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诗玛》是一首流传于云南圭山一带彝族支系撒尼人中的古老的叙事诗。作品除了民间口传以外,还有众多的彝文抄本;除了汉文整理本外,还有汉、彝对照翻译本。不同体裁、形式同生并置的文学现象,是令人注目和值得研究的事。该诗以其鲜明的主题:通过一对彝族兄妹对不合理的婚姻制度和邪恶势力所进行的英勇机智、不屈不挠的斗争,歌颂了彝族人民不畏强暴、不慕钱财、追求自由的坚强性格和不屈精神。长期以来成为激厉人们奋斗的力量所在。主人公以劳动人民特有的勇敢、正义和智慧战胜了对手,但却被崖神暗算,没能逃脱死亡厄运的描述,揭示了悲剧不可避免的时代性和社会性。然而他们的精神不死,阿诗玛变成了永不消失的“回声”,萦绕于高山白云间,与永恒的自然同存。这一充满浪漫色彩的结局,不仅是特定时期彝族人民顽强意志和理想追求的集中表现,而且深蕴象征意义。
诗作朴实自然,诙谐生动,富有节奏感的语言,充满民族气息和地方特色。那些巧妙的比喻,自然清新,体现出彝族民众特有的生活感受和审美情趣。作品自50年代译成汉文出版后,受到广泛欢迎,由它而产生的关于搜集整理方面的争论,推动了我国民间文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它本身不仅改编成电影、京剧、滇剧、花灯戏以及歌舞等多种艺术形式,还被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受到世界人民的喜爱,为中华文学争得一份骄傲,是中国民间文学史中一颗闪光的明珠,它与其他民族的叙事诗构成了中国民间叙事诗史的光辉彩链。
现今《阿诗玛》已不仅是一首诗,它更是一个文化符号、一个文化品牌、一个民族美好形象的象征。在文化霸权越演越烈的今天,宏扬《阿诗玛》就是宏扬民族文化;在经济全球化成为势不可挡的历史潮流下,保护自己的民族文化,并使之持续发展,就是维护了一个民族的精神和民族的根。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