成一个大看台,洞顶嶙峋密布的钟乳石有很强的吸音作用,使敢仰洞成了没有回声的音乐厅。岩洞在山的半腰,纵有千军万马也难以攻进。据敢仰村70岁的老人黎富永介绍,古时每逢战乱,附近各村的壮族群众都躲进这里避难。在漫长的避难岁月中,大家以歌相娱,对传统的山歌进行创新,于是数万行的嘹歌就在这里诞生了。

      敢仰歌圩有一整套传统的开圩仪式,每一个赶歌圩的人都要到洞底的祭台上烧一炷香,然后观看传统的开圩表演。这一天表演的是壮族传统的采花灯,108盏灯摆在洞底,10名老人绕着花灯起舞,场面很是壮观。

      中午时分,歌圩进入高潮,洞底人流涌动,灯火闪烁,歌声飞扬,整个场面如同美国百老汇的一个巨型音乐剧舞台。
 

专家解读嘹歌之谜
 

      专程到敢仰歌圩采风的罗汉田先生最近已完成了嘹歌最著名的篇章《贼歌》的整理工作。在歌圩上,他成为引人注目的人物,记者们也纷纷把镜头对准他。罗汉田先生告诉我们,他在现场和一些老歌手座谈时解开了嘹歌的不少历史之谜。他说,敢仰歌圩在唱嘹歌前为什么要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这是为了纪念一个远古时代居住在这里名叫“外婆神”的壮族女神;嘹歌中著名的《贼歌》为什么以贼乱为主线,这是因为嘹歌是明代时群众逃进敢仰岩洞躲避贼乱而创作的,反贼乱就成为了《贼歌》最鲜明的主题……可以说,没有敢仰洞就没有嘹歌,敢仰歌圩是嘹歌的发源地,也是壮族文学史上最有影响的山歌创作圣地,洋洋洒洒数万行的嘹歌就是从这里产生并流传整个右江流域的。

      现在的敢仰歌圩仍把传统的嘹歌作为主要的歌唱内容,许多歌手都随身带着一本巴掌大的嘹歌手抄本,对歌时就拿出来照本对唱。因为赶歌圩的人太多,大家漫山摆开了歌台。一些浪漫的女歌手干脆坐在悬崖巨石上,撑起柄柄阳伞,对着群山放开了歌喉,“嘹呵嘹——”的歌声于是满山遍野回荡。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2006-3-20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