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白邦:全民皆歌
藏在大山深处的文化遗存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06-09-24  作者:陆景川 文/图

 
    在民间文化遗产受到剧烈冲击的今天,在有着“天下苗族第一县”称谓的贵州省台江县南宫乡白邦村,却原始完整地保持着传统文化,尤其是那“全民皆歌”的奇俗,令人震惊、倾倒、崇拜和深思……

      白邦——白云深处有人家


      南宫乡位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雷公山北麓、台江县东南部,因地处美丽如画的南宫河畔而得名。“白邦”,苗名叫“八邦”、“别邦”,意为“滑坡塌方的山体”,汉译为“白邦”。白邦村坐落于雷公山腹地半坡山腰。山脚,一条清亮碧透的山溪淙淙流淌。据说,最初苗族先民是住在溪边一个土坪里。后来溪水暴涨、山体滑坡,他们才搬到半山腰。先民们为了战胜天灾,保持水土,就在山上植树造林。同时为了记住那次灾难,就把这地方叫做“白邦”。从此,他们在白邦安居乐业达300年之久。寨子坐落在山腰窝里,仿佛人躺在藤椅靠背上的怡然自得。寨子四周,古木参天,果树飘香。那层层梯田,如带伸卷。极目四放,原始森林,莽莽苍苍。这里海拔1000多米,森林覆盖率达70%,是著名的林海山乡。
      “白邦”不仅有美丽的自然风光,更是保存了民间文化遗产的良好生态环境。这里的民居建筑是纯情的苗家吊脚楼;这里的民族服饰一尘不染,女人穿的仍是高山苗的亭亭玉立、健美明快的超短裙;这里的年节风俗、生活习惯、宗教信仰保存完好、碧玉无瑕;这里的游戏竞技、民间艺术仍传宗接代、大放光彩;这里的神话、史诗、传说、故事、童话、谚语、歌谣仍生生不息,异彩鲜活……虽然,这里也与时俱进,现在有了电灯、电话、电视和自来水,村办小学也有了“双语”教学。但这一切都改变不了他们心中的苗族文化心。尤其是苗族民歌——酒歌、古歌、情歌、苦歌、起义歌、劳动歌、季节歌、棉花歌、儿歌、寿歌、丧歌等都还传承不息。而古歌和情歌尤为发达,备受推崇。
      据该村60多岁的歌师邰我随、邰玉清老人介绍,苗族古歌他们可以唱几天几夜。古歌的内容有四组十三章八千多行:第一组由开天辟地、运金运银、打柱撑天、铸造日月四章组成;第二组由寻找树种、犁东耙西、妹榜妹留、十二个蛋、争当大哥五章组成;第三组由洪水滔天、兄妹成婚两章组成;第四组由跋山涉水、迁徙定居组成。整部古歌篇幅宏大、气势磅礴、内容丰富,完整地描述了苗族祖先开天辟地、铸造日月、人类起源以及迁徙定居的全部过程,被誉为苗族的“创世史诗”和远古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古歌以民间口头传承的方式流传在苗家村寨,成为家喻户晓、老幼皆知、并深为民众喜闻乐见的口承文学事象。演唱时以两方歌师(歌队)之间依照固定反复的音乐旋律进行对唱盘问、咏古论今、引经据典、设问答疑、叙事抒情,以求达到“穷百家之词,困众人之辩。”那对唱场景紧张活跃,扣人心弦,引人入胜,听众云集,气氛热烈。而情歌更是异彩纷呈、独领风骚。其内容有:青春歌、相见歌、赞美歌、相思歌、求爱歌、深夜歌、成双歌、逃婚歌、苦情歌、离婚歌、分别歌、飞歌等等。其歌词内容篇幅长短不一,可问答对唱,亦可自唱自娱,一般为五言寸甲调式,而且大量运用装饰音混合演唱,曲调高昂细腻,音域宽阔,婉转动人。在白邦村,可以说无事不歌,无物不歌,无时不歌,无处不歌,无人不歌,全民皆歌,事事用歌。这里真可谓是歌的乐土,歌的家园。


      民歌——苗家生活的动力和源泉


      苗族历史上没有文字,其历史、知识、技能等只能靠口口相传。因此白邦人对故事师、歌师和巫师非常敬重与崇拜,把他们当成精神领袖来维护,视“三师”为寨宝。如集故事师、歌师和巫师为一身的邰我随老人在白邦一带就有很高的名望和声誉。
      而民歌更是在生活中处于不可或缺的地位,“以歌定终身”的习俗是其一。青年男女靠唱情歌相识相思和相恋,最后互慕歌才,私定终身,结婚成家。村里的现任妇女主任李文芝是剑河县人,她初中毕业,是白邦村妇女中的一个最高学历者,她是苗族,却能讲流利的汉话,又能唱各类苗歌,是女歌师,又是妇女的领头雁。她就是“千里姻缘一歌牵”嫁到白邦的。如果某两家的家长在酒席上相遇,甲方知乙方家里“有女长未出”,就在席上以歌求婚,如唱得乙方心满意足,两家就为小孩定下终身。若乙方在席上遇到多家求婚,就拉开赛歌大战,最终赢家如愿以偿,输家便甘败下风而向赢家道贺祝福。而且夜间游方(苗族青年男女的社交方式)不论在游方场或木楼下,都要烧火照亮,以示文明规矩。同时不能断歌,以示全付精力集中于歌而心无旁骛。如无火断歌,大人就以某种暗示或信号警告干涉。不仅相恋要歌,即使离婚,也要以歌断定。离婚双方若两相自愿就好分好散。若甲方要离,乙方不愿,就以歌断定。即甲方若唱赢歌,乙方就得同意离婚。甲方唱输,就不能再闹离婚,而要和好如初。还有以歌断案。这一带民事断案除开由寨老、头人评理决断和“神判”外,就是以歌断案。如两家或两寨为争山林、田土纠纷,就找来中人举行对歌。赢者就得山林田土,输者就甘愿放弃无悔。
      当然,白邦的文化遗产生态环境保护良好,除开传统的文化历史背景外,还有其他自然和社会的原因。诸如:地处偏僻,交通闭塞,叠嶂的群峰层林成了阻碍外来文化侵袭的天然屏障。同时,也在一定社区地域环境下孕育了具有自己心理特点及审美趣味的文化特质。同时,这里的社会生产力还处在传统的农耕时代,经济落后。据统计,2002年全村人均占有粮仅166公斤,人均纯收入才505元。全村109户,519人,至今没有一个大学生。高中和中专生凤毛麟角,全村15至25岁的姑娘32人,学历最高的仅有邰文优1人读到小学四年级,而且大部分不会讲汉活。青年人外出不多。全村15至35岁的男子120人,仅有18人外出打工,32个姑娘中没有1人出外打工。
      总之,由于文化背景、自然地理和经济社会诸因素的综合作用,数百年来,使得民歌在这大山里的苗寨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生产生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记载、组织、协调、交际、评判、传承、愉悦等等功能作用。它是苗族人民世代生活的法则、宝器、理想和希望,是苗族历史的厚重积淀、智慧结晶和宝贵遗产,是当地人民心中的太阳、月亮、空气、森林和食粮。因此,这里的人民代代唱歌,世世传歌,事事用歌,人人会歌。这些丰富多彩、种类繁多、异彩纷呈、百花竞放的苗族民歌,加上那吊脚木楼、民族服饰、民间工艺、年节习俗、礼仪祭祀、巫术信仰、游戏竞技、伦理道德、习惯法则、语言民俗、民间文学、民间艺术等等,就构成了苗族社会丰富厚重、独具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遗存。她是白邦苗族的根基和灵魂,是苗族社区维系生存的生命线,也是苗族社会发展的动力与源泉。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信息中心2006-3-31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