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文学的意义不会长期被遮蔽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11-02-23  作者:贺仲明
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报》第 165 期 6 版“文学”文章之一。


  许多人认为文学在今天已经失去了意义,“小说死了”、“文学消亡”的声音不绝于耳。文学真的那么软弱,已经没有了生存的价值和力量,将要毁灭了吗?

  文学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与柔弱相关,它的表现内容和表达方式都偏重于情感和精神,与强大的物质世界比起来,确乎是柔弱的。并且,文学的主题大都与善良、爱、宁静等情感有关。

  同样,文学的创作者一般也都是在现实世界中比较柔弱的人物。卡夫卡的名言“每一个障碍粉碎了我”所代表的并不只是他个人对生活的感受,否则,在文学世界中就不会有那么多的自杀者和厌世者。

  正是因此,在人类文化史上,文学和文学家基本上都处于无力的、边缘的地位,一句“文章憎命达”概括出了文学家的命运。尽管我们现在以李白、杜甫等人讴歌的“盛唐意象”为骄傲,但他们二位在现实中的生活其实相当狼狈。其他,如屈原、司马迁、曹植、李商隐、苏轼、曹雪芹……绝大多数文学史上有突出贡献的人物,都在现实生活中经历了艰辛痛苦。于是,也就有了“一为文人,便无足观”的悲凉感叹。

  而且,文学在历史发展中也有其自身的独特作用,它既不像农民起义那样起到改朝换代的作用,也不像“四大发明”那样能够给人们带来自豪和骄傲。曹丕虽然说过“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姑且不说其“文章”内涵与今有别,话中多少也包含着些文人的自矜。

  但是,这一切,却绝不意味着文学就没有了意义和力量。相反,文学有自己的坚强,或者换句话说,柔弱正是文学的坚强,是文学的独特价值所在。

  首先,文学体现了心灵的力量,心灵、情感,是人生存的重要价值之所在。文学通过独特的、以情感为中心的视角观察和了解世界,以爱和善为标尺,对一切非心灵、非爱和善的事物进行尖锐的批判和抨击。尽管它可能因为自己的个性而受到排挤和打击,却丝毫无损其意义——这一点,就像从身体来说,心脏是人最软弱的部分,却又是最不可缺少的部分。

  其次,文学体现了独特的价值精神,它有自己鲜明独立的价值立场。真正的文学,既不屈服于政治权力,也不屈从于金钱利诱,在价值观念上,它与政治、哲学、历史等其他科学有所不同,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在人类的多种文化中,文学卓立其中,呈现独特风姿。

  最后,文学体现了美的意义和理想的精神。它所描画出来的美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精神宝藏,洗涤我们的心灵,激发我们的向美向善之心。无数优美的诗句和动人的故事,是人类文化重要的精神传承,也是人类生存质量的重要保证,与之相关联的是理想主义的光辉。文学是针对现实的,但其精神指向未来。真正优秀的文学都以人对人的肯定为特征,它所建构的世界,是对人类未来的精神照耀。

  正因为文学有这样的力量,它才能历经波折而永不中断,才能虽然柔弱却不失坚忍和刚强。较之政治、金钱和权力等,文学虽弱小,力量却更为强大和持久。试想,那些曾经诋毁和陷害过屈原、司马迁的人今天何在呢?但两位文学家的作品却彪炳千秋。文学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有非常突出的意义。它对精神价值的张扬、对美善的讴歌和再现,是人类文明走向发展的重要部分。

  所以,虽然当前文学处于低潮,却不应感到自卑,更不应变得委琐怯弱,失去自己的坚忍和独立精神,如果那样,文学就失去了力量。文学的意义不可能始终被遮蔽——尽管它也许不那么显赫,却绝对不可缺少,也许不在今天显示,却肯定会在未来闪耀。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贺仲明 单位:山东大学文学院)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1-2-22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