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以高质量科研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
南方室与编辑部联合党支部6月份第三次主题教育活动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23-06-25  作者:杨杰宏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中央关于深入开展主题教育的统一部署,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强化党员干部党员第一身份意识和政治机关意识、坚决拥护“两个确立”,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要求办好中国社会科学院”为主题的要求,民族文学研究所南方室与编辑部联合党支部于2023年6月16日举行6月份第三次主题教育集体学习,今天重点学习两个主题内容: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6月2日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文章《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下面把此次主题教育活动中的发言主旨概述如下。
  杨杰宏(支部书记):在6月2日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到对“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的深刻认识,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明方向。我国是个由56个民族构成的民族大家庭,中华文明是由我国各个民族共同创造发展而成的,其中,中华文学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构成,具有中华文明突出的五个特性。从民族文学视角来阐述中华文明的五个特性,有利于深入学习领悟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有利于促进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助推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文学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构成,也具有中华文明突出的五个特性。中华文明是母体,中华文学是子属,中华文明孕育了中华文学,中华文学丰富了中华文明内涵,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精神、气质、风格。具体而言,文学与国家、时代的血脉相连,以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平安定为主旨的爱国主义精神一直是中华民族文学的核心主题;中原与边缘的“太极推移”关系推动中华民族文学不断持续发展壮大;中华民族文学在开放包容、守正创新中得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问题上,毛泽东同志提出了“双百”方针与“二为”方向。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出三个明确要求——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习近平在座谈会上这三个要求也为推进新时代中华民族文学可持续发展阐明了路径。只有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才能形成强大的维护和平的力量,才能有力保障国家的统一,促进民族进步繁荣、维护社会和谐安定,全面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左杨(支部副书记):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对此他强调了两方面内容。第一,“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第二,“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这对于我们今后的研究方向亦具备深刻的指导意义。讨论中国古代多民族文学及文化的交流、交往、交融,也可以由此向度出发展开进一步思考。多民族文学及文化的交流、交往,也即多民族文学及文化的彼此契合,这是多元文化有机结合的基础。而多民族文学及文化的交融,需要相互成就,方能造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整体。
  朱刚(支部纪委委员):文化遗产不仅是一个物理层面修复曾经损毁的行为,同时也是解决心理危机、文化认同危机的一种解决方式。由此看来,我们还是得从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出发来看待当前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进程。因为,我们面对的外部压力和内部环境,跟西欧或者跟世界其他相比都存在本质性的差异。文化遗产保护最早诞生于19世纪的欧洲,除了那些重要的文物和遗迹外,欧洲在建构内部认同的途径上,还包括字典的编撰、民间故事的搜集出版等。因此,我们看近代以来欧洲民俗学兴起,主要体现出了以文本为中心的范式特点,其实质也在于通过文学、文物、语言建构民族文化认同,为国家内部的团结统一提供基础性的资料。与之相对,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族工作纲领,其实与国外的经验是存在较大差异的。因为我们的“民族”概念跟国外的民族—国家是完全不一样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中的“民族”一词,在概念上高于各个具体的民族我们要从自己的特点出发进行理论思考。民族文学研究要站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共有传统的视角上,强调少数民族文学是中国文学的整体性面貌的有机组成部分。最后,我们应当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更加深入地参与到政策研究的领域,在参与国家智库建设方面扮演更加积极的角色。我们应该积极为国家、民族、民众出力。尤其我们这些以田野研究为立命之本的学科,可以真正地把来自人民内部的声音传达到国家层面去,进而协助政府做出符合人民利益的决策。
  宋颖(支部成员):今天我们重点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6月2日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党的二十大精神,党中央提倡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指示,这与我们专业的学术路径与精神上是一脉贯通的,就是说要实事求是,深入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近些年我的研究与“两创”有关。我参加了201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两创”课题,比较关注学术话语上的“传统”“创造性转化”概念,当时参考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林毓生先生的中国思想史研究成果,从新文化运动开始梳理当时相关的讨论。新文化运动时期在思想文化上提出的民主和科学的主张,这是以前没有过的全新的思想引领,由此引发了社会性变革,包括学术、文化、思想、政治层面的变革。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百年发展史上,这些不同层面的因素有时候是交织在一起的,但有时是相互剥离的,情况比较复杂。“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种概念是一种看待传统文化的创新提法,当我们站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不同的视角上去看待“传统”的时候,对传统的本质的看法其实是不一样的,由此就会影响我们对待传统的态度和措施。将我们的学科概念、理论与方法,可以放入到这一体系中进行新的考察。结合对于“中华传统文化和两创”的界定与思考,结合党和国家对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需求,由此需要来反思“民族文学”的学科立场和相关概念。民族文学的学科体系最早源于前苏联的学科划分,到了上世纪80年代,民族文学的概念在学术界形成的共识是与“世界文学”相对照而确立的一种学科范畴。近些年,有些学者已经不满足于当时历史条件下的学科原有的界定,而是从具体研究的资料出发,将“民族文学”的理解拓展到“民族文化”这样一个更大的概念范畴。同时,以往的民族文学研究关注单一民族比较多,而关注多民族或者是“民族之间”的文类关系和材料、民俗和文化状况等比较少。目前,我们所内立项重点学科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新时代的发展对民族文学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三交学”的学科视野下有利于突破以往的研究领域与学科立场的局限,有利于发现以往被忽略的民族文学材料,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李斯颖(支部宣传委员):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讲的传统文化的五个突出的特性,就是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我觉得把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结合我们自己的学科专业来理解,还有很宽广发展创新空间。 南方研究室以前对南方多民族文学交流和互相吸收借鉴的研究做了很多工作。 2001年,南方室主任邓敏文老师主持了一个中国南方民族文学交流史的项目,有上、中、下三卷,著作里就已经把从《山海经》《诗经》《楚辞》到《庄子》,汉代文献画像里面的少数民族文学内容,多民族文学交融的文化交融内容都进行了系统深入的梳理。现在的室主任吴晓东老师通过《山海经》研究、盘瓠神话研究,以及中原神话与民族神话比较研究,对我国多民族的文化、文学交往交流交融做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我觉得在这个基础上,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内容的基础上应该有所突破创新、与时俱进。民族文学学会微信公众号6月8日刊发了梁庭望先生的一篇访谈——《呼唤一部将各民族文学融为一体的文学史》,里面就讲了这个问题,并把中华民族文学的划分成6个部板块,其实不管是哪个板块之间,他们都会有相互的交流交融,形成一个中华民族内部的整体互鉴交融体系。梁老师组织编写的壮汉译题材的壮族诗歌,就整理了4卷本都是壮族吸收汉族题材创作的长诗作品,就是说不只是汉族当中的文化当中有少数民族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当中也有汉族文化,包括在文学内容上也是这样。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如何做好中华文学新时代的阐释,尽快完成一部符合时代需要的中华民族文学交融史,应该是对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的一个很好地领悟和实践。  
  吴晓东(南方室主任):民族文学、民间文学一直以来都有两个朝向,一个是溯源方面的,也就是朝向历史,神话学而言这种溯源研究是主流,这是没有问题的,最近这些年比较强调朝向当下的研究,即神话主义的研究取向。神话主义比较关注当下的社会应用价值,偏向于应用研究,而朝向历史研究给人的感觉好像比较脱离现实。现在我们这么一讨论,觉得从“三交”或者是从文明传承角度来看,朝向历史并没有脱离现实社会,同样也能很好地为社会服务,这是一个认识论方面的问题,你要认识到我们要让溯源也好,或者是从历史的方向看也好,其实能很好地为社会的服务,这是一个认识论的问题。从这个层面而言,朝向历史与朝向当下是辩证统一的,而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溯源研究,到现在有很多的具体问题没有解决,也等待我们去做,这些都与当下的学科建设以及社会现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譬如说民族文学或民族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从历史到当下,这方面的历史与现实材料很多,但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类似事象的堆积,而是要从现象中分析本质,从一般性中思考一些特殊性的问题。还有一点刚才大家也提到,我们南方室其实一直在强调,研究民族文学的时候,可以从类型出发,那你就不会只局限于本民族的这一块,而是要研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关于此类型的问题。研究范畴的扩大意味着学科领域的拓展,研究范式的转换。其间的道理很简单,因为研究对象扩大了,涉及这么多民族、区域,里面必然存在着文学、文化层面的交往交流交融的情况。
  丁国旗(所党委书记):今天重点学习2023年6月1日出版的第11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整篇文章不是很长,首先我把重点内容读一下。(略去所读内容)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定性的话,是管总、管根本的。文章从四个方面强调了党的领导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意义。首先,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第二,党的领导确保中国式现代化锚定奋斗目标行稳致远。第三,党的领导激发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劲动力。第四,党的领导凝聚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以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愿景激励人、鼓舞人、感召人,凝聚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磅礴伟力。这句话给我的启示是什么呢?首先,结合到我们具体的工作,学习二十大精神重在弄懂学通,学以致用,学习成效要落实到我们的学科建设上来。要把学科建设好,我们需要做的事情很多,尤其是需要大力加强学科基础建设。就当下的民族文学的学科基础建设而言,重点要编写好《民族文学作品选》《民族文学概论》《中国民族文学史》等教材,可以由我们所牵头,组织全国民族文学力量一起来写。现在要赶紧规划,列出编写计划,全书的目录,确定编写人员,把责任明确到人。列入我们“三交学”的三年计划中,如果能够达成,这是我们所这些年来的重大成果。这是“心系国之大者”,用情用心为人民做学问。党建要与科研相结合,防止说空话,搞形式。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人员,我们都得有一种情怀,要有自己的学术追求,从大处说,是如何为国家服务的问题。
  其次,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政治机关,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阵地、为党中央和国家决策服务的思想库、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综合研究中心,担负着特殊历史使命和重大政治责任,必须坚定理想信念,深化忠诚意识,任何时刻都不能有丝毫的动摇。高翔院长在主题教育讲座中指出,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把党的创新理论运用到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提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中去,把党中央提出的战略部署转化为具体的工作任务,坚决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要求办好中国社会科学院,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贡献力量。 
  第三,支部的每一名党员要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不管在思想认识上,政治觉悟上,还是在科研能力上都要起到率先垂范作用。所党委要求党建要与科研相结合,支部活动的还可以多一点学术研讨,比如可以举办一次民族文学与中国式现代化的研讨活动,这样的学术活动其实就是我们支部的主题教育活动。学习党的理论不能搞形式主义。从毛泽东到邓小平,到习近平总书记,都是坚决反对教条主义的。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原理,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能为了学习而学习,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学习,要在具体的科研工作中学习,这样才能真正学深悟透,学懂弄懂,不要当空头理论家。
  最后强调一点,要统筹协调好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朝向历史与朝向当下、个人学术规划与研究室中长期学术规划的辩证关系,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始终用创新理论指导和推动民族文学研究工作,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更好发挥民族文学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广泛汇聚各民族团结奋斗的智慧和力量。 
  杨杰宏:今天这个主题教育活动是一次内涵丰富、高质量的党课,同时也是一个高质量的学术交流活动。在交流中有好多思想火花,学术生长点,值得我们去总结思考。丁书记一直在强调支部建设一定要和科研相结合,这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丁书记强调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朝向历史与朝向当下、个人学术规划与研究室中长期学术规划有机相结合。民族文学研究首先要抓好学科基础建设,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丁书记明确指出,目前首先把编写《民族文学作品选》《民族文学概论》《中国民族文学史》等重点教材作为学科基础建设任务来抓,这就是我们全所努力的方向与目标,需要大家以切实的行动投入到具体的工作中。如果说我们党以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愿景来激励人,鼓舞人,感召人,那么,民族文学学科的努力方向与目标,也是党中央和国家对我们民族文学的期望。我们相信,只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信念,坚持人民至上,守正创新,开放包容,我们民族文学就会产生出更多更好的理论成果,更多更优秀的民族文学作品来激励人、鼓舞人、感召人。今天上午的交流和讨论,我们既深化了对中国式现代化内涵及重大意义的认识,同时也深化了民族文学学科的认识,明确了以后发展的方向和目标:谱写新时代民族文学新篇章,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文学网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